一、科學傳播是什麼
科學傳播主要特定組織藉助一定傳播渠道,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傳統媒體時代,科學家是科學傳播的主體,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報紙、圖書、演講等向公眾進行科學傳播。作為「二傳手」的科學新聞記者承擔起了銜接科學家與公眾的責任,成為科學傳播的橋梁與紐帶。
如今,科學傳播已經演變成一個包括科學、健康、環境和風險傳播(簡稱「SHER」)在內的大傳播範疇,而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傳播或者科技傳播。
「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組織得以藉助社交媒體發聲,成為科學傳播界的「網紅」。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不斷拓寬。科學傳播的語境越來越社會化,科學新聞開始從傳統上「翻譯」科研成果向探討科學的道德倫理,科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以及爭議性話題轉變。
二、 如何面對科學新聞報導中的常見問題
1.你是否在誇大事實?
科學重視細節、精確、客觀、技術、持久、事實、數字和正確性。新聞卻重視簡潔、近似、個性化、口語化、即時、故事、文字和當下。這也意味著科學界和新聞業之間存在張力。
科學記者的目的則是將那些非常詳細且常常充滿術語的科學論文轉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欣賞的形式,同時還能準確地傳遞信息。
因此,除了讓標題更吸引眼球,便於公眾理解之外,記者在寫科學新聞的時候要保持謹慎。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曾說過,在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背後,還是要在文章中完整地展現出真正的研究結果和研究過程。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立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的過程中,研究的局限性、限制範圍和邊界條件要把握住,不能無限擴展。
2.你的報導可信嗎,證據在哪裡?
一篇科學新聞是否可信,可以考察該報導的來源論文、信源。
高質量的論文一般需要經過同行評審,對研究過程、研究結論進行質量評估和邏輯審查;研究結果具有可重複性;研究成果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在科學報導的信源方面,如果通篇只有一個信源,即使有官方背書,也應該進行多方求證。另一種情況是,文中有較多匿名消息源,類似「據悉」、「據了解」、「有關人士表示」等,由於沒有明確的消息出處,可靠性也較低。
當你無法判斷某項科學研究的結論是否站得住腳時,聯繫該領域的獨立專家團隊,請他們閱讀文章並指出其中的局限。
3.是否有人利用報導進行推廣宣傳?
許多科學新聞和健康新聞之所以會出現,並不是因為這項研究本身有多大的價值,而是因為有人會從中得益。這些利益有時候是金錢,有時候是某個社會議題的未來走勢。
每天湧現的科研成果那麼多,進入新聞視線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這背後的複雜運作往往更像是商業交易,而非單純的傳遞新知。並不是說這些領域裡完全沒有無私的好心人,但你必須注意,還有這麼多強勁的勢力在起作用。
4.你核查過事實嗎?
考慮到科學領域學科的複雜性,事實核查是非常必要的。
不管你的報導多麼精彩,事實性錯誤都能毀掉它。從原始資料中再三核對你的事實是否正確。不要僅僅依賴維基百科。不要輕易相信數字,即使它們出自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之口。為了確定報導的真實性,你可以向科學家求證,讓他們解釋這個概念,同時抽查一些具體事實。
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反饋機制是非常及時的,你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意見,從多方渠道進行事實的核查與驗證,不斷更正與改進報導。
5.你的報導「平衡」嗎?
媒體在報導爭議性科學議題時,常常採取簡單的平衡辦法:給各方觀點同樣大小的版面或同樣長度的播出時間。比如在「轉基因食品」的辯論中,正反雙方的聲音都在傳播,導致公眾越看越糊塗,到底能不能放心地吃轉基因食品呢?
科學新聞和政治新聞不同,政治新聞更多是立場、觀點或意見的「自由市場」,而科學新聞涉及的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或規律。
客觀事實不因觀點不同而改變,觀點可以平衡,但事實不能簡單平衡。媒體應該關注科學界對某些議題(尤其是與公眾直接相關的健康、安全議題)的主流看法,做出正確引導,而非簡單給予各方均等的發聲權利。
6.你在居高臨下地與讀者交談嗎?
在寫科技議題的報導時,你可能會花大量時間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但不要嘗試把深奧的術語全都寫進你的報導,過於瑣碎的細節會淹沒報導中最有趣的部分。
加拿大蒙大拿大學的科學新聞教授亨利特·洛維斯(Henriette Löwisch)建議記者可以寫一些貼近人們生活的科學報導。「要想人們對科學報導感興趣,可以將科學融入到對生活的直接影響中來。比如這對我的健康意味著什麼?這能幫助我的汽車節省多少能源?」
在信息呈現形式方面,運用圖片、視頻和其他生動表現形式也會增加科學信息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可以彌補文字說明中的缺陷。
7.你的報導具有人文關懷嗎?
媒體作為連接科學界與公眾的橋梁,在致力於報導科研成果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科學的精神價值。
記者在報導科學新聞的過程中,可以以人文科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為依據,去思考科學技術發展的合理性,科學技術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科學報導是激化還是緩和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