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科學傳播究竟怎麼做

2020-12-05 中國網

 


一、科學傳播是什麼


科學傳播主要特定組織藉助一定傳播渠道,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傳統媒體時代,科學家是科學傳播的主體,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報紙、圖書、演講等向公眾進行科學傳播。作為「二傳手」的科學新聞記者承擔起了銜接科學家與公眾的責任,成為科學傳播的橋梁與紐帶。

 

如今,科學傳播已經演變成一個包括科學、健康、環境和風險傳播(簡稱「SHER」)在內的大傳播範疇,而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傳播或者科技傳播。
 
「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組織得以藉助社交媒體發聲,成為科學傳播界的「網紅」。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不斷拓寬。科學傳播的語境越來越社會化,科學新聞開始從傳統上「翻譯」科研成果向探討科學的道德倫理,科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以及爭議性話題轉變。

 

二、 如何面對科學新聞報導中的常見問題


1.你是否在誇大事實?

 

科學重視細節、精確、客觀、技術、持久、事實、數字和正確性。新聞卻重視簡潔、近似、個性化、口語化、即時、故事、文字和當下。這也意味著科學界和新聞業之間存在張力。
 
科學記者的目的則是將那些非常詳細且常常充滿術語的科學論文轉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欣賞的形式,同時還能準確地傳遞信息。


因此,除了讓標題更吸引眼球,便於公眾理解之外,記者在寫科學新聞的時候要保持謹慎。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曾說過,在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背後,還是要在文章中完整地展現出真正的研究結果和研究過程。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立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的過程中,研究的局限性、限制範圍和邊界條件要把握住,不能無限擴展。


2.你的報導可信嗎,證據在哪裡?

 

一篇科學新聞是否可信,可以考察該報導的來源論文、信源。
 
高質量的論文一般需要經過同行評審,對研究過程、研究結論進行質量評估和邏輯審查;研究結果具有可重複性;研究成果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在科學報導的信源方面,如果通篇只有一個信源,即使有官方背書,也應該進行多方求證。另一種情況是,文中有較多匿名消息源,類似「據悉」、「據了解」、「有關人士表示」等,由於沒有明確的消息出處,可靠性也較低。
 
當你無法判斷某項科學研究的結論是否站得住腳時,聯繫該領域的獨立專家團隊,請他們閱讀文章並指出其中的局限。


3.是否有人利用報導進行推廣宣傳?

 

許多科學新聞和健康新聞之所以會出現,並不是因為這項研究本身有多大的價值,而是因為有人會從中得益。這些利益有時候是金錢,有時候是某個社會議題的未來走勢。
 
每天湧現的科研成果那麼多,進入新聞視線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這背後的複雜運作往往更像是商業交易,而非單純的傳遞新知。並不是說這些領域裡完全沒有無私的好心人,但你必須注意,還有這麼多強勁的勢力在起作用。


4.你核查過事實嗎?

 

考慮到科學領域學科的複雜性,事實核查是非常必要的。
 
不管你的報導多麼精彩,事實性錯誤都能毀掉它。從原始資料中再三核對你的事實是否正確。不要僅僅依賴維基百科。不要輕易相信數字,即使它們出自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之口。為了確定報導的真實性,你可以向科學家求證,讓他們解釋這個概念,同時抽查一些具體事實。
 
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反饋機制是非常及時的,你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意見,從多方渠道進行事實的核查與驗證,不斷更正與改進報導。

 

5.你的報導「平衡」嗎?

 

媒體在報導爭議性科學議題時,常常採取簡單的平衡辦法:給各方觀點同樣大小的版面或同樣長度的播出時間。比如在「轉基因食品」的辯論中,正反雙方的聲音都在傳播,導致公眾越看越糊塗,到底能不能放心地吃轉基因食品呢?
 
科學新聞和政治新聞不同,政治新聞更多是立場、觀點或意見的「自由市場」,而科學新聞涉及的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或規律。
 
客觀事實不因觀點不同而改變,觀點可以平衡,但事實不能簡單平衡。媒體應該關注科學界對某些議題(尤其是與公眾直接相關的健康、安全議題)的主流看法,做出正確引導,而非簡單給予各方均等的發聲權利。


6.你在居高臨下地與讀者交談嗎?

 

在寫科技議題的報導時,你可能會花大量時間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但不要嘗試把深奧的術語全都寫進你的報導,過於瑣碎的細節會淹沒報導中最有趣的部分。
 
加拿大蒙大拿大學的科學新聞教授亨利特·洛維斯(Henriette Löwisch)建議記者可以寫一些貼近人們生活的科學報導。「要想人們對科學報導感興趣,可以將科學融入到對生活的直接影響中來。比如這對我的健康意味著什麼?這能幫助我的汽車節省多少能源?」
 
在信息呈現形式方面,運用圖片、視頻和其他生動表現形式也會增加科學信息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可以彌補文字說明中的缺陷。

 

7.你的報導具有人文關懷嗎?

 

媒體作為連接科學界與公眾的橋梁,在致力於報導科研成果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科學的精神價值。

 

記者在報導科學新聞的過程中,可以以人文科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為依據,去思考科學技術發展的合理性,科學技術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科學報導是激化還是緩和社會矛盾。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雙雄在港同臺發聲
    來源: DeepTech深科技26 日上午,媒體曝出的賀建奎世界首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這也讓原定於 11 月 27 日- 29 日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變得更加矚目。
  • 《科學》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基因編輯嬰兒為「負面事件」
    導語:《科學》雜誌也將轟動一時的基因編輯嬰兒、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巴西自然博物館焚毀評價為科學界的「負面事件」。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仍在微信傳播 華大基因闢謠並報案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基因編輯58個嬰兒」仍在微信傳播 華大基因闢謠並報案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2月8日晚間,針對12月7日傍晚有微博發文表示「華大基因有大瓜要爆,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主任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
  • 科技部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
    央視新聞11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做出回應。 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廣東查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調查組稱賀建奎私自組織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京報訊 (記者許雯)昨日,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發布消息稱,現已初步查明,該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私自組織有關人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
  • 兩部委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
    中新網1月21日電 1月21日,科技部和國家衛健委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作出回應。科技部通過官網回應說,該事件性質惡劣,科技部對此堅決反對,已全面暫停相關人員的科技活動,並將依據調查事實和事件定性,支持配合相關部門對涉事人員及機構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科技部還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與有關部門一道,共同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科研倫理審查制度。
  • 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
    近期,有關媒體報導了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有關調查進展情況。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部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作出回應。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的回應近期,有關媒體報導了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有關調查進展情況。該事件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國家衛生健康委重申,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應當本著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
  • 驅動中國昨夜今晨: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始末
    昨天,據人民網報導,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該消息公布後,引發了包括整個科學界乃至基於倫理的全社會強烈關注。人民網在報導此事時表示,賀建奎團隊的研究成果標誌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甚至美聯社在報導此事也寫道,如果這一研究成果屬實,那麼無論在科學還是倫理上都是一次「意義深遠的飛躍」。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羅生門:人類歷史轉折點?還是醫學造假醜聞?
    今天上午,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在深圳誕生的事件轟動一時。然而,這一事件在下午卻出現了諸多疑雲。未經醫學倫理審查報備?午後新京報從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獲悉,深圳衛生部門已介入核實「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此項試驗進行前並未經醫學倫理報備,官方正開會研究此事。這與此前網傳消息顯示的情況不符。
  • 從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回歸Crispr
    導語:近日,兩個月前全球轟動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初步結果已對外公布。透過這一事件的軒然大波,我們看到人們對Crispr的期望和恐慌。而冰山之下是Crispr的強大。讓我們通過本文,回歸Crispr本身。1.Crispr是什麼?
  • 廣東初步查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新華社報導,記者從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獲悉,現已初步查明,該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私自組織有關人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兩部門深夜表態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21日電 據科技部和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21日晚間,科技部和國家衛健委分別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結果作出回應。科技部表示,支持配合相關部門對涉事人員及機構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國家衛健委回應稱,將根據廣東省及有關部門需要,配合做好後續處置工作。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賀建奎現身,國家衛健委與科技部回應此事
    國家衛健委、科技部昨晚聯合在科技部官網上對「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有關信息作出回應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高度關注11月28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有關「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信息,相關部門正在進行調查核實。
  • 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詳情曝光 基因編輯嬰兒是什麼?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11月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在受精卵時期,CCR5基因經過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後,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衛健委稱,已要求廣東省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將依法依規處理,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針對這一事件,昨天,多個部門進行回應。
  • 法學專家: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涉嫌違反多項醫療法規
    11月26日,有報導稱「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該報導稱,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四問「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此事引起中國醫學與科研界的普遍震驚與強烈譴責。廣東省立即成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展開調查。    賀建奎多年從事人類基因測序研究,同時是多家生物科技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投資人。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何爭議如此巨大?專家解析疑問
    張瑤 攝「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11月26日,一篇名為《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報導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深圳和美醫院:倫理審查材料疑造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引發關注,而負責此項試驗倫理審查的單位是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昨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發聲明稱,一貫堅決反對開展違反人類倫理道德及突破人類底線的相關基因試驗,醫院從未參與賀建奎及其研究團隊在網上所提及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的任何試驗環節,事件中提及的嬰兒也並非在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分娩。
  • 剛剛,賀建奎因「基因編輯嬰兒」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賀建奎等人偽造臨床審查材料,招募男方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多對夫婦實施基因編輯及輔助生殖,以冒名頂替,隱瞞真相的方式,由不知情的醫生將基因編輯過的胚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移植入人體內,致使2人懷孕,先後生下3名基因編輯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