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遭遇網絡民主

2020-12-05 果殼網

(作者/賈鶴鵬1,範敬群2)以微博等社交媒體為核心界面的Web3.0時代正在到來。

不管人們是否喜歡,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微博在輿論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以至於不少學者歡呼,通過微博等手段,人民實現民主的目標正在越走越近。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微博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科學傳播。

的確,微博因其平民化、互動性以及日常生活新聞化和新聞日常生活化,具有很大的潛力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媒介與工具。但自從微博在2009年開通以來,除了在與科學相關的疫情發布、地震信息發布等方面,微博由於發布的及時性而在傳遞信息和增進透明化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以外,其在科學傳播方面並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促進科學界與民眾平等交流的作用。

相反,在涉及包括轉基因、地震預報以及食品安全等爭議性科學問題時,甚至在包括疫苗接種、流感疫情防控等本來沒有任何科學爭議的議題上,反對科學主流觀點和無視科學證據的聲音,甚或偽科學傳言和毫無依據的謠言都得到了廣泛傳播。

毫無疑問,這並非是我們需要的科學傳播。

可以說,微博既為促進公眾參與科學帶來了便利和機遇,幫助公眾通過網絡表現其參與科學進程的民主化訴求,同時,其去中心、碎片化及缺乏信息審核機制的屬性也威脅著科學傳播的質量。

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科學與民主在網絡傳播的時代形成的這種張力?

科學信息生產的專業屬性

微博帶來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這種傳播方式對科學信息生產專業化的顛覆。

科學信息的生產往往需要基於科學實驗,而實驗過程動輒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在此基礎上,科學家需要搜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反覆分析並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闡釋這些數據,這就使得論文的生產時間通常以月來計算。一篇論文往往由數千字組成,可以充分解釋科學結論的各種條件和限制因素。科學的結論還往往存在不確定性。科學結論的發布往往以論文的形式,而論文則經歷了同行評議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對相關結論的科學意義的肯定,也是對其真實性的保證。

以傳播科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同樣要遵循科學界的這種專業性,雖然其表現方式也要根據傳播規律進行調整。

不僅如此,如前所述,相比於西方長期鼓勵科學家從事傳播的傳統(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規定1%—5%的科研項目經費需要用於包括媒體報導在內的科普活動),中國科學家長期以來缺乏與媒體和公眾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中國的科學新聞發布在很大程度上與宣傳機構成果和科技政策的宣傳報導聯繫在一起,而不是立足於滿足公眾的科學探求。

在這種情況下,微博所帶來的民眾對科學問題的直接質詢,更是讓中國科學界和科學傳播界措手不及。科學生產的內在規律和程序性特點並不會因為微博傳播速度的提升而發生改變,而科學家更加擔心微博的字符限制、時間短促和公眾的無門檻參與信息生產會加劇他們本來已經深惡的科學報導不準確。中國科學家在微博上表現很不活躍。

科學家和科學傳播工作者在微博空間的缺席更是導致在涉及包括轉基因、地震預報及食品安全等爭議性科學問題時,反對科學主流觀點和無視科學證據的聲音佔據了話語權。

網絡民主的價值

那麼科學家在微博空間的缺席,是否代表在Web3.0時代科學傳播的專業化訴求與科學傳播的民主屬性之間存在著無可調和的矛盾?是否不負責任的微博話語的泛濫應該讓我們重新思考公眾參與科學發展這一民主化議題是否正確?

情況並非如此。

我們長期對涉及科學內容的微博發言的觀察發現,即便在科學議題上,公民也表現了極強的民主參與的欲望,這種欲望會因為熱點事件在微博上迅速引爆輿論。

例如,在最近一項針對在湖南衡陽違規進行的轉基因黃金大米營養轉化實驗的微博傳播的研究[1]顯示,自2012年8月31日該事件被曝光開始,到2012年12月涉事的中美科學家被確認違反了確保公眾知情權等科學倫理、中方責任人遭到了中國政府部門的嚴肅處理為止,在這220天內,以「黃金大米」為主題詞的相關微博內容達到545488條。這表明微博輿論對事態的高度關注。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科學爭議事件的微博傳播過程中,網友因態度而聚合,但彼此之間很少出現有關科學內容本身的民主辯論與平等交流。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網友對科學的質疑往往與其對政府管理的不滿和對傳統權力的顛覆有關。

深入分析這種情況, 可以說,儘管網友們在微博上發表了諸多不理性聲音,但不理性的背後,首先有其正常的權力訴求。在缺乏可以支配的傳播途徑之前,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自由表達權,只是權利而不是可以運用的權力。而微博的到來,突然提供了這種權力。其次,一些狂躁的抗議聲,其針對的目標並非是科學本身,而是針對政府對包括科學在內的社會事務的管理能力。第三,在網絡上滋生的謠言和陰謀論,儘管體現出部分網民科學素質的欠佳,但其反權力(而非反對科學本身的事實)的色彩和心態不容忽視。

而同時,正像在政治和社會議題上一樣,認為微博等社交媒體天然成為了民主交流的工具,促成了科學議題的民主化公共空間的想法也同樣是幼稚的。

辨析公共空間

傳統上人們認為,公共爭論恰如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和交往理性,信息的單向流動被改變,每條信息會受到各方的質疑或檢驗,在充分的對話和討論後,不實信息傳播受到抑制,(科學)問題以本來面目得到傳播,人們實現了理性的共識。

但是,在很多科學議題的微博傳播中,我們觀察到,由於支持和反對科學主流觀點的雙方基本都是各說各話,很難進行有效的對話和溝通。

另外,由於受眾現有信息水準的程度與他們採用新媒介技術的積極性成正比,加之社交媒體使用本身的門檻,「知溝」或「信息溝」在Web3.0時代並未有效的縮小。在科學問題上,部分重要群體的意見不太可能在新媒體空間裡發聲,比如微博空間裡,在對轉基因這樣爭議話題的傳播中,由於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年齡等條件的限制,我們很難看到生產者農民與部分年齡較大的消費者(他們往往決定了家庭食物採購)的聲音。這導致另外一個重大問題,即Web3.0時代媒體空間的民意與真實民意的悖離。雲技術儲備了海量數據,但所謂的大數據挖掘在科學傳播關於輿論的研究中,如不小心辨析,反而會成為陷阱。

這種情況意味著,對於科學傳播而言,微博既是體現其民主屬性的公眾參與的延伸,但又不是一種現成的民主模式,簡單地讓科學家參與網絡對話並不能構建一種平等的民主。要保證微博在與科學相關的問題上真正帶來公民的民主參與,必須十分審慎的辨析新媒體空間裡海量數據所表達的意義,並在科學的專業性與公眾言論的民主性之間找到妥協。

網絡時代科學傳播與民主的融合

那麼,該如何在堅持鼓勵公眾參與科學這一民主化原則的前提下,找到這種妥協呢?

首先,需要在態度上認識到,包括微博民意、網絡民意在內的公眾對科學和科學爭議事件的訴求,背後體現了民眾真切的關切和對壟斷性權力的抵制,這種訴求對於構建科學傳播的民主屬性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合法性。而微博則有潛力在塑造這種合法性方面發揮作用,為奠定理性的科學與公眾的對話奠定基礎。

其次,即便如此,包括微博民意在內的公眾呼聲,決不能被賦予顛覆科學權威的權力。如果小心的處理微博數據,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民意,但嗓門大並不代表真理,科學的真理更不能依靠民意來投票解決。特定的問題,如轉基因是否安全,垃圾焚燒是否安全,必須通過科學來回答。

第三,在上述兩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民意在科學傳播中,首先應該體現為對科學議題的恰當關切和對科學議程的合理設定。比如,在轉基因議題中,民眾呼聲所代表的民主性,體現為民眾對轉基因安全的合理擔憂。這就要求科學決策者必須把轉基因安全研究置於最為核心的地位。這一點,在2012年另一起國外的轉基因安全爭議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表現。

2012年9月19日,法國卡昂大學教授塞拉利尼(Gilles-Eric Séralini)等人在《食品與化學毒理學》雜誌(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上發表了大鼠長期服用抗草甘膦的轉基因農達玉米可能會致癌的研究[2],引發了媒體的廣泛報導,據稱文章發表幾小時內有關該文章的博客和微博轉發就達到了150萬次[3]

在塞拉利尼論文發表後, 歐洲食品安全局及歐洲多國權威科學及監管機構進行了迅速調查,並得出了該研究實驗所用鼠種存在問題、樣本量太少、統計方法有誤以及缺乏餵養數據等結論。其中,歐洲食品安全局先後在2012年10月和11月做出了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其研究結論的初審和終審意見。但是,儘管科學界拒絕了塞拉利尼的研究結論本身,卻部分肯定了其研究主旨,即加強轉基因長期潛在毒性研究的意義[4]

第四,正像傳統的媒體表達一樣,網絡民意促成了包括科學信息在內的信息開放和透明度。長期以來,不少科學家以自己研究內容太過專業為由,不願意加入到與民眾的溝通中。但通過微博可以構建強大的民意壓力這一點,在民主化成為整個社會追求的目標的時候,應該能促成科學家更加踴躍地投身到科學傳播的實踐中,特別是在爭議問題上。像其他領域一樣,Web3.0同樣應該在科學傳播中帶來更大的透明性。

第五,科學傳播的民主屬性也應該體現為民眾及其代表對科學組織和科學行為的監督,包括公民代表審批科研預算、衡量科學項目的民生收益、曝光科學不端行為等。

在Web3.0時代,這類溝通將變得更加容易,成本相對更低,這也使得我們有理由認為,網絡民意的合理訴求及恰當表達方式,應該更為科學家和科學決策者重視(比如宣傳部門承擔或委託學術機構進行的網絡輿情研究,也應該被延伸到科學領域),科學傳播工作者也應該建立相關的渠道引導包括網絡聲音在內的民意,使之進入有意義的實質性討論中,讓低成本的表達同時也能成為基於證據的、負責任的民主表達。

 

參考文獻

  • [1] 範敬群、賈鶴鵬、張峰、彭光芒:《爭議科學話題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形態研究—以「黃金大米事件」的新浪微博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審稿中。
  • [2] Séralini, Gilles-Eric; Clair, Emilie; Mesnage, Robin et al., 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2. Vol. 50 (11): pp.4221-4231.
  • [3] Arjó G, Portero M, et al., "Plurality of opinion, scientific discourse and pseudoscience: An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Séralini et al. study claiming that Roundup™ Ready corn or the herbicide Roundup™ cause cancer in rats". Transgenic Research, 2013, Vol. 22 (2): pp.255-267.
  • [4] 範敬群、賈鶴鵬:《從法國轉基因「致癌」實驗看對待爭議研究的態度與邏輯》,《生命科學》,2013年第6期。


作者簡介

  1. 賈鶴鵬:中國科學院《科學新聞》雜誌原總編輯;美國康乃爾大學傳播系在讀博士;長期從事科學新聞的發展和在中國具有開創性的科學傳播工作。
  2. 範敬群:華中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傳媒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農業科技傳播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工作。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文章小圖:CARL WIENS

相關焦點

  • 科學和民主,也許你並沒有真的理解
    自從五四以來,民主和科學這兩個詞已經成為了熱門字眼。它們就像兩兄弟,是現代文明的象徵。雖然無數人在議論它們,引用它們,但是為什麼它們總是一起出現,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內在的本質聯繫。它就是上面問題的答案,它也是科學和民主之間天然的紐帶。需求、欲望、夢想、願望,它們就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動力。人類如果沒有翱翔天空的願望,永遠不會有飛機的誕生,如果沒有探求物質細微之處的奧秘,永遠不會有現代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是願望指引著人們探索的方向,是夢想給人們前進的動力。
  •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北京大學校訓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題詞:「發揚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做出更大貢獻」。從此,北京大學便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八個大字作為校訓,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作為北京大學精神。
  • 中國式民主的五大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從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看,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民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中國式民主根植於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廣闊沃土,形成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長期實踐,是適應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正確選擇。
  • 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原標題: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它最早出現在西方,是順應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被認為具有民主屬性。也正因為如此,政黨政治民主也成為了政黨政治以及民主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
  • 歐洲人繼承了古希臘的科學和民主,為什麼直到15世紀末才崛起?
    正是因為繼承了古希臘的民主、科學和自由精神,繼承了羅馬的共和制和羅馬法,歐美才開創了世界近現代史上的輝煌成就。所以,歐美歷代文人墨客都對古希臘羅馬不吝讚美之詞。古希臘在歷史上總共輝煌了300多年,在公元前2世紀就被羅馬所滅。西羅馬在公元476年滅亡。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代替封建社會雖然是一個巨大進步,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但是,資本主義民主主要是依靠一人一票的選舉民主,熊彼特指出,「民主的方法是為作出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中,個人通過競取人民手中的選票而得到作出決定的權力」。所以,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只是競取選票的方法,實質上是少數人的民主、資本的民主、金錢的民主。資本主義民主必然被社會主義民主所取代。
  • 民主也是長牙齒的
    近幾年,中國人對民主的認知有了巨大的進步,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學者們如林達和劉瑜等對美式民主的近距離觀察和細節感受,「民主是一個好東西」儼然成為共識,自由女神般的民主想像主導了人們對民主和民主化的渴望。相比之下,對歐洲的民主——一種高度世俗化的民主生活,以階級合作和協商民主為代表的社會民主,多數中國人仍然缺乏足夠認識。
  •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原標題: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協商民主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為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 理解全過程民主的三個維度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時強調:「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全過程的民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
  • 話題| 高校寢室推「民主熄燈」,沒想到……
    3月21日起,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開展「民主熄燈」活動,決定用40天的時間,讓學生們自主決定是否強制熄燈。這一事情在媒體報導後引發關注。高校「民主熄燈」實驗,自主熄燈率明顯上升據報導,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正在嘗試一項「民主熄燈」的活動。從3月21日起,在40天內每天提醒學生到時自覺熄燈。
  •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報告還指出了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制度安排,科學設計和規劃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宏偉藍圖,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 網絡民粹主義的政治危害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  民主  危害    【中圖分類號】D07   【文獻標識碼】A網絡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在虛擬世界中的體現,在當前中國社會,主要表現為一種極端化的觀念和思潮。近年來,在環境類公共事件中,網絡民粹主義往往以人民的名義,將科學、理性置於社會公共利益的對立面,幾乎反對所有具有環境敏感性的工程和項目,政府上馬有關項目也極易引發公共事件。例如,許多地方為了經濟建設的需要而建設PX項目,但只要一公示項目規劃,馬上就引發網民鋪天蓋地的反對浪潮。
  • 任劍濤:留美政治學博士對民主的拒斥
    1872年由清廷派出的一百二十位幼童,到1882年遭遇困頓,用了十年時間,算是打開了中國留美的大門。但這段被論者視為留美萌芽期的幼童派遣,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原因在於,「當時風氣未開,大家子弟不肯遠適異國,應選者多以政府能維持其生活之小家子,對於國事不熟悉,對於國學當然無根底,自難望其不外國化。」[1] 這一評論給人們三個重要提示:一是處於謀生狀態的留學生,不足以兌現留學救國的目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特點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胡錦濤總書記在「12·18」重要講話中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既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和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
  • 吉林大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2011年度民主測評大會召開
    3月16日,吉林大學召開校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2011年度民主測評大會,同時通過網絡直播向全校師生員工匯報工作,並接受現場與會人員民主測評。會議由校黨委書記陳德文主持。本次大會旨在落實教育部「關於做好直屬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2011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幹部隊伍建設。
  • 特魯多:美國現任總統煽動了對民主的攻擊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美國國會遭遇暴亂持續在國際社會發酵,美國雅虎新聞網最新報導稱,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也將矛頭直接指向川普。他8日公開指責稱,這場暴動是由「現任總統煽動的」「對民主的攻擊」。  特魯多當地時間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談及1月6日美國國會暴亂一幕時表示:「我們目睹的是一場由現任總統和其他政客煽動的、由暴徒發起的對民主的攻擊。」  特魯多還批評說,此事「令人震驚」「深感不安」,「暴力在我們的社會中沒有立足之地,極端主義者不會成功推翻人民的意志。」
  • 弗洛伊德事件的本質與根源:被極化撕裂的民主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下階層遭遇三重打擊:工作、退休收入和住房都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貧富差距直接造成了財富的不平等和機會的不平等,更間接導致了階層固化和「貧困陷阱」的出現,少數階層與日俱增的財富收入與中下階層停滯不前的收入水平形成鮮明對比,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經濟極化的持續加劇,再加上民粹主義和激進主義的強勢助推,使失望、憤懣與怒火在中下階層心中長期積累,一觸即發,遇火即燃。
  • 黨內民主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對發揚黨內民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為新形勢下優化黨內政治生態、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科學指導。歷史經驗表明,什麼時候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搞得好,黨內民主發揚得好,黨內政治生活就積極健康、充滿活力,黨的事業就興旺發達;什麼時候黨的民主集中制不健全,黨內民主受到削弱,黨內政治生活就出現不正常甚至惡化的狀況,黨內矛盾和問題就滋長蔓延,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準則》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重要基礎。」這是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
  • 冰島民主議會的集會地點,冰島的民主議會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議會
    這個國家公園,位於二個重要位置,一,它是冰島的民主議會的集會地點,而冰島的民主議會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議會。二,它位於冰島大裂谷,是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的分界處。該國家公園不收門票,自駕車停車費500當地幣.購票後將單據放在車前玻璃內即可,這裡的洗手間是收費的,每人每次200當地幣。
  • 歐巴馬:網際網路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如今,歐巴馬卻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已經成了「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其實在過去4年裡(也就是在離開白宮之後),歐巴馬一直在表達類似的觀點。如今與4年前的區別在於,他的表述已經變得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有針對性了。很顯然,他在發出警告,但他並沒有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