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網際網路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2020-12-06 觀察者網

【文/美國Recode傳媒高級記者彼得·卡夫卡】眾所周知,巴拉克·歐巴馬曾於2008年大選期間對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進行了充分利用並因此贏得了大選。入主白宮之後,歐巴馬並沒有放棄這一工具而是繼續對其加以利用。如今,歐巴馬卻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已經成了「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其實在過去4年裡(也就是在離開白宮之後),歐巴馬一直在表達類似的觀點。如今與4年前的區別在於,他的表述已經變得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有針對性了。很顯然,他在發出警告,但他並沒有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美國VOX新聞網站2020年11月16日刊發Recode傳媒高級記者彼得·卡夫卡的報導《歐巴馬:網際網路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歐巴馬最近一次發表此類言論是在一個訪談節目中,他對提問者《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編輯傑弗裡·戈德伯格(Jeffrey Goldberg)指出:如今美國的輿論生態不僅受到臉書的強烈影響,而且福克斯新聞也在發揮強大影響力,這導致美國民眾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被歪曲的事實。也就是說,面對發生的某一事件,美國人不再能夠看到同樣的事實了(we no longer have a shared set of facts)。

其實,歐巴馬所說的這一情況對那些經常參加電視評論節目並熟知網際網路生態的人們來說已經是很普通的常識。面對這一問題,我們還拿不出現實有效的、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而且歐巴馬在訪談中也沒有給出他的解決辦法。雖然歐巴馬如今提到臉書等科技公司的方式是在離開白宮前從未有過的,不過我們並不能就此認為歐巴馬是在把媒體生態混亂的責任完全推給那些科技公司來承擔。

巴拉克·歐巴馬:如今這個國家裡許多人真地以為民主黨在為那些捲入戀童癖圈子的人做掩護……我在跟一位費城非洲裔社區上門服務志願者聊天時還被問到過關於「匿名者Q」陰謀論(2017年10月28日,一個名為Q的發布者在美國著名的匿名論壇4chan上把自己描述為一位了解川普和「深層政府」之間秘密權力鬥爭真相的政府內部人士,他還宣稱知道一個由川普主導的秘密計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篇報導將「匿名者Q」陰謀論概括為五個核心理念:一個邪惡的由精英階層構成的勢力正在統治著這個星球;唐納·川普是美國的英雄;民主黨意圖險惡,整個政黨都被外國的反美勢力所控制;Q的追隨者是團結的且在不斷增長;愛國者掌握著一切,罪犯終將受到審判——觀察者網注)的問題。

傑弗裡·戈德伯格:你覺得這種新出現的、惡意的信息建構現象在傷害美國社會的道德基礎和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嗎?

巴拉克·歐巴馬:我覺得這種現象是對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隨後,歐巴馬在訪談中更加明確地指出,他的憂慮主要來自網際網路以及網絡上的大型信息分類分發平臺。

巴拉克·歐巴馬:我並不是在把責任都推給那些網絡科技公司,其實這種現象在社交媒體流行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各種謠言和陰謀論早就存在,而社交媒體為它們的傳播提供了幫助。那些網絡科技公司的老闆大多數我都認識,我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自己的定位更像是做手機的科技公司而不是像《大西洋月刊》這樣的媒體,我覺得他們這麼說是站不住腳的。他們的一些做法實際上已經與編輯沒有太大區別了,你不能把這些都歸咎於算法,你不能用算法來掩蓋自己的所作所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美國國會不可以為了剝奪人們的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而制定法律——觀察者網注)並沒有要求私營公司為各種觀點提供傳播平臺。我們最終還是要就政府對公司行為的監管拿出一個解決方案,否則情況會變得越來越糟。如果人們可以用文字在網絡上傳播各種毫無根據的謊言和陰謀論,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他們可以像我們這樣用視頻去發表觀點時能做出什麼事情來,我們距離那一天的到來也許已經不遠了。

傑弗裡·戈德伯格:這就是史蒂夫·班農所採取的著名的「垃圾信息轟炸」戰略吧?

巴拉克·歐巴馬:如果我們失去了分辯信息真假的能力,那麼根據經濟學的定義,市場就失靈了;根據政治學的定義,民主也失靈了。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我們正在陷入一場危機。

其實,歐巴馬在入主白宮之前就對福克斯新聞和默多克的媒體帝國頗多微詞。在總統任期內,他的這種批評論調並沒有改變。不過,歐巴馬在8年任期內與科技行業之間卻一直關係良好。歐巴馬在自己的政府裡為多位矽谷老資格人物安排了職位,而一些政府要員後來也在矽谷獲得了工作機會並擔任要職。其中,谷歌公司尤為典型。以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為首的許多谷歌高級管理者都曾與白宮官員頻繁會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就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快結束的時候,職業監管者(career regulators)曾對谷歌公司提出反壟斷指控,但指控最終被政治任命的官員(political appointees)駁回。

歐巴馬當然很清楚社交媒體的力量,正是社交媒體幫助他贏得了大選。據說歐巴馬在2016年大選的最後幾天裡曾非常心煩意亂,因為他在網絡媒體BuzzFeed上看到了一則關於馬其頓青少年用大量假消息衝擊臉書頁面的報導。在大選結束之後,他才就臉書和電視上充斥假消息的問題公開且高調地談了自己的看法。幾天後,歐巴馬私下找到臉書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希望他能「認真對待假新聞和政治領域虛假消息的問題」。在川普執政期間,歐巴馬刻意保持了非常低調的形象。不過即便在偶爾公開露面的場合,他也沒有忘記對社交媒體展開批評。

「我認為,像谷歌、臉書、推特這樣的大型網絡平臺都是輿論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他們應該就自己的商業模式與大家展開對話。他們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商業公司,同時也在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我們必須進行一場非常嚴肅的對話,內容應涵蓋他們的商業模式、算法和運營機制。這應當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而不是出於商業目的進行的那種對話」,歐巴馬2018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講話中這樣說道。

兩年前,歐巴馬還在麻省理工學院呼籲進行一場「嚴肅的對話」,而如今面對《大西洋月刊》的編輯他已經在呼籲「就政府對公司行為的監管拿出一個解決方案」了。

我們很難樂觀地看待這個問題。聯邦政府不太可能對大型科技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管,因為民主、共和兩黨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是分裂的。事實上,共和黨已經把一些「匿名者Q」陰謀論的支持者送進了國會。而那些大型科技公司是絕對不會對自身進行監管的,他們寧願政府來做這件事也絕不會自己監管自己。競選過程中在科技領域很少發表觀點的喬·拜登(Joe Biden)和他來自矽谷的老朋友、競選搭檔卡瑪拉·哈裡斯(Kamala Harris)更是不太可能在新冠疫情時期把工作重點放在對科技公司的監管上。

在此,請允許我提出自己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建議:巴拉克·歐巴馬目前仍然在撰寫回憶錄的第二章,我覺得在寫完這一章節之後,他可以適當地在網絡科技公司監管這個問題上多說幾句。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2020年11月16日美國VOX新聞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再見,巴拉克·歐巴馬!再見,米歇爾~
    因為,我們每個人首先要保證美國政府未來有能力解決我們現在仍然面臨的問題。就業在美國歷史中,曾經有過幾次內部團結被破壞的時候。本世紀初,就是美國社會團結遭到威脅的一個時期。世界各國聯繫更加緊密,但是社會不平等問題更加突出,恐怖主義的威脅也更加嚴重。這些因素不僅僅會考驗美國的安全和法律,也對美國的民眾體制產生威脅。
  • 歐巴馬的影子 前總統對拜登有何影響?
    的報告,作者在報告中談及,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正在考慮提名前總統歐巴馬時代的官員擔任重要職位。 這些官員中包括美國前國家安全安全顧問蘇珊·賴斯和前國防部副部長米歇爾·弗洛諾(Michele Flournoy)。
  • 「美國才是最大威脅」!華春瑩火力全開,怒懟怒剛美國政客,燃爆
    而在日前,在美國正處於政權更迭的時期,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又跳出來炒作該話題。他在文章中稱,中國是當今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是自二戰以來對全世界民主和自由的最大威脅。他還表示:「情報很清楚的顯示,北京打算在經濟、軍事和技術上主導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
  • 歐巴馬為什麼不復出參加2020年的美國大選?原因不止一個
    因此,有人懷念起了歐巴馬。並有網友問:「歐巴馬這麼年輕,為什麼不復出競選2020年的美國總統呢?」其實,歐巴馬不參選是有原因的。首先,美國的法律不允許;其次,「慣例」的約束;再者,即便參選,歐巴馬也很難選上。華盛頓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貢獻,而在於他在明明可以輕易獲得第三任總統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放棄了!並回到了自己的農場。
  • 2016年度人物:巴拉克·歐巴馬
    2011 年,蘋果取代艾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開啟了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Google 與 Facebook 顛覆了微軟的霸權,拓展了網際網路的新世界;特斯拉 (Tesla)、Uber 也以科技的力量,改變了傳統汽車和交通產業。
  • 稜鏡門事件,美國作何解釋?
    但美國政府能看到什麼?用它所看到的來做什麼?安全部門的行動是否超過了反恐需要?對這些,普通的美國公眾也並不清楚。  對非美國人來說,隱私權被美國安全部門侵犯則更是無辜,他們完全沒有義務為美國的反恐戰爭埋單。據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就「稜鏡」項目詢問歐巴馬。而這九大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國用戶以億萬計,他們很可能是被美國為一己之私侵犯權益的最大受害群。
  • 歐巴馬國情諮文六大關鍵詞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 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於美國東部時間12日晚21時(北京時間13日10時)發表年度國情諮文演說,這是他任內最後一次此類演講。在時長約一小時的演說中,歐巴馬提出美國亟待解決的四大問題,其中穿插了經濟、外交、安全、氣候、科技、移民等關注話題。
  • 美前總統歐巴馬製片首部電影《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提名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13日報導,巴拉克·歐巴馬和米歇爾·歐巴馬夫婦成立的高地製片公司的第一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3日,《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獲得最佳紀錄長片提名。這部發人深省的紀錄片,講述了俄亥俄州代頓一家製造廠的文化衝突。
  • 美國的最大威脅恰恰是美國自己(觀象臺)
    最近,美國炒作「中國威脅」上癮。美國對中國的指責可謂煞費苦心。有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的:1月3日,美國國務院發推特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並附「中國共產黨: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網頁連結;有渲染炒作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的:1月1日,美方審議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制定「全政府對華戰略」和實施「太平洋威懾倡議」應對中國軍力發展,美軍上個月還發布了一份海洋戰略文件,指責中方擴張軍備,威脅世界和平;有劍指中國經濟發展的:去年11月,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
  • 歐巴馬來不及「投遞」政治遺產
    歐巴馬稱,10年前他來奈洛比時,城市面貌完全不同。「想像一下,如果全球的商業領袖和投資人到這裡來考察、深談,而不是被成見蒙蔽,肯亞的發展將會更快。」    作為東非最大經濟體,肯亞的經濟增長並不依靠石油等自然資源,其蓬勃的科技領域締造了世界領先的行動支付和眾包軟體。    事實上,非洲多數新興科技企業與美國有著個人或經濟聯繫。
  • 美國的墮落
    套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流行語,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APP就能搞定的(科技萬能主義的口頭禪通常是:There’sanappforthat,一個應用就搞定)。《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杜西特(RossDouthat)在新書《TheDecadentSoci-ety》(頹廢墮落的社會)中,對美國盛極而衰做了一番透徹的分析,痛感美國的「墮落」。
  • 美國「茶黨女王」佩林批歐巴馬是政壇「麥道夫」
    據美國媒體3月18日報導,共和黨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16日在出席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會議上發表演講,大肆數落民主黨連任總統歐巴馬和在去年大選中失利的共和黨,佩林甚至批評歐巴馬是美國政壇的「麥道夫」。 麥道夫曾擔任納斯達克市場主席,他是美國史上最大的詐騙案製造者,其操作的「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
  • 歐巴馬與美海岸警衛隊畢業學員逗比合影照曝光(組圖)
    在美國海岸警衛隊學院舉行的第134屆畢業典禮上,畢業學員羅伯特·麥康奈爾(RobertMcConnel)請求歐巴馬總統擺出007的姿勢合影,後者欣然應允。(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20日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Obama)在對美國海岸警衛隊學院的224名畢業生發表演講後,在相機前與學員們擺出各種姿勢,曝光了其內心深處的007情結。
  • 美國環保署稱溫室氣體有害 歐巴馬藉機施壓國會
    傑克遜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美國媒體12月8日報導, 美國環境保護署當地時間7日發表聲明,稱氣候變化引發的汙染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都有危害作用,並呼籲政府通過嚴格執行《清潔空氣法案》來應對這一威脅。
  • 網際網路的政治影響
    主要研究領域為網際網路政治、民主問題以及國際和比較政治經濟學。他的理論旨在更好地理解快速技術變革帶來的政治影響。除此之外,Farrell還經常為美國和英國的主要報紙撰稿,為公眾話語做出貢獻。從社會層面而言,一些作者認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個性化信息接觸將削弱社會的凝聚力(Negroponte,1995),可能導致政治極化和極端主義(DiMaggio et al. 2001)。隨著美國政客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競選活動,美國的政治學家開始對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更加關注(Johnson,2005),並認為歐巴馬的當選得益於傳統競選方式與在線方式的成功結合(Wilcox,2008)。
  • 美國大選塵埃漸落,歐巴馬乘勝出擊,說了一句川普最不愛聽的話
    據美國《國會山報》報導,當地時間11月15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接受美媒採訪時,被主持人詢問,如何評估美國的對手們現在對 對此,歐巴馬表示:「我想美國的對手們已經看到我們衰弱了,不只是因為大選所帶來的結果,而是過去這些年來促成的結果。」他還補充道:「我們的國家存在分歧,對手們可以利用這一點。」
  • 《連線》總編輯:封殺TikTok動搖美國民主制度根基
    8月1日,《連線》雜誌(Wired)總編輯Nicholas Thompson對川普政府威脅封禁短視頻社交應用TikTok一事發表評論文章,以下是原文:7月31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宣布他要封殺「充滿活力的美國社交平臺」TikTok,意在進一步減少競爭,而現狀是,當前市場本就競爭不足。
  • 康曉蓉:看美國大選--歐巴馬符號與十字架的永能
    真認識歐巴馬的有幾人?與其說在談論歐巴馬這個人,還不如說在歐巴馬這個符號裡尋找或強化,歐巴馬此時代指的美國總統這個符號裡的意義、語言、受指和能指。昨天我居然有點緊張,在忙碌的飛人狀態下還不時地搶一兩分鐘用手機上網查看選票及結果。莫名其妙地希望並預料歐巴馬會當選,萬一落選了呢。怎麼會有此希望?不知道,對歐巴馬及其美國不太了解也不甚關心。
  • 失敗的諾貝爾:從翁山蘇姬到歐巴馬―那些有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2009年,歐巴馬總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在他第一個總統任期剛開始的時候,歐巴馬就因「為加強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之間合作做出的非凡努力」獲獎。但許多批評人士、一些支持者甚至是歐巴馬本人都對這一選擇表示懷疑,因為他還沒有在世界和平事業中取得任何重大成果。「這是為了什麼呢?」他在自傳中回憶起得知自己獲獎時曾這樣問道。
  • 英專家:歐洲國家最大威脅是美國,白宮詆毀華為只是煙霧彈!
    近日,美國監聽其盟友丹麥政府高層的消息被傳開後,大家並沒有感到詫異。因為,美國政府一直將「美國至上」作為國家理念。任何人 任何國家都將是美國監聽的對象,盟友也在其中。據今日俄羅斯網站17日消息,針對美國針對丹麥的間諜活動,英國作家,政治和國際關係分析家湯姆·福迪表示,歐洲國家以為跟在美國身後就可以「高枕無憂」,然而,美國對歐洲盟友做出的「見不得人勾當」太多了,其中包括對盟友進行間諜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