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門事件,美國作何解釋?

2021-01-09 和訊科技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近日向媒體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多個監控公眾隱私的高度機密項目,被一些媒體列為「美國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美國兩黨要員都指控他「叛國」,並很希望將他從中國香港引渡回國。

  當美國還在以受害者姿態職責中國黑客入侵時,斯諾登的揭秘,讓許多人的猜測美國為自己的網絡戰打掩護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一直宣揚自由和人權的美國在「稜鏡門」曝光後,讓美國政府的處境顯得尤為艱難。

  事件概況回顧: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按照設定的計劃,6月5日,英國《衛報》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稱,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伺服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輿論隨之譁然。

  觀點一

  稜鏡門讓歐巴馬陷「囚徒困境」

  一個人,一個黑幕,攪動了世界。美國防務承包商僱員、前CIA特工、現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連續對美國「稜鏡」計劃的曝光,使其近來迅速成為新聞主角。

  一些美國人視斯諾登為「叛國者」或「叛逆者」,然而,這並非一個「叛逆」故事,也不僅關乎斯諾登是否會被引渡回國領罪的個人命運,更指向了美國國內安全政策是否調整,美國與主要國家的關係是否受到影響兩個方面。

  「稜鏡門」曝光後,從歐巴馬開始到美國國家安全局,都為之強力辯護。然而,面對民意的明顯分化和黨內存在著的不同聲音,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對歐巴馬的實際權威形成挑戰。因此,與歐巴馬一周前的強硬姿態相比,近來透過他的新聞發言人,他表達了可以就安全和公民自由的取捨展開討論的意願。這種轉變,充分反映出了「稜鏡門」給歐巴馬帶來的「囚徒困境」:如果堅持修改「稜鏡門」的合法性,那麼個人自由的主張者們有可能遠離歐巴馬;如果藉此修改以《美國愛國者法案》為代表的美國國內安全政策,一旦發生新的恐怖事件,歐巴馬同樣會陷入被動。

  觀點二

  「稜鏡門」,美國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如果斯諾登的披露屬實,那隱私權受美國安全部門侵犯的人遍布世界。歐巴馬拿出的理由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隱私的情況下,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但這個理由只對美國人適用。「9·11」事件之後,美國通過《愛國者法案》,美國人為了反恐的需要,自願犧牲一部分隱私權。但美國政府能看到什麼?用它所看到的來做什麼?安全部門的行動是否超過了反恐需要?對這些,普通的美國公眾也並不清楚。

  對非美國人來說,隱私權被美國安全部門侵犯則更是無辜,他們完全沒有義務為美國的反恐戰爭埋單。據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就「稜鏡」項目詢問歐巴馬。而這九大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國用戶以億萬計,他們很可能是被美國為一己之私侵犯權益的最大受害群。

  這一兩年,美國不斷以受害者姿態指責中國黑客入侵。很多人猜測,這是美國為自己的網絡戰打掩護。斯諾登的揭秘證實了這種猜測,美國看來早就開始幹了。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正在重塑社會、政治乃至國家關係的各種邊界。就能力而言,美國無疑是網際網路超級大國,它有能力左右網際網路的未來。網際網路將成為一片混戰、弱肉強食、誰都緊張不安的叢林,還是為全人類利益服務的新技術公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今天的選擇。

  觀點三

  「稜鏡門」成美國輿論爭議焦點

  美國「稜鏡」事件的曝光,讓歐巴馬政府再次陷入信任危機。「稜鏡」項目收集美國內電話信息、監視海外網上動向,引發了美國公眾對自身隱私權的憂慮,並譴責歐巴馬政府濫用權力。

  歐巴馬總統第一時間在加州召開媒體見面會向公眾澄清了兩點,一是美安全部門啟動監視項目旨在捍衛美國公民安全;二是該項目在2006年經參眾兩院討論一致通過,是合法而有效的。歐巴馬同時還強調未經司法授權,沒有人能監聽美國公民的電話內容,而且這一項目的主要對象是外國人。對於「稜鏡」危機,國會民主、共和兩黨與白宮罕見地意見一致。在諸多議題上與歐巴馬政府意見相左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對「告密者」的行徑進行了強烈譴責,指其為「叛國者」。他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同意歐巴馬的澄清,並指出公開這些機密信息將置美國於危險境地,向敵對勢力暴露了美國的能力所在,是嚴重違法行為。

  觀點四

  「稜鏡」爆料者斯諾登何去何從

  「稜鏡門」事件,遠遠超出了美國政府的想像,同時也將公眾的目光,聚焦在了香港特區政府對該問題的裁定上。在談及斯諾登今後的命運之前,有必要討論一下他為何會選擇香港作為藏身地點。此前,斯諾登表示,之所以選擇香港的原因是「相信香港的法律制度」。那麼,他所提到的「法律制度」究竟為何意?這涉及國際法上的引渡和庇護問題。

  所謂「引渡」,乃是一國政府應他國請求,將正處在自己領土管轄範圍內,並且受到該請求國通緝或判刑的人,移交給該請求國進行審判和處罰的行為。引渡是否可行,取決於兩國之間是否已籤署引渡條約或協議。

  很顯然,斯諾登在出逃之前是做足了準備工作的。香港雖然依「一國兩制」實行高度自治,但其主權屬於中國,而中國和美國至今仍未締結引渡條約或協議。

  觀點五

  美國「稜鏡門」拷問安全和隱私邊界

  斯諾登的行為無疑是違法的。但「稜鏡門」的關鍵在於讓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雙雙感到不安。現在,曾通過《愛國者法案》賦予情報部門以廣泛搜集公眾隱私權力的國會議員們,如今不安地發現,情報部門對個人信息的搜集和窺探,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

  這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換言之,誰能保證,政府、國會和司法機構的隱私,不同樣被情報部門的眼睛,無聲無息地窺探著?

  而公眾的不安,更加不言而喻:自己日常起居的一切過程,都可能被無數雙眼睛審查、監視。他們發現,有關法律在情報部門面前等於一紙空文從書信到電話、手機、網際網路,幾乎沒有一種通訊方式是安全的;他們更發現,「稜鏡門」曝光後,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不但承認確有其事,而且他們不安的並非公眾隱私受威脅,而是「洩密是對國家安全的極大破壞。」

  歐巴馬將針對「稜鏡門」的批評稱為「炒作」,拒絕為竊聽道歉,聲稱竊聽是「值得的」,要求公眾「明白100%的安全和100%的個人隱私不可兼得,每個人都不得不有所取捨」。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仿佛誰都不明白,安全和隱私到底該各佔多少,二者間的「度」如何界定,由誰來界定?在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拒絕透明化的情況下,又如何擔保其不逾矩?

(責任編輯:王博軒 HT002)

相關焦點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日前,美國情報部門監視網民數據和電話項目被曝光,而且,矽谷網際網路巨頭和智慧型手機服務商為其情報監控、搜集提供了方便。這一計劃代號「稜鏡」,主要使命是大範圍收集並監控網絡和電話用戶信息。近日,29歲的美國前情報機構技術人員愛德華·斯諾登浮出水面,他就是掌握並披露關鍵信息的人。
  • 中方要求美方對「稜鏡門」事件作出必要解釋
    稜鏡門監控風波已持續近兩周,英國《衛報》16日再次公開洩密者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文件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在2009年倫敦G20峰會上監聽多個政府代表團通話並獲取他們的電郵信息。17日,中國外交部就洩密者斯諾登或是中國「間諜」一說回應稱,這實屬無稽之談,並希望歐巴馬能夠就稜鏡門事件對國際社會做出解釋。
  • 評論:「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
    美國秘密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獲得俄羅斯臨時避難許可已經一個月,但是「稜鏡門」事件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如此看來,「稜鏡門」事件的發酵頗有點稜鏡效應,幾個月來的進展折射出美國監控醜聞背後國際安全與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譜,值得分析評點。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一,是坐實了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對中國賊喊捉賊的鬧劇。
  •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近日向媒體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多個監控公眾隱私的高度機密項目,被一些媒體列為「美國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與啟示
    斯諾頓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竊聽計劃,即美國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稜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裡挖掘數據、收集情報,通過網絡實現對全球輿情的監控,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參與其中。消息公布,世界輿論隨之譁然,引發全球對「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 蓬佩奧再次鼓吹所謂「清潔網絡」,趙立堅:先解釋一下「稜鏡門...
    蓬佩奧再次鼓吹所謂「清潔網絡」,趙立堅:先解釋一下「稜鏡門」、「方程式組織」、「梯隊系統」?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既然蓬佩奧口口聲聲稱要建設「清潔網絡」,那麼他應該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稜鏡門」、「方程式組織」、「梯隊系統」等網絡間諜活動後面都有美國的影子?美國情報部門為什麼24小時監控全世界手機和上網電腦,甚至監聽盟國領導人手機長達十多年之久?這顯然是「黑客帝國」所為。
  • 「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
    導語:「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2013年曝出的「稜鏡門」事件,揭開了美國計劃的冰山一角,作為主動曝光內幕的斯諾登,成為了燙手山芋,沒有國家敢給予庇護。美國派遣大量的特工抓捕斯諾登,並對其所在的國家施壓,可以說他的突然叛變,讓美國十分的生氣,然而輿論的壓力讓美國不敢過於明目張胆,因為做法已經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畢竟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監聽其他國家項目的做法曝光,是屬於違反規定的定位,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私自建立監聽部門,等於是跟全世界作對。很多國家都強烈美國的行為,外界也一致認為美國過於卑鄙。
  • 蘋果回應「稜鏡門」:承認參與,但審核很嚴格
    府和安全機構的「PRISM」稜鏡計劃提供用戶數據,洩密者表示美國政 府以及安全機構有能力從這些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獲得想要的用戶數據,用戶在美國政 府面前沒有任何隱私,由此引發的隱私安全爭論被網友稱為「稜鏡門」。
  • 紀碩鳴:「稜鏡」禍全球美須作解釋
    香港《大公報》6月28日文章 原題:「稜鏡」禍全球美須作解釋斯諾登爆出美國政府全球監聽的稜鏡計劃,對這廣泛侵犯私隱的行為需要國際社會深刻思考。美國充當國際警察,以自己的價值觀維護世界秩序,卻沒有一部國際憲法能約束其行為。
  •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12-18 16:46:26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關鍵詞: 大數據 稜鏡門 互聯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
  • 美國的稜鏡門明明那麼嚴重,卻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網友:賊喊捉賊
    當時的美國以華為的設備不安全,存在後門為由,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但是事到如今,180天過去了,如今的美國依然沒有拿出華為設備存在安全問題的證據,反而是美國的一些設備被歐盟檢測出了後門,可以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的理由完全是美國找的一個藉口。
  • 蘋果公司創始人評價「稜鏡門」:斯諾登是個英雄
    28/17:08 近期媒體上最為關注的國際焦點當屬「稜鏡門
  • 蓬佩奧鼓吹「清潔網絡」 趙立堅:先解釋一下「稜鏡門」
    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導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在8月14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問斯洛維尼亞期間再次鼓吹所謂「清潔網絡」,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既然蓬佩奧口口聲聲稱要建設「清潔網絡」,那麼他應該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稜鏡門」、「方程式組織」、「梯隊系統」等網絡間諜活動後面都有美國的影子
  • 「外星人」並不存在,屠牛事件作何解釋,也許宇宙中有新發現!
    美國西部屠牛事件,「外星人」從何而來?宇宙中或有線索解釋!古往今來關於對外星人的傳言流傳甚廣。目前關於外星人的遐想都是腦洞大開,那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的存在呢?美國曾在1997年向太空發射了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旅行者1號探測器中,有一個金盤,金盤中儲存著55種人類語言與各種音樂,還有以及115幅影像資料等。美國想用通過這種方式,想要與外星人交流。有些科學家認為,以現在人類科技如果讓外星人發現了,人類可能會面臨威脅,這樣做實在是太冒險了,對於與外星人交流這件事情連霍金都是持反對的意見並警告人類不要與外星人溝通。
  • 警惕中國的「稜鏡門」
    隨著思科的捲入,「稜鏡門」事件再次升級。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絡和電腦,而除了以思科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外,微軟、Google和蘋果則掌握了中國的作業系統份額,這讓中國的網際網路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網民處於內憂外患的隱私環境之中。筆者日前已撰文《中國的「稜鏡計劃」會叫啥》分析國內潛在的監控問題。
  • 香港多個團體遊行聲援「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
    6月15日,香港多個團體聯合發起聲援美國中情局前僱員、「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的遊行。譴責美國侵犯市民權力和隱私,呼籲香港政府與市民一起保護斯諾登,反對引渡斯諾登返回美國。遊行隊伍從中環遮打花園開始,終點是美國駐港總領事館。遊行隊伍一路高喊中英文口號,沿途大呼「NSA(美國)可恥」、「反對引渡斯諾登」、「捍衛言論自由」等口號,又吹哨子,寓意人人都可以是「告密者」(Whistleblower),支持斯諾登。要求美國政府放棄追究斯諾登,同時批評美國入侵計算機網絡,要求美方儘快澄清事件,停止監控行為。
  • 外交部:美國竊取海量數據信息,難道不想做出任何解釋嗎?
    有記者提問,美國務院5日發推特稱,所謂「清潔網絡」目前包括180家電信公司和數十家高科技公司,形勢正向對華為和中國共產黨其他監控工具不利的方向發展。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指出,根據「稜鏡門」事件披露的資料,美方長期將應用程式視作「數據金礦」,多年來通過應用程式挖掘數據情報。推特、臉書、YouTube、Skype和谷歌地圖,甚至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都被迫選擇了合作。就在前幾個月,愛爾蘭有關方面也要求臉書停止將數據輸送回美國。另外,美國的情報部門還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商店竊密。
  • 美國稜鏡門被指玩過了頭 根源在美鼓吹威脅論
    【環球網綜合報導】最近美國的「稜鏡門」事件一度讓世界譁然。阿聯《海灣時報》7月29日登載文章稱,美國根本不需要如此浩大的監視項目。此番美國「玩過頭了」,原因在於美國長久以來鼓吹的各種「威脅論」。文章指出,「冷戰」已過去了20年,本世紀頭十年的死亡人數與上世紀任何一個十年相比是少之又少。
  • 稜鏡門啟示錄:iPhone用戶如何保障安全隱私?
    前有香港明星陳冠希電腦洩露的「豔照門」事件,現在稜鏡門事件再次來襲,作為普通的數碼產品用戶又該如何防備個人信息被洩露?當然了,豔照門事件是個人資料被別人偷看了洩露,屬於個人數碼產品的資料被盜問題,而稜鏡門事件是政府部門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監聽。
  • 「稜鏡門」再現?外媒曝猛料:美國利用情報合作監視丹麥和瑞典!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監視的大部分國家,都與美國關係較為不錯,部分國家甚至積極配合最近美國的封殺中國民族企業華為和該公司旗下的5G 通訊技術的計劃,以求達到限制中國發展,孤立中國的目的。美國利用情報的便利監控鄰國以促進自身發展根據丹麥廣播公司報導內容來看,早在2015年到2016年期間,美國就曾因為丹麥的軍火交易而對歐洲以及瑞典的公司進行非法搜集情報,其目的是為了讓美國的F-35戰機獲得丹麥政府計劃花費幾十億美元購買新型戰鬥機的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