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近日向媒體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多個監控公眾隱私的高度機密項目,被一些媒體列為「美國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美國兩黨要員都指控他「叛國」,並很希望將他從中國香港引渡回國。
當美國還在以受害者姿態職責中國黑客入侵時,斯諾登的揭秘,讓許多人的猜測美國為自己的網絡戰打掩護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一直宣揚自由和人權的美國在「稜鏡門」曝光後,讓美國政府的處境顯得尤為艱難。
事件概況回顧: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按照設定的計劃,6月5日,英國《衛報》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稱,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伺服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輿論隨之譁然。
觀點一
稜鏡門讓歐巴馬陷「囚徒困境」
一個人,一個黑幕,攪動了世界。美國防務承包商僱員、前CIA特工、現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連續對美國「稜鏡」計劃的曝光,使其近來迅速成為新聞主角。
一些美國人視斯諾登為「叛國者」或「叛逆者」,然而,這並非一個「叛逆」故事,也不僅關乎斯諾登是否會被引渡回國領罪的個人命運,更指向了美國國內安全政策是否調整,美國與主要國家的關係是否受到影響兩個方面。
「稜鏡門」曝光後,從歐巴馬開始到美國國家安全局,都為之強力辯護。然而,面對民意的明顯分化和黨內存在著的不同聲音,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對歐巴馬的實際權威形成挑戰。因此,與歐巴馬一周前的強硬姿態相比,近來透過他的新聞發言人,他表達了可以就安全和公民自由的取捨展開討論的意願。這種轉變,充分反映出了「稜鏡門」給歐巴馬帶來的「囚徒困境」:如果堅持修改「稜鏡門」的合法性,那麼個人自由的主張者們有可能遠離歐巴馬;如果藉此修改以《美國愛國者法案》為代表的美國國內安全政策,一旦發生新的恐怖事件,歐巴馬同樣會陷入被動。
觀點二
「稜鏡門」,美國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如果斯諾登的披露屬實,那隱私權受美國安全部門侵犯的人遍布世界。歐巴馬拿出的理由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隱私的情況下,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但這個理由只對美國人適用。「9·11」事件之後,美國通過《愛國者法案》,美國人為了反恐的需要,自願犧牲一部分隱私權。但美國政府能看到什麼?用它所看到的來做什麼?安全部門的行動是否超過了反恐需要?對這些,普通的美國公眾也並不清楚。
對非美國人來說,隱私權被美國安全部門侵犯則更是無辜,他們完全沒有義務為美國的反恐戰爭埋單。據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就「稜鏡」項目詢問歐巴馬。而這九大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國用戶以億萬計,他們很可能是被美國為一己之私侵犯權益的最大受害群。
這一兩年,美國不斷以受害者姿態指責中國黑客入侵。很多人猜測,這是美國為自己的網絡戰打掩護。斯諾登的揭秘證實了這種猜測,美國看來早就開始幹了。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正在重塑社會、政治乃至國家關係的各種邊界。就能力而言,美國無疑是網際網路超級大國,它有能力左右網際網路的未來。網際網路將成為一片混戰、弱肉強食、誰都緊張不安的叢林,還是為全人類利益服務的新技術公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今天的選擇。
觀點三
「稜鏡門」成美國輿論爭議焦點
美國「稜鏡」事件的曝光,讓歐巴馬政府再次陷入信任危機。「稜鏡」項目收集美國內電話信息、監視海外網上動向,引發了美國公眾對自身隱私權的憂慮,並譴責歐巴馬政府濫用權力。
歐巴馬總統第一時間在加州召開媒體見面會向公眾澄清了兩點,一是美安全部門啟動監視項目旨在捍衛美國公民安全;二是該項目在2006年經參眾兩院討論一致通過,是合法而有效的。歐巴馬同時還強調未經司法授權,沒有人能監聽美國公民的電話內容,而且這一項目的主要對象是外國人。對於「稜鏡」危機,國會民主、共和兩黨與白宮罕見地意見一致。在諸多議題上與歐巴馬政府意見相左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對「告密者」的行徑進行了強烈譴責,指其為「叛國者」。他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同意歐巴馬的澄清,並指出公開這些機密信息將置美國於危險境地,向敵對勢力暴露了美國的能力所在,是嚴重違法行為。
觀點四
「稜鏡」爆料者斯諾登何去何從
「稜鏡門」事件,遠遠超出了美國政府的想像,同時也將公眾的目光,聚焦在了香港特區政府對該問題的裁定上。在談及斯諾登今後的命運之前,有必要討論一下他為何會選擇香港作為藏身地點。此前,斯諾登表示,之所以選擇香港的原因是「相信香港的法律制度」。那麼,他所提到的「法律制度」究竟為何意?這涉及國際法上的引渡和庇護問題。
所謂「引渡」,乃是一國政府應他國請求,將正處在自己領土管轄範圍內,並且受到該請求國通緝或判刑的人,移交給該請求國進行審判和處罰的行為。引渡是否可行,取決於兩國之間是否已籤署引渡條約或協議。
很顯然,斯諾登在出逃之前是做足了準備工作的。香港雖然依「一國兩制」實行高度自治,但其主權屬於中國,而中國和美國至今仍未締結引渡條約或協議。
觀點五
美國「稜鏡門」拷問安全和隱私邊界
斯諾登的行為無疑是違法的。但「稜鏡門」的關鍵在於讓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雙雙感到不安。現在,曾通過《愛國者法案》賦予情報部門以廣泛搜集公眾隱私權力的國會議員們,如今不安地發現,情報部門對個人信息的搜集和窺探,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
這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換言之,誰能保證,政府、國會和司法機構的隱私,不同樣被情報部門的眼睛,無聲無息地窺探著?
而公眾的不安,更加不言而喻:自己日常起居的一切過程,都可能被無數雙眼睛審查、監視。他們發現,有關法律在情報部門面前等於一紙空文從書信到電話、手機、網際網路,幾乎沒有一種通訊方式是安全的;他們更發現,「稜鏡門」曝光後,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不但承認確有其事,而且他們不安的並非公眾隱私受威脅,而是「洩密是對國家安全的極大破壞。」
歐巴馬將針對「稜鏡門」的批評稱為「炒作」,拒絕為竊聽道歉,聲稱竊聽是「值得的」,要求公眾「明白100%的安全和100%的個人隱私不可兼得,每個人都不得不有所取捨」。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仿佛誰都不明白,安全和隱私到底該各佔多少,二者間的「度」如何界定,由誰來界定?在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拒絕透明化的情況下,又如何擔保其不逾矩?
(責任編輯:王博軒 HT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