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20-12-06 CIO時代網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12-18 16:46:26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搶沙發

2013-12-18 16:46:26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

摘要: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斯諾登潛逃、引渡以及政治庇護這樣的情節增加了戲劇性,卻無礙於反思這個問題的內核。

關鍵詞: 大數據 稜鏡門 互聯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斯諾登潛逃、引渡以及政治庇護這樣的情節增加了戲劇性,卻無礙於反思這個問題的內核。


    「謝謝你,斯諾登!」臨近感恩節,一個自由組織為感謝斯諾登公開美國監聽秘密,特地在華盛頓的一輛巴士上打出這樣一幅致謝的廣告。


    從2013年6月初,斯諾登揭發美國的「稜鏡門」事件,到九大網際網路巨頭捲入美國監控全球網際網路計劃,再到斯諾登到俄羅斯尋求避難,最後到美國政府斡旋大數據監控是為了所謂的「反恐」。從純技術角度來看,「稜鏡」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分析海量通訊數據獲取安全情報的大數據案例,但它也引發一個重要的思考: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該何處安放?


    根據斯諾登提供的信息,美國國家安局擁有的正是一套基於「大數據」的新型情報收集系統,這套名為「無界爆料」的系統,以30天為周期,可以從全球網絡系統中接收到970億條訊息,再通過比對信用卡或者通訊記錄等方式,能幾近真實地還原個人的實時狀況。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斯諾登潛逃、引渡以及政治庇護這樣的情節增加了戲劇性,卻無礙於反思這個問題的內核。


    經過一段時間的辯論,斯諾登已經被「臉譜化」,一方認為他是公眾隱私權的扞衛者,是自由的守護者;一方認為他是叛國者,是雙面間諜,應該被引渡回國接受審判。當更多的事實披露出來,誰是英雄,誰是罪犯,也會慢慢浮出水面。


    震驚源於「小數據」思維 「大數據」基礎已完備


    「斯諾登事件讓我驚訝的不是『稜鏡』計劃本身,而是如此眾多的社會大眾還是小數據』思維,對這個計劃如此驚訝。」這是《大數據時代》一書的作者之一邁爾·史恩伯格在香港大學的演講中,對此全球性事件的反應與感慨。


    的確,對當今全球的絕大多數人而言,「大數據」還是個相當陌生的概念,甚至還未曾聽聞,事實上它已悄然而至,從微觀到宏觀,從商業到政治到軍事,鋪天蓋地,無所不在。斯諾登揭露了「稜鏡」,「稜鏡」揭示了「大數據」。


    就商業用途而言,今天的谷歌[微博]、微軟[微博]、惠普[微博]等,已完全可以通過它們掌握的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甚至億計的數據,經由「超級計算」,準確推斷消費者的習慣、電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的發展趨勢。商業如此,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用途和潛在利益當然也不遑多讓。


    這就是「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數以億計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知不覺地在生產大量數據,每一個人在每一時間每一地點,那怕是一個最不經意的微小行為,就是一個數據。所以,合起來,就是海量的數據。二,數據雖已產生並存在,除非把它「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全數搜集網羅起來,否則沒有意義,這就要靠像「稜鏡」一樣的網絡技術。三,最後一步,就是將海量的數據以超級快的速度加以歸納、計算與分析,這就靠一代又一代推陳出新的超級計算機。第一個基礎是從來就有的,現在,加上了第二與第三,我們就進入到了「大數據時代」了。


    被手機「出賣」 沒有什麼與隱私無關


    電子科技大學網際網路科學中心主任周濤曾經介紹過2013年公開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某個手機用戶只要曾出現在4個基站的服務區,利用大數據模型,研究者就能把他從百萬用戶中區分出來,識別他的身份,準確率為95%。此文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的學術刊物《科學報告》上。


    結論就是,別讓我在4個基站看到你。


    周濤是暢銷書《大數據時代》的中文譯者。他表示,大數據的「1.0版本」僅僅是分析那些與目標有直接相關性的數據,但到「2.0版本」後,大數據更關心「數據的外化」,也就是將更多看似無關的數據納入視野。


    周濤本人也正研究如何通過大數據識別個人信息,通過分析一個人某段時間的GPS定位數據,就能知道他的性取向:「瞞了家人幾十年的秘密,也許一個手機軟體就能出賣你。」


    無論是「4個基站」,還是「手機與性取向」的研究,都表明一個事實:通常被認為與隱私無甚關聯的信息,在大數據時代都將發生質變。周濤透露,國外科學家已經建立了模型,通過分析人們在Facebook上的行為,也能判斷他的性取向,所需要的只是用戶添加的「喜歡」或「不喜歡」標籤,大約需要100個。


    周濤強調,他的研究被置於嚴格的監管之下,而且是基於同性戀者自願提供的信息,並不侵犯隱私。但是否每個大數據從業者都如此遵守規則?


    北京郵電大學[微博]管理學院教授萬巖說,她曾對自己的學生做了一個問卷:公開自己的信息從而得到更有針對性的營銷,或是嚴格保護隱私但必須自己動手搜索商品,你會選哪一個?學生們的回答大致是50:50。


    普通人對網絡隱私的態度,也許還很有寬容度,他們必須接受,或者說忍受一個事實——大數據時代,人就是透明的。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斯諾登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因為他使人們看到了,像美國這樣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和情報能力的一個國家,他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竊取全世界的情報。

第三十屆CIO班招生 法國布雷斯特商學院碩士班招生 北達軟EXIN網絡空間與IT安全基礎認證培訓 北達軟EXIN DevOps Professional認證培訓

責編:chenjian

相關焦點

  • 評論:「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
    美國秘密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獲得俄羅斯臨時避難許可已經一個月,但是「稜鏡門」事件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8月20日,英國政府也加入斯諾登事件的後續發酵活動,出動高層官員要求最先報導斯諾登洩密信息的該國《衛報》把斯諾登提供的所有資料返還或者銷毀,否則將威脅把《衛報》訴諸法庭。如此看來,「稜鏡門」事件的發酵頗有點稜鏡效應,幾個月來的進展折射出美國監控醜聞背後國際安全與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譜,值得分析評點。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一,是坐實了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對中國賊喊捉賊的鬧劇。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與啟示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竊聽計劃,即美國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稜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裡挖掘數據、收集情報,通過網絡實現對全球輿情的監控,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參與其中。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日前,美國情報部門監視網民數據和電話項目被曝光,而且,矽谷網際網路巨頭和智慧型手機服務商為其情報監控、搜集提供了方便。這一計劃代號「稜鏡」,主要使命是大範圍收集並監控網絡和電話用戶信息。近日,29歲的美國前情報機構技術人員愛德華·斯諾登浮出水面,他就是掌握並披露關鍵信息的人。
  • 稜鏡門事件,美國作何解釋?
    一直宣揚自由和人權的美國在「稜鏡門」曝光後,讓美國政府的處境顯得尤為艱難。  事件概況回顧: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
  • 蘋果回應「稜鏡門」:承認參與,但審核很嚴格
    ,洩密者表示美國政 府以及安全機構有能力從這些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獲得想要的用戶數據,用戶在美國政 府面前沒有任何隱私,由此引發的隱私安全爭論被網友稱為「稜鏡門」。最初,包括蘋果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都對此次「曝光」給予否認不承認的態度,但是隨著「稜鏡門」曝光程度加深,現在已經多多家大公司承認了加入美國「PRISM」稜鏡計劃,現在蘋果公司也終於發表公開信,在承認的同時就事件予以解釋。
  • 「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
    導語:「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2013年曝出的「稜鏡門」事件,揭開了美國計劃的冰山一角,作為主動曝光內幕的斯諾登,成為了燙手山芋,沒有國家敢給予庇護。看到這樣的情況,處於漩渦中心的斯諾登很欣慰,因為造成的反響越大,自己越安全。然而沒有想到的時候,美國民眾將他視為叛徒,聯合起來聲討。在外逃亡的斯諾登徹底被拋棄,回國基本無望了,所以只能尋求庇護,最後是俄羅斯站了出來,將斯諾登引渡到境內保護起來,美國方面強烈要求俄羅斯將他遣返回美國,接受法律的審判,還許諾了大量的好處。
  • 中方要求美方對「稜鏡門」事件作出必要解釋
    稜鏡門監控風波已持續近兩周,英國《衛報》16日再次公開洩密者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文件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在2009年倫敦G20峰會上監聽多個政府代表團通話並獲取他們的電郵信息。17日,中國外交部就洩密者斯諾登或是中國「間諜」一說回應稱,這實屬無稽之談,並希望歐巴馬能夠就稜鏡門事件對國際社會做出解釋。
  • 2013年度十大新詞語出爐 「中國大媽」「土豪」入選
    據新華社電 教育部、國家語委29日在京發布2013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央八項規定」「稜鏡門」「H7N9」「土豪」「自貿試驗區」「單獨二胎」「中國大媽」「光碟行動」「女漢子」「十面霾伏」等獲評年度十大新詞語。
  • 警惕中國的「稜鏡門」
    隨著思科的捲入,「稜鏡門」事件再次升級。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絡和電腦,而除了以思科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外,微軟、Google和蘋果則掌握了中國的作業系統份額,這讓中國的網際網路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網民處於內憂外患的隱私環境之中。筆者日前已撰文《中國的「稜鏡計劃」會叫啥》分析國內潛在的監控問題。
  •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昨天下午,中國科協公布了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稜鏡門啟示錄:iPhone用戶如何保障安全隱私?
    來源: shushao   2013
  • 漢語盤點年度熱字詞 - 漢語盤點2013_科教臺_央視網(cctv.com)
    美國政府關門,中俄聯合軍演,菲律賓大水,稜鏡門攪亂乾坤……世界在歲月長河中波瀾起伏。  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覺不愛……我們的糾結和焦慮在語詞中得到舒慰,新的希望在溫故中重新燃起。  用一個字、一個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2013。
  • 美科技巨頭欲撇清「稜鏡門」蘋果披露政府質詢數據
    早報訊 隨著「稜鏡門」持續發酵,美國科技巨頭紛紛試圖撇清自身干係。上述公司所披露的數據,均未提到有多少是供給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項目。「稜鏡」這一美國國家安全局領導的秘密搜集數據項目,據稱能使美國國家安全局直接進入谷歌、蘋果、Facebook、雅虎、微軟、美國在線、Paltalk和Skype等美國科技公司的伺服器系統,搜集情報。Twitter依法拒絕配合。科技公司說謊了?
  • 蘋果公司創始人評價「稜鏡門」:斯諾登是個英雄
    201328/17:08 近期媒體上最為關注的國際焦點當屬「稜鏡門
  • 美國的稜鏡門明明那麼嚴重,卻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網友:賊喊捉賊
    而且最重要的是,事到如今,美國之前的稜鏡門事件都沒有給人們一個合理的解釋,美國的稜鏡門事件指的是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向媒體披露的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這個項目由美國國家安全局主導,其項目內容涉及到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9家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其目的是讓美國政府可以直接進入中心伺服器中挖取想要的數據,獲取想要的情報,也就是說,所有涉及到這些公司的軟硬體設施都存在一定的後門
  • 2013年度傷感人物:11·22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遇難者
    NO.10 11·22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遇難者根據360搜索數據顯示,11·22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遇難者位列第十。11·22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已經過去1個多月,但一個月前那噩夢般的一幕仍然讓無數人感到沉重和悲痛。一次爆炸,帶走了62個鮮活的生命,一次爆炸,讓我們多了一個不能忘記的紀念日。
  • 2013年計算機行業年度報告
    (二)行業利潤急劇縮水,各大廠商紛紛業務調整  根據惠普、戴爾、聯想、華碩等頂級PC設備廠商產品數據顯示,目前PC平均售價已經從2010年的615美元/臺下降到544美元/臺,PC行業發展持續低迷,企業反映,每臺PC的利潤不足90元人民幣。各大PC廠商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紛紛做出戰略調整。
  • 2013年國際十大案件:GSK賄賂事件曝光 底特律破產
    原標題:2013年國際十大案件:GSK賄賂事件曝光 底特律破產  1.斯諾登曝光美稜鏡門 非法監聽世界齊抗議   2.伏爾加格勒恐怖襲擊 新年前夕34人同遇難   3.葛蘭素史克事件曝光 揭露商業賄賂利益鏈   4.波士頓發生連環爆炸 「獨狼」成反恐新難題   5.美聯邦破產法官裁定
  • 香港多個團體遊行聲援「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
    6月15日,香港多個團體聯合發起聲援美國中情局前僱員、「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的遊行。譴責美國侵犯市民權力和隱私,呼籲香港政府與市民一起保護斯諾登,反對引渡斯諾登返回美國。遊行隊伍一路高喊中英文口號,沿途大呼「NSA(美國)可恥」、「反對引渡斯諾登」、「捍衛言論自由」等口號,又吹哨子,寓意人人都可以是「告密者」(Whistleblower),支持斯諾登。要求美國政府放棄追究斯諾登,同時批評美國入侵計算機網絡,要求美方儘快澄清事件,停止監控行為。
  • 【年度盤點】果殼網2013年度十大科技事件榜單
    2013年,科技一如既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這一年充滿了創新和突破,也有很多災難和波折,在這許許多多的科技事件中篩選取捨,確實很難。在2013年結束之際,果殼網選擇了10大科技事件及突破,是它們定義了這一年科學走過的足跡,是它們令我們的世界和人類的知識往前拓展。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