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8 16:46:26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搶沙發
2013-12-18 16:46:26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斯諾登潛逃、引渡以及政治庇護這樣的情節增加了戲劇性,卻無礙於反思這個問題的內核。
關鍵詞: 大數據 稜鏡門 互聯「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斯諾登潛逃、引渡以及政治庇護這樣的情節增加了戲劇性,卻無礙於反思這個問題的內核。
「謝謝你,斯諾登!」臨近感恩節,一個自由組織為感謝斯諾登公開美國監聽秘密,特地在華盛頓的一輛巴士上打出這樣一幅致謝的廣告。
從2013年6月初,斯諾登揭發美國的「稜鏡門」事件,到九大網際網路巨頭捲入美國監控全球網際網路計劃,再到斯諾登到俄羅斯尋求避難,最後到美國政府斡旋大數據監控是為了所謂的「反恐」。從純技術角度來看,「稜鏡」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分析海量通訊數據獲取安全情報的大數據案例,但它也引發一個重要的思考: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該何處安放?
根據斯諾登提供的信息,美國國家安局擁有的正是一套基於「大數據」的新型情報收集系統,這套名為「無界爆料」的系統,以30天為周期,可以從全球網絡系統中接收到970億條訊息,再通過比對信用卡或者通訊記錄等方式,能幾近真實地還原個人的實時狀況。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斯諾登潛逃、引渡以及政治庇護這樣的情節增加了戲劇性,卻無礙於反思這個問題的內核。
經過一段時間的辯論,斯諾登已經被「臉譜化」,一方認為他是公眾隱私權的扞衛者,是自由的守護者;一方認為他是叛國者,是雙面間諜,應該被引渡回國接受審判。當更多的事實披露出來,誰是英雄,誰是罪犯,也會慢慢浮出水面。
震驚源於「小數據」思維 「大數據」基礎已完備
「斯諾登事件讓我驚訝的不是『稜鏡』計劃本身,而是如此眾多的社會大眾還是小數據』思維,對這個計劃如此驚訝。」這是《大數據時代》一書的作者之一邁爾·史恩伯格在香港大學的演講中,對此全球性事件的反應與感慨。
的確,對當今全球的絕大多數人而言,「大數據」還是個相當陌生的概念,甚至還未曾聽聞,事實上它已悄然而至,從微觀到宏觀,從商業到政治到軍事,鋪天蓋地,無所不在。斯諾登揭露了「稜鏡」,「稜鏡」揭示了「大數據」。
就商業用途而言,今天的谷歌[微博]、微軟[微博]、惠普[微博]等,已完全可以通過它們掌握的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甚至億計的數據,經由「超級計算」,準確推斷消費者的習慣、電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的發展趨勢。商業如此,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用途和潛在利益當然也不遑多讓。
這就是「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數以億計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知不覺地在生產大量數據,每一個人在每一時間每一地點,那怕是一個最不經意的微小行為,就是一個數據。所以,合起來,就是海量的數據。二,數據雖已產生並存在,除非把它「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全數搜集網羅起來,否則沒有意義,這就要靠像「稜鏡」一樣的網絡技術。三,最後一步,就是將海量的數據以超級快的速度加以歸納、計算與分析,這就靠一代又一代推陳出新的超級計算機。第一個基礎是從來就有的,現在,加上了第二與第三,我們就進入到了「大數據時代」了。
被手機「出賣」 沒有什麼與隱私無關
電子科技大學網際網路科學中心主任周濤曾經介紹過2013年公開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某個手機用戶只要曾出現在4個基站的服務區,利用大數據模型,研究者就能把他從百萬用戶中區分出來,識別他的身份,準確率為95%。此文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的學術刊物《科學報告》上。
結論就是,別讓我在4個基站看到你。
周濤是暢銷書《大數據時代》的中文譯者。他表示,大數據的「1.0版本」僅僅是分析那些與目標有直接相關性的數據,但到「2.0版本」後,大數據更關心「數據的外化」,也就是將更多看似無關的數據納入視野。
周濤本人也正研究如何通過大數據識別個人信息,通過分析一個人某段時間的GPS定位數據,就能知道他的性取向:「瞞了家人幾十年的秘密,也許一個手機軟體就能出賣你。」
無論是「4個基站」,還是「手機與性取向」的研究,都表明一個事實:通常被認為與隱私無甚關聯的信息,在大數據時代都將發生質變。周濤透露,國外科學家已經建立了模型,通過分析人們在Facebook上的行為,也能判斷他的性取向,所需要的只是用戶添加的「喜歡」或「不喜歡」標籤,大約需要100個。
周濤強調,他的研究被置於嚴格的監管之下,而且是基於同性戀者自願提供的信息,並不侵犯隱私。但是否每個大數據從業者都如此遵守規則?
北京郵電大學[微博]管理學院教授萬巖說,她曾對自己的學生做了一個問卷:公開自己的信息從而得到更有針對性的營銷,或是嚴格保護隱私但必須自己動手搜索商品,你會選哪一個?學生們的回答大致是50:50。
普通人對網絡隱私的態度,也許還很有寬容度,他們必須接受,或者說忍受一個事實——大數據時代,人就是透明的。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斯諾登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因為他使人們看到了,像美國這樣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和情報能力的一個國家,他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竊取全世界的情報。
責編:chen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