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國的「稜鏡門」

2020-12-03 人人都是..

隨著思科的捲入,「稜鏡門」事件再次升級。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絡和電腦,而除了以思科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外,微軟、Google和蘋果則掌握了中國的作業系統份額,這讓中國的網際網路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網民處於內憂外患的隱私環境之中。筆者日前已撰文《中國的「稜鏡計劃」會叫啥》分析國內潛在的監控問題。但也是點到為止,無法深入。中國的斯諾登還未出現,估計也永遠不會出現。

在斯諾登的爆料裡,谷歌、雅虎、微軟、蘋果、Facebook、美國在線、PalTalk、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遭到參與間諜行為的指控,這些公司涉嫌向美國國家安全局開放其伺服器,使政府能輕而易舉地監控全球上百萬網民的郵件、即時通話及存取的數據。

從涉事網際網路公司的情況來看,國內也有大量公司因為掌握著中國網民的核心數據,值得警醒。將九網際網路公司與稜鏡門相關的產品分門別類,可以分為IM聊天工具(PalTalk、Skype、Gtalk、MSN、iMessage,Yahoo!Messager)、郵箱(雅虎、美國在線、GMAIL、HOTMAIL、AOL)、社交網絡(Facebook)、存儲分享服務(Youtube、iCloud等)。他們都具備以下特徵:

1、掌握海量用戶。除了PalTalk外,其他公司都具有億級別的用戶。Paltalk因為國際化和跨平臺的特徵,雖然只有300萬用戶,也被捲入其中;


2、掌握個人數據。IM、郵箱、社交網絡、存儲分享服務等都涉及到大量的與人和帳戶關聯的私密信息。相關部門對隱私數據的覬覦正是網際網路公司捲入稜鏡門的根源;

3、全球化的市場。由於稜鏡門的監視的主要目標是境外用戶。因此九大網際網路公司無一不是國際化頗為成功的公司。

看回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具有海量用戶的網際網路巨頭屈指可數。

老三大門戶新浪、網易和搜狐;新三大被稱為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360依靠安全業務強勢崛起成為與QQ對立的另一個桌面帝國。不過社交網絡Facebook在中國的對應產品也依然是QQ,存儲分享服務在中國也是對應這幾個巨頭。

優酷土豆與Youtube不同,優酷土豆更多是一個視頻媒體,而不是分享社區。因此優酷土豆不太需要考慮。

還有一個產品無法缺席:YY語音。在多次社會熱點事件中起到聚集的作用而嶄露頭角。例如淘寶賣家集會聲討等。YY語音擁有4億註冊用戶,是一個不小的體量。

再看第二點隱私的個人數據。

新浪的微博一直是重點監控對象;

網易有佔有率極高的郵箱和新聞評論系統;

搜狐旗下的搜狗則具備輸入法、瀏覽器等最靠近用戶的客戶端,搜狐自身也有郵箱、微博(基本可忽略)。

百度因為帳號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進而缺少個人私密數據,但仍然有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你搜索過什麼,點擊過什麼,搜索一下,百度知道。另外百度雲的發力則讓其擁有更多的雲存儲數據,包括文件、照片。

阿里巴巴則擁有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電商購物數據和信用數據,你買過什麼,阿里知道。但從美國九大涉事公司不包括Amazon以及eBay,也可以看出電子商務數據的監控價值沒有其他幾類數據大。但一個人的購買情況、支付寶帳號、關聯銀行卡和收貨地址,也是可以追溯到人的極度私密數據。

而騰訊則是極為恐怖的掌握用戶極度核心私密數據的公司。你什麼時候上過網、與誰溝通過視頻過、溝通的內容是啥、你的好友關係、你感興趣的群、甚至你有幾個QQ馬甲,QQ比你記得還清楚。除了QQ這一基礎IM外,與新浪微博已成抗衡之勢的騰訊微博、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QQ空間、足有對傳統通信業務取而代之的微信、與QQ號天然綁定的QQ郵箱、與拍拍易迅等關聯的電商數據,都足以定位一個人並清查其歷史,分析其特徵、了解其喜好。遠不止已於,QQ的帳號開放策略已讓其成為最大的第三方帳號體系。你在騰訊的生活被記錄,你在騰訊之外的生活,至少你何時通過QQ帳號登錄了什麼網站,QQ也知道。QQ強大的帳號體系,讓其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生活的同時,也掌握了最多最私密的用戶數據。

360與QQ處於同等水平。如果說騰訊只是掌握了用戶的上網情況,360則掌握了用戶的一切數字生活。從你開機便殷勤地提醒你開機情況,上網有瀏覽器和360安全套裝為你保駕護航,360也有推出搜尋引擎並正在大力建設自己的帳號體系鼓勵用戶登錄。當然,360的數字野心遠不止於此。最新消息則是360將發布其第一款硬體,有人說是360路由器,也有人說是360無線網卡。不論如何,360的數據野心已經從桌面延伸到設備了。一方面,360從設備層面保障用戶的安全,一方面,360也從設備層面獲得用戶的數據。最要命的是,360也曾多次被爆出收集並上傳用戶數據、洩露用戶隱私的行為。多家媒體曾曝光了360涉嫌洩露隱私的行為。筆者對此事持保留意見,但值得警醒的是:360具備這個能力。需要明確的是其有無動機和約束。

YY語音則有著大量的語音通信數據,與Skype相仿。而其聊天室功能帶來的集會功能則會加大其被監控的機率。

層層剝開,可以看到國內在類似稜鏡門事件中,對幾大網際網路公司進行一個排名的話,騰訊和360極有可能成為重點對象。其次便是新浪和網易。接下來可能是YY語音。而搜狐、百度、阿里數據的監控價值則會小一些。

當然,筆者自始自終都沒說這些公司參與了類似稜鏡門的計劃。但網際網路公司應該警醒的是:一邊是強權,一邊是用戶;一邊是集體利益(如國家安全、社會治安、維穩任務),一邊是個人利益,企業的底線在哪裡,又該如何守住底線?

國外網際網路公司雖然難脫干係,但部分做法仍然值得借鑑。

1、是時候修改用戶協議了。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問題仍然很模糊。但至少用戶應該具備數據使用的知情權:我的哪些信息被收集了、都被用在何處、我對數據有哪些控制權限、我的數據被可能被哪些人看到、我的數據究竟有多安全。但騰訊的註冊協議僅僅包括「未經您的同意,騰訊不會向騰訊以外的任何公司、組織和個人披露您的個人信息,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百度等公司的註冊協議也是類似的簡單說明。除了過於簡單外,騰訊等公司自身如何使用和利用我們的數據,不得而知。而Google則在用戶註冊協議之外指定了專門的近五千字的《隱私權政策》。對於用戶數據和隱私相關的政策進行了周到詳盡的說明。

這背後體現的是Google等公司對用戶隱私的敬畏之心。有人說這是矯揉造作,不值得。但這如同消防問題,當你被要求參加消防演練時,可能覺得小題大做極不情願,但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則後果不堪設想。

2、你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數據嗎?有專家說用戶向網際網路公司貢獻更多的數據將獲得更好的服務。不無道理。可悲的是,用戶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數據被網際網路公司以何種方式收集了。例如Cookie、軟體使用數據、瀏覽器歷史記錄、LBS獲得的位置數據、手機通訊錄等。往往都是悄無聲息地被收集。連一個簡單的電子書App也要貪婪地獲得手機的所有權限並收集數據。你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數據嗎?就算需要,何不公布你們都收集了用戶的哪些數據?

3、公布數據的分享和使用情況。我們的數據都給了誰?什麼情況會給?這應該是所有用戶關心的問題。Google會記錄稜鏡及其他政府組織的每一次請求,以及Google是否授予信息、授予的信息內容、影響到的帳號數量。谷歌在每年出版兩期的《透明度報告》中發布按照相關法規被要求提供的用戶數據的相關情況。這一報告中,谷歌會列出它收到了多少要求其提交用戶數據的請求。這些請求來自世界各國政府。稜鏡門時間後,Google、Facebook和微軟等公司還在推動政府允許他們空開更多信息。在國內,似乎並無相關的涉及到透明度的報告。若要摒棄猜疑獲得信任,有且只有一種途徑:透明。同樣,也只有透明才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4、政府部門的雙重身份。有趣的是,政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亦正亦邪。稜鏡門讓歐巴馬政府深陷輿論漩渦。但對企業的監管往往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出手。

期望以逐利為目標的企業的自我監管是天方夜譚。企業之間的互相監管、行業協會的第三方監管、社會媒體的輿論監管都不可或缺。例如360與金山便多次互相指責對方洩露或侵犯隱私,但除了引發口水戰甚至官司,或者成為競爭手段外,似乎並未推動整個隱私保護體系的建立。政府的參與,通過頂層設計,通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才可以從根本上起到監管的作用,避免企業對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分享太過膨脹。

例如美國加州早於2004年便已《網絡隱私保護法》。去年美國加州總檢察長卡馬拉·哈裡斯(Kamala Harris)還與亞馬遜、蘋果、谷歌、微軟、RIM和惠普等6家大公司達成協議,以便更好地向消費者披露移動App相關的隱私保護措施。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往往也起到了監督和推動隱私保護的作用。

凡事都有兩面性,隱私保護也不例外。公權力會敦促隱私保護,也會將觸角伸到用戶的隱私空間;企業可以利用數據來改進服務,也可能會將數據洩露甚至售賣。唯有透明化和配套的管理、監督制度,才可形成一個自我完善的平衡系統。這,也是這個社會運作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評論:「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
    美國秘密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獲得俄羅斯臨時避難許可已經一個月,但是「稜鏡門」事件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如此看來,「稜鏡門」事件的發酵頗有點稜鏡效應,幾個月來的進展折射出美國監控醜聞背後國際安全與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譜,值得分析評點。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一,是坐實了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對中國賊喊捉賊的鬧劇。
  • 稜鏡門事件,美國作何解釋?
    美國兩黨要員都指控他「叛國」,並很希望將他從中國香港引渡回國。  當美國還在以受害者姿態職責中國黑客入侵時,斯諾登的揭秘,讓許多人的猜測美國為自己的網絡戰打掩護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一直宣揚自由和人權的美國在「稜鏡門」曝光後,讓美國政府的處境顯得尤為艱難。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但是目前「稜鏡門」對個人信息的搜集和窺探,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這就讓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雙雙感到不安,於此更不安的還有那些受監控的非美國民眾,而這樣的結果就值得我們去深思了。   尤其是對於中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網際網路市場體系龐大,而這九大美國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用戶更是以億萬計,因此他們很可能是被美國侵犯權益的最大受害群。
  • 中方要求美方對「稜鏡門」事件作出必要解釋
    稜鏡門監控風波已持續近兩周,英國《衛報》16日再次公開洩密者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文件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在2009年倫敦G20峰會上監聽多個政府代表團通話並獲取他們的電郵信息。17日,中國外交部就洩密者斯諾登或是中國「間諜」一說回應稱,這實屬無稽之談,並希望歐巴馬能夠就稜鏡門事件對國際社會做出解釋。
  • 蘋果回應「稜鏡門」:承認參與,但審核很嚴格
    最近全球網際網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包括蘋果、谷歌、微軟等多家大型公司向美國政 府和安全機構的「PRISM」稜鏡計劃提供用戶數據,洩密者表示美國政 府以及安全機構有能力從這些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獲得想要的用戶數據,用戶在美國政 府面前沒有任何隱私,由此引發的隱私安全爭論被網友稱為「稜鏡門
  •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美國兩黨要員都指控他「叛國」,並很希望將他從中國香港引渡回國。不過,在美國政府急於封住斯諾登的嘴之前,中國也有必要找華盛頓要一個解釋。  根據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直接接入蘋果、微軟、谷歌、雅虎等九大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針對境外非美國人搜集情報,用戶的電子郵件、在線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無密可保。
  • 蘋果公司創始人評價「稜鏡門」:斯諾登是個英雄
    來源: 驅動中國
  • 蓬佩奧再次鼓吹所謂「清潔網絡」,趙立堅:先解釋一下「稜鏡門...
    蓬佩奧再次鼓吹所謂「清潔網絡」,趙立堅:先解釋一下「稜鏡門」、「方程式組織」、「梯隊系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既然蓬佩奧口口聲聲稱要建設「清潔網絡」,那麼他應該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稜鏡門」、「方程式組織」、「梯隊系統」等網絡間諜活動後面都有美國的影子?美國情報部門為什麼24小時監控全世界手機和上網電腦,甚至監聽盟國領導人手機長達十多年之久?這顯然是「黑客帝國」所為。
  • 「稜鏡門」再現?外媒曝猛料:美國利用情報合作監視丹麥和瑞典!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監視的大部分國家,都與美國關係較為不錯,部分國家甚至積極配合最近美國的封殺中國民族企業華為和該公司旗下的5G 通訊技術的計劃,以求達到限制中國發展,孤立中國的目的。美國「稜鏡門」疑似再現多年前斯諾登曝光美國國安局的「稜鏡門」項目,也正如今天丹麥廣播公司所報導的一般,美國國安局通過廣泛的間諜系統,對全球的網絡數據中的相關隱私數據進行監控和竊取。美國國安局的這一行為,嚴重的違反了丹麥法律,侵犯了丹麥的國家安全。同時,丹麥的防務情報局也因此可能存在著違法行為。
  • 美國的稜鏡門明明那麼嚴重,卻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網友:賊喊捉賊
    而且最重要的是,事到如今,美國之前的稜鏡門事件都沒有給人們一個合理的解釋,美國的稜鏡門事件指的是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向媒體披露的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這個項目由美國國家安全局主導,其項目內容涉及到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9家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其目的是讓美國政府可以直接進入中心伺服器中挖取想要的數據,獲取想要的情報,也就是說,所有涉及到這些公司的軟硬體設施都存在一定的後門
  • 稜鏡門啟示錄:iPhone用戶如何保障安全隱私?
    前有香港明星陳冠希電腦洩露的「豔照門」事件,現在稜鏡門事件再次來襲,作為普通的數碼產品用戶又該如何防備個人信息被洩露?當然了,豔照門事件是個人資料被別人偷看了洩露,屬於個人數碼產品的資料被盜問題,而稜鏡門事件是政府部門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監聽。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與啟示
    消息公布,世界輿論隨之譁然,引發全球對「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稜鏡門」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新技術發展給我國帶來新的信息安全隱患,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國信息安全的相關能力。  透視「稜鏡門」,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通過大數據等新技術獲取他國情報信息的能力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
    導語:「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2013年曝出的「稜鏡門」事件,揭開了美國計劃的冰山一角,作為主動曝光內幕的斯諾登,成為了燙手山芋,沒有國家敢給予庇護。
  • 蓬佩奧鼓吹「清潔網絡」 趙立堅:先解釋一下「稜鏡門」
    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導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在8月14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問斯洛維尼亞期間再次鼓吹所謂「清潔網絡」,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既然蓬佩奧口口聲聲稱要建設「清潔網絡」,那麼他應該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稜鏡門」、「方程式組織」、「梯隊系統」等網絡間諜活動後面都有美國的影子
  • 美科技巨頭欲撇清「稜鏡門」蘋果披露政府質詢數據
    早報訊 隨著「稜鏡門」持續發酵,美國科技巨頭紛紛試圖撇清自身干係。「稜鏡門」於6月初被《華盛頓郵報》踢爆,震驚全球。「稜鏡門」被曝光之初,包括谷歌公司和Facebook,不少美國科技公司均曾否認參與「稜鏡」項目。但很多分析人士和行業觀察者當時就提出,科技公司在說謊。自2010年起,谷歌每半年會發表一份透明度報告,披露各個國家和地方當局要求谷歌提供相關數據的情況,但這些報告從未提及「稜鏡」項目涉及的美當局要求。
  • 美國稜鏡門被指玩過了頭 根源在美鼓吹威脅論
    【環球網綜合報導】最近美國的「稜鏡門」事件一度讓世界譁然。阿聯《海灣時報》7月29日登載文章稱,美國根本不需要如此浩大的監視項目。此番美國「玩過頭了」,原因在於美國長久以來鼓吹的各種「威脅論」。文章指出,「冷戰」已過去了20年,本世紀頭十年的死亡人數與上世紀任何一個十年相比是少之又少。
  •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關鍵詞: 大數據 稜鏡門 互聯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
  • 星鏈計劃已經開始,在美國發射4.2萬顆衛星,全球都需提高警惕
    但其星鏈計劃也擁有許多問題,全球都需提高警惕。首先是環保問題。由於星鏈幾乎將地球的任意角落覆蓋,又已經有美國軍方介入,考慮到「稜鏡門」事件,恐怕星鏈難逃有關國家的審查和禁止。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國家發聲禁止星鏈為其國內提供任何服務。
  • 香港多個團體遊行聲援「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
    6月15日,香港多個團體聯合發起聲援美國中情局前僱員、「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的遊行。譴責美國侵犯市民權力和隱私,呼籲香港政府與市民一起保護斯諾登,反對引渡斯諾登返回美國。
  • 警惕:區塊鏈的中國騙局
    警惕:區塊鏈的中國騙局 在網際網路金融被質疑,被詬病,被打壓的時候,區塊鏈概念適時出現,這一脫胎於比特幣的神秘數據處理技術被描述的近乎完美,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除了最有文章可做的金融領域,據說藝術、法律、醫療、房地產、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們似乎期待他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