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人們逐漸將視野放在了大有宏圖的海洋探索和太空探索上。前者有各國科學家正在研發的深海探測船,後者則是一顆顆掛在太空的衛星。
由於進行這些研究花費巨大,這些探索所需要的經費一直都由各國政府來提供。直到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出現,標誌著太空探索中開始出現私人力量。
據環球網報導,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建造的獵鷹九火箭搭載了61顆衛星在美國東部的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隨後這些衛星也都順利入軌。
從2015年獵鷹9火箭在佛羅裡達州第一次成功實現第一節火箭軟著陸,開創了火箭從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歷史,到這次同時發射61顆衛星,都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馬斯克星鏈計劃中的一步。據悉,按照計劃,到2024年為止,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發射1.2萬顆衛星,來為人們提供網際網路服務。
不過據有關文件顯示,該公司還準備再增加3萬顆衛星,使衛星總量達到4.2萬顆。
雖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火箭的確象徵著人類航天技術的又一大進步。但其星鏈計劃也擁有許多問題,全球都需提高警惕。
首先是環保問題。雖然星鏈計劃足夠強大,但衛星畢竟是有使用壽命的。數量巨大的衛星將成為太空垃圾,從而汙染太空。
至於衛星運行時產生的大量反射光線,也將進一步汙染星空。據目前各個國家天文學家進行的風險評估,這些反射光線足以影響太空觀測並幹擾衛星通訊,甚至嚴重到失去整片自然星空。
同時,數量巨大的在軌衛星也將導致太空交通事故的發生。2019年9月2日,就有一顆來自歐航局的氣象衛星險些與星鏈44號衛星相撞。幸虧歐洲航天局對衛星採取了緊急變軌,才避免了一場太空交通事故的發生。
除此之外,在太空信息的安全上,也有不少國家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表示擔憂。由於星鏈幾乎將地球的任意角落覆蓋,又已經有美國軍方介入,考慮到「稜鏡門」事件,恐怕星鏈難逃有關國家的審查和禁止。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國家發聲禁止星鏈為其國內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