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萬顆衛星背後,一場被忽視的太空資源競爭

2020-11-23 虎嗅APP


4月下旬以來,馬斯克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中央。這一次,吸引關注的不是特斯拉,而是他的另一家公司——SpaceX。


此前,SpaceX的星鏈計劃在2019年10月16日將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萬顆衛星。


這些衛星,將打造天基網際網路,實現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通信。


4月22日,當這一宏偉計劃的第七批60顆衛星上天后,馬斯克進一步宣稱:該衛星網際網路業務「3個月內內測,6個月內公測」。



星鏈計劃發射中的衛星,像一串夢幻的「星際列車」。


「高帶寬、低延時」,聽上去完全是衝著中國正大力發展的5G而來。


至今,SpaceX已發射的星鏈衛星總數達422顆。而今年,星鏈共計劃送1000多顆衛星上天。


未來,如果4.2萬顆衛星全部上天,則馬斯克會憑一己之力,將目前太空的衛星密度提高20倍——目前,人類發射的仍然在軌的衛星數量僅為2000顆左右。


這4.2萬顆衛星多數會分布在500多公裡高度的近地軌道,它們將把近地外太空分割成一個個如北京城大小的區域,每顆衛星之間的距離為240公裡左右。


而在吸引眼球的衛星上天背後,一場被忽視的資源競爭有正在展開——畢竟太空不是誰家,衛星不是想發就發。


每一顆進入澄澈星空的人造天體都需要先經歷凡塵地面的「紙上談兵」,這裡沒有穿過唐懷瑟之門的C射線,也沒有在獵戶座邊緣熊熊燃燒的太空飛船;只有冗長、磨人的國際會議乃至糾紛。


這就是圍繞衛星頻率資源——這一衛星上天的「通行證」——的爭奪。


本文,「甲子光年」採訪了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九天微星副總裁李源,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技術總監朱太平等業內從業者,看馬斯克如何實現他的太空大版圖,以及中國在太空競爭中的差距與機會。


儼然落後的資源競爭


在馬斯克發射4.2萬顆衛星背後,一場由商業航天公司發起的太空資源爭奪戰正在拉開。


這背後,既有個體公司的「神通」,也有整個國家的支持。


實際上,衛星頻率或衛星軌道可以說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


 「理論上從地球表面以上180公裡到地球同步軌道之間可以發射無數顆衛星,屬於可再生資源。但星鏈這種由成千上萬顆小衛星組成的網絡,當一小部分衛星損壞或壽命結束,會發射新衛星補網,而不是把整個軌道資源讓出來。這就形成『先佔永得』的局面。」 朱太平告訴「甲子光年」。


此外,考慮到衛星安全運行的需要,也要對太空衛星數量進行限制。


既然資源不可能無限,爭奪必然激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銥星公司就提出銥星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了66顆衛星,以提供全球任何地點的電話業務。2015年,馬斯克宣布SpaceX推出星鏈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1.2萬顆通信衛星。隨後到2018年3月,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做出批准,允許其將4425顆衛星送入軌道;同年11月, FCC再次批准其將7518顆衛星送入軌道,為SpaceX打造完整太空衛星網絡鋪平了道路。


2016年,由軟銀投資的英國商業航天公司OneWeb準備用720顆衛星實現低軌覆蓋,計劃先對發達國家地面網絡未覆蓋的中小型企業開展B2B衛星通信服務,之後再對偏遠地區提供服務。


今年,OneWeb和SpaceX又先後擴充了衛星規模,其中OneWeb追加了1260顆衛星的申請,SpaceX則追加了3萬顆衛星。不過OneWeb現在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該公司由於融資困難等問題已提交破產申請;而SpaceX追加的3萬顆衛星對應的頻率正在申請中。


除此之外,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提出了自己的星鏈計劃Kuiper項目,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3236顆衛星,但項目處於早期研發階段,還未發射任何衛星。


粗算下來,僅這幾家商業航天公司的星座計劃包含的衛星總數已經超過4.7萬顆。


未來地球將被各種衛星團團包圍


中國在2017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星鏈」計劃——虹雲工程,該工程由中國航天科工執行,計劃發射156顆衛星,在距離地面1000公裡的軌道上組網運行,構建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網際網路。


此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推出鴻雁星座計劃,在 2022 年建成由 60 顆衛星組成的通信網絡;二期計劃到2025年部署320顆衛星,構建「海、陸、空、天」一體的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接入系統,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網際網路接入。


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中,九天微星的物聯網星座則包含72顆衛星。這些衛星已部分發射,雖然沒有公開對外宣稱具體情況,但其中的大部分已獲得頻率許可。從已獲頻率許可的衛星部署數量上看,600對陣1.2萬,雙方差距十分懸殊。


在差距背後,有一個規則問題——太空資源雖然是人類共有的資源,但衛星不是想發就能發。太空也要講「基本法」。


這個「基本法」就是太空頻率申請規則,即由主管國際信息通信技術事務的機構——國際電信聯盟制定的《無線電規則》。


根據《無線電規則》,地球同步軌道只有一條,是不可再生資源,各國之間要公平分配;而其他軌道則需要各國按「先登先佔」的原則協調分配。



在2019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上,來自北理工大學的中國代表正在爭取尚未分配的太赫茲頻譜權益。


目前,地球靜止軌道上C頻段通信衛星已近飽和,Ku頻段通信衛星也很擁擠。


近年來,包括日本、印度、韓國、馬來西亞在內的亞太國家,紛紛自行或聯合製造通信衛星,搶佔軌道資源。各國衛星之間出現「撞車」的情況時有發生。搶佔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爭奪太空優勢,已成為當今世界衛星發展領域的熱點之一。


如今商業航天公司爭奪的近地軌道資源,正是這種「先登先佔」的蛋糕。


國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天儀研究院衛星副總師陳剛告訴「甲子光年」,在美國,SpaceX需向聯邦通訊委員會提交衛星用頻申請,而且FCC對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也有政策上的傾斜,在申請過程中製造了很多便利。


FCC在一份聲明中就曾表示:「通過這一行動,委員會將進一步採取措施,提高美國高速寬帶的可用性和競爭力。」這也側面印證了FCC對星鏈計劃的支持,因此SpaceX能夠很快申請到相關頻率。


實際上,FCC不僅對包括SpaceX在內的商業航天項目給與支持,在外還有專人常駐國際電信聯盟,目的就是守在門口要頻率資源。


這種積極、強勢的政府風格,是SpaceX等美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獲得如此巨量衛星頻道資源的重要原因。


而在國內,角色類似於美國FCC的機構是國家無線電管理局,隸屬於工信部。


它的職責是對內分配資源,對外申報、協調衛星頻率。


目前國內大多數的衛星發射項目依然由國有航天企業掌握,這些資源由國家配給,單個國企又缺乏向上推動政府更積極參與國際資源競爭的商業動力。


而本就弱勢的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雖然有獲得更多資源的商業動力,但在現行體制下,也較難推動上級採取動作。


回看過往,在導航衛星的頻率爭奪上,中國就吃過虧。


美國的GPS衛星系統到目前為止仍是全球主流的衛星定位系統,向全球免費開放使用,一度佔據了全球導航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用戶超過33億。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定位、導航作用外,GPS還有授時功能——它掌握著時空定位能力,已經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應用領域,是生產作業、乃至軍事活動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衛星頻率上,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的GPS和同時代的蘇聯格洛納斯定位系統,在早期搶佔了中軌道全部5個導航頻段中的4個,坐擁黃金C位。這讓他們在不需要發射太多數量衛星的同時,也能保證定位的精度,還能減少發射和運營成本。


等中國的北鬥和歐洲的伽利略計劃在2000年前後起步時,就只能搶邊角料了,雙方為頻率申請的先後問題拉扯了8年。


然而現在,和導航衛星的頻率爭奪不同,新一輪太空資源爭奪賽中,中國商業航天在天基網際網路方面與美國的起跑時間相差無幾。


如果說,過去是由於起步太晚,導致頻率爭奪佔了下風,這一次,就沒有理由再落後了。


僅有頻率資源是不夠的


但是,頻率資源還只是第一道門檻。


「我特別不喜歡聽到『資源』這個詞。」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告訴「甲子光年」。


即使一個國家或企業,擁有所有的頻率資源,所有的軌道資源,也不意味著它就能成功。


「如果它的衛星成本很貴,它的火箭運載很貴,衛星上去又不好使,它建起來的網絡沒人用,不也是白搭嗎?」楊峰說。


換句話說,頻率資源,是發展太空業務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在他看來,太空資源的爭奪,除了頻率資源,還要考驗一家企業的持續融資能力、火箭發射能力、衛星製造能力,以及持續運營能力。


一個眼前的例子便是OneWeb。


OneWeb 一直被視作馬斯克SpaceX的勁敵,也是除SpaceX之外僅有的正式批量部署低軌道通信衛星的公司,目前其在軌運行衛星已有74顆,並先後獲得軟銀20億美元的投資。然而由於成本太高,衛星業務不僅無法變現還連連虧損,加上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最終其在今年3月底提交了破產申請。


對此楊峰曾分析稱,OneWeb在融資、收入、競爭、發射所遇到的問題都是表面問題,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埋藏在深處的則是成本和技術問題。


說白了,拼到最後,還是要看技術能否足夠好,成本是否足夠低。


這場中美太空爭奪賽中,頻率資源差距之外,航天成本上的差距也尤為明顯。


根據自媒體「小火箭」創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邢強測算,2020年1月SpaceX發射60顆衛星的總成本約為3500多萬美元,平均下來,每個重達260公斤的衛星發射成本不足60萬美元,每公斤發射成本只有2300美元。


而在業內,SpaceX的獵鷹火箭之後,被認為世界上第二便宜的商用火箭發射費用也在1萬美元/公斤左右。


楊峰也表示,目前獵鷹9的發射價格對外是6200萬美元,但是其他的火箭可能一發要上億美元;SpaceX一次發射火箭可以裝60顆衛星,而在傳統的方式下只能裝30顆,甚至更少。此外,SpaceX號稱一顆衛星的造價僅50多萬美元,而一般傳統的衛星造價要在兩三百萬美元,甚至更多。


星鏈計劃發射畫面,目前SpaceX的火箭已能實現一次發射60顆衛星


在運載能力方面,SpaceX在2018年發射了一枚獵鷹重型運載火箭,運載力達63噸。能製造如此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國家,也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而我國目前比較先進的軍用運載火箭 長徵5號,近地軌道運載力是25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力僅為14噸,遠不及獵鷹重型火箭。


不可否認,中國航天的整體技術水平、發射成功率在全球範圍內名列前茅。《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的數據稱,2019年,在102箭、492個太空飛行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太空飛行器86個的成績,分屬第一、第二的位置。




技術不差,可細算下來,為什麼就出現這麼大的差距?


這是因為,中國航天長期以國有經營為主,一直以國家軍事任務、探測任務為先。這就意味著,其研發、製造費用可以不計成本,並不以市場競爭為出發點。


而美國商業航天市場早在上世紀便已形成,銥星便是一個例子,儘管困於商業化瓶頸被收購,但它的技術積累和商業化探索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此後的SpaceX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不僅把衛星研發成本降低到50萬美元的極低水平,還在全球首次掌握了火箭回收技術,大大降低了衛星發射成本。


這帶來一個啟示:長期被國家支撐的航天產業,需要一條靈活的「鯰魚」來攪動這攤靜水。


僅有國家隊是不夠的


這條「鯰魚」,就是民營商業航天企業。


國內民營衛星創業公司九天微星的副總裁李源告訴「甲子光年」,發展民營商業航天的目的,就是為了降成本,做創新。


首先,國內航天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是供應鏈可選較少,市場化不夠。


中國的航天長期是國家隊在做,許多供應鏈沒有向商業市場開放,這就造成國內航天產業供應鏈的市場化成熟度較低。


據「甲子光年」了解,一般情況下,國內傳統航天公司在研發航天產品時,如果需要哪些系統部件,它會自己成立一個研究院所,然後把子系統的研發生產放到該研究院所,自己消化掉。


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家公司都變成了一個總包單位,形成了封閉的供應鏈。儘管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甚至有一些是重複投入,但由於研發生產的背後是國家財力支撐,因此不差錢。


在某些環節,中美航天產品製造成本的差距甚至可達十倍以上。


缺乏成熟供應鏈,同樣給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帶來成本居高的問題,制約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


第二,傳統航天沒有形成好的技術成果轉化創新機制。


美國有很多研究院所做的航天技術創新,中國並不是沒有做過或者想過,只不過最後沒敢做。


沒敢做的原因,既有供應鏈上的差距,又有體制上的制約。「甲子光年」了解到,由於國內航天公司承擔著國家發射任務,對安全、穩定要求極高,對試錯的容忍度不及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因此對冒風險的技術創新比較謹慎。


第三,則是國內傳統航天企業的技術遷移能力不夠。


「中國需要去做的一點,就是跨圈。」李源說。


說白了,做航天創新,不能只從航天圈去想,還要從其他圈子——包括5G的圈子、車規級的圈子、工業的圈子——去想接下來可以遷移的模塊或者子模塊有哪些,做大膽的嘗試。


放活民營商業航天,是倒逼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


美國航天基金會2019年的數據顯示,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已達3835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收入3073億美元,約佔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的80.1%;政府航天收入762億美元,約佔19.9%。


從美國的數據來看,商業航天已成為航天經濟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而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將會成為航天的重要角色。


航天專家黃志澄曾表示,未來我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尤其是載人探月探火等方面,很可能面臨與美國的同臺競爭,屆時民企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例如,載人登月需要靠國家隊,但建設月球基地可能更需要民企,因為月球資源開發市場風險高、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完全花納稅人的錢去開發未必妥當,而民企則更適合。


這裡必須再提一下馬斯克,在中國專家認為需要靠「國家隊」來做的載人航天領域,馬斯克也不會放過。


5月27日,SpaceX計劃用其自主研發的載人龍飛船進行首次載人飛行,將兩名NASA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包括SpaceX在內的美國商業航天民營公司已是四處開花,虎視眈眈。


這更凸顯了中國在航天領域開展「軍民融合」,引入民營企業活水的必要性。


下一場「星球大戰」,已在路上。這一次,主角不能再依靠甘願騎自行車上班的院士。像馬斯克這樣有知識、有野心也有資本加持的「科技大亨」,中國也不怕來一沓。


相關焦點

  • 4.2萬顆衛星,誰給了馬斯克佔領太空的底氣?| 甲子光年
    此前,SpaceX的星鏈計劃在2019年10月16日將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萬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這些衛星,將打造天基網際網路,實現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通信。4月22日,當這一宏偉計劃的第七批60顆衛星上天后,馬斯克進一步宣稱:該衛星網際網路業務「3個月內內測,6個月內公測」。
  • 12000顆衛星!馬斯克的太空星鏈搶佔資源,中美競爭不可避免
    圖為外太空 星鏈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旗下的一個項目,該公司計劃在2019年到2024年之間將發射1.2萬顆衛星搭建「星鏈網絡」
  • 馬斯克預計發射4.2萬顆衛星,會取代5G嗎?這可能是一場災難!
    馬斯克預計發射4.2萬顆衛星,會取代5G嗎?這可能是一場災難!埃隆馬斯克不僅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企業家。作為特斯拉汽車的創始人,你以為他的成就只有電動汽車人工智慧開發嗎?與傳統的方式不同,它不需要在地下海底沙漠中鋪設光纖,建立通訊基站,而是將4.2萬顆衛星發射到地球的近地軌道上,這樣就可以實現全球高效的網絡服務了。每當馬斯克計劃被提出的時候,都會受到外界的質疑,這項通訊計劃也是同樣。2015年被提出之後,在2019年這項計劃正式實施,獵鷹9號搭載著60顆衛星成功地進入太空。
  • 4.2萬顆星鏈衛星成美國太空霸權先鋒!軍事用途將讓美軍戰力提高
    2019年5月24日,SpaceX公司成功使用獵鷹9火箭以「一箭60星」的方式將星鏈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按照原計劃,馬斯克將在未來組建一個由1.2萬顆「星鏈」衛星組成的巨大網絡,但之後馬斯克認為1.2萬顆的數量不能滿足需要,便將其提高至了4.2萬顆。
  • 馬斯克發射4.2萬顆星鏈衛星是太空垃圾?很多人被騙,美軍卻贏了
    8月7日,馬斯克旗下的Space X公司發射了新一批「星鏈」衛星,57顆衛星在發射93分鐘後成功部署。「星鏈」衛星網絡項目計劃為全球提供比擬地面光纖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最初計劃將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後來改為發射4.2萬顆衛星。
  • 馬斯克發射4.2萬顆衛星想取代5G?不僅不行,還可能是地球災難
    到目前為止也就是2020年的6月,星鏈計劃總共發射了9次,已將近600顆衛星送上了近地軌道,這項計劃未來還將持續;而且馬斯克貌似對1.2萬顆衛星還不滿意,還增加了3萬顆的計劃,未來就光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就要發射4.2萬顆衛星,這簡直像一個天文數字。
  • 星鏈計劃已經開始,在美國發射4.2萬顆衛星,全球都需提高警惕
    據悉,按照計劃,到2024年為止,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發射1.2萬顆衛星,來為人們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不過據有關文件顯示,該公司還準備再增加3萬顆衛星,使衛星總量達到4.2萬顆。雖然星鏈計劃足夠強大,但衛星畢竟是有使用壽命的。數量巨大的衛星將成為太空垃圾,從而汙染太空。至於衛星運行時產生的大量反射光線,也將進一步汙染星空。據目前各個國家天文學家進行的風險評估,這些反射光線足以影響太空觀測並幹擾衛星通訊,甚至嚴重到失去整片自然星空。
  • 剛剛,馬斯克的SpaceX成功發射第十批星鏈衛星
    美國太空公司SpaceX從甘迺迪航天中心起飛一枚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成功發射第十批星鏈任務,本次任務由57顆網際網路衛星以及2顆BlackSky地球照相衛星組成。「2」 為什麼SpaceX逐漸提高對外宣布的星座衛星數量以及保持高頻率的發射速度? 這要從必不可少又極其稀缺的太空頻率軌道資源說起。
  • 馬斯剋星鏈計劃,市場競爭有壓力,3萬顆衛星被砍
    按照馬斯克2015年左右的設計構想,未來將會連續發射4-5萬顆衛星,用於建設一個全球網際網路系統。如果一切順利,馬斯克將成為擁有衛星最多的男人。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剋星鏈計劃,並非完全有美國聯邦資助,而是一個商業上網服務系統。
  • 地球總共才幾千顆衛星,為什麼馬斯克spaceX星鏈計劃能有4萬多顆
    一、什麼是星鏈計劃(Starlink)星鏈計劃(Starlink)是SpaceX發起的一個項目,旨在通過低地球軌道衛星網絡,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服務。整個星鏈計劃(Starlink)預計將投資100億美元,到2020年底,將在低、中、高的三個軌道上部署近12000顆衛星(最終將達到42000顆),另外還將建設100萬個接入型地面站、6個衛星網關站。
  • 4.2萬顆星鏈衛星全部升空時,我們將面臨多大的黑客威脅?
    圖片來源:斯沃博達(SvobodaT)/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衛星通常由地面站控制,站內運行的計算機難免帶有軟體漏洞,而黑客則可能利用這些漏洞趁虛而入,控制計算機向衛星發送惡意指令。
  • 太空Wifi,一個由4.2萬顆衛星組成的網絡,手機準備好去連接了嗎
    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要在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並從2020年開始工作,也就是「星鏈計劃」(不過據有關文件顯示,該公司還準備再增加3萬顆,使衛星總量達到約4.2萬顆)。如果計劃順利的話,「星鏈」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低成本的網際網路連接服務。
  • 衛星網際網路軌道資源稀缺,中國航天如何與國際衛星界大亨競爭?
    目前為止,人類總共發射了約 8000 多顆衛星,但在軌運行的也就不到 2000 顆,如果星鏈計劃能夠如期完成,那麼 SpaceX一家公司擁有的衛星數量將是其餘衛星數量總和的 6 倍。其實,有關衛星網際網路的競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美國摩託羅拉公司在汽車電子和通信電子領域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就如現在的華為,是通信工程師心中認定的殿堂級公司。
  • 太空圈地運動展開:SpaceX月產60顆衛星,中國企業要吃虧?
    「獵鷹9號」火箭將60顆星鏈(Starlink)衛星送入太空,這是「獵鷹9號」連續第65次成功發射。 SpaceX與OneWeb兩家公司推進的衛星網際網路計劃申請發射的衛星數量均達萬顆規模,而中國衛星網際網路計劃的國際申報也已經開啟,以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衛星通信分公司名義進行申報的衛星數量超過1萬顆,這或是世界上第三個衛星數量達到萬顆的星座計劃。
  • 美國要發射400顆星鏈衛星 被批是「太空殺手」
    此後經過多次修改,該計劃目前已經膨脹到令人震驚的「由1.2萬顆衛星組成的超級衛星網絡」,其數量遠超人類已發射衛星的總和,它們將運行在距離地面約330公裡至1300公裡的不同軌道上,「屆時SpaceX的衛星將從地球上幾乎所有地方的上空經過,理論上能提供無所不在的全球服務。」
  • 美國星鏈衛星有五大局限,哪怕4.2萬顆全部署,也僅能支持84萬戶
    「星鏈」計劃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全球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項目,該公司計劃向太空發射約4.2萬顆「星鏈」衛星,從而建成「星鏈網絡」。按照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話說,如果一切進展順利,「星鏈」便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低成本的網際網路連接服務。據悉,「星鏈」計劃已經進入到了高速發展階段,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完成了10次火箭發射任務,向太空送去了595顆「星鏈」衛星。
  • 發射失敗的B站衛星,本質是一場秀
    業內人士告訴放大燈團隊(ID:guokr233),以行業標準估算,B站這顆衛星的製造成本約2500萬人民幣。鑑於是以「搭車」的形式和其它衛星合發,那發射費用應該是在2000萬左右。當然,這還不算完。製圖丨放大燈團隊因此,如果獨佔這顆衛星,那B站每年至少還要向長光衛星支付數百萬元的維護費用。考慮到這顆衛星的使用壽命至少會在三年左右,我們估算,如果獨佔,B站最終將要為這一顆衛星花上約5000萬人民幣。
  • 計劃發送 42000 顆衛星的星鏈計劃,可能已有 3% 失效變成太空垃圾
    而根據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SDO)資料顯示,到 2020 年 2 月,地球軌道上大約有 5500 顆衛星。 也就是說,僅一個星鏈計劃發射的衛星總量,就是之前在軌道衛星總數的 7 倍多。 不管衛星這個詞聽起來多麼有科技感,說到底它仍然是一個大號的「電子產品」,還要經歷升空和變軌等多種考驗,出現故障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 計劃發送42000顆衛星的星鏈計劃 可能已有3%失效變成太空垃圾
    而根據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SDO)資料顯示,到2020年2月,地球軌道上大約有5500顆衛星。也就是說,僅一個星鏈計劃發射的衛星總量,就是之前在軌衛星總數的7倍多。▲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展示了被失效衛星包裹的地球根據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SDO)資料顯示,到2020年2月,有大約3200顆失效衛星,而在此之後僅星鏈計劃一個項目的故障失效衛星,可能就達到了人類幾十年失效衛星總數的12%–38%。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籌建太空網際網路,即將發射的衛星數量呈幾何級上升。
  • SpaceX公司剛剛申請在軌道上再運行3萬顆星鏈衛星
    此外,國際電信聯盟(ITU)和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經批准了1.2萬顆衛星。總共有20份文件,每一份都是在海拔204到360英裡的不同軌道上建造的1500顆衛星。該公司設想其星鏈網際網路網絡最終由1.2萬顆衛星組成,提供全球網際網路接入。SpaceX雄心勃勃的戰略在受到稱讚的同時也引起了很多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