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是一位非常具有野心和人格魅力的企業家,而且還算得上是一位科學家吧。畢竟人家整天搞得都是太空上的事。
發射火箭、建造星際飛船、殖民火星這些都是馬斯克的工作,而且還造電動汽車、搞腦機交互、人工智慧開發,可以說這位SpaceX公司的掌門人就是現實版的託尼·史塔克。
不過他的業務可不止這些,在2015年的時候他就曾提出要建立覆蓋全球的衛星通訊網絡,為全球各地的人提供低價、穩定的網絡服務。
這讓人一聽感覺是要取代現在地面、地下、海底架設的光纖、以及遍布全球的通訊基站。到時我們只需要連接天上的衛星就可以實現高效的網絡服務了。
這麼有野心的計劃像是在吹牛一般,不過馬斯克這個人的魅力就在於他曾經吹過的牛都付諸實施了,而且基本上都實現了。
通訊衛星這件事也不例外,2019年5月搭載60顆衛星的獵鷹9號火箭進入太空,將每顆重量只有260公斤的衛星送上了300公裡的軌道,隨後這些衛星將通過內置的引擎逐漸爬上550公裡的近地軌道。
這就是為什麼在剛發射後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可以肉眼看到這些衛星排成一排划過夜空,這也足以見得這些衛星反射陽光的能力非常強。
這些衛星主要靠太陽能電池板獲得能源,太陽能電池板具有很高的反照率,而且衛星自身也會為了防止受陽光直射吸收太多的熱量,通常會身披金甲或者銀甲,這些衛星本身的反照率也很高。
第一次發射以後這項計劃就被正式命名為「星鏈計劃」,並且將衛星的數量擴展到了1.2萬顆,計劃首先在550公裡高的軌道上先部署1584顆衛星。
到目前為止也就是2020年的6月,星鏈計劃總共發射了9次,已將近600顆衛星送上了近地軌道,這項計劃未來還將持續;
而且馬斯克貌似對1.2萬顆衛星還不滿意,還增加了3萬顆的計劃,未來就光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就要發射4.2萬顆衛星,這簡直像一個天文數字。
這項計劃在明年將會為北美和加拿大提供網絡服務。
馬斯克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創新,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為吃瓜群眾看了之後只能讚嘆一句牛!也不得不佩服馬斯克是唯一一個能將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實現的人。
不過在讚嘆之餘,人們就會擔心我們剛主導的5G是不是要被顛覆了?要被取代了?感覺人家在天上提供網絡服務很高大上。
其實不然,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不僅不能取代5G,也不能和5G相提並論,甚至還沒有4G來的方便呢。
為什麼會這樣?那為什麼馬斯克還願意燒錢幹這事?
首先馬斯克的星鏈並不是讓我們的手機、電腦、平面等電子終端直接連接衛星上網,因為衛星傳輸信號所使用的波段跟我們所使用的電子終端接受的信號波段不一致。
如果要使用衛星上網,就需要使用額外的接收設備來接受和轉化信號才能使用。就像下圖中的這個玩意。
我們出門總不能隨身攜帶這個吧。
那在家裡可以用啊,但是衛星使用的高頻毫米波穿透能力很弱,因此你想要在家裡用的話,就需要在房子外邊裝上這個天線,這不就有點回歸到當年的天線鍋的感覺了,多此一舉。
而且最主要的是,4.2萬顆衛星也帶不動全球用戶的需求,現在在全球的4G基站以及5G基站少數也得一千多萬個,就這覆蓋範圍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而馬斯克區區4.2萬顆衛星同樣,也無法帶動全球用戶上網的需求,如果用戶數量太多,能卡到爆炸。
因此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開放的,他要限制用戶數量,也並不想取代地面上的光纖,以及數千萬個通訊基站。而是想補充地面基站通訊的死角。
例如有些偏遠的地區,高山山脈、海洋、原始森林等這些地方無法建設基站,那麼這就是星鏈的用武之地。
還有高空通訊,如地球的平流層這些都是基站的死角,而星鏈在這些地方就具有絕對的優勢。可以用作民用航空,也可以用作軍用,這一點對於軍事來說非常重要。
而馬斯克也和美國軍方有相應的合作。看似是在高民用網絡通訊,其實是美國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劇,到時美國的軍隊走到哪裡都可以用到快人一步的網絡通訊,因此錢途廣闊,具有非常大的利益。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地球外的軌道是有限的,是非常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雖說軌道資源是全球各個國家共享的;
但是地球外的軌道一直是先到先得,馬斯克4.2萬顆衛星升空,其實就是對軌道資源的一種合理性的掠奪;
人家現在把有利的軌道佔了,那麼後續你在想發射自己的通訊衛星,就需要另闢蹊徑。
還有令全世界天文學家擔心的是,這麼多衛星升空,對地球來說可能是一種威脅,甚至未來會把人類困在地球上,或者造成人類無法在地面上進行天文觀測,因此天文學家一直都在反對馬斯克的星鏈計劃。
要知道人類自從上世紀60年代發射衛星以來到現在,全世界發射的衛星總數也不過4千多顆,而馬斯克一個人就像發射4萬顆衛星,直接翻了10倍。
以前我們常說天空垃圾是未來人類走出地球的威脅,那麼馬斯克放蒼蠅式的發射衛星就會導致地球軌道外衛星發生膨脹的風險大幅增加。
例如在2019年的9月份,星鏈44號衛星就險些跟歐空局的一些氣象衛星發生碰撞,最後通過緊急變軌才避免了這次事故。
如果碰撞那麼形成的微小高速碎片就像子彈一樣,在地球空間外到處亂穿無法預測。會給地球外所有的太空飛行器造成威脅;
假如一個太空飛行器被擊中會直接損壞,又形成更多的碎片,長期下去地球外層就會變成一個垃圾場。
這樣的地球就會把人類死死的困住,我們的結局只有等待滅亡。
因此科學家認為在我們還沒有想到如果快速高效的解決太空垃圾問題的時候,不要激進的大量發射衛星。
發射衛星一時爽,但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除了太空垃圾,天文學家頭疼就是光汙染問題。
把地球外空間整成下圖這樣,看起來很有科技感,但是這些玩意反照率太高了。
這些衛星會影響地面光學望遠鏡對夜空的觀測,這對天文學家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雖然這些衛星肉眼一般看不到,看起來還沒有天上的星星明亮,但是天文學家需要觀測的不僅僅是離我們比較近的恆星、星系;
還需要觀察早期宇宙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看到遙遠的、光線非常微弱的恆星,因此天文學家經常用光學望遠鏡對著天空會進行長達數小時的曝光,來收集黑暗夜空中的一個個光子。
如果地球外到處都是衛星,那麼這些衛星就會破壞長時間的曝光,使得我們看到的夜空是下圖這樣的。
這一道道的線都是衛星划過天空留下來的,這就讓圖片失去了一些細節。如果衛星再多一些,那麼天文學家就要失業了。完全沒辦法觀天了。
你可能會想,我們可以將望遠鏡發射到外天空就像是哈勃望遠鏡一樣,不僅可以規避衛星的影響,還可以規避地球大氣的影響。
但是發射一顆望遠鏡到外太空的成本太高了,而且維護起來相當的困難,花費巨大,因此地面天文臺依舊是現在觀天的主力軍。
而且這些衛星工作的頻率,也會影響射電天文學,給射電望遠鏡帶來更多的背景噪音。
所以說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問題還是相當多的。各方也希望馬斯克的團隊能夠跟科學家、天文學家能夠有更多的交流,找出解決的辦法。
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到未來4.2萬顆衛星升空,對天文學家來說將是一個災難,對地球軌道外的安全也是一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