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馬斯克在spaceX 成立13年之後,宣布開始啟動「星鏈計劃」,同時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申請Ka/Ku波段在美國的落地權和低軌衛星發射計劃,希望能夠向本國提供衛星寬帶數據接入等多項服務。
星鏈的低軌衛星發射計劃分兩期,第一期計劃發射4425顆衛星,第二期計劃發射7518顆,兩期累計達到1.2萬顆,根據最新的申請信息,SpaceX遠期規劃將再次發射3萬顆衛星,目標是完成全球星座組網,逐步由服務美國加拿大提高到全球,
按照目前平均每兩到三周發射一次「一箭60星」算起,預計今年年底星鏈計劃將擁有1600顆左右衛星,短短幾年時間,spaceX衛星數量超過各個國家幾十年發展的數量之和,極有可能會全球第一。
事實上除了spaceX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全球玩家正在逐步加碼到這個「低軌衛星網際網路」領域,
比如在美國本土,亞馬遜、波音、全球星等諸多公司早已宣布相關低軌通信衛星項目,亞馬遜計劃在590~630Km的軌道高度發射3236顆衛星,波音計劃在1030~1080km的高度發射2956顆。在英國,星鏈的老對手oneweb計劃發射1585顆。而韓國三星也是計劃在1500~2000km的高空發射4600顆衛星,此外,印度、俄羅斯、盧森堡等多數已經開始發射衛星了。
一幅全球衛星大戰似乎已經開幕。
當然,肯定也少不了中國,我國的低軌衛星計劃也是不可小覷,2018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國電科等數十家公司實驗性質的低軌衛星升空,各大公司相繼發布了自己的發射計劃, 總預計在數千顆左右。
如此多大型玩家入局衛星網際網路,投入如此之高,為什麼了?難道是衛星通信行業能顛覆現有地面移動通信系統,或者說是還有什麼其他商業機會?
這裡先來科普一下地球軌道知識,繞地軌道主要分為三種,地球同步軌道GEO,低軌道LEO,中軌道MEO。在外太空,每一個軌道資源都是有限的,GEO軌道資源已經處於緊張狀態了,而低軌道LEO自2015年馬斯剋星鏈計劃公布以來,已經成為了各國軌道資源爭奪焦點。
除了軌道資源之外,頻率資源更是通信領域的核心戰略資源,由ITU分配,遵循「先到先得」原則,但是衛星頻率的使用規則是要在衛星使用前3~5年內申請,申請後7年不使用會被註銷。目前,低於 2.5GHz 的 L 和 S 頻段主要用於衛星移動通信、衛星無線電測定、衛星測控鏈路等應用;而 C 和 Ku 頻段主要用於衛星固定業務通信,該頻段已近飽和。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管他是否有商業前景,先站好坑位總是沒有錯的。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那時候通信市場競爭除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地面蜂窩系統之外,不乏有銥星這樣的衛星通信系統早期代表以及微軟這種巨頭投資,但由於當時網際網路處於發展初期,用戶主要需求就是打個電話之類的,而2G網絡基本能滿足當時的通話需求,加上當時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專用終端等各項成本巨高,衛星通信系統這種模式被現在我們廣泛使用的地面通信系統吊打,完全不能面向普通用戶,並且銥星公司在開始發射衛星組網運營一年後自己也申請破產。
而那些發展到現在利用衛星做通信傳播的場景,也基本上都是一些特殊使用的場合,比如政府、海事、航天專網等等。要配備較為昂貴的專用終端,總體上客群規模較小,經濟規模不到地面通信的1%。
所以過去幾十年,這一想法被慢慢擱置,星鏈目前依然受到很多方面的質疑。
不得不說spaceX及星鏈的出現,帶來了在衛星製造、衛星發射、終端設備,以及傳統商業航天等諸多方面的改變和期待。
在衛星製造領域,星鏈衛星高度集成設計,在電池陣、天線系統、推進系統等諸多方面有技術突破,單顆衛星製造成本低於50萬美元,遠低於其他同樣重量的衛星,還會更低,並且能適應高容量集群發射。
在衛星發射上更不必多說,自己研製的運載火箭能做到「一箭60星」,並且回收技術上不斷在突破,按照衛星重量合計15.6噸/單星260kg,單次發射價格6200萬計算,單顆衛星發射成本低於103萬美元。單次發射價格、單位質量發射成本均是全球最低,特別是單位發射成本低於競爭對手高達50%以上。
而在終端接收設備方面,與銥星不同,在室內之類的場景可以用類似機頂盒的設備接收信號,兼容現有的手機終端,價格低於200美元一臺。
在使用資費上,根據中金的報告分析,預計在100元人民幣/月、端到端延遲在10ms~50ms之間,比肩地面4G。2020年~2024年整個星鏈第一期4000多顆衛星預計投入成本189億美金左右,2025年可以達到盈虧平衡;為全球更廣大的消費者提供網際網路服務。
可以說spaceX以及星鏈的出現,即打破了原來航天市場火箭發射及衛星組網、衛星導航、遙感等商業航天的的市場格局。
在通信領域首先搶奪原來的銥星、天通一號的同步衛星、地面專網的生意;也會饞食家庭寬帶、甚至4G/5G的可能性。
此外,外界普遍認為,星鏈會服務特斯拉,完成車聯網。並且之後太空旅行、太空採礦等等前景大有可為。這裡不得不說馬斯克真的是眼光超前。
所以這樣來看,大量公司花費大量資金入局好像也就不足為奇了,各位朋友們,你們怎麼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