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評論:「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

  美國秘密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獲得俄羅斯臨時避難許可已經一個月,但是「稜鏡門」事件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美國內媒體和情報界前官員仍不斷發聲批評「稜鏡」計劃的始作俑者美國家安全局擅自擴大監控範圍,或質疑政府安全部門內部僱員管理上的漏洞。8月20日,英國政府也加入斯諾登事件的後續發酵活動,出動高層官員要求最先報導斯諾登洩密信息的該國《衛報》把斯諾登提供的所有資料返還或者銷毀,否則將威脅把《衛報》訴諸法庭。如此看來,「稜鏡門」事件的發酵頗有點稜鏡效應,幾個月來的進展折射出美國監控醜聞背後國際安全與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譜,值得分析評點。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一,是坐實了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對中國賊喊捉賊的鬧劇。近年來,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總是將黑客攻擊事件與中國相關聯,美國一些政府官員、國會議員、智庫學者、媒體記者似乎形成了思維定勢、相互默契和輿論動員,動輒就網絡安全事件對中國進行含沙射影或指名道姓的指責。歐洲國家一些學者甚至官員對美式輿論耳濡目染,也紛紛加入指責中國的行列,奧地利國防部一個少將在俄羅斯主辦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僅憑道聽途說就妄加批評中國黑客竊取了美國F-22戰鬥機製造技術的智慧財產權。

  斯諾登事件以來,美國批評中國黑客入侵的聲浪銳減,美國媒體開始將矛頭轉向批評歐巴馬政府以及美國家安全局咎由自取。就連曾公開指責中國華為公司從事間諜行為的美國中情局前局長海登近日也無奈地承認,美國在斯諾登事件上讓中國抓住了把柄。這充分說明美、英等西方國家憑藉信息通信技術的巨大優勢對中國進行長期秘密情報監控、網絡入侵的情況屬實。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二,是凸顯了美、英等信息通信技術強國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兩難處境。美國自走出孤立主義的立國政策之後,不安全感和追求世界領導者地位就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兩大邏輯起點。9·11事件成為美國高度重視信息安全的分水嶺,因為現代信息通信技術不斷普及,同樣也為蓋達組織等美國人認定的恐怖主義網絡提供了秘密聯絡、策劃發動下一輪襲擊的便利條件。

  「稜鏡門」事件折射出美國國家安全觀念正在發生一些微妙變化。一是「稜鏡」計劃監控對象的泛化。根據斯諾登先前透露,「稜鏡」計劃不僅針對美國人所認為的恐怖分子、對手國家或潛在對手國家,而且對德國等北約軍事盟友以及拉美國家進行監控。斯諾登在今年7月31日的一次爆料中談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的「Xkeyscore」監控計劃「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網上信息」,可以「最大範圍收集網際網路數據」,內容包括電子郵件、網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記錄等等。二是「稜鏡」計劃監控內容的泛化。據斯諾登爆料,美國「稜鏡」項目不僅監控恐怖分子的信息,而且監控別國軍事、政治、經濟、能源乃至大學教育等多方面信息,說明美國追求的國家安全不僅是消除恐怖主義隱患、軍事衝突等傳統意義上的安全,而是追求在絕對信息優勢基礎上維護其世界領導者的超級大國霸權地位。以信息通信技術優勢追求絕對安全,卻因維護霸權和盲目推進本國利益的衝動濫用信息通信技術,從而招致國際國內信任的喪失和猜疑的上升,誘發新的不安全因素,這便是美、英等信息通信技術強國不得不面對的安全兩難。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三,是形成了和平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國際治理的契機。當人們熱衷於討論俄羅斯、美國以及中國等當事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的時候,筆者更願意相信斯諾登爆料的「稜鏡門」事件對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包括美國。

  斯諾登的貢獻在於,警醒人們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國家和政府不應因為有了信息通信技術的強大手段,而喪失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處於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地位的國家,不應肆意掠奪別國的信息資源,使網絡信息空間成為弱肉強食的「霍布斯」叢林;擁有強大軍事能力的國家,不應帶頭鼓譟網絡空間軍事化,使本應通過信息交流共享促進科技創新與文明進步的網絡信息空間,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新的戰場。要避免這些傾向,大國之間進行必要的戰略克制、國際社會加強平等協調共同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國際治理,應成為世界性的共識。(朱啟超)

相關焦點

  • 稜鏡門事件,美國作何解釋?
    一直宣揚自由和人權的美國在「稜鏡門」曝光後,讓美國政府的處境顯得尤為艱難。  事件概況回顧: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這一計劃代號「稜鏡」,主要使命是大範圍收集並監控網絡和電話用戶信息。近日,29歲的美國前情報機構技術人員愛德華·斯諾登浮出水面,他就是掌握並披露關鍵信息的人。(6月13日新京報)   根據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直接接入蘋果、微軟、谷歌、雅虎等九大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針對境外非美國人搜集情報,用戶的電子郵件、在線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無密可保。   從這九大網際網路遍及全球的影響力來說,這對於全球大部分公民無疑是最大的隱私侵犯。
  •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評論:美國「稜鏡門」欠全球網民一個解釋   根據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直接接入蘋果、微軟、谷歌、雅虎等九大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針對境外非美國人搜集情報,用戶的電子郵件、在線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無密可保。  如果斯諾登的披露屬實,那隱私權受美國安全部門侵犯的人遍布世界。
  • 中方要求美方對「稜鏡門」事件作出必要解釋
    稜鏡門監控風波已持續近兩周,英國《衛報》16日再次公開洩密者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文件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在2009年倫敦G20峰會上監聽多個政府代表團通話並獲取他們的電郵信息。17日,中國外交部就洩密者斯諾登或是中國「間諜」一說回應稱,這實屬無稽之談,並希望歐巴馬能夠就稜鏡門事件對國際社會做出解釋。
  • 美國「稜鏡門」事件的思考與啟示
    斯諾頓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竊聽計劃,即美國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稜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裡挖掘數據、收集情報,通過網絡實現對全球輿情的監控,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參與其中。消息公布,世界輿論隨之譁然,引發全球對「稜鏡門」事件的思考。
  •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大數據年度事件:稜鏡門 2013-12-18 16:46:26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關鍵詞: 大數據 稜鏡門 互聯     「稜鏡門」為人們反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個範本
  • 警惕中國的「稜鏡門」
    隨著思科的捲入,「稜鏡門」事件再次升級。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絡和電腦,而除了以思科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外,微軟、Google和蘋果則掌握了中國的作業系統份額,這讓中國的網際網路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網民處於內憂外患的隱私環境之中。筆者日前已撰文《中國的「稜鏡計劃」會叫啥》分析國內潛在的監控問題。
  • 望海樓:美國「稜鏡」折射了什麼
    「稜鏡門」事件爆出後,美國政府在急於做三件事。   一是闡明「稜鏡」秘密監控計劃的必要性。美國政府發言人和高級官員一再為該項目竭力辯護,聲稱這一項目曾幫助美國安全部門識破和挫敗了「數十起恐怖襲擊陰謀」。美國總統歐巴馬本人也親自出面,強調該項目僅用於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並準備在八國集團峰會上向歐洲各國元首解釋「稜鏡」計劃。
  • 蘋果回應「稜鏡門」:承認參與,但審核很嚴格
    最近全球網際網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包括蘋果、谷歌、微軟等多家大型公司向美國政 府和安全機構的「PRISM」稜鏡計劃提供用戶數據
  • 眼鏡的稜鏡效應
    眼鏡稜鏡效應公式計算:P=F× C(cm) P:表示稜鏡F:表示屈光度C:表示光心偏離距離,單位(cm)
  • 紀碩鳴:「稜鏡」禍全球美須作解釋
    香港《大公報》6月28日文章 原題:「稜鏡」禍全球美須作解釋斯諾登爆出美國政府全球監聽的稜鏡計劃,對這廣泛侵犯私隱的行為需要國際社會深刻思考。美國充當國際警察,以自己的價值觀維護世界秩序,卻沒有一部國際憲法能約束其行為。
  •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稜鏡」折射了什麼
    由於「9·11」事件對美國公民心理的衝擊,公眾在很大程度上接受政府以「反恐」為名對一些公民權利的限制。但斯諾登披露的「稜鏡」計劃顯示,美國政府憑藉強大的技術手段和公權力大規模監控公民信息,在很多美國輿論看來實際上超出了「反恐」需要,構成對公民隱私的侵犯。美國公民是否認可和接受這種侵犯則另當別論。   其二,美方對外奉行雙重標準。
  • 美科技巨頭欲撇清「稜鏡門」蘋果披露政府質詢數據
    早報訊 隨著「稜鏡門」持續發酵,美國科技巨頭紛紛試圖撇清自身干係。上述公司所披露的數據,均未提到有多少是供給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項目。「稜鏡」這一美國國家安全局領導的秘密搜集數據項目,據稱能使美國國家安全局直接進入谷歌、蘋果、Facebook、雅虎、微軟、美國在線、Paltalk和Skype等美國科技公司的伺服器系統,搜集情報。Twitter依法拒絕配合。科技公司說謊了?
  • 「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
    導語:「稜鏡門」事件過去7年,斯諾登怎麼樣了?俄:已經成功策反2013年曝出的「稜鏡門」事件,揭開了美國計劃的冰山一角,作為主動曝光內幕的斯諾登,成為了燙手山芋,沒有國家敢給予庇護。如今距離事件發生已經過去7年時間,在俄羅斯的敲打下,斯諾登道出了所有的秘密,同時俄還聲稱「已經成功將他策反」。也就說這7年時間,斯諾登不僅活得好好的,還得到了俄羅斯的重用。當然真實的情況還有待商榷,畢竟從一定角度上來說,斯諾登已經失去利用價值,俄羅斯不知道他會不會再次叛變,故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抹殺掉。但似乎斯諾登仍舊頻繁活躍在屏幕前,看來俄羅斯似乎已經把他當成了自己人,你們覺得呢?
  • 稜鏡事件透視了什麼?
    近期與此事件相關的高頻熱詞「稜鏡」(PRISM),是本次被曝光的美國政府監聽體系的一部分的代號,主要作用通過美國網際網路廠商所開放的數據接口進行數據信息收集。其起源是2001年美國副總統切尼所倡導的星風計劃(StellarWind),2004年,由於該項目未能通過美國司法部的審查,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將其一拆為四,即 「主幹道」(MainWay)、「碼頭」(Marina)、「核子」(Nucleon)和稜鏡。稜鏡僅是美國國家安全機器體系的一個技術環節,但它被披露後首先轉化為一個重大外交事件。
  • 美國的稜鏡門明明那麼嚴重,卻說華為設備不安全,網友:賊喊捉賊
    而且最重要的是,事到如今,美國之前的稜鏡門事件都沒有給人們一個合理的解釋,美國的稜鏡門事件指的是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向媒體披露的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這個項目由美國國家安全局主導,其項目內容涉及到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9家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其目的是讓美國政府可以直接進入中心伺服器中挖取想要的數據,獲取想要的情報,也就是說,所有涉及到這些公司的軟硬體設施都存在一定的後門
  • 「稜鏡」反射「燈下黑」 蘋果手機洩密別小覷
    過去6年中,「稜鏡」項目經歷了爆炸性增長,美國NSA約七分之一的情報報告依靠這一項目提供原始數據。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稜鏡」事件的反射下,美國所謂尊重人權、民主自由的神話已被打破,在科技巨頭雲集的美國「監聽」大手翻雲覆雨之時,人們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要想維護我們的國家機密,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中國人必須建立起完全自主的強大民族科技品牌和科技信息網絡,把不可控的海外「竊聽」之耳關進「籠子裡」,中國人特別是政府工作人員、領導幹部在選擇蘋果手機等產品時也必須更加審慎,以免無意中洩露重大機密。
  • 稜鏡籠罩中國:思科等美國八大企業在華無縫滲透
    事實上,「稜鏡」僅僅是斯諾登呈給世界的一道「開胃菜」, 它只是美國監控項目「星際風」的一部分。  「9·11」事件後,美國通過的《愛國者法案》賦予了政府搜集大宗數據的權力。隨後,國安局開始了一項秘密監控計劃,代號「星際風」。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星際風」被拆分為4個項目:「稜鏡」、「主幹道」、「碼頭」以及「核子」。
  • 戴上老花鏡,為何出現「三稜鏡效應」?
    記者從市眼科醫院了解到,門診時常發現一些老花眼患者,在戴了一段時間的老花鏡後,出現了視疲勞、頭暈頭痛等症狀,甚至出現了「三稜鏡效應」。  地攤上,半個多小時賣出6副老花鏡  近日,記者在江東區華嚴菜場附近的大步公園門口看到,有一名中年男子在擺攤售賣老花鏡。幾十副眼鏡依次擺放在打開的行李箱裡,上面沒有標品牌、價格和度數。男子開始叫賣,很快就有一些老人圍攏過來。
  • 香港多個團體遊行聲援「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
    6月15日,香港多個團體聯合發起聲援美國中情局前僱員、「稜鏡門」事件爆料者斯諾登的遊行。譴責美國侵犯市民權力和隱私,呼籲香港政府與市民一起保護斯諾登,反對引渡斯諾登返回美國。要求美國政府放棄追究斯諾登,同時批評美國入侵計算機網絡,要求美方儘快澄清事件,停止監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