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秘密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爆料者愛德華·斯諾登獲得俄羅斯臨時避難許可已經一個月,但是「稜鏡門」事件仍未淡出人們的視野。美國內媒體和情報界前官員仍不斷發聲批評「稜鏡」計劃的始作俑者美國家安全局擅自擴大監控範圍,或質疑政府安全部門內部僱員管理上的漏洞。8月20日,英國政府也加入斯諾登事件的後續發酵活動,出動高層官員要求最先報導斯諾登洩密信息的該國《衛報》把斯諾登提供的所有資料返還或者銷毀,否則將威脅把《衛報》訴諸法庭。如此看來,「稜鏡門」事件的發酵頗有點稜鏡效應,幾個月來的進展折射出美國監控醜聞背後國際安全與政治博弈的各色光譜,值得分析評點。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一,是坐實了美、英等國在黑客問題上對中國賊喊捉賊的鬧劇。近年來,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總是將黑客攻擊事件與中國相關聯,美國一些政府官員、國會議員、智庫學者、媒體記者似乎形成了思維定勢、相互默契和輿論動員,動輒就網絡安全事件對中國進行含沙射影或指名道姓的指責。歐洲國家一些學者甚至官員對美式輿論耳濡目染,也紛紛加入指責中國的行列,奧地利國防部一個少將在俄羅斯主辦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僅憑道聽途說就妄加批評中國黑客竊取了美國F-22戰鬥機製造技術的智慧財產權。
斯諾登事件以來,美國批評中國黑客入侵的聲浪銳減,美國媒體開始將矛頭轉向批評歐巴馬政府以及美國家安全局咎由自取。就連曾公開指責中國華為公司從事間諜行為的美國中情局前局長海登近日也無奈地承認,美國在斯諾登事件上讓中國抓住了把柄。這充分說明美、英等西方國家憑藉信息通信技術的巨大優勢對中國進行長期秘密情報監控、網絡入侵的情況屬實。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二,是凸顯了美、英等信息通信技術強國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兩難處境。美國自走出孤立主義的立國政策之後,不安全感和追求世界領導者地位就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兩大邏輯起點。9·11事件成為美國高度重視信息安全的分水嶺,因為現代信息通信技術不斷普及,同樣也為蓋達組織等美國人認定的恐怖主義網絡提供了秘密聯絡、策劃發動下一輪襲擊的便利條件。
「稜鏡門」事件折射出美國國家安全觀念正在發生一些微妙變化。一是「稜鏡」計劃監控對象的泛化。根據斯諾登先前透露,「稜鏡」計劃不僅針對美國人所認為的恐怖分子、對手國家或潛在對手國家,而且對德國等北約軍事盟友以及拉美國家進行監控。斯諾登在今年7月31日的一次爆料中談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的「Xkeyscore」監控計劃「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網上信息」,可以「最大範圍收集網際網路數據」,內容包括電子郵件、網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記錄等等。二是「稜鏡」計劃監控內容的泛化。據斯諾登爆料,美國「稜鏡」項目不僅監控恐怖分子的信息,而且監控別國軍事、政治、經濟、能源乃至大學教育等多方面信息,說明美國追求的國家安全不僅是消除恐怖主義隱患、軍事衝突等傳統意義上的安全,而是追求在絕對信息優勢基礎上維護其世界領導者的超級大國霸權地位。以信息通信技術優勢追求絕對安全,卻因維護霸權和盲目推進本國利益的衝動濫用信息通信技術,從而招致國際國內信任的喪失和猜疑的上升,誘發新的不安全因素,這便是美、英等信息通信技術強國不得不面對的安全兩難。
「稜鏡門」事件的稜鏡效應之三,是形成了和平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國際治理的契機。當人們熱衷於討論俄羅斯、美國以及中國等當事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的時候,筆者更願意相信斯諾登爆料的「稜鏡門」事件對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包括美國。
斯諾登的貢獻在於,警醒人們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國家和政府不應因為有了信息通信技術的強大手段,而喪失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處於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地位的國家,不應肆意掠奪別國的信息資源,使網絡信息空間成為弱肉強食的「霍布斯」叢林;擁有強大軍事能力的國家,不應帶頭鼓譟網絡空間軍事化,使本應通過信息交流共享促進科技創新與文明進步的網絡信息空間,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新的戰場。要避免這些傾向,大國之間進行必要的戰略克制、國際社會加強平等協調共同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國際治理,應成為世界性的共識。(朱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