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美方對內凸顯言行不一。
美國人注重隱私,美國政府標榜保護公民自由權利。由於「9·11」事件對美國公民心理的衝擊,公眾在很大程度上接受政府以「反恐」為名對一些公民權利的限制。但斯諾登披露的「稜鏡」計劃顯示,美國政府憑藉強大的技術手段和公權力大規模監控公民信息,在很多美國輿論看來實際上超出了「反恐」需要,構成對公民隱私的侵犯。美國公民是否認可和接受這種侵犯則另當別論。
其二,美方對外奉行雙重標準。
近年來,特別是近幾個月來,美國政府和輿論在網絡安全問題上對中國大潑髒水。美方這樣做是要搶佔網絡空間的「道德制高點」,即便在「稜鏡」計劃洩露後,美方仍在為自己的對外大規模國家黑客行為辯解。正如美方在反恐問題上搞雙重標準一樣,美方根據美國自身的利益顯然又把「網絡攻擊」劃分為「好的」以及「壞的」。
「稜鏡」計劃的曝光使得美方內外政策偽善的一面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美國政府到底還有多少類似「計劃」不為世人所知?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中多次隱瞞真相,誤導公眾,對美國形象造成消極影響。美國反恐是為了讓美國人增加安全感,但「反恐」的理由被濫用,則會讓很多人不安,對美國政府政策的信心和信任會大打折扣。對內都難以自圓其說,對外的說服力能強嗎?
如何處理斯諾登滯留香港問題,給當前的中美關係出了一個小難題。但這次事件如果處理得好,則會變成中美關係的一個小機遇。中國官方一方面暫時選擇了低調應對,提出中美雙方都應冷靜、客觀看待有關問題,另一方面又鮮明地指出雙重標準無益於解決網絡安全問題,應通過對話溝通,共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在「稜鏡門」曝光後,美方在網絡安全問題上是選擇對話與合作,還是攻訐與對抗,將會考驗美方的對華政策並對中美關係產生影響。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