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反食品浪費法要來了

2021-01-13 金融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廖睿靈

「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約事微,可助興國安邦」。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餐廳,牆上貼著的一副對聯立刻映入眼帘。

小小對聯,折射出社會文明新風尚。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2020年12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會議審議。這意味著,反食品浪費將從道德約束上升至法律層面。

建章立制,遏制餐飲浪費

「師傅,18層樓送3份飯,謝謝!」中午飯點,小鍾在公司的點餐群裡發了一條信息。不一會兒,食堂師傅就推著餐車,送來了熱騰騰的飯菜。

小鍾告訴記者,疫情發生以來,為避免員工在食堂集中就餐,公司採用直接送餐到各部門的方式。起初,食堂根據各部門人數,每天按照固定數量送餐。但固定送餐量總是多於實際需求,每天都有不少飯菜被白白浪費。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倡議發出後,食堂頒布新規,要求各部門每天提前告知實際用餐人數,按照實際需求送餐。

送餐方式及時調整,菜量選擇上也有了更多自主權。「以前,午飯的『標配』通常是一盒菜配一份米飯,很多同事吃不完。」小鍾說,「現在,食堂送來的飯菜既有大份也有小份,可以根據自己的飯量『私人訂製』。我發現,廚餘垃圾的數量明顯減少了!」

餐飲企業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服務員適時提醒顧客適量點餐、理性消費;消費者量力而行、主動打包……近段時間,餐飲浪費現象得到明顯遏制。在全社會範圍內,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日趨濃厚,「節約糧食,文明用餐」的理念深入人心,制止「舌尖上的浪費」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不過,僅靠社會倡議和道德約束,就能完全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嗎?

2020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專題調研。調研報告指出,制止餐飲浪費工作雖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糧食浪費問題在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仍不同程度存在。

前段時間,江蘇無錫的朱先生赴約參加生意夥伴的宴請。12個人的餐桌上,有10道涼菜、15道主菜,每個人還有一碗湯麵,最後又上了一大份水果拼盤。

「菜上得多,浪費得也多!吃了一半後,大家幾乎就沒怎麼再動筷子。」朱先生由於工作原因,常常參加各種商務聚餐、工作宴請。他認為,在這種場合,點菜量往往遠超人們實際飯量。朱先生告訴記者,很多菜品都是撐場面的擺設,飯後大家礙於面子也不會將剩菜打包。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依然不小。

「不科學的消費心理和方式、精細化管理程度不夠、缺乏節儉意識是造成餐飲浪費的主要原因。」調研報告指出,當前全社會節約意識仍較為薄弱,制止浪費相關約束機制還不健全。

針對食品浪費中的突出問題,亟待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引領和規範作用。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廣泛徵求意見、反覆研究修改的基礎上起草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就是要從法律層面遏制餐飲浪費行為。

「小切口」立法,解決突出問題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和網絡直播興起,「大胃王」式吃播在社交媒體上走紅。

堆成小山的炸雞,用水桶盛滿的奶茶,一個人吃下十幾碗麵條……美食博主小張向記者介紹,某些製作大胃王短視頻的博主在網絡上小有名氣後,可能會接到餐飲店或零食品牌的廣告。在利益驅使下,這類「大胃王」視頻一度越來越多。

「很多視頻其實是剪輯出來的,有些博主甚至吃完之後會催吐,既造成了食物浪費,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小張說。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明確規定,禁止製作、發布、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等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違反規定的,責令整改,給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向餐飲浪費行為亮劍,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的相關規定不止這一處。要給肆意浪費行為念「緊箍咒」,必須對各個環節的不同主體明確相應的懲戒措施。

比如,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如果消費者造成明顯浪費,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

對於食品企業而言,如何處理「臨過期」產品始終是困擾經營者的難題。「一般來說,新鮮麵包的保質期也就三五天,如果三五天之內沒有賣掉,就只能統一銷毀,造成較大浪費。」一家食品公司的負責人說。

但在浙江金華,「共享糧倉」不僅解決了「臨過期」產品的處置難題,而且讓越來越多的市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原來,為了響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號召,當地發起「共享糧倉」愛心行動。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企業、單位,都可以把剩餘的食材放入「共享糧倉」,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免費領取。這不但避免了浪費,而且通過共享餘量食品的方式實現了「物盡其用」。

草案明確要求建立捐贈需求對接機制,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向有關社會組織、福利機構、救助機構捐贈尚在保質期內可安全食用的未售出食品。

「草案堅持問題導向,主要針對實踐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副主任宋芳認為,推進「小切口」立法是此次草案起草工作的一個主要亮點,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著力解決餐飲浪費的突出問題。

條款需細化,未來值得期待

作為餐廳老闆,谷女士看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的相關報導後,表示十分支持,但在具體操作方面還存在一些疑慮。

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但什麼樣的情況屬於『明顯浪費』?廚餘垃圾處理費該按什麼標準收?」谷女士問道。

對此,復旦大學法學院講師塗雲新認為,立法語言更注重基礎性原則,在執法過程中還要面臨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解釋和適用法律的問題。

比如,每個人食量不一,不宜用相同標準規定浪費的額度;倡議餐廳推出小份菜,但規格需要設定統一標準,這樣才能作為監管處罰的依據;針對餐廳「誘導」消費者點餐的行為,要區分清楚服務員是在推薦優惠促銷餐品還是違反法律法規的誘導……

問題怎樣破解?「關鍵要在明確立法目的、尊重法律文本的基礎上,界定清楚食品浪費行為的標準和範圍,形成合法正當的行政執法裁量基準。」塗雲新說。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成升魁參與了此次草案的討論。他指出,政府部門應在法律基礎之上,結合不同地方、不同群體的飲食文化,制定具體的規定條款。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傑表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中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範作用,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

目前,草案尚在審議階段,人們期待反食品浪費法早日正式出臺!

相關焦點

  • 反食品浪費法要來了
    反食品浪費法要來了 2020-12-3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餐飲行業的管理,建立健全餐飲業服務規範、行業標準;會同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建立餐飲行業反食品浪費制度規範,採取措施鼓勵餐飲服務提供者提供分餐服務,向社會公開本企業反食品浪費情況。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反食品浪費情況的監督,推動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大反食品浪費工作力度。
  • 評論: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如今,總有一些人在「吃」這件事上很任性:片面追求「上檔次」,用餐「只點貴的,不選對的」;剩飯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費時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錢吃回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不斷加劇之勢
  • 給「反食品浪費」立法,是現實的迫切需要
    12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的說明。(12月23日人民日報)站在國家安全的視角,考慮到一些浪費行為的愈演愈烈,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實有必要。
  • 全球每年超3成糧食被浪費!4國已開始行動,中國也早有應對
    據人民日報8月19日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被浪費的糧食將近三分之一,這對全球環境、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損耗。為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已有4國開始行動。報導指出,法國、義大利、日本3國也將反食物浪費寫進了法律。2019年,法國進一步加強了《反食物浪費法》,要求餐館、超市等不得銷毀可食用的未售出食物,否則將面臨罰款。2016年,義大利也通過《反食品浪費法》等法律,鼓勵企業或農場捐贈食物,每年減少了約500萬噸的食物浪費。日本也於去年5月通過了《減少食物浪費推進法》。
  • 我自己花錢吃飯,為啥不能浪費?答案在這裡!
    但是要想到,我們所吃到的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經歷了多鏈條的環節,包括播種、收穫、儲運、加工,在此過程中,有大量人力、時間、資源、土地的投入,你在浪費食物的時候,其實是浪費了大量資源。從這個層面,消費者就容易理解《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的出臺。《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對消費行為有了更好的約束。
  • 人民日報海外版:這些政客還有臉對香港指手畫腳
    但諷刺的是,近些天一撮美西方政客發表所謂聯合聲明,就香港警方依法拘捕反中亂港分子說三道四,污衊抹黑香港國安法。2019年中國的香港特區立法會遭到暴力衝擊時,他們同樣顛倒黑白,把意圖顛覆特區政府的行徑說成是「追求民主」。還記得那位大言不慚地稱香港暴亂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嗎?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潘巧 報導反食品浪費法來了,制止餐飲浪費將有法可依。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日期為2021年1月29日。
  • 宣傳反餐飲浪費,不應聚焦「廚餘垃圾處理費」的收取
    草案明確,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草案還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應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選擇,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等。
  • 人民日報海外版:四個關鍵詞 看好2021網際網路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人民日報海外版:四個關鍵詞 看好2021網際網路發展 來源: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網際網路領域面臨不少挑戰,也蘊藏著許多新的生機。數字抗疫成為新常態,網際網路消費熱度不減,新基建帶來更多創新與賦能,而迎接監管和可持續健康發展也成為網際網路經濟必須面對的課題。
  • 人民日報海外版:南京棲霞社區招聘幫百姓找工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6月08日 第 01 版 版面截圖原題:老金的崗位保住了老金這次找工作,一波三折。42歲的金陸生,家住南京棲霞區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區。這是個保障房小區,居民家底普遍不厚。
  • 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 「饕餮」吃播或面臨十萬元罰款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饕餮」吃播或面臨十萬元罰款本報訊 (記者 張麗娜)點一大桌子明顯吃不了的飯菜彰顯「大方」?為了吸引眼球開直播大吃大喝、吐了再吃?用不了多久,這些一直以來讓大眾反感的消費方式或將劃上句號。
  • 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合化學藥中藥 新藥研發中國創新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把化學藥和中藥知識結合起來新藥研發走出中國創新路(醫聲)近年,醫藥創新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國家非常支持,科創板搞得火熱,我們認為創新藥的春天已經來了。」北京文豐天濟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明說。立足中藥 原創突破「中國的創新藥,其理論基礎和技術,甚至研發策略都應該是中國自己的。」
  • 人民日報海外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何其歹「獨」
    人民日報海外版10月9日消息,有民進黨「立委」日前提案「修法」,要求取消在島內公家機關、學校等單位懸掛孫中山遺像,同時提案修改「宣誓條例」,未來公務人員宣誓可不再面對孫中山遺像,聲稱因此可以去除威權的個人崇拜云云。
  • 全球每年糧食損失浪費13.8%,來談談吃的節儉與浪費
    據統計,每年全世界損失和浪費的糧食佔糧食總產量的13.8%,價值4000億美元。而去年全世界有6.88億人處於飢餓狀態,預計今年這一數字將會增加1.32億人。在此特殊之年,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有著全球性意義。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要從幼兒園抓起。記得筆者的孩子在比利時上幼兒園時,園裡就餐的做法就值得提倡。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李 婕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反食品浪費要立法了,今後「下館子」要注意啥?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反食品浪費要立法了,今後「下館子」要注意啥?  新華社記者白陽、任沁沁  在餐桌上講排場、比闊氣……近年來,餐飲浪費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食品浪費的標準怎麼認定?  袁傑介紹,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  草案明確,食品浪費,是指對可安全食用或者飲用的食物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
  • 中國電子登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小E為您分享全文——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2020年04月30日 01版)第一針,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臨床試驗啟動;73.98米,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建造新高度;載重近22萬噸,全球首艘23000箱液化天然氣動力貨櫃船試航
  • [人民日報海外版]起底美國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環球熱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慶四分析,過去,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主要推動者,美國無限拔高自己的道義制高點,以此來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製造障礙。經過一些年的實踐後,美國發現這種方式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以碳排放等環境指標來約束別國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自己也吃不消,因此選擇往回撤,減少環境治理成本。與此同時,美國並沒有降低對別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