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特點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胡錦濤總書記在「12·18」重要講話中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既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和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要深刻領會上述重要思想,必須正確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特點。

第一,以實現「三統一」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目標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三統一」既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主動改變「一元化」的領導方式,努力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正確處理黨與人大、政府、政協、群眾團體的關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把在實踐中創造的民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在民主政治實踐和制度創新中不斷完善和豐富;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善於把黨的意志上升為法律,將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不斷推進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 進程;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建設法治政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完善和發展中國基本政治制度的進程中,推進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二,以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前提

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原則與中國國情的統一。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中,中國決不照搬西方議會民主、多黨制、三權分立那一套,而是根據中國的實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30年來,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作用、監督作用不斷加強,各級人大代表的素質明顯提高,人大代表與選民的關係更加密切;多黨合作、政治協商逐步法制化和規範化,各級政協的參政議政作用大大增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各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和利益得到確實保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從政治體制 改革的「突破口」、「生長點」,上升為基本政治制度。事實證明,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國國情,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基礎和制度保障。

第三,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

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探索,我們明確提出「以黨內民主來逐步推動人民民主」,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徑。為了推動人民民主,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章 程》的多次修訂和《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等一大批黨內民主法規的先後頒行,初步確立了黨內民主的制度框架。黨代會常任制和黨代表任期制的試行,使黨的代表大會的作用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的差額選舉、縣級以下黨代表的直接選舉、幹部任免的票決制等重大改革試行,加強了黨內選舉的民主性、公開性;黨內情況通報制度、重大決策公示制度等的實行,使黨務公開和黨內監督取得實質性進展。黨內民主的擴大對人民民主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在民主實踐中很多新的創造和經驗也為黨內民主提供了源泉和很好的啟示。正是在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相互促進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得以積極穩妥地向前發展。

第四,始終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始終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服務,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和深化。3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借鑑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抓住制度建設這個重要環節,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初步確立了涵蓋憲法及相關七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律體系,改善了政府行政 體制、司法體制、科學和民主的決策機制、權力監督制度和機制等,努力使民主政治建設適應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要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的現實需要,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政治參與積極性。正是由於民主政治建設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制度環境,中國才創造了連續30年經濟快速增長的奇蹟。

(作者系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編輯:肖亭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相關焦點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人民政協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對人民政協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 黨報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與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4)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 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4)   2011年05月13日11:25  來源:人民網
  •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報告還指出了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制度安排,科學設計和規劃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宏偉藍圖,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五部分專門論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關係其民主政治建設的走向,關係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固。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價值、要素和構成體系
    [摘 要]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方式,作為人民民主重要形式和制度的協商民主深深植根於中國政治制度、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中。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要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形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含義  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作了科學的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是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主要載體和實踐形式
    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又進一步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這兩種重要形式概括為「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這顯然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國人民政治發展道路做出的高瞻遠矚的政治設計和制度安排,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及政治文明的建設,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之一的中國特色協商民主,體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具有多種表現形式。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內涵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僅提出了一系列切合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治理理論,而且還組織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法治建設的具體實踐,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創造了良好開端。但是,1957年以後,由於「左」的思想的滋長甚至佔主導地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體系是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大判斷。隨著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溫飽再到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基本綱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的有機統一。具體內容如下: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具體說,我認為主要有四點:    第一,這次報告從我們黨90多年奮鬥的歷史,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新的角度,是十八大報告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知道,這是胡錦濤同志在慶祝建黨90周年講話中講的一個重要觀點,現在寫進了十八大報告中,這有重要意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論析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從在根據地創建人民政權到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從確定國體、政體和國家結構形式到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辛探索的結果。實踐一再證明,「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勇敢推進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開創出了一條既順應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大勢,又蘊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可資借鑑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內容提要:選擇什麼樣的民主政治制度,與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緊密相關。經過長期探索,我國建立起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創造了協商民主這一獨特的民主形式。在這一階段,我們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民主政治是現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通過長期探索,我國建立起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特別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民主類型——協商民主。
  • ...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
    會議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和生命力,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地位、職能和作用,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人民觀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內容提要:選擇什麼樣的民主政治制度,與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緊密相關。經過長期探索,我國建立起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創造了協商民主這一獨特的民主形式。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行之有效,具有巨大優越性,在整合社會關係、促進民主監督、提升決策效率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生活改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經歷了長達68年的不斷發展和進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源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積澱、獨特的國情基礎、獨特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發布(全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從基本方略中透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要旨
    因此,黨的建設是基本方略中的一條紅線,舉凡改革、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態、安全、軍隊國防、外交等等,都莫不與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息息相關: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直接影響到黨對改革和制度安排價值導向的設定;黨的制度建設水平關係到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事業的進步;黨的組織建設、執政能力建設作用於增強黨領導一切工作的實效;而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更加密切黨群、政群關係,決定著「四個自信」能否獲得廣泛的認同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