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徵程中的指導思想,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標誌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新的升華。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十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方略,全方位概括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表明了黨對自身歷史使命和國家發展方向的充分自覺。因此,梳理其內涵主旨與邏輯關聯,將為準確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闡釋歸納其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提供有益的分析視角。
中國特色:以黨的建設為核心貫穿於基本方略的完整體系中
縱觀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歷史,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今天的中國這樣自覺構建起執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間的有機關聯,也沒有一個執政黨像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這樣始終保持著自律自新自信的品質。也正因如此,中國的發展需要黨領導一切,同時黨又在實踐中證明了有能力通過自我革新、自我超越來正確地領導一切。因此,黨的建設是基本方略中的一條紅線,舉凡改革、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態、安全、軍隊國防、外交等等,都莫不與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息息相關: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直接影響到黨對改革和制度安排價值導向的設定;黨的制度建設水平關係到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事業的進步;黨的組織建設、執政能力建設作用於增強黨領導一切工作的實效;而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更加密切黨群、政群關係,決定著「四個自信」能否獲得廣泛的認同和堅持。簡言之,當代中國一切重大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中國共產黨,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福祉更是繫於黨推進自身建設的努力。這種黨的建設與現代化之間難分彼此的關係,首先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與社會總格局所確定的,具備著不證自明的合理性。
基本方略中對於落實黨領導一切工作的原則,又不是停留在抽象原則的層次上,而是包含著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創造性的價值內涵與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具體指向性內容。就性質而言,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地位而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鑑於當今世界各國治理績效與制度優劣的比較,歸根到底要落實到執政黨的表現當中,兼具保持革命黨性質和鞏固執政黨地位的黨的建設工程,也就具有了引領整個治國理政過程更加科學化、高效化、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意義。
縱觀當代中國政治格局,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就是,中國共產黨擁有其他任何組織都無法比擬的完善組織制度體系和系統執政經驗,並能夠通過分布廣泛的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來團結廣大人民群眾致力於共同目標的實現。這些優勢強化了黨領導一切工作的能力,又提出了對黨不斷提升領導一切工作能力的要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一方面凸顯出增強「四個意識」,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建設的意義,這表明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模式視為保持黨的領導權威和執政實效的基本經驗;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今天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既源於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依靠長期執政過程中的政績表現而夯實的認同根基,要長久保持這種實質意義上的正當性,黨就必須直面那些歷史上從未遭遇過,並且是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以借鑑的矛盾與挑戰。對此,基本方略各個領域內的具體任務,又指明了全體黨員要按照學習型政黨要求及時把握新變化、適應新趨勢,有效應對能力不足的風險。顯而易見,制度化、規範化、高效化離不開黨不斷積累執政經驗、完善執政方式;而中國當代中國面臨現代社會與後現代問題共時性壓力的問題,只有通過黨不斷提升前瞻布局的執政能力才可能得到根本的化解;申言之,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吸引力,也取決於黨在勝任領導一切工作方面的表現。總之,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是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彼此交融的,黨的執政能力提升自覺也將推動現代政府建設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水平和現代社會成熟水平的同步提升,這都是基本方略中黨要領導一切、黨能領導一切的邏輯必然。
當然,地位與能力還對應著使命與擔當。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量,決定了黨內存在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存在經由量變積累帶來質變的風險,這就相應提出了必須不斷強化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基本方略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黨具備勇於自我革命的品格,並且毫不迴避從嚴治黨所面臨的依然嚴峻形勢,反覆重申了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的要求。也正是因為保持著這種初心和自律自覺,黨才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消除了存在於黨和國家內部的嚴重隱患,穩固了黨執政興國的群眾基礎。而作為革命黨性質的重要體現之一,全面從嚴治黨日益走向常態化、長期化、制度化,也表明黨在把握自身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規律方面邁入了全新的境界,進一步充實了對黨的建設貫穿於基本方略完整體系中的必然性與必然性論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把握黨的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核心價值,還意味著我們要充分樹立起對於黨的建設和國家現代化間渾然一體的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理論自信。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論證,正是黨的建設引領國家現代化這一中國特色,使執政黨最大限度地加速了惠及全民的現代化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體現這一特色的中國方案,最適合於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著眼於人類制度文明與現代化道路傳承與超越的視角,其價值無疑是不可估量的。
實踐導向:改革與發展的導向體現在基本方略的主要目標中
四十年來,改革引領發展,發展驅動改革,使得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也極大地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對於黨執政興國領導地位的認同基礎。因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始終堅持發展與改革的導向,體現出黨對社會主義在國家層面實踐主題的準確把握,也折射出黨領導下形成的中國方案、中國道路內涵的鮮明中國特色與中國經驗。
在當代條件下,發展構成了解決一切矛盾問題的先決條件,離開了發展這個前提,諸多新舊矛盾問題的解決都將是難以想像的,至少是不充分、不徹底的。與享有先發優勢的英美等國不同,中國作為典型的後發現代化大國,我們無法在一個不存在外部強幹擾因素的漫長歷史周期內,從容地分解應對現代化在各領域內帶來的挑戰與矛盾。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停下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更不能離開自主發展的道路妄談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目標的實現。縱觀基本方略中所涉及的各方面打牢經濟基礎、完善上層建築的要求,無不貫徹著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問題的理念,體現出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更加科學的發展手段來助推更加普惠、均衡發展的基本導向。發展是硬道理,這一科學判斷依然在黨治國理政過程中發揮著指導性作用;我們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具有說服力、吸引力的論證,也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及其對應的制度安排與治理方案,能夠為我們帶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一實效基礎上的。由此可見,在新時代始終高揚發展的大旗,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導向的首要特點。
同時,基於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又始終堅持把全面的發展與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緊密聯繫在一起。通過改革消除既得利益的阻礙,通過改革為發展注入新動力,是從強調速度、注重數量的發展方式向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發展新常態過渡的必然要求。永遠處於進行時態的改革,也是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飽受困擾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發展始終保持良好勢頭、取得顯著成績、不斷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要義所在。在長期的改革與發展的良性互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於改革規律的認識不斷走向成熟深化,無論是對改革時機、改革理念、改革布局,還是改革形式、改革抓手的認知,乃至於針對具體改革進行必要的反思檢視等方面,我們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也系統地反映在基本方略中對改革任務目標和改革路徑的闡釋中。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還突出強調,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改革發展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從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出黨始終在依據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與人民呼聲來動態調整發展理念、規劃與布局方面的高度自覺,這也構成了黨與時俱進引領發展、護航發展的重要前提。古今中外歷史上,向來不乏盛世轉衰的例子,其共性教訓之一,往往在於當政者既看不到經濟社會基礎相應變化所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更沒有注意到伴隨著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此前奏效的發展理念與政策也可能出現與新的時代要求不盡匹配的問題,從而便主動放棄了進行前瞻性理念更新和適應性體制調整的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反映在明確改革發展導向、勾畫宏偉藍圖的前提下,深刻地把握改革發展規律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內涵,規避發展評估指標單一僵化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既關注繼續做大蛋糕的問題,也重視如何合理分好蛋糕的問題,始終保持著發展理念的動態調適與發展宗旨的恆定實現間的對應關係。正是這一特點,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事業以強大的生命力與適應性,使改革始終能改必有據,改必有益,與發展的旨趣實現了高度統一,從而有力地增強了我們克服人類歷史上盛衰循環周期律的實踐能力。
歸根到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則是夯實發展根基,為其持續增加新動力的必要舉措。在充滿挑戰的新歷史條件下,黨沒有迴避發展中出現的錯綜複雜的問題,而是領導人民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這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鮮明地體現實踐導向性之處,同時把黨在新時代的努力奮鬥與黨的輝煌歷史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根本保障:人民立場內涵於基本方略的價值取向中
發展為了人民,改革為了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莊嚴承諾,也是黨治國理政根本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黨就明確了改革發展事業的社會主義屬性,也就是確定了以人民的接受和滿意程度作為一切改革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回顧建黨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與黨和國家的政策堅持人民立場、適應人民訴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反之,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種種矛盾,也有相當一部分源於將人民立場具體體現到政策層面的實效未能盡如人意。正是鑑於這樣兩方面,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力地重申和凸顯了人民立場,使之內化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方略當中,成為檢驗黨的建設成果、衡量改革發展成效最重要的標準。
毋庸置疑,就黨的性質而言,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絕無代表少數精英階層或自身私利可言。由此,人民立場與群眾路線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的體現,直接關係到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保持。當代有些國家之所以無法克服日益深化的社會矛盾,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日益獨立於人民利益之外,甚至與後者根本相悖。而中國在發展中就要求執政黨必須在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旗幟鮮明地彰顯人民立場。正是人民立場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打下了最堅實、最持久的根基。黨要領導一切,並且是更有力、更有效地領導一切,也是絲毫能脫離開這一基礎。
放在評估改革發展導向的維度上,如果說一般意義上的發展所體現的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共性規律,那麼評估改革發展實效的人民立場,則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社會主義屬性的集中反映。作為超越此前歷史上人類社會發展的偉大事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必須彰顯其屬性特點,人民立場內涵於基本方略的價值導向中,所發揮的正是這樣一種拒腐防變的作用。當然,處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人民立場的體現又是具體的、現實的。在此,作為基本方略具體目標設定依據的改革發展思路調整,反映出了黨在堅持人民根本利益前提下,準確把握不同發展階段人民主要訴求動態變化的理論與實踐自覺,也是人民立場的鮮明體現。同樣,在基本方略關於民生領域任務的闡釋中,明確提出了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無疑是有針對性地著力應對發展中日益凸顯的矛盾問題,以期通過實現發展導向與人民立場的有機統一,來消解發展過程中潛藏的各種風險和隱患。由此可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要民眾,雖危險也有出路;不要民眾,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團。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民立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思維起點和奮鬥目標,在為實現「兩個奮鬥十五年」新目標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著力重申和凸顯人民立場同樣是極其必要的。
理論自覺:關注制度建構與價值建構問題融匯於基本方略的主體思路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相應地也進入到一個更關注改革頂層設計、更強調製度定型化、穩定化,更重視價值建構深遠影響的新階段。如果說,在此前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存在著一個試錯期的話,那麼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容錯的空間正在不斷縮小,糾錯的成本卻在同步上升,這就要求在著眼未來的基本方略中,必須更加關注制度建構與價值建構的問題,更加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各項制度的穩定與完善,更加自覺地推動準確概括中國經驗與中國道路、彰顯「四個自信」的價值體系與話語體系。
縱觀基本方略中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國防軍隊等領域建設時,都明確提出了堅持走中國道路、完善中國制度、建設中國體系的時代要求,這意味著一些源於本土實踐和改革、得到充分驗證的經驗,應該以體現中國特色的穩定製度形式,在建構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反映出來。諸如,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基於抽象假設的制度偏好不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是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模式而得以實現的,因此我們的相關制度安排中內涵著對於政府與市場關係的中國特色的、更加辯證合理的理解。又如,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實踐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思路,也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制度化確認與相應的理論升華。再者,在保障和實現自身合法權利與利益的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也需要一個更具確定性的制度環境。總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階段性進展的前提下,各領域實踐都需要配套的理論概括和方案總結,都呼喚著相對於前一個改革階段更加穩定完善的制度體系。
不過,強調製度的穩定,並不代表制度本身不需要順應時代作出相應調整,更不意味著任何意義上對制度創新探索的「歷史終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考量標準。而具體制度機制是否需要改革調整,如何實現鞏固定型,都需要圍繞上述價值目標作出判定。
換言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與發展,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穩定是彼此交融、互為條件的。而後者的重要性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所決定的,也是有效應對異常複雜激烈的意識形態與話語權之爭的必然要求。當代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利益多元化與價值觀多元化表現為一種客觀現象,同時體現出作為一類有待分析解決的問題的性質。但是,多元化現象本身並不能成為制度安排中刻意淡化、弱化人民立場的理由,也不等於放棄追求更高層次的、整體性的價值共識。相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構的要旨在於,更準確地辨析制度的穩定內核與作為階段性工具的機制、政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建構的要旨則在於,更合理地協調共同的精神家園與多元的文化偏好、價值偏好間的關係,以達致「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理想境界。對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出了明確的理論自覺。正如在點明樹立文化自信重大意義的基礎上,基本方略系統闡述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價值建構議題重要性的日益凸顯,標誌著我們正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注重使改革發展的成果凝練於穩定的價值體系中,從而更好地指導各項制度的完善穩定,也更長久地在未來的現代化進程中得到傳承和發揚。
理論要旨:不僅在其新更在其用
總而言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要旨,不僅在其新,更在其用,即一切思想理論的根本落腳點都在於為更好地分析中國現狀,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開闢進路。此前,由於話語權的客觀差距與話語建構自覺的主觀缺失,中國實踐領域的創新發展確實走在了理論創新發展的前頭。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入全新階段,黨和國家更注重改革導向和頂層設計,更追求廣泛價值認同和國際影響,這就對建構與中國實踐無縫對接的中國理論前所未有地提出了鮮明的時代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這一歷史節點上應運而生的,它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其基本方略把準了時代脈搏,開拓了創新思路,也體現在其內涵的各項理論主旨與中國特色構成了一個充分邏輯自洽、相得益彰的完整體系。其中,堅持改革與發展的導向,確定了在發展中解決當前主要社會矛盾問題的思路,是中國方案中體現掌握改革衝擊與發展績效間辯證規律的關鍵經驗;人民立場的保持則是確保黨的性質,從而維繫黨的領導地位與執政權威的前提,也是使改革破除既得利益藩籬、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保障;而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為將人民立場的原則落實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提供了組織與制度條件,並為確保改革奠定了堅實根基和重要保障;對制度建構與價值建構的關注,還意味著這一思想中對理論自覺、理論自信問題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展望未來,我們不難發現,世界文明形態的巨變與文明中心的轉移,將表現為伴隨中國崛起現實的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要挺立於這一時代潮頭之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疑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而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和理論創造,也必將為人類的文明進步開闢出全新的境界。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