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科學家呼籲不再保護五大湖區灰狼
灰狼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近日,26名科學家和野生動物管理專家聯名向美國聯邦辦公室致信稱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持有相反觀點。 在11月18日寄給內政部長Sally Jewell和魚類與野生動物署(FWS)主任 Dan Ashe的一封信函中,研究人員旨在支持聯邦政府的決策,認為維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和密西根州的灰狼已完全恢復,應該把該物種的管理權交給各州。 「這些州的灰狼恢復非常成功。」該信件首位籤名者、美國地質調查局灰狼生物學家L.
-
長安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在西安開幕
他呼籲相關單位、學會以及協會儘快召開全國防災減災高層論壇,討論落實國家防災減災計劃及其實施方案;希望本次大會能夠湧現出更多的學術成果,推出更多的新技術新方法,以推動我國工程地質更好、更快發展。陝西省科協黨組書記孫科在致辭中介紹了陝西省近年來的多項科技創新成果。他指出,陝西省地質條件複雜、礦產資源豐富、地質環境特殊,為地學學科提供了極富挑戰性的地質科技難題和一流的科學研究基地。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嚴重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給當前工程地質研究帶來許多新的挑戰。今後,除了需要加強氣候變化以及大氣-地質體相互作用基礎研究外,還應該加強相關技術研究,如分布式光纖感測技術、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微生物地質工程技術、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人工智慧等,為工程地質防災減災提供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
專家呼籲霧霾治理應考慮地質因素
「霧霾與地質關係密切。」11月29日,常年從事霧霾與地質關係研究的省地礦局二級教授盧予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地上空間的人類活動及汙染物排放易發現和治理,而地球深部的地質作用則不易發現和治理。「霧霾的形成是地質、人類活動和氣候氣象共同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
-
無人區裡有一群堅守的科學家——記北京地質研究院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究團隊
無人區裡有一群堅守的科學家——記北京地質研究院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究團隊光明日報記者金振蓉荒漠無人區的秋夜,天空格外高遠,仰望滿天繁星,你會充滿無限想像。科學家王駒喜歡這樣的景象。那晚,他帶我們看天,指著「北鬥七星」說,你們慢慢看,它的勺把一會兒會不會翹起來。這時,年過半百的他有些孩子氣。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雄安地質首次「體檢」 參與勘探的隊伍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11家直屬單位和河北省地礦局所屬10家單位,這一行動被稱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地質勘察活動。雄安新區工程地質勘察第一階段主體報告已編寫完成。地質調查對區域地質和構造背景進行詳細研究,關注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能夠保障城市安全,還有利於地下空間的大規模建設,促進該地區可持續發展。 據報導,雄安新區建設中會涉及「城市綜合管廊」業務,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於一體,更需要摸清楚雄安的地下情況。
-
地球科學家嘗試繪製加拿大地質圖
如果行程順利,新安裝的設備將和其他數百臺地震儀連接到一起,覆蓋整個加拿大——這是該國一個地質探測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在加拿大各地建立地球物理觀測網絡,研究從地球內部到高層大氣範圍內的事物,並嘗試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比如加拿大應該為地震和山體滑坡做何種程度的預警,研究人員應在何處勘探有用的礦藏或可再生能源。
-
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學術年會現場朱學文作講話施申軼與王峰為「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侯增謙作主題報告12月13-14日,安徽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合肥召開。朱學文在講話中指出,創新是全體地質科技工作者永恆的主題。由省地質調查院、省勘查技術院、313地質隊聯合中南大學共同申報的「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獲批,和先前「自然資源部厚覆蓋區深部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標誌著安徽地質工作者在落實深地探測重大科技創新戰略,開展深部資源勘查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研究實力怎麼樣
在對寒武紀節肢動物孵育行為的研究方面,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歐強合作團隊在美國綜合性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論證了已知最早的演化權衡現象,並提出權衡這種可塑性演化規律對於節肢動物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北地一直是我國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
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高層論壇側記—新聞—科學網
一門學科的本源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及方向,黃潤秋教授以工程地質的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與交叉性為坐標回顧了工程地質從興起到發展的脈絡走向,為學科未來新動態做了生動的闡述。「工程地質像一個多接口的USB,是一個核。它是一個多界面的學科,既要重視開放性與交叉性,也要記住核心不能動搖,所有的研究在本質上一定要是工程地質問題。即使有交叉,也要做到學科脈絡主次清晰。」
-
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哈市召開
(ICGdR)主辦、東北林業大學與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的「氣候變化背景下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多年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暨國際滑坡協會寒冷地區滑坡研究網絡、寒冷地區滑坡研究全球卓越中心2018學術年會)」於2018年11月16-19日在哈爾濱市成功召開。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科學家呼籲重視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東方網9月22日消息:隨著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家呼籲要重視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中國有關專家目前已經起草了一份詳細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指導大綱》建議稿,對中國科學家開展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提出了權威專家的建設性意見。
-
繼奔月工程後,中國「人造太陽」也將突破,美科學家感嘆:太快了
,而近日,中國「人造太陽」工程也迎來了重大突破。中國「太陽工程」迎來突破日前,核工業西南研究院宣布,建立在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實現了首次放電,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完全自主地掌握了託卡馬核聚變裝置的設計
-
院士專家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2020年中國地質工程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地質工程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隨著截至**全球公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將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使地質工程產業增添新的研究內容,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地質災害防治業務 已成為眾多地質工程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
巖土工程師考試輔導:巖土工程與工程地質介紹(11)
本工程領域涉及到數學、物理學、地質學、油氣及固體礦產的礦產普查與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巖土工程、遙感地質、數學地質、應用地球物理和應用地球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學科。 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要求掌握地質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及管理知識,了解地質工程領域工程技術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解決地質工程有關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具有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熟練地閱讀與地質工程領域有關的專業文獻和撰寫論文的外文摘要,能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地質工程領域中有關問題
-
地質地球所在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現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在長期複雜的地質作用下,斷層、節理等通常被斷層泥、石英砂等散體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結構面。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發現,充填結構面作為巖體中的軟弱界面對地震應力波的傳播和巖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地震監測資料揭示地震應力波傳播到近震斷層時其能量顯著衰減,同時可使近震斷層發生動態弱化,誘發二次地震。
-
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
年12月19日至20日,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召開。他指出,隨著國家對深海研究發展的需求,開展海洋環境地質研究已成為海洋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提高深海調查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尤為重要。他希望學術委員會能夠繼續站在支撐國家海洋工程創新的高度,面向國際海洋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打造成為引領海洋科學技術與工程交叉融合學科發展的新動力、新高度。
-
巖土工程師——巖土地質與巖土工程專業
1、工程地質與巖土工程的區別 工程地質學(Engineering Geology)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鹹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巖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