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在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現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地殼淺表層巖體中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非連續結構面,如斷層、節理等。在長期複雜的地質作用下,斷層、節理等通常被斷層泥、石英砂等散體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結構面。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發現,充填結構面作為巖體中的軟弱界面對地震應力波的傳播和巖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地震監測資料揭示地震應力波傳播到近震斷層時其能量顯著衰減,同時可使近震斷層發生動態弱化,誘發二次地震。前人提出聲致流化理論(acoustic fluidization)來解釋近震斷層的動態弱化過程,指出當地震應力波的頻率接近於斷層的自振頻率時,充填物質內部可產生共振聲壓,斷層的有效法向應力降低,充填物質從固態轉化為流態,斷層的變形模量(剛度)和剪切強度迅速降低,同時該過程又反饋影響地震應力波的傳播。然而,聲致流化效應是否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的唯一原因,至今仍有疑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地質動力學學科組博士後黃曉林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團隊,從巖體工程地質力學角度出發,對充填結構面的動態弱化過程及其對應力波傳播的反饋影響規律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首先,他們設計了充填結構面壓縮變形試驗,發現當壓縮應力從0逐漸升高時,充填顆粒逐漸被壓密,其形貌保持不變(如圖1a),此時充填結構面發生初始應變硬化變形,其剛度非線性增加;當壓縮應力超過臨界值時,充填顆粒被壓碎細粒化,且隨著壓縮應力的增加破碎顆粒數量逐漸增多(如圖1b-圖1d),此時充填結構面發生應變軟化變形,其剛度非線性減小;當壓縮應力超過一定值時,隨著壓縮應力繼續增加,破碎顆粒的數量基本不變(如圖1e-圖1f),此時充填結構面發生二次應變硬化變形,其剛度再次非線性增加。

  然後,他們對充填結構面的壓縮變形過程進行定量刻畫,發現前人提出的基於單調雙曲函數的Bandis-Barton(B-B)模型只能刻畫充填結構面的初始應變硬化變形過程。為刻畫充填結構發生初始應變硬化—應變軟化—二次應變硬化三階段的壓縮變形過程,建立了基於分段雙曲函數的修正Bandis-Barton(MB-B)模型,通過擬合試驗數據發現該模型具有較好的刻畫效果。

  最後,他們基於建立的本構模型提出了壓縮應力波與充填結構面耦合互饋作用理論模型,並結合充填結構面動力響應分離式霍普金森壓杆(SHPB)試驗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壓縮應力波通過充填結構面的透射係數並不隨應力波幅值(PPV)增大而單調增加,而是在PPV超過3 m/s後透射係數急劇減小(如圖2),該異常現象與結構面剛度急劇降低密切相關,因而從側面反映了充填結構面發生了動態弱化,究其原因是充填顆粒被壓碎發生了應變軟化變形。通過對比SHPB試驗結果和理論預測結果表明,MB-B模型較B-B模型能更好地刻畫壓縮應力波作用下充填結構面的動態弱化過程及其對應力波傳播的反饋影響規律。

  通過以上研究,他們發現除聲致流化作用外,充填顆粒的壓碎變形效應也能引起充填結構面的動態弱化,並給出了定量刻畫模型,從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全新角度豐富了對近震斷層動態弱化過程和機理的認識。

  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論文信息:Huang X, Qi S, Xia K, et al. Particle crushing of a filled fracture during compression and its effect on stress wave propag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123:5559–5587. DOI: 10.1029/2018JB016001。

    論文連結

 

  圖1 不同壓縮應力作用後充填顆粒的形貌變化。(a) 20 MPa;(b) 30 MPa;(c) 40 MPa;(d) 50 MPa;(e) 60 MPa;(f) 80 MPa

 

  圖2 SHPB試驗得到的壓縮應力波通過充填結構面後透射係數隨應力波幅值(PPV:峰值質點速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分別根據B-B模型和MB-B模型的預測結果

相關焦點

  • 裂隙巖體的研究背景與意義,正確的認識裂隙巖體的力學性質
    巖體是在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組分和結構的地質體。由於經受過複雜的地質作用,巖體中分布著各種結構面,如斷層、節理、裂隙等,這些結構面彼此組合將巖體切割成形態不一、大小不等和成分各異的巖塊。由於巖體結構的複雜性,人們始終無法完全了解複雜巖體的力學性質。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針對乾旱災害問題,近些年來工程地質界圍繞乾旱氣候-土體相互作用方式、作用結果、監測技術及對策開展了大量研究,在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響應過程及災變機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在土體蒸發、收縮、龜裂過程及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彌補了工程地質領域在乾旱氣象災害方面的研究空白,為指導乾旱地區的工程地質實踐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 看懂地質圖的「三部曲」,地質人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從地質圖上可以全面了解一個地區的地層順序及時代、巖性特徵、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等)、礦產分布、區域地質特徵等內容。因此地質圖是指導生產實踐,進行區域地質、地理、自然環境研究的重要資料。一般所說的地質圖是指平面圖,但也往往製成地質剖面圖(實測或從平面圖上按指定方向繪製),以便更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質情況。
  • 電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質中的應用
    經過70餘年的發展,我國的電法勘探無論在基礎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使電法成為應用地球物理學中方法種類最多、應用面最廣、適應性最強的一門分支學科。同時,經過廣大地球物理工作者不懈努力,在深部構造、礦產資源、水文及工程地質、考古、環保、地質災害、反恐等領域,電法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 巖土工程師——巖土地質與巖土工程專業
    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巖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研究所戰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固體地球科學為主攻方向,建設『理論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科教融合』四位一體的新型國際化研究中心」。在全球性地球科學問題研究上取得原創性突破,發展地球科學理論;聚焦國家資源、能源和環境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支撐國家戰略需求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武漢巖土所深部開挖誘發斷層滑移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深部能源開採及地下工程(如隧道、巷道等)開挖過程中,圍巖應力場擾動誘發工程區臨近斷層/結構面失穩滑動,從而導致誘發地震或結構面巖爆的情況屢有發生。研究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滑動地震機理一方面有益於該類型突發災害的預測及防控,另一面能夠驗證實驗室觀測到的地震模式、並建立實驗室地震與自然界地震之間的聯繫。
  • 巖(土)體工程地質調查主要內容
    區域地層以資料收集為主,工程地質巖組以調查為主。1 巖體工程地質特徵調查內容包括:a) 查明地層產狀、層序、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巖性巖相特徵及其接觸關係,突出調查巖體工程地質特徵,技術要求應參照DZ/T 0097執行,巖體結構類型劃分參見附錄D。
  • 地質地球所在新生代沿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穿時性隆升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百年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及時代一直是地球科學爭論的焦點。受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影響,古老的阿爾金走滑斷裂帶再次活化,形成了現今貫穿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及崑崙山構造格局。因此,研究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隆升過程對青藏高原隆升有重要意義。
  • 地質地球所在火星柯石英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研究室副研究員胡森及其合作者,對一塊編號為NWA 8657的玄武巖質火星隕石展開研究,首次在火星隕石中發現柯石英,探討火星柯石英的形成機制和制約撞擊事件的峰值溫壓。研究發現,該火星隕石具有大面積的衝擊熔融區域(~5 vol%)。
  • ...的巖性、斷層、地層接觸關係由於地質演變的復_澎湃新聞-ThePaper
    ,通過大一大二兩次地質野外實習越來越發現地質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有很大區別,比如在野外觀察到的巖性、斷層、地層接觸關係由於地質演變的複雜性都是不太明確的,肉眼也只是看到一小部分,只能通過想像力和經驗去推斷這一現象,老師們也不敢說是完全正確的,這讓我真的感到非常困惑,我們只懂得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沒有經驗,面對野外複雜不明顯的現象都只能記住老師的分析,而不知道老師是如何得到這一分析的。
  • 圖解地質|野外地質現象圖解(斷層)
    8、希臘科林斯灣斷層系中的活斷層(正斷層):    9、希臘科林斯槽水道中的正斷層:    30、上圖中的莫阿布地區斷層大圖:    31、懷俄明肖肖尼地區的中新統凝灰巖正斷層:    猜你喜歡:  地質|圖解地質:野外常見的褶皺類型  地質|圖解地質:礦物礦石集錦(一)金、銀、鉑、錳、鐵
  • 袁 亮院士——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
    重點結合礦井靜態地質要素大數據信息庫、多災害源全程信息感知與監測、動態地質要素虛擬實境展示、特殊地質因素動態評判與風險判識、預警等智慧模塊的交互應用,從多源、多參、多態、多維地質要素精細化探查的實施與透明地質條件構建和立體動態展示的角度,指明了實現煤炭精準生產全過程中地質信息透明化的思路,並對礦山透明地質條件構建中涉及的諸多關鍵技術的實現、集成與利用進行了構想,為煤炭資源開發智能、安全、高效、綠色發展提供借鑑
  •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範
    本標準適用於重慶市因人身財產和環境保護、城鎮規劃及工程建設等需要而進行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適用於其它工程勘察。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 地質勘查方法技術
    (一)重力勘探是利用組成地殼的各種巖體、礦體的密度差異所引起的重力變化而進行地質勘探的一種方法。(二)磁法勘探自然界的巖石和礦石具有不同磁性,可以產生各不相同的磁場,它使地球磁場在局部地區發生變化,出現地磁異常。利用儀器發現和研究這些磁異常,進而尋找磁性礦體和研究地質構造的方法稱為磁法勘探。
  • 論文推薦|劉新榮等:含V型相交裂隙巖體的力學特性及破壞模式試驗
    重慶大學 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3. 重慶大學 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1研究背景巖石在各種地質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節理、斷裂等斷續裂隙,這些已經存在的各種裂隙對工程巖體新的裂紋萌生、擴展、貫通及巖體的最終破壞失穩模式起著重要的誘導作用。
  • 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河北地質大學
    培養要求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工程地質學地質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從而具有從事資源地質勘查的初步能力和解決常見地質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知識技能1.掌握地震勘探、電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地球化學勘查與遙感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工程與環境物探的常用方法和技術、掌握礦產資源與能源勘查等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技能;2.了解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力學、數學等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3.具有進行工程地質綜合分析、勘察設計
  • 知名大學地質與工程地質知識經典講解,基礎沒打牢的趕緊收藏
    .png知名大學地質學與工程地質PPT地球與地殼本資料為知名大學地質學與工程地質PPT地球與地殼,共69頁,可供參考概況:很薄的地殼被水覆蓋,大量隕石撞擊、揮發散發。原始大氣圈中H2O(汽)冷凝降到原始地殼上,形成原始水圈。
  • 地勘人必備:閱讀地質圖基本功!
    按斷層力學性質分類:壓性斷層、張性斷層、扭性斷層。  ;構造巖;牽引現象;    地貌標誌:斷層崖、斷層三角面、串珠狀泉、低洼地形等。>(4)基巖地質圖(5)水文地質圖(6)工程地質圖:橋梁工程地質平面圖,縱剖面圖
  • 對招標工程索賠中有關工程問題的思考
    在國際工程施工中因不可預見的地質條件而引起索賠問題是常有的事。索賠涉及到工程地質的圍巖(邊坡)穩定、巖體(巖石)分類、巖體結構面性質和數量、巖體地應力的影響等各個方面。因而在地質技術、工程實施、合同管理等各個方面出現了一些新課題需要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這對承包商和項目業主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