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地質圖的「三部曲」,地質人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2021-01-17 地質論壇

擊上面藍字或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更多精彩請點擊公眾號底部菜單欄,努力為你呈現一個移動的掌上圖書館,地質論壇公眾號,將地質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

早上好,最近公眾號改版啦,怕大家找不到我,請按照下圖星標我呦,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的地學文章啦!





最近公眾號改版啦,怕大家找不到我請按照下圖星標我呦,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的精彩文章啦!......


 ................................................................................................


把各種巖層和地質構造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影在平面上,並用規定的顏色和符號來表示的圖件,就是地質圖。


從地質圖上可以全面了解一個地區的地層順序及時代、巖性特徵、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等)、礦產分布、區域地質特徵等內容。因此地質圖是指導生產實踐,進行區域地質、地理、自然環境研究的重要資料。


一般所說的地質圖是指平面圖,但也往往製成地質剖面圖(實測或從平面圖上按指定方向繪製),以便更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質情況。


 根據生產或研究的需要,還可以製成專題的地質圖,如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巖相-古地理圖、礦產分布圖、構造綱要圖、大地構造圖等。

 

一、不同巖層產狀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巖層的產狀包括三種情況,水平的、傾斜的、直立的;地形也有不同情況,平坦的、起伏的、溝谷縱橫的。由於巖層產狀不同、地形起伏不同,巖層在地面或反映在地質圖上的形狀也不一樣。


(一)水平巖層


1.如果地形平坦,又未經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見最新的巖層的頂面,表現在地質圖上只有一種巖層。如華北平原,在地面上只能看見鬆散沉積物的最上面的一層。


2.如果平坦地面經過河流下切,或者地面起伏很大,可以看到下面較老的巖層,其在地質圖上的特點是:

(1)巖層界線與等高線平行或重合;

(2)同一巖層在不同地點的出露標高相同;

(3)巖層的厚度等於頂面和底面的高度差。


(二)直立巖層


除巖層走向有變化外,巖層界線在地質圖上按巖層走向呈直線延伸,不受地形任何影響。


(三)傾斜巖層


1.如果地形平坦,在地質圖上巖層界線按其走向呈直線延伸。


2.如果地形有較大起伏(比方有山有谷),在地質圖上巖層界線與等高線斜交,在溝谷和山脊處常常形成「V」字形彎曲,稱「V」字形法則。其彎曲程度與巖層傾角的大小和地形坡度的大小有關,即巖層傾角越小,V字形越緊閉;傾角越大,V字形越開闊。地形起伏越大,彎曲形狀越複雜;地形越平坦,彎曲度越小,甚至近於直線。傾斜巖層的露頭形狀與地形起伏的關係如下:

(1)巖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反,V字形尖端指向上遊,但V字形彎曲度大於等高線的彎曲度;


(2)巖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同,而巖層傾角大於溝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下遊;


(3)巖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同,而巖層傾角與溝谷坡度一致,在溝谷兩側巖層露頭互相平行;


(4)巖層傾向與溝谷坡向相同,而巖層傾角小於溝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上遊,但V字形彎曲度小於等高線的彎曲度。


上述V字形規律都是指在溝谷中巖層的露頭形狀;若在傾斜的山脊山梁或山坡等處,巖層的V字形尖端指向與在溝谷中的正好相反。


對於初學者來說,V字形法則比較難於理解和掌握,在野外穿過溝谷時,常常看到巖層向溝頭方向或溝口方向呈V字形彎曲,總以為是巖層產狀有了變化,或者發生了褶曲,實際上巖層的產狀並沒有變化,而是由於地面坡度、巖層傾向和傾角這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對露頭形狀所產生的錯覺。換句話說,傾斜巖層的露頭形狀並不等於巖層的產狀(垂直巖層除外)。這種法則在地質圖上特別是大比例尺的地質圖上有明顯的反映。


其它構造線如斷層線,其露頭形狀也適用於V字法則。

 

二、褶曲和斷層等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一)褶曲


1.背斜和向斜 


兩翼巖層對稱重複出現,從核部到兩翼,巖層越來越新,是為背斜;反之,是為向斜。


2.兩翼產狀和褶曲種類 


兩翼傾角大致相等,傾向相反,為直立褶曲;兩翼傾角不等,傾向相反,為傾斜褶曲;兩翼傾角不等,但傾向相同,為倒轉褶曲(傾角較大的一翼為倒轉翼);兩翼傾角相等,傾向亦相同,有一翼倒轉,為等斜褶曲(應注意與單斜巖層的區別);兩翼傾向相反,兩翼皆倒轉,為扇形褶曲。


3.褶曲軸 


褶曲軸可以用平面上各巖層轉折端的頂點聯線來表示。

如果褶曲軸延伸很遠,一系列背斜向斜相連,是為線形褶曲:如果褶曲軸較短,巖層投影為長圓形或近似渾圓形,是為短背斜、短向斜、穹窿或構造盆地。


4.樞紐產狀 


核部寬窄大體不變,兩翼的巖層界線大致平行,表示樞紐是水平的;核部呈封閉曲線,兩翼巖層不平行,或具有弧形轉折端,表示樞紐是傾伏的;若背斜向斜相連,巖層則呈「之」字形彎曲;若核部忽寬忽窄,表示樞紐忽高忽低呈波狀起伏;沿任一褶曲軸巖層越來越新的方向為樞紐的傾伏方向。

5.褶皺時代 主要是根據地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係,即不整合面上下巖層的相對時代來確定。下伏一組巖層的褶皺的時代在不整合面以下一組巖層中最新的地層時代之後,在不整合面以上一組巖層中最老的地層時代之前。


(二)斷層


1.縱斷層和橫斷層 


巖層重複或缺失,為縱斷層(或走向斷層);巖層發生中斷或錯開,為橫斷層(或傾向斷層)。


2.上升盤和下降盤 


對縱斷層來說,在斷層線上任意指定一點,較老巖層一側為上升盤,較新巖層一側為下降盤;但當斷層面傾向與巖層傾向一致而斷層面傾角小於巖層傾角時,較老巖層一側為下降盤,較新巖層一側為上升盤。然後再根據斷層面的傾向,即可決定正斷層或逆斷層。


如果斷層橫穿或斜穿背斜或向斜,同時在斷層兩側核部寬窄(或相當翼間的距離)發生顯著變化,則在背斜中變寬的一盤為上升盤;變窄的一盤為下降盤。在向斜中恰好相反,變窄的一盤為上升盤,變寬的一盤為下降盤。如果兩盤核部(或相當翼間的距離)只有水平錯開而無寬窄大小的變化,則為平推斷層。

3.斷層時代 根據斷層與不整合的關係、斷層與巖體巖脈的關係和斷層交叉錯斷與被錯斷的關係等確定,前已述及不贅。


(三)巖層接觸關係


1.整合 


巖層界線大致平行,一般沒有缺層現象(有時有巖層變厚、變薄及自然尖滅現象)。


2.平行不整合


巖層界線大致平行,有顯著的缺層現象。


3.角度不整合


較新巖層掩蓋住較老巖層的界線,較新巖層的底部界線即為不整合線,不整合線兩側巖層產狀不同,較新巖層一側的巖層界線與不整合線大致平行,較老巖層一側的巖層界線與不整合線相交,新老巖層之間有顯著的缺層現象。


(四)火成巖體


1.巖基或巖株 


巖體界線常穿過不同的圍巖界線,若規模較大,形體不甚規則,為巖基;若規模較小,形體較規則,為巖株。


2.巖盤 


巖體界線與圍巖走向一致,外形渾圓或較規則。


3.巖床 


巖體呈長條狀,延伸方向與圍巖走向一致。


4.巖牆


巖體呈長條狀,穿過不同的巖層。

 

三、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等 


圖名和圖幅代號可以告訴我們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質圖一般是選擇圖面所包含地區中最大居民點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嶺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訴我們縮小的程度和地質現象在圖上能夠表示出來的精確度。此外,還應注意圖的出版時間、製圖人等。


2.看圖例 


通過圖例可以了解製圖地區出露哪些地層及其新老順序等。圖例一般放在圖框右側,地層一般用顏色或符號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順序排列。每一圖例為長方形,左方註明地質年代,右方註明巖性,方塊中註明地層代號。巖漿巖的圖例一般在沉積巖圖例之下。構造符號放在巖石符號之下,一般順序是褶曲、斷層、節理、產狀要素等。


3.剖面線 


有時通過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畫出黑色直線,兩端注有AA′或II′…等字樣,這樣的直線稱剖面線,表示沿此方向已經作了剖面圖。


4.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 


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往往帶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一下山脈的一般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如果是不帶等高線的小比例尺地質圖,一般只能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巨大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逆流而上越來越高;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發育與地質構造的關係等。


5.分析地質內容


應當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方法,首先了解圖內一般地質情況,例如:


(1)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層之間有無不整合現象等;


(2)地質構造總的特點是什麼,如褶皺是連續的還是孤立的,斷層的規模大小,它發育在什麼地方,斷層與褶皺的關係怎樣,是與褶皺方向平行還是垂直或斜交等等;


(3)火成巖分布情況,火成巖與褶皺、斷層的關係怎樣。


6.在掌握全區地質輪廓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構造進行分析:


(1)開始時最好從圖中老巖層著手,逐步向外擴展,以免茫無頭緒;


(2)對每一種構造形態,包括褶曲、斷層、不整合、火成巖體等逐一詳加分析。例如褶曲類型,斷層類型,各構造組合關係等。


7.把各個局部聯繫起來,進一步了解整個構造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規律,主要包括:


(1)根據地層和構造分析,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


(2)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的關係;


(3)地質構造與地貌發育的關係,等等。


以上所述不過是讀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至於如何具體分析某一幅地質圖和其中的每一種構造,必須通過實踐來逐步掌握。


來源:中國地學網,作者:陳原林,礦業在線編輯,致謝!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期  待  您  的  關  注




相關焦點

  • 地勘人必備:閱讀地質圖基本功!
    >(4)基巖地質圖(5)水文地質圖(6)工程地質圖:橋梁工程地質平面圖,縱剖面圖    三、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等  圖名和圖幅代號可以告訴我們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質圖一般是選擇圖面所包含地區中最大居民點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嶺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訴我們縮小的程度和地質現象在圖上能夠表示出來的精確度。此外,還應注意圖的出版時間、製圖人等。
  • 老一輩地質工作者40年前的素描圖曝光!
    野外地質現象是繁雜紛亂的,我們要用地質素描或者地質攝影真實地記錄它們,必須加以選擇,分清主次。地質素描在決定取捨,突出地質內容方面較為自由。地質攝影由於受光線、地質體出露等條件的限制,有時候不容易拍攝到理想的照片。目前,很多高科技應用到地質領域,但是素描作為地質基本功,學習它仍然是地質人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 地質圖是怎麼畫出來的,明明只有很少剖面能顯露出來?
    得益於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貢獻,全國絕大部分的地區具有哪些地層,這些地層的大致特徵與情況都是已知的,但繪製大比例尺的圖件時,具體細節仍有待我們的探索。因此,在總結前人的工作經驗與參照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可以規劃出一些即將進行詳細研究的路線,而這些路線也就是今後我們繪製地質圖的骨架。
  •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2、實習任務:  (1)通過巢北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信息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徵、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巖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製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字報告。
  • 勘探線設計地質剖面圖的編制方法
    在礦床地質勘探或開發勘探工作中,根據工程設計需要往往要切制中段設計(或預測)地質平面圖,或稱為××m(標高)水平斷面圖。所需資料依據:礦床地質圖及對礦床地質構造特點和成礦規律的研究成果;一系列勘探線剖面圖;或已有中段(尤其是相鄰中段)地質平面圖等。可利用直接切制或各種轉切的方法完成。
  • 「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
    三份手寫稿、數張地質圖、十來張野外考察圖,準備之細,讓筆者震撼。「如果需要去野外,還得帶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和磁鐵等,一樣都不能少。」77歲的老黨員、省地調院高級工程師張永勝說話依然洪亮。
  • 首張木衛二地質構造圖(圖)
    科學家繪製出木衛二全球地質圖"美國科學家們繪製出的這張木衛二地質圖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多地了解這顆衛星的地質演化史和確定今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基本方向。這張地質圖是科學家們依據「伽利略」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獲取的資料繪製的。眾所周知,1998年-2003年,「伽利略」號和「旅行者-2」號分別對木星及其衛星進行了較近距離的探測研究。
  • 李四光參與繪製《棲霞山地質圖》被發現
    而最近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棲霞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932年李四光、朱森等人調查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地質圖顯示,棲霞山當時也有一個「仙人洞」。專家指出,李四光等人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也是棲霞山較早的地質調查圖,對研究棲霞山地質地貌具有重要意義。
  • 地質剖面圖的解讀
    END圖文工作室專業承接地質、礦山、國土、巖土、土地、測繪、水利水電和地信等行業製圖。行業圖形:地質、物探、化探、測繪、土地、復墾、水文、環評、巖土工程勘查、穩定性分析、地質災害評估、設計、施工圖、林業、土石方計算、數據成圖、矢量化、三維立體、效果圖、論文圖件等,另提供高精度無偏移影像下載、矯正、處理業務,文字識別、錄入、信息採集、資料庫錄入等業務,另提供各軟體無縫轉換業務。
  • 《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為全國首套地市級地質環境圖系
    近年來,依託寧波市「國家級地質環境綜合監測與管理示範區」建設框架合作協議及「寧波市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合作協議」兩大協作平臺,瞄準重大需求、強化基礎支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補白」行動,有力支撐有關重大工程建設,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 中國地質圖(1:150萬)
    、「國家地質資料庫建設與整合(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項目成果之一,充分利用了近年獲得的1∶5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及成礦帶1∶50萬地質圖、部分省區地質志1∶50萬地質圖成果資料,以板塊構造理論和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古生代—中生代為主造山期,系統總結了東北基礎地質背景。
  • 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高層論壇側記—新聞—科學網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胡卸文呼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地質學知識,只有在當下打好野外基本功才能在未來尋得一方天地。   對於專業的發展,需站在起點,也要走向遠方。討論中,青年學者們就專業的傳承與創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 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首張完整月球地質圖
    整合多項月球實測和衛星資料,詳細劃分月表地質年代歷經多年勘測,美國地質調查局終於公布了首張完整月球地質圖。這張用各種顏色仔細標出月表各種地質結構與年代的 1:5,000,000 地圖(源文件圖片相當巨大),結合了阿波羅時代的小區域地圖、NASA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的雷射高度計資料、以及日本 SELENE 衛星的立體相機資料,並且統一了過去地圖的標記與註記,可以說是目前關於月表地質(月質?)最權威的一張地圖了。
  • ...礦井綜合水文地質柱狀圖、礦井水文地質剖面圖等防治水圖件
    恢復窄屏  礦井未按照規定編制礦井充水性圖、礦井湧水量與各種相關因素動態曲線圖、礦井綜合水文地質圖、礦井綜合水文地質柱狀圖、礦井水文地質剖面圖等防治水圖件 索  引
  • 首份月球地質綜合圖「出爐」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布了迄今首份月球地質綜合圖。他們表示,這份綜合圖有望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離我們最近的太空鄰居45億年的滄桑歷史,也能為未來的人類探月和登月任務提供參考。
  • 【問初心 看擔當】張永勝:「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
    「拿起地質錘,我還是一名地質人」——記省地調院退休幹部張永勝三份手寫稿、數張地質圖、十來張野外考察圖,準備之細,讓筆者震撼。「如果需要去野外,還得帶上羅盤、溫度計、地質錘、放大鏡和磁鐵等,一樣都不能少。」77歲的老黨員、省地調院高級工程師張永勝說話依然洪亮。
  • 迄今最完整的月球地質圖
    月球地質圖。
  •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第一份全面的月球地質圖
    現在可以了,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剛剛發布了一張全新的關於月球的地圖,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月球。4月2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科學家通過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首次對整個月球表面進行了完整的測繪和統一的分類。
  • 美國地質調查局釋出首張完整月球地質圖
    經過了多年的準備,美國地質調查局終於釋出了首張完整的月球地質圖。這張用各種顏色仔細標出月表各種地質結構與年代的 1:5,000,000 地圖(警告:圖片相當巨大),結合了阿波羅時代的小區域地圖、NASA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的雷射高度計資料、以及日本 SELENE 衛星的立體相機資料,並且統一了過去地圖的標記與註記,可以說是目前關於月表地質(月質?)最權威的一張地圖了。
  •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圖出爐 我國陸域地質調查實現全覆蓋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宣布完成了110幅青藏高原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圖,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實現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這是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的裡程碑,」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