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圖出爐 我國陸域地質調查實現全覆蓋

2020-11-22 中國網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宣布完成了110幅青藏高原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圖,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實現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

「這是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的裡程碑,」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中比例尺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東西長1.5個經度、南北寬1個緯度)工作,是世界各國對所棲息的國土認知程度的基本標誌,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尺。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的發展中國家都已完成了國土面積的中比例尺區域調查。但到上個世紀末,我國的區域調查工作尚有28%的土地屬於空白區,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環境極其惡劣的青藏高原。

張洪濤指出,這些空白區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乃至國家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因此,我國政府做出了「迅速填補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空白」的決定。

據悉,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啟動於1999年,2005年底結束了全面野外工作,歷時7年,投資3.4億元。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上,每年有近千名地質工作者以每4公裡一條路線的密度,徒步進行大規模拉網式的地質調查,最終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區全部152萬平方公裡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張洪濤表示,經過2006年一年的綜合研究和編圖工作,我國完成了青藏高原的區域地質圖,所取得的珍貴資料為青藏高原的資源勘查、國土規劃、環境保護、重大工程規劃與建設、地質科學研究等提供了基礎資料、信息和正規圖件。(記者韓潔)

相關焦點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國從1999年啟動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2005年完成野外勘查工作,目前已經編制了中國首個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圖,並完成了青藏高原第一份1:150萬金屬礦產圖、非金屬礦產圖和成礦帶劃分圖。張洪濤說,此外還基本查明數十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礦找礦遠景區,包括尼雄富鐵礦、日阿銅多金屬礦、庫木庫裡盆地砂巖銅礦、倫坡拉盆地油頁巖礦以及阿牙克庫木湖石膏礦等。
  • 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提出引領全球目標
    走過百年的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到2021年將完成整體改革、比肩歐美,並於2025年實現高質量發展、引領全球目標。  6日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戰略性結構調整,推動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高質量發展,建成世界一流的區調業務體系和人才隊伍體系,實現地質填圖與科學研究一體化,提升解決制約重大資源環境的基礎地質問題和地球系統科學問題的能力,推進原始創新和技術進步,引領全球地質填圖發展。  據介紹,區調工作是地質調查事業立足之基。
  • 張洪濤:青藏高原有望成為中國戰略資源重要基地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二日電(記者趙勝玉)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今天在此間舉行的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會透露,青藏高原有望成為中國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  據悉,一九九九年中國啟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組織開展了青藏高原空白區一比二十五萬區域地質調查。
  • 歷時7年,《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
    圖系編制的總體目標任務是:以全國區域性基礎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質環境監測成果為基礎資料,系統分析我國區域地質構造背景、自然地理地質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研究總結全國和重要地區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現狀和時空演化規律,開展環境地質區劃研究,編制全國及重要地區環境地質系列圖,建立中國數字環境地質圖管理系統,為我國地質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
  • 「地球第三極」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即將揭開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謝登科)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25日在此間說,歷時5年的新一輪地質大調查,即將揭開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  壽嘉華在全國地質大調查5年成果會議上說,從1999年起,來自全國24個省份的上千名地質工作者開始了向巍巍高原的最後衝刺,他們常年奮戰在雪域高原,取得了一批重大地質成果,全球性的板塊漂移、碰撞過程與機制、環境響應機制等重大項目已經破題。新發現數條具有重要意義的蛇綠巖帶以及超高壓變質帶,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格架。
  • 「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系統」在地質雲上線
    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系統正式在地質雲上線服務,該專題系統集中展示了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成果。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系統正式在地質雲(http://www.mg.cgs.gov.cn:9100/ocean_map_home/home.html)上線服務,該專題系統集中展示了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成果。
  • 國土資源部:我國首次在陸域凍土帶鑽獲"可燃冰"
    此前的2007年5月,我國曾在南海北部鑽獲海域「可燃冰」。這次在陸域發現並鑽獲「可燃冰」樣品,是能源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證明了我國凍土區存在這種資源,對認識其成藏規律、尋找新能源有重大意義,也再次證明我國「可燃冰」調查與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多吉院士: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機緣巧合之下,多吉結識了青藏科考隊的成員。科考隊的工作讓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質的概念,並被他們踏遍千山萬水為祖國建設「尋寶」的精神和事跡深深感動和鼓舞。想要學習地質的願望,在他心中萌發了。幸運的是,機會終於不期而至。1974年,為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多吉和20多名藏族同胞一起被推薦到千裡之外的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讀書。
  • 3320幅中比例尺地質圖數據向社會提供公開服務
    這是近年來國內最大規模的一次性開放中比例尺涉密空間數據成果,基本達到我國國土面積全覆蓋,除3種比例尺、5種資料庫外,還包括相應的文字報告。系列成果包括1∶20萬地質圖及報告、1∶20萬水文地質圖及報告、1∶25萬地質圖及報告、1∶50萬地質圖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中的1∶25萬建造構造圖等,共計3320個圖幅。
  • 中國地大(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新聞—科學網
    他主持研製了《青藏高原艱險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和《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手冊》,為我國在青藏高原全是實施1:25萬地質填圖起到了引領和規範作用。2011年,張克信和鄭有業兩位教授參與完成的項目《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這也是當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獎項中唯一的特等獎!
  • 薦書丨中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及說明書
    北部以中低山脈與高原和盆地相間構成,南部以高山與高原和盆地相間構成,形成獨有的盆山地質構造體系。主要的山脈有,北部的阿爾泰山、中部的天山–北山、龍首山、祁連山、六盤山和秦嶺,南部的西崑侖山、東崑崙、巴顏喀拉山等。較大的盆地有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北部中低高原以黃土高原為特徵,南部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西北地區地質演化歷史漫長,區域地質構造複雜,各構造單元地質發展歷史亦不盡相同。
  • 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中國有望率先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生產
    8月25日在京舉行的「2018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介紹稱,中國是世界上既有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有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的極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從目前全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進程來看,我國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下一步,我國通過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有望率先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生產。」
  • 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 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芝罘灣海岸帶調查。    專家談地質    本期主題: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    特邀嘉賓    趙輝———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助理、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    王偉———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海岸帶地質研究中心主任    通過對地下水水質的分析評價,調查將工作區陸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劃分為四個區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從多國合作編圖到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專項研究,再到編制《中國區域地質志》,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如今,他仍在為《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評審和出版而忙碌著。帶領中國地質編圖走向世界生於1930年的李廷棟,1953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地質部工作。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從多國合作編圖到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專項研究,再到編制《中國區域地質志》,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如今,他仍在為《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評審和出版而忙碌著。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以下簡稱地調院)成立於2000年5月,是我國最早的高校地調院。2000年6月,實行「委託法人負責制」。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2020-10-2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我國雲貴高原是地質災害最為多發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並存
    雲貴高原地質災害自然災害通常具有複雜性、周期性、潛在性、突發性、群發性和多因性的特徵。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發生過程我們可以將自然災害劃分成四大類。雲貴高原位置圖當然自然災害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球少很少有地方沒有自然災害,一個區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只不過是自然災害發生的種類、頻率以及危害程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