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2021-01-09 澎湃新聞

「要努力把《中國區域地質志》編製成為具有宏觀影響的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

李 廷 棟

90歲高齡的他

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

從南極到北極

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

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 李廷棟

職業生涯早期

他熱衷於

野外找礦

致力於

地質編圖

1976 年9 月,李廷棟(右2)參加第25 屆國際地質大會

歷時30年

他陸續主持或參與主持了

1:500萬亞歐地質圖

1:500萬南極洲地質圖

1∶100萬國際分幅中國地質圖

……

1984 年8 月,李廷棟(右)與法國科研中心主任弗利雅克教授在西藏堆龍德慶縣進行地質考察

隨著一幅幅

精準、可靠的

圖件問世

我國地質編圖的

成果和技術

逐漸步入國際先進之列

1990 年12 月,李廷棟在南極中國長城站附近進行地質調查研究

然而

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覺

而是

在深部探測領域

開闢了新戰場

2002 年10 月,李廷棟(中)與亞歐地質圖編圖組部分成員研究地質問題

又是30年光陰

他在

深部地質探測

和巖石圈研究領域

深耕不輟

其成果

縮短了

我國與發達國家

在相關研究上的差距

2005 年8 月,李廷棟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中國北極黃河站附近進行地質考察

2008年起

他投入巨大精力

從事

第二代《中國區域地質志》

編制工作

他表示:

「要努力把

《中國區域地質志》

編製成為具有

宏觀影響的大成果。」

2005 年8 月,李廷棟(左4)在斯瓦爾巴群島中國北極黃河站與中國及韓國考察團成員合影

如今

這項工作已進入

收官階段

他正傾盡全力

力爭在明年

實現32個省級地質志全部出版

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

李 廷 棟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

今年已90歲的李廷棟院士,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從多國合作編圖到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專項研究,再到編制《中國區域地質志》,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如今,他仍在為《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評審和出版而忙碌著。

帶領中國地質編圖走向世界

生於1930年的李廷棟,1953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地質部工作。但在李廷棟的內心深處,山野才是他嚮往的地方。他多次提出申請:「我要去找礦,我要跑野外!」

1957年6月,李廷棟「出野外」的申請得到批准,作為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項目中的一名地質科技骨幹,走進了大興安嶺的莽莽群山。經過4年艱苦的野外工作,李廷棟與同事們在大興安嶺北部填制了約10萬平方千米的1∶100萬比例尺地質圖,填補了該區地質研究的空白。特別是得爾布幹大斷裂、前寒武系和熱河動物群的發現,對於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地層對比和構造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1965年,地質部為開展川西高原區域綜合地質研究,成立了川西綜合地質研究隊,李廷棟被任命為隊長。經過3年努力,他們重新釐定了川西地區地層層序、侵入巖期序和構造格架。特別是在寶興以北採獲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和微體化石,實現了地層古生物研究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大興安嶺和川西的科學考察,奠定了李廷棟的科研方向和在地質學界的地位。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合法席位後,在國際地質舞臺的首次亮相是參加了1976年的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在那次大會上,由我國編制的《中國地質圖》《亞洲地質圖》《中國構造體系圖》得到了國際地學界的高度評價。其中的《亞洲地質圖》就是由李廷棟主持編制的。

從那以後的30多年中,李廷棟注重地質科學與地質工作新進展在編圖工作中的反映,注重科學內容與完美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注重從編圖質量到製圖技術上的創新。1996年他主持完成的世界上首張1∶500萬比例尺亞歐地質圖,被國內外地質界廣泛使用;由他規劃、支持編制的1∶500萬南極洲地質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編制完成南極洲地質圖的少數國家之一。

此後,李廷棟又陸續主持或參與主持了1∶100萬國際分幅中國地質圖、1∶250萬中國西部及鄰區地質圖和1∶250萬北—中—東亞及鄰區地質圖等的編制工作。

隨著一幅幅內容翔實、數據可靠、繁簡適度、繪製精細的地質圖件問世,我國地質編圖的成果和技術方法逐漸步入國際先進之列。

開啟我國深部探測徵程

1980年,中法青藏高原地學合作正式啟動。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國際地學合作項目,李廷棟擔任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合作研究項目中方聯繫人。這也開啟了李廷棟探索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科研長徵」。

此後的30多年中,他先後主持或參與主持過6個青藏高原的地質科研項目,對青藏高原地質構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表論著20多篇(部)。2013年,他又與同行們共同發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質記錄及機制》專著,進一步論述了青藏高原特徵和地質構造演化過程,對我國乃至世界高原地質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中法喜馬拉雅地區合作開展深部地質探測的實踐,李廷棟對深部探測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當時他就堅信:「只有進行深部探測,才能穿透地表,幫助我們認識地球內部構造,全面提升我國地質構造認識水平和深部探測技術方法。」在他的建議下,我國第一個深部地質探測科研單位——巖石圈研究中心於1986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建立,並在30多年來取得了許多高質量的科學成果,把我國深部探測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2000年,原國土資源部開始實施「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專項研究計劃,由李廷棟和其他4位專家牽頭負責。經過6年的精心研究,專項系統總結了中國巖石圈的基本特徵,提出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劃分方案,並出版了《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叢書》。該專項研究計劃的實施,縮短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巖石圈研究上的差距,為我國後續深部探測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心繫新時代地質工作發展

從2008年起,李廷棟投入巨大精力,主持編制第二代《中國區域地質志》。第二代《中國區域地質志》將由48部志書構成,包括32部省級地質志、16部區級地質志,另外還將編制15部全國性地質專著和300餘幅地質圖件,並建立空間資料庫。李廷棟說:「要努力把《中國區域地質志》 編製成為具有宏觀影響的大成果——在地質成果上要大綜合和大集成,在地質研究程度上要有大幅度提高,在地質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大的作用,在地質規律的概括和認識上有大的提升,在國內外地質界得到廣泛利用和產生大的影響。」

如今,李廷棟正傾力於《中國區域地質志》收官階段的工作,力爭明年實現32個省級地質志全部出版,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

新時代的地質工作如何立足地球系統科學,更好地支撐自然資源調查研究、評價和管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李廷棟近兩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他認為,國家對地質工作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新時代地質工作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目標任務的雙重化、服務領域的社會化、調查研究的全球化、科技創新的最大化、地學知識的科普化和人才隊伍的高端化。

目標任務的雙重化,是指地質工作面臨著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地質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地質工作既要繼續開展高精度地質礦產調查和資源環境勘查,提高地質研究程度,摸清資源環境家底;又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地球各個圈層乃至行星系統演化過程和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

服務領域的社會化,是指根據新時代國家的戰略需求,調整和轉變地質工作的社會職能,使之由「地質礦產型」拓寬為「資源環境型」。要從「大地質、廣服務」的理念出發,把拓寬服務領域作為地質工作的新起點,大力推進重大工程、地下空間利用、廢棄物地下儲存、農作物優化、影響人體健康地質因素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推動工程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軍事地質、醫學地質、旅遊地質,特別是生態地質的發展,使地質工作從地質礦產時代走向資源環境時代。

調查研究的全球化,是指從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地質調查研究,各國地質學家共同提高地球研究程度和認知水平,破解地質科學難題,共同應對未來發展面臨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的共同挑戰。

科技創新最大化,是指創新地質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對地質工作的支撐作用。特別是當前找礦難度加大,人類社會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多重壓力,更需要進一步創新地質科學理論,建立高水平的地球科學信息系統。

地學知識的科普化,是指地球科學不僅僅是科學家的科學,而且是人民大眾的科學,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讓珍惜節約資源、愛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人才隊伍的高端化,是指培養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才能繁榮地質事業,使我國早日成為地質強國。

李廷棟希望我國廣大地質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鬥,勇於創新,圍繞實施以「一核兩深三系」為主體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戰略,再創中國地質的輝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高慧麗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段薇薇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相關閱讀

《赤子之心向碧海》 | 院士蘇紀蘭

其韓

·END·

原標題:《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今年已90歲的李廷棟院士,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國際地學合作項目,李廷棟擔任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合作研究項目中方聯繫人。這也開啟了李廷棟探索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科研長徵」。此後的30多年中,他先後主持或參與主持過6個青藏高原的地質科研項目,對青藏高原地質構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表論著20多篇(部)。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工作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在他的日曆上沒有周末和假日只有排得滿滿的工作2019年10月底 陳毓川在新疆瑪爾坎蘇錳礦野外照片如今86歲的他只要有時間就會走出京城走向祖國各地的深山礦區探索地質科學奧秘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靠大項目培養人才以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自然資源管理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楊經綏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球的「表皮」,板塊漂移、火山噴發、地震,動力來自哪裡?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1952年一個根本不懂地質知識的熱血青年僅用一個月時間學了20多門課程就下礦山邊幹邊學決心在發展科技上就這樣,他一路工作,一路挑戰,一路學習,不敢稍怠。到了晚年,他又「迷」上了研究李四光學術思想。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切開」青藏高原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他,就是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曾令森。為地學界三大猜想找到證據早在1984年,國際地學大師瓦森(E.B. Watson)和哈裡森(M. Harrison)就提出了「變質巖部分熔融存在高度釹(Nd)同位素不平衡現象」的猜想,但可惜的是一直沒有獲得關鍵證據。而為這一猜想提供證據的就是曾令森。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不斷探索創新為豐富我國斑巖—矽卡巖礦床成礦理論作出了貢獻他是謝桂青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1975年出生的謝桂青,1994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從大學學習地質學專業,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攻讀礦物學
  • 李廷棟院士到廣州地化所講學
    3月2日,應中科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邀請,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廷棟院士到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講學。作為「塗光熾講壇」系列講座第四講,李廷棟作了題為「加強基礎地質研究,提高地質科技水平」的精彩報告。礦物學與成礦學以及其他實驗室的60餘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中科院院士當「中學老師」 地質科普院士工作站落戶黃埭
    近日,經市科協研批准,江蘇省黃埭中學「李廷棟院士蘇州地質科普工作站」正式立項建設。該項目由李廷棟院士專家團隊及市科協、市地學會提供學術顧問指導。據介紹,這也是全國第一家落戶高中的地質科普院士工作站。近日,經市科協研批准,江蘇省黃埭中學「李廷棟院士蘇州地質科普工作站」正式立項建設。該項目由李廷棟院士專家團隊及市科協、市地學會提供學術顧問指導。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他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就這樣,他一路工作,一路挑戰,一路學習,不敢稍怠。到了晚年,他又「迷」上了研究李四光學術思想。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切開」青藏高原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裴榮富: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
    如今他用畢生積蓄設立基金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地質事業他說:「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質『尖兵』,眾多理論創新和開創性的工作讓裴榮富在1995年獲得中國地質學研究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並於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地質工作要勇攀高峰」榮譽並沒有讓裴榮富停下前進的腳步。「地質工作要勇攀高峰,不斷深入。」他說。長期的國內外地質實踐工作,讓裴榮富深刻感受到礦產資源圖在找礦中的重要性。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地球深部既是重要的戰略空間,又蘊含著豐富的資源,還是重大地質災害的策源地。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其深部情況不得而知。2011年7月公布的中國「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科技部部長萬鋼在1月19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表示,2013年將力攻深空、深海、深地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不斷拓展中國發展的戰略空間。「深地」概念逐漸走入公眾視野。
  • 登月50周年 致敬人類永不停歇的腳步
    50年後,世界各地人們齊聲紀念,以各種方式來慶祝這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最偉大的創舉,撇開時代背景因素,這項人類事業直到現在依然足夠激動人心,人類對於這個給予了自己無數浪漫幻想天體的探索熱情從未改變。 前赴後繼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河北地質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創辦於1953年,是原地質部直屬五大院校之一,是國土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省屬重點骨幹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任學校名譽校長。 作為新中國最早設置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原地質部直屬院校,學校始終以「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為核心使命。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從可可西裡到巴丹吉林沙漠,從東非大裂谷到南極北極,劉嘉麒這位「70後」,用腳步丈量世界的經歷,向青年人詮釋了一位科學家的堅持與擔當。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不倦跋涉他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索之心仿若大地上最尋常的巖石歷經風雨堅韌如初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沈 其 韓破譯地球的秘密1942年夏,沈其韓考入重慶大學地質系。上課時,沈其韓對巖石學非常感興趣,尤其敬佩教授礦物學的王炳章先生。經過4年學習,沈其韓成為重慶大學那一屆地質系僅有的7名畢業生之一。1946年6月,沈其韓考入南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巖石學研究室,室主任是著名變質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程裕淇。
  • 科技創新人物 | 李家彪院士: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而這一切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說,仍是未知而陌生的領域,因而也成為科學探索的前沿。  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家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而這一切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說,仍是未知而陌生的領域,因而也成為科學探索的前沿。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
  • 河北地質大學簡介
    河北地質大學創辦於1953年,是原地質部直屬五大院校之一,是國土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省屬重點骨幹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任學校名譽校長。作為新中國最早設置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原地質部直屬院校,學校始終以「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為核心使命。
  • 我區地質新理論在地質找礦和培養新人才方面取得成果
    日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顧問、中國科學院李廷棟院士指導、內蒙古地調院和地科院地質研究所共同承擔完成的「內蒙古西拉木倫地區洋板塊地質與成礦作用研究」項目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景文、成秋明院士等專家對項目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評定等級為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