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工作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
陳毓川
從蘇聯求學的
潛心苦讀
到大廠五載的
寂寞風雨
1980年 陳毓川,於廣西桂東南(大廠)
從年輕的鐵礦研究隊隊長
到提出和發展
成礦系列理論的礦床學家
1988年9月 陳毓川在新疆阿舍勒銅礦
從壯年
組織號令全國地勘工作
到晚年
開展礦產資源戰略研究
1995年5月 陳毓川在甘肅省地礦局三大隊大水金礦考察
他將自己
畢生心血
投入到中國地質事業中
為礦產勘查
成礦預測
區域成礦理論研究
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7年10月 陳毓川在海南抱倫金礦
在他的日曆上
沒有周末和假日
只有排得滿滿的工作
2019年10月底 陳毓川在新疆瑪爾坎蘇錳礦野外照片
如今
86歲的他
只要有時間
就會走出京城
走向祖國各地的深山礦區
探索地質科學奧秘
他說
「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找礦」
「為國家發展服務是我一生的使命」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礦床地質學家
陳毓川
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
他是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提出並發展成礦系列理論,為礦產勘查、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作出突出貢獻;他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領導了一個時期的全國地質找礦工作。今天,已經86歲的他,仍然奮戰在地質礦產科學研究的前沿,主持《中國礦產地質志》研編這一規模宏大、澤被後世的科學文化工程。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
踏遍青山,為國找礦矢志不渝
陳毓川是少年立志。受新中國成立前投身革命的長兄長姐影響,他在中學擔任團支部書記時,就確立了為國為民奉獻一切的共產主義信仰。
1952年,陳毓川考入南京大學地理系,第二年被選送去蘇聯留學。195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頓涅茨克工業學院地質勘探專業的陳毓川,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從那時起,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為國家找礦就成了他最大的心願。
青年時代的他,在廣西大廠錫礦區,沉下心用5年時間深入解剖典型礦床;在江西東鄉楓林銅礦,帶隊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並驗證了鎢在硫化礦床氧化帶中的地球化學行為,破解了「含鎢鐵帽之謎」;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致力於火山巖成礦研究,建立了寧蕪玢巖鐵礦成礦理想模式。
中年時期,他肩負重任,在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地礦司司長、地調局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等領導崗位上,全力組織推動新一輪全國普查工作、主持全國找金大會戰、開展第二輪成礦區劃,成為一個時代地礦工作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步入晚年,他仍然激情滿懷,全情投入地質科學事業,在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等舞臺上,殫精竭慮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礦業健康發展鼓與呼。
在陳毓川的頭腦裡,是沒有休息日的概念的。直至今日,他每天早上都會騎著自行車來到辦公室,一頭扎進學術研究的海洋裡,直到夜色闌珊。只要有機會,他一定要到野外礦區去,多走、多看、鑽研、思考……
「能看到普通人難以看到的風光,能更深刻地領略自然的韻味,是地質工作給予我的一份獎勵。」於是,便有了他無法忘記的大廠星空和濃鬱花香,有了攀登高山、俯瞰深谷的暢快淋漓。至於下坑道時遭遇爆破、考察加多嶺鐵礦後連人帶車滾下山崖、在西藏美多銻礦區發生嚴重高原反應的經歷,則成了他口中的「野外趣事」。
更加令他難以忘懷的是1974年參加國慶招待會見到周總理時的情形。他說,對於周總理,自己所敬仰效仿的不僅僅是面對各種複雜局勢時的大智慧,更是「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的堅定信念。
「國家需求是我的終身目標!」陳毓川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當前,陳毓川還在主持推動一個極其浩大的工程——《中國礦產地質志》研編,對全國所有的礦產、礦產地和成礦規律進行全面的總結。他在同齡人安度晚年的時候,選擇這種高強度的方式工作,就是希望為世界地質科學、為中國的地質事業留下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探索科學,孕育礦床經典理論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院士程裕淇與陳毓川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礦床的成礦系列」概念,之後,這一理論作為我國區域成礦分析的主要理論基礎,為國家礦產資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全球及各地區的地質演化歷史是具有一定規律的,同時具有相似性和相對的繼承性。因此,陳毓川等認為,礦化與礦床是地質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礦床成礦系列是由有成因聯繫的礦床所組成的自然體,因此礦床成礦系列亦可以說是在一個歷史階段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成礦系統的最終礦床產物。
實踐證明,成礦系列是研究礦床的區域成礦規律的關鍵性環節,也是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在他的領導下,一大批地質科學工作者深入開展重點地質構造地區的礦床成礦系列及其時空成礦物質演化規律研究,從成礦區(帶)、各省(區)至全國建立礦床成礦系列,總結區域和全國的成礦規律,並進一步應用成礦系列概念及研究成果進行成礦遠景區域規劃和不同比例尺的成礦預測,大大促進了我國的礦床勘查工作。
40多年來,這一礦床研究領域的經典理論還在不斷地豐富發展,並通過「中國成礦體系及區域成礦評價」「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中國礦產地質志」等項目,全面推動了中國成礦體系和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而最初在業內產生巨大影響的《初論礦床的成礦系列問題》,也逐步延伸為「再論」「三論」「四論」,直至目前正在修改中的「七論」。
對於陳毓川而言,地質科學的世界是那樣色彩斑斕、充滿魅力。從那裡,他看得到自己的夢想,聽得到自己的期待,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
科學道路悠遠漫長,科學探索無窮無盡。他不止一次地強調,科學研究是有時代局限的,地球太複雜,我們今天對地球對礦產資源的認識、對自然法則的認識,只是階段性的,很有可能在未來人類科技更加發達的條件下被修正甚至被推翻,所以科學工作者千萬不能自以為是,更不能自得意滿,一定要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戰略研究,推動礦業健康發展
「陳毓川是一位礦業領域的戰略家。」許多礦業界的同仁如此評價。
追尋陳毓川的人生軌跡,梳理他在地質事業上留下的閃光足跡,一個重大事件不可或缺。那就是由他與36位院士聯名提交給國務院一封題為《對地質工作情況的反映及建議》的信,促成了2006年1月28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正式發布。而這一綱領性的文件,引領了21世紀初期中國地質工作尤其是地質找礦工作最輝煌的10年。
從2000年至今,他連續組織實施了8個中國工程院組織的礦產資源戰略諮詢研究項目,參加參與的項目數量更為可觀。通過這些具有宏觀性、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的諮詢研究工作,他的站位越來越高,思考也越來越深邃。
他對中央機構改革將各類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成立自然資源部的決策非常支持,認為此舉有利於國家發展,可以更好地管理自然資源。他多次給部領導進言,內容涉及礦業政策、綠色勘查、科技創新、地勘隊伍改革等。
他認為,要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要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山水林田湖草」還要加上海洋、礦產,構建涵蓋「山水林田湖草海礦」的自然系統觀。「它們既是資源又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綜合考慮自然資源的調查評價和科學管理,又要考慮其作為生態環境要素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就礦業而言,綠色勘查和綠色開發完全可以實現礦業與自然生態的協調,在有些荒漠地區甚至可以改善環境。」
當然,陳毓川最為關注和憂慮的還是地質礦產事業的發展。他認為,礦產資源是人類經濟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當前國際形勢很複雜,礦產資源的安全問題也很嚴峻,有些礦業政策需要很好地研究和調整,使其更加有利於推動礦產資源的勘查、儲備與開發。他建議國家對風險較大的初級勘查和一些礦種的勘探予以扶持,從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國家應有計劃地參與礦產勘查工作,使礦業穩定地發展下去。
另外,他感到在國家對科技創新如此看重的當下,中國地質科學院要更充分地發揮科技專業研究所的創新專長,更好地承擔國家深地專項任務。只有集中力量進行科技創新,推動地質科技發展,地科院才能真正成為國內國際地質領域一流的科學研究單位。
陳毓川還特地談到了地質工作隊伍的改革:「改革既要積勢蓄勢謀勢,又要識變求變應變,重點在於扭住關鍵、突出實效。通過改革讓地勘隊伍保存精幹力量,更好地為國家服務,並過上幸福生活,是我很大的願望。」
「我現在沒有任何行政職務,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陳毓川說。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周飛飛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相關閱讀
《赤子之心向碧海》 | 院士蘇紀蘭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院士李廷棟
《畢生探求盡在鹽湖》| 院士鄭綿平
《用數學解讀大海》| 院士袁業立
《畢生探尋海底油氣寶藏》| 院士金慶煥
翔龍
·END·
原標題:《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