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常年與大山為伍
穿行在荒山野嶺中
觸摸大地脈動
謝桂青
他
在地質科學領域
不斷探索創新
為豐富我國
斑巖—矽卡巖礦床成礦理論
作出了貢獻
他是
謝桂青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1975年出生的謝桂青,1994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從大學學習地質學專業,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攻讀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研究生,直到2003年博士畢業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工作,地質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一份事業。
腳踏實地,努力實現找礦突破
自參加工作以來,謝桂青承擔了10多項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地質大調查項目,迅速成長為科技骨幹。
銅礦是我國緊缺礦種之一,斑巖—矽卡巖型銅礦是我國主攻的找礦類型。針對制約找礦的科學問題,在前輩指導下,謝桂青開展了不同維度下的斑巖—矽卡巖型銅礦礦床模型與預測的調查研究。
2003年~2007年,謝桂青依託中美礦產資源評價等項目,開展了全球和中國斑巖銅礦的成礦規律的調查研究,收集了全球1886個銅礦床的地質資料,並將全球分為14條重要銅礦成礦帶,建立起不同類型礦床的描述性礦床模型,為我國礦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技術支撐。
秦嶺是全球最大的鉬礦成礦帶,但銅礦找礦一直未取得重要突破。2009年~2011年,謝桂青帶領團隊與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地質隊合作,釐定了陝西省山陽縣池溝為南秦嶺首例斑巖銅礦床,推動了南秦嶺銅鉬礦的找礦突破。
在地質找礦過程中,人們較多地關注成礦帶和典型礦床的調查研究,但對礦集區的成礦模型研究較少。自2003年起,謝桂青團隊就一直以我國矽卡巖銅鐵礦床最集中的地區——湖北大冶礦集區為研究對象,最終建立起大冶礦集區的成礦模型,拓寬了銅礦的找礦方向。
近20年來,謝桂青帶領團隊跑遍了50多處大大小小的老礦山。他早已記不清有多少個節假日是在井下度過的,讓他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的端午節,當時,謝桂青正在湖北省大冶雞冠咀金銅礦地下470米深處開展剖面測量和採樣。突然,停電了,漆黑的巷道讓人心生恐懼,手電筒因進水也無法正常使用。他和礦山工程師背著樣品,摸黑走了近2公裡,硬是從掌子面走出了巷道。回想當初的情景,謝桂青感慨地說:「見到亮光時,心裡突然有一種重見天日的喜悅,這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了地質人的『三光榮』精神。」
披荊斬棘,勇攀地質科學高峰
矽卡巖礦床,又稱接觸交代礦床,是在中酸性侵入體和碳酸鹽巖類等巖石的接觸帶及其附近,由含礦熱液交代作用形成的高溫熱液礦床。
我國碳酸鹽巖地層特別發育,是全球矽卡巖礦床規模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矽卡巖礦床以品位高為主要特徵,是經濟價值較大的礦床類型。前人對矽卡巖礦床的成礦機制開展了大量研究,但斑巖—矽卡巖礦床與低溫礦床之間是否有成因聯繫,是一個未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工作10多年來,謝桂青主要開展高溫矽卡巖礦床調查研究,從未接觸過低溫金銻礦床。直到2014年,他主持了又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之子課題「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
地質工作是個良心活。除了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接到任務後,謝桂青帶領項目組和研究生迅速開展了湖南中部低溫金銻礦床的野外踏勘,並研讀了大量國內外資料,提出了工作模型,計劃在低溫礦集區尋找高溫矽卡巖礦床。
雖然面臨較大的困難,但謝桂青團隊沒有退縮。經過近5年的努力,他們找到了大量證據,並提出湘中低溫礦集區有高溫遠端矽卡巖鎢礦床,建立起與殼源巖漿有關的矽卡巖鎢礦床﹢低溫金銻礦床組合模型。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受此成果的啟發,謝桂青帶領團隊還開展了長江中下遊成礦帶矽卡巖銅金礦外圍的低溫金礦床調查研究,查明矽卡巖銅金礦床外圍的低溫金礦床是遠接觸帶低溫金礦床,是長江中下遊成礦帶新的礦床類型,與矽卡巖銅金礦床屬於同一成礦系統,並建立了與殼幔混源氧化性巖漿有關的幔源矽卡巖銅金礦床﹢遠接觸帶低溫金鉈礦床組合新模型,指引在矽卡巖成礦系統中發現紅鉈礦和鉈礦化。
孜孜以求,瞄準礦床模型前沿
選擇了地質事業,就意味著擔負起國家的重託。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任務,謝桂青經常深入一線開展地質調查,少的十幾天,多則幾個月。面對親人和家庭時,他只有深深的愧疚和自責。
謝桂青沒有辜負家人的理解和支持。2012年,謝桂青成為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研究所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從此,謝桂青肩上更多了作為園丁的重任。「我希望自己是個合格的領路人。」
除了做好自己的科研,謝桂青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把研究生培養成地質科學複合型人才,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力爭讓每名研究生都能取得一些創新性成果。謝桂青每年都會帶著研究生開展野外考察,親自教他們做野外路線調查、巖心編錄和系統採樣,帶領他們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謝桂青說,礦床學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石頭。地質學科既要加強基礎研究推動理論創新,也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因此,地礦科技工作者必須投身到野外一線,圍繞找礦勘查開展調查研究。
20多年來,為了喚醒深埋在地下的寶貴礦藏,謝桂青帶領團隊跋涉於崇山峻岭,攻堅克難,贏得了一項項榮譽: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201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上天不易,入地更難。面對目前的礦產資源形勢,尋找深部富且大的礦體已成為我國未來礦產勘查的重要方向。「隨著地質工作程度不斷加深,找礦難度日益增大,我們急需加強矽卡巖礦床的立體成礦模型研究。」謝桂青說。
如今,謝桂青的下一個科研目標已經鎖定——以斑巖—矽卡巖礦床為研究對象,向礦床組合模型研究這一世界科技前沿發起進攻,提出深部礦體有效找礦標誌,實現緊缺礦產的找礦突破。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朱彧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相關閱讀
《赤子之心向碧海》 | 院士蘇紀蘭
《巖溶學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要服務百姓》 | 院士袁道先
《測繪科研一線的「大國工匠」》| 院士劉先林
《破譯地球的秘密》| 院士沈其韓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院士李廷棟
《畢生探求盡在鹽湖》| 院士鄭綿平
《用數學解讀大海》| 院士袁業立
《畢生探尋海底油氣寶藏》| 院士金慶煥
《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院士金翔龍
《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院士陳毓川
《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 院士徐洵
《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院士潘德爐
《潮起潮落逐浪行》| 院士方國洪
《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 院士裴榮富
《從凍土到海洋》| 院士丁德文
《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院士陳大可
《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院士楊經綏
《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院士李家彪
《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院士任紀舜
《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院士陳軍
《星辰大海是徵途》| 院士蔣興偉
《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曾令森
《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方銀霞
《大洋深處探礦藏》| 何高文
《遙看萬裡藍海》| 毛志華
《潛心探海三十載 數值預報立潮頭》| 喬方利
《航空物探追夢人》| 熊盛青
《繪製數字「千裡江山圖」》| 王東華
《 探向地球深部》| 呂慶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