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2020-11-27 自然資源部

常年與大山為伍

穿行在荒山野嶺中

觸摸大地脈動

謝桂青

在地質科學領域

不斷探索創新

為豐富我國

斑巖—矽卡巖礦床成礦理論

作出了貢獻

他是

謝桂青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1975年出生的謝桂青,1994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從大學學習地質學專業,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攻讀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研究生,直到2003年博士畢業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工作,地質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一份事業。

腳踏實地,努力實現找礦突破

自參加工作以來,謝桂青承擔了10多項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地質大調查項目,迅速成長為科技骨幹。

銅礦是我國緊缺礦種之一,斑巖—矽卡巖型銅礦是我國主攻的找礦類型。針對制約找礦的科學問題,在前輩指導下,謝桂青開展了不同維度下的斑巖—矽卡巖型銅礦礦床模型與預測的調查研究。

2003年~2007年,謝桂青依託中美礦產資源評價等項目,開展了全球和中國斑巖銅礦的成礦規律的調查研究,收集了全球1886個銅礦床的地質資料,並將全球分為14條重要銅礦成礦帶,建立起不同類型礦床的描述性礦床模型,為我國礦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技術支撐。

秦嶺是全球最大的鉬礦成礦帶,但銅礦找礦一直未取得重要突破。2009年~2011年,謝桂青帶領團隊與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地質隊合作,釐定了陝西省山陽縣池溝為南秦嶺首例斑巖銅礦床,推動了南秦嶺銅鉬礦的找礦突破。

在地質找礦過程中,人們較多地關注成礦帶和典型礦床的調查研究,但對礦集區的成礦模型研究較少。自2003年起,謝桂青團隊就一直以我國矽卡巖銅鐵礦床最集中的地區——湖北大冶礦集區為研究對象,最終建立起大冶礦集區的成礦模型,拓寬了銅礦的找礦方向。

近20年來,謝桂青帶領團隊跑遍了50多處大大小小的老礦山。他早已記不清有多少個節假日是在井下度過的,讓他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的端午節,當時,謝桂青正在湖北省大冶雞冠咀金銅礦地下470米深處開展剖面測量和採樣。突然,停電了,漆黑的巷道讓人心生恐懼,手電筒因進水也無法正常使用。他和礦山工程師背著樣品,摸黑走了近2公裡,硬是從掌子面走出了巷道。回想當初的情景,謝桂青感慨地說:「見到亮光時,心裡突然有一種重見天日的喜悅,這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了地質人的『三光榮』精神。」

披荊斬棘,勇攀地質科學高峰

矽卡巖礦床,又稱接觸交代礦床,是在中酸性侵入體和碳酸鹽巖類等巖石的接觸帶及其附近,由含礦熱液交代作用形成的高溫熱液礦床。

我國碳酸鹽巖地層特別發育,是全球矽卡巖礦床規模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矽卡巖礦床以品位高為主要特徵,是經濟價值較大的礦床類型。前人對矽卡巖礦床的成礦機制開展了大量研究,但斑巖—矽卡巖礦床與低溫礦床之間是否有成因聯繫,是一個未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工作10多年來,謝桂青主要開展高溫矽卡巖礦床調查研究,從未接觸過低溫金銻礦床。直到2014年,他主持了又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之子課題「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

地質工作是個良心活。除了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接到任務後,謝桂青帶領項目組和研究生迅速開展了湖南中部低溫金銻礦床的野外踏勘,並研讀了大量國內外資料,提出了工作模型,計劃在低溫礦集區尋找高溫矽卡巖礦床。

雖然面臨較大的困難,但謝桂青團隊沒有退縮。經過近5年的努力,他們找到了大量證據,並提出湘中低溫礦集區有高溫遠端矽卡巖鎢礦床,建立起與殼源巖漿有關的矽卡巖鎢礦床﹢低溫金銻礦床組合模型。

2018年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為組長的課題評審專家組認為,「低溫成礦與深部作用的關係」課題在低溫金銻礦床與巖漿熱液鎢礦床具有成因聯繫的礦床組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並將該課題成果評為「優秀」。

受此成果的啟發,謝桂青帶領團隊還開展了長江中下遊成礦帶矽卡巖銅金礦外圍的低溫金礦床調查研究,查明矽卡巖銅金礦床外圍的低溫金礦床是遠接觸帶低溫金礦床,是長江中下遊成礦帶新的礦床類型,與矽卡巖銅金礦床屬於同一成礦系統,並建立了與殼幔混源氧化性巖漿有關的幔源矽卡巖銅金礦床﹢遠接觸帶低溫金鉈礦床組合新模型,指引在矽卡巖成礦系統中發現紅鉈礦和鉈礦化。

孜孜以求,瞄準礦床模型前沿

選擇了地質事業,就意味著擔負起國家的重託。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任務,謝桂青經常深入一線開展地質調查,少的十幾天,多則幾個月。面對親人和家庭時,他只有深深的愧疚和自責。

謝桂青沒有辜負家人的理解和支持。2012年,謝桂青成為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研究所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從此,謝桂青肩上更多了作為園丁的重任。「我希望自己是個合格的領路人。」

除了做好自己的科研,謝桂青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把研究生培養成地質科學複合型人才,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力爭讓每名研究生都能取得一些創新性成果。謝桂青每年都會帶著研究生開展野外考察,親自教他們做野外路線調查、巖心編錄和系統採樣,帶領他們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謝桂青說,礦床學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石頭。地質學科既要加強基礎研究推動理論創新,也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因此,地礦科技工作者必須投身到野外一線,圍繞找礦勘查開展調查研究。

20多年來,為了喚醒深埋在地下的寶貴礦藏,謝桂青帶領團隊跋涉於崇山峻岭,攻堅克難,贏得了一項項榮譽: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201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上天不易,入地更難。面對目前的礦產資源形勢,尋找深部富且大的礦體已成為我國未來礦產勘查的重要方向。「隨著地質工作程度不斷加深,找礦難度日益增大,我們急需加強矽卡巖礦床的立體成礦模型研究。」謝桂青說。

如今,謝桂青的下一個科研目標已經鎖定——以斑巖—矽卡巖礦床為研究對象,向礦床組合模型研究這一世界科技前沿發起進攻,提出深部礦體有效找礦標誌,實現緊缺礦產的找礦突破。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朱彧

編 輯:杜瀟詣、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相關閱讀

  • 《赤子之心向碧海》 | 院士蘇紀蘭

  • 《巖溶學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要服務百姓》 | 院士袁道先

  • 測繪科研一線的「大國工匠」》| 院士劉先林

  • 《破譯地球的秘密》| 院士沈其韓

  •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院士李廷棟

  • 《畢生探求盡在鹽湖》| 院士鄭綿平

  • 《用數學解讀大海》| 院士袁業立

  • 《畢生探尋海底油氣寶藏》| 院士金慶煥

  • 《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院士金翔龍

  • 《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院士陳毓川

  • 《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 院士徐洵

  • 《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院士潘德爐

  • 《潮起潮落逐浪行》| 院士方國洪

  • 《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 院士裴榮富

  • 《從凍土到海洋》| 院士丁德文

  • 《一位物理海洋學家眼中的「自然哲學」》| 院士陳大可

  • 《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院士楊經綏

  • 《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院士李家彪

  • 《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院士任紀舜

  • 《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院士陳軍

  • 《星辰大海是徵途》| 院士蔣興偉

  • 《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曾令森

  • 《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方銀霞

  • 《大洋深處探礦藏》| 何高文

  • 《遙看萬裡藍海》| 毛志華

  • 《潛心探海三十載 數值預報立潮頭》| 喬方利

  • 《航空物探追夢人》| 熊盛青

  • 《繪製數字「千裡江山圖」》| 王東華

  • 《 探向地球深部》| 呂慶田

·END·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張拴宏:解譯大地構造密碼
    及中元古代中期(距今13.2億年)燕遼大火成巖省破解了白雲鄂博超大型稀土礦床的成礦時代及層位問題張拴宏:解譯大地構造密碼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是解決全人類諸多共同挑戰的根本出路,而基礎理論創新往往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
  • 科技創新人物|熊盛青:航空物探追夢人
    眼神謙和而堅定,20世紀90年代的博士、35歲成為總工,一直負責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特等獎1項,榮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被視為我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熊盛青的性格和履歷線條很清晰,但是他的工作,說起來就高深了。
  • 大地保險:「政銀保」為企業增信 以金融助科技創新
    近年來,面對小微企業資金周轉難題,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陝西分公司(下稱「大地保險」)運用保證保險的融資增信功能,協同政府、銀行,加強對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類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開發「政銀保」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擔保,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擔銀行風險,為後疫情時期企業運營提供支撐。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任紀舜先後兩次主持全國性大地構造研究,幾度參與國際地質對比計劃,曾擔任岡瓦納裂離與亞洲增生項目國際工作組組長。其間,他吸取板塊構造學說的精髓,把中國置於全球構造背景之下,用全球動力學觀點分析中國大地構造的根本問題。任紀舜發現,國際上某些著名學者在解釋中國大地構造問題時,常產生誤讀和錯判。
  • 永寧縣在銀川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 喜獲佳績
    娛樂軍軍說 舉報   近日,由銀川市科協、銀川市教育局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銀川市第十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科技創新人物 | 唐新明:給地球拍攝3D大片
    從1:5萬到1:1萬精確測量大地民用高解析度測繪衛星就位之前,我國衛星影像定位精度和影像質量不高。其定位誤差有時甚至超過1公裡,常常需要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控制點,才能進行較高精度的平面糾正。為此,我國不得不花巨資長期、大量採購國外衛星數據進行測圖。
  • 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揭曉:屠呦呦在列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幹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幾十年來他奔走在祖國大地瞄準地球深部用儀器、頭腦和心力去觀察、探究深入理解成礦過程拓展資源勘查深度推動勘查技術創新 長江中下遊成礦帶多尺度深部探測試驗,形成了一套解剖大型成礦帶成礦系統結構的技術解決方案,發展了多種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解釋技術,為國家「創新2030—地球深部探測」重大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技術儲備。 創新深部資源探測技術 如何「看透」地球內部,精準發現深部資源,技術創新最為關鍵。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他走南闖北、不知疲倦沉浸在為國家尋獲礦產的巨大喜悅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沈其韓回首當年2006 年7 月,沈其韓在黑龍江五大連池火燒山北側考察如今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仍在地質科學研究道路上不倦跋涉他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索之心仿若大地上最尋常的巖石
  • 蓋亞科技董事長程功弼榮獲E20環境商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11月28日,E20環境商學院年度「創新人物」評選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評選主要從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思想創新三個維度來進行評選。
  • 工會新時空|「問診把脈」地熱水資源女專家——胡彩萍
    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胡彩萍,從事的就是專門為地熱水資源「問診把脈」的工作。作為一名女地質隊員,在20多年的堅守中,胡彩萍用一份堅守和頑強,在地質戰線上秀出了一道最美的風景。作為女性的她沒有要求從事室內工作,而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參與野外項目,20多年來,她一直奮鬥在勘測一線。她知道,只有深入地質工作一線,才能取到真經,學到真本領,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他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
  •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美食導報》與尋蜜鳥科技合作成立美食科技...
    (原標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美食導報》與尋蜜鳥科技合作成立美食科技公司)
  • 直擊謝華安院士團隊培育"彩色"水稻新品種
    謝華安院士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觀察雜交水稻後備苗頭品種   人民網福州4月25日電 「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一年可以當作兩年用。」雜交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說,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福建氣溫低,到「天然大溫室」的海南省開展南繁育種,提高了農業試驗效率和育種進度。   所謂南繁,是指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鑑定等活動。謝華安今年76歲,參加工作已經58年,只做了一件事:讓稻穀的產量更高、米更好吃。他最喜歡的一句詩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 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 創新發展「把脈」
    會上,眾多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把脈」。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表示,要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開發GIS軟體國際市場等方面發力,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
  • 南安裝備製造業有個「智囊團」 到一線為企業「把脈問診」
    ­  或與企業展開「一對一」技術交流,或組團深入一線集中為企業把脈技術難點……近年來,南安裝備製造業充分發揮政府、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的積極作用,通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公共技術平臺,整合智能裝備產業技術資源,促進產業技術集成創新。
  • 中科院院士、福建農科院水稻專家謝華安近50年來往返瓊閩從事
    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謝華安(右一)和科研人員在查看水稻長勢。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縷縷白髮映襯著綠油油的稻浪,從眼鏡望出的目光富有穿透力,雙手輕撫著稻穗進行觀測和比對。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謝華安在田間地頭工作的場景。祖籍福建省龍巖市的謝華安,近50年來,無數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
  • 王羲之《二謝帖》
    法帖簡介《二謝帖》【名稱】二謝帖【作者】王羲之【書體】行草【時代】東晉【材質】白麻紙墨跡【形制】立軸【規格】縱28.7釐米【字勢】5行,36字【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宣和書譜》卷第十五錄有《二謝帖》帖目。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之中,鞭策著他在未來人生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兢兢業業地工作。
  • 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揭曉 浙籍女科學家屠呦呦陳薇上榜
    浙江在線01月18日訊(浙江日報記者劉晨茵) 1月16日晚,由中國科學院、中央電視臺共同發起,聚焦年度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的「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