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2021-01-09 澎湃新聞

「要積極提倡『雙百』方針,沒有坦誠交流和討論,科學技術是無法發展的,要提倡科學誠信,人類才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1952年

一個根本不懂地質知識的

熱血青年

僅用一個月時間

學了20多門課程

就下礦山邊幹邊學

決心在發展科技上

為新中國出力

為中國人爭氣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從礦山上的實習生

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

他始終堅持不懈學習

兢兢業業工作

趙文津(左) 在廣西大廠錫礦坑道研究礦體走向

上世紀50—60年代

初出茅廬的他

發現了

池州銅山銅礦

找到了

大型釩鈦鐵礦和富鐵礦

趙文津院士在崑崙山地應力觀測鑽機前討論問題

1978年後

他便將目光投向了高原

把研究室取名「西藏屋」

用20餘年時間

「切開」青藏高原

換來了令世界矚目的

大批探測研究成果

被國外雜誌稱作

「移動大山的人」

趙文津院士在國家科技獎頒獎大會上

進入21世紀

他將自己的心血

傾注於兩個領域

趙文津院士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為獲獎者頒獎

在深空探測領域

參與建立了

月球實驗場

火星實驗場

翻譯出版了

《月球新觀》

……

趙文津院士(前中) 在崑崙山斷裂帶現場指導大地電磁探測工作

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

研究各個案例

倡導成立

公益性的遙感減災研究院

論證建立

「四光」地震衛星星座

……

趙文津院士在四川涪陵考察頁巖

如今

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

仍致力於

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的發展

針對

學術研究同質化

「改善人才評價機制」

……

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趙文津院士在五大蓮池考察玄武巖地質

對於他最擔心的

資源安全問題

他告誡道: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

還是國際形勢複雜的當前,

我們都不能過多地依賴

國際市場……」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

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

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年少時跟隨父母顛沛流離,飽嘗生活艱辛。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

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之中,鞭策著他在未來人生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兢兢業業地工作。

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開始。21歲的趙文津響應政府號召,提前畢業,開始了為國家尋找急需礦產資源的奮鬥歷程。然而,物理專業的學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地質、礦物、礦床、物探、化探,於是他來了個「惡補」,一個月學了20多門課,然後就下礦山,邊幹邊學。趙文津深切地感到,學習工作光有熱情是不行的,這也讓他非常感謝地質部部長何長工和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給予的極大鼓舞和工作指導。趙文津跟著顧功敘到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實習了兩個月,來年就被任命為安徽321物探隊隊長,帶著近百人,在皖南獅子山、鳳凰山等地用物探方法找礦。幸運的是,他們在江邊河網地區發現了一個大的礦異常,經打鑽勘查發現了中型銅礦——池州銅山銅礦。

1956年,趙文津又響應號召重走長徵路,帶領西南物探大隊先後在攀枝花、紅格、白馬、太和等地找到一批大型釩鈦鐵礦和富鐵礦;1958年,趙文津調到地質部地球物理探礦研究所工作,致力於推動物探、化探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以提高方法技術找礦效果;之後,他又在地礦部科技司副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等不同的崗位上,致力於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的發展。

就這樣,他一路工作,一路挑戰,一路學習,不敢稍怠。到了晚年,他又「迷」上了研究李四光學術思想。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

「切開」青藏高原

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他認為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對地球科學發展極其重要,決心為高原地質研究奮鬥終生。

1978年,趙文津陪同國家地質總局局長孫大光到法國談判並籤署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喜馬拉雅地殼和上地幔研究,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對外開放青藏高原研究。1991年,中、美、德、加四國又達成協議共同開展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隨後他被地礦部任命為這一國際合作項目的中方首席科學家。

從1992年開始,「國際合作喜馬拉雅與青藏高原深剖面調查與綜合研究(INDEPTH)」項目分5個階段在青藏高原上艱難地推進著,同時也在國際地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當項目進展到第二階段時,德國和加拿大的專家陸續參加進來,到後來竟匯集了10多個國家的專家。

在20餘年的時間裡,多國科學家從藏南亞東開始,穿過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拉薩地塊、藏北羌塘盆地、唐古拉山、可可西裡地塊、崑崙山脈、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到達阿拉善地塊,合作開展深反射、廣角反射、寬頻地震、大地電磁、重力測量及地表構造填圖,「切開」青藏高原,進行地殼結構與深部過程綜合研究。

持之以恆的科學探索換來了令世界矚目的大批探測研究成果。1998年,這一項目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進展」之一;2000年,其第一、二階段成果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組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了15篇,而趙文津也因貢獻卓著榮獲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鑑於趙文津在這項研究中的重大作用,美國《科學》雜誌對其進行了專訪,在文章中將他稱作「移動大山的人」。

關注深空探測與地震預報

每次與趙文津院士交流,他都會興致勃勃地談起自己最近在研究思考的問題。近十幾年,他最關注的有兩件大事——深空探測和地震預報。

2004年,趙文津被正式邀請參加國內探月和深空探測有關諮詢和研究工作。2005年10月,國土資源部成立探月科學專家小組。而後,作為專家小組組長的趙文津,把許多精力投入其中,帶領一批地球物理、遙感、地球化學、地質等領域的專家,從加強行星地質學和開發月球資源角度開展研究,翻譯出版了《月球新觀》,組織了探月與地學科學國際研討會、月球與火星探測科技高層論壇,建立了月球實驗場(甘肅柳園)和火星實驗場(青海大浪灘),發表了一批科研成果。

現今,中國地質科學院已與國家探月工程中心籤署協議,共建中國深空探測中心。趙文津希望國家能儘快設置有關深空探測的大科學計劃,以科學目標為先導,帶動相關技術和裝備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部的人才可以更好地為國家深空探測計劃服務,提供更多基礎性、應用性的科研成果。」他說。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從2002年開始,趙文津連續14年被聘為國務院地震預報評審委員會成員;2008年進入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後來又成為地震局科技委和諮詢委成員。深知中國地震災害之烈的他,對於地震預報這一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始終非常關注,他堅信地震預報「可以攻克,而且必須攻克」,因為地震也是一個自然現象,必然有其發展規律可以探索。

趙文津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傾注了許多心血,研究各個案例、組織研討會、倡導成立公益性的遙感減災研究院、論證建立「四光」地震衛星星座……他認為,要從科學途徑和實踐經驗中去深化認識、堅定信心,要加強地表和深部調查,探尋地震前兆發生的規律及其特徵,開發新探測方法,要堅持群測群防,加強風險決策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門分隔、學科分割,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組織好這項工作。「地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不可能把它分割開來管理,希望國家推動地學有關部門的聯合協作,共同把自然災害預防與防治等重大問題解決好。」

做地質科學界的直言者

在許多人眼中,趙文津是位很有個性的老頭,只要看見不合理的事情,就會直言不諱地指出。

趙文津是吃過「直言」的苦頭的。

1963年,他滿懷熱情地向地質部領導提交了一份名為《發展物探新技術、新方法以提高地質找礦效果》的建議,剖析了當時金屬礦物探方法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物探的「三新方針」,並得到了地質部和物探局黨組的高度評價。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建議,1966年他被「文化大革命」的風浪強烈衝擊。

然而,直到現在,他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性格,絲毫沒有變化。

針對學術研究同質化,他說:「地學科研機構林立、重複,大家買的設備差不多,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你不能做的,我也不能做,為什麼不能集中人力物力辦些大事呢?」

關於「改善人才評價機制」,他強調「專業化、去行政化是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備的條件」。

對於他最擔心的資源安全問題,他說,「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國際形勢複雜的當前,我們都不能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國家要儘快在能源資源安全上形成新的發展戰略思考,這是國之大計。要下大力氣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資源勘查開發、改善生態環境。」

他一直認為,「地球這個研究對象非常複雜,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大地球科學」。他對自然資源部以地球系統科學為引導「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定位十分讚賞,但同時也希望自然資源部能夠把自然災害研究的職責也統一起來考慮。因為「地球自然系統是一個整體,割裂地看,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

趙文津說:「要積極提倡『雙百』方針,沒有坦誠交流和討論,科學技術是無法發展的,要提倡科學誠信,人類才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周飛飛

編 輯:趙 蕾、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相關閱讀

《赤子之心向碧海》 | 院士蘇紀蘭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院士李廷棟

《畢生探求盡在鹽湖》| 院士鄭綿平

《用數學解讀大海》| 院士袁業立

《畢生探尋海底油氣寶藏》| 院士金慶煥

翔龍

潘德爐

·END·

原標題:《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切開」青藏高原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他認為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對地球科學發展極其重要,決心為高原地質研究奮鬥終生。
  •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原標題: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工作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中年時期,他肩負重任,在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地礦司司長、地調局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等領導崗位上,全力組織推動新一輪全國普查工作、主持全國找金大會戰、開展第二輪成礦區劃,成為一個時代地礦工作的倡導者和引領者。步入晚年,他仍然激情滿懷,全情投入地質科學事業,在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等舞臺上,殫精竭慮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礦業健康發展鼓與呼。
  • 勇立創新潮頭攀登科技高峰
    他們通過新聞報導、紀錄片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劉永坦院士的生平事跡後紛紛表示,要以劉永坦院士為榜樣,學習他甘於奉獻、敢於攻堅、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助力龍江科技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非常有幸能在人民大會堂見證劉永坦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很受鼓舞,倍感振奮。劉永坦院士紮根邊疆,奉獻龍江,幾十年來為強大國家海防默默地貢獻力量。」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調查研究的全球化,是指從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地質調查研究,各國地質學家共同提高地球研究程度和認知水平,破解地質科學難題,共同應對未來發展面臨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的共同挑戰。科技創新最大化,是指創新地質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對地質工作的支撐作用。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裴榮富: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
    在持續深入進行野外實踐工作的基礎上,這一時期成為他創新的巔峰期。20世紀80年代初,裴榮富率領原地質部綜合地質大隊等單位的研究隊伍,首次在全國完成10個礦種、30多個礦山的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與礦山開採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基於此,他提出了礦產勘查的「雙控論」「合理域」模型和風險投資決策支持系統,為高效進行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思路,被國內外廣泛引用。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新時代的地質工作如何立足地球系統科學,更好地支撐自然資源調查研究、評價和管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李廷棟近兩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對地質工作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新時代地質工作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目標任務的雙重化、服務領域的社會化、調查研究的全球化、科技創新的最大化、地學知識的科普化和人才隊伍的高端化。
  • 攀登者聯盟,能把國產電影帶到哪個高度?|攀登者|喬治·馬洛裡|國產...
    電影《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說:「《攀登者》中每個演員都不是跑龍套的,都有鮮明的角色。」電影《攀登者》註定是一出有血有肉的群戲。既然是攀登珠峰的故事,珠穆朗瑪峰本身也是重要的角色。如何通過電影的視效向觀眾呈現世界第一高峰的風採,是電影《攀登者》的一大看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韓:破譯地球的秘密
    程裕淇院士敏銳地意識到變質巖研究的重要性——除了能夠了解早期地殼的演化、通過原巖恢復推斷原巖的形成環境和構造背景外,還有助於利用變質巖來找礦。就這樣,1956年秋天,沈其韓跟隨程裕淇院士開始了長達60年的早前寒武紀地質、同位素年代學和變質巖區工作方法研究。寒武紀是地質劃分的一個年代,時間大約是距今5.4億年至5.1億年之間。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他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
  • 大眾銳評|「北鬥之光」照亮科技高峰攀登路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北鬥升空,都標註著嶄新的中國高度;每一次北鬥飛行,都描繪著壯麗的中國航跡。現在,在中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中,已有70%用上了北鬥,北鬥高精度及北鬥輔助快速定位用戶數已突破5億;世界上已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北鬥系統,北鬥用戶數量達到「億級以上」水平。
  • 科技社團創新爭先 | 北京地質學會抗疫科技工作者先進代表人物風採
    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市科協將繼續開展科技社團創新爭先活動,廣泛挖掘和宣傳一批科技工作者代表和優秀組織,切實發揮群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突出示範引領作用,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科技創新人物 | 謝桂青:把脈大地 尋礦探寶
    腳踏實地,努力實現找礦突破自參加工作以來,謝桂青承擔了10多項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地質大調查項目,迅速成長為科技骨幹。銅礦是我國緊缺礦種之一,斑巖—矽卡巖型銅礦是我國主攻的找礦類型。針對制約找礦的科學問題,在前輩指導下,謝桂青開展了不同維度下的斑巖—矽卡巖型銅礦礦床模型與預測的調查研究。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一生一事」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一生一事」   新華社記者姜微、周琳   「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新增院士陸夕雲:力學攀登者 創新越重嶺
    新增院士陸夕雲(右三)。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5日電 (劉愛華 吳蘭)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名單近日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夕雲教授當選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入選院士,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陸夕雲坦言,未來要繼續傳承中國科大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讓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國計民生。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任紀舜院士(左一)在皖南地區進行野外地質考察如今八十五歲高齡的他依然活躍於地學研究一線力圖實現對中國大地構造研究的新突破他始終堅信學習是自我發展的永恆根基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隨後,他又在黃汲清的指導下,對中國東南地區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為之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任紀舜和黃汲清的師生情緣一直延續到1995年恩師仙逝。40年親炙大師的經歷,對任紀舜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與學術財富。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他,就是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曾令森。為地學界三大猜想找到證據早在1984年,國際地學大師瓦森(E.B. Watson)和哈裡森(M. Harrison)就提出了「變質巖部分熔融存在高度釹(Nd)同位素不平衡現象」的猜想,但可惜的是一直沒有獲得關鍵證據。而為這一猜想提供證據的就是曾令森。
  • 地震臺網中心蔣海昆:攀登地震預報科學高峰
    他業務工作能力強,工作思路清晰,注重對年輕科技人員的業務指導和培養,是一個專家型、業務型的部門領導。在他的帶領下,地震預報部形成講奉獻、顧大局、黨員幹部帶頭、職工團結協作、一切以工作為重的良好工作和學術氛圍。
  • 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揭曉 看看今年有哪些「科學明星」
    中新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7年度「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推選活動」評選結果揭曉,他們是:陳天石陳雲霽兄弟、王澤山、姚檀棟、朱銳、馬晶、蘇權科、付巧妹、陳和生、常進、何曉順、黃大年。  2017年度科技創新團隊分別是: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團隊、中科院深淵科考隊、高速鐵路技術攻關組。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他認為,實現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同等重要的,科學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造福人類,他還分享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