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積極提倡『雙百』方針,沒有坦誠交流和討論,科學技術是無法發展的,要提倡科學誠信,人類才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1952年
一個根本不懂地質知識的
熱血青年
僅用一個月時間
學了20多門課程
就下礦山邊幹邊學
決心在發展科技上
為新中國出力
為中國人爭氣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從礦山上的實習生
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
他始終堅持不懈學習
兢兢業業工作
趙文津(左) 在廣西大廠錫礦坑道研究礦體走向
上世紀50—60年代
初出茅廬的他
發現了
池州銅山銅礦
找到了
大型釩鈦鐵礦和富鐵礦
趙文津院士在崑崙山地應力觀測鑽機前討論問題
1978年後
他便將目光投向了高原
把研究室取名「西藏屋」
用20餘年時間
「切開」青藏高原
換來了令世界矚目的
大批探測研究成果
被國外雜誌稱作
「移動大山的人」
趙文津院士在國家科技獎頒獎大會上
進入21世紀
他將自己的心血
傾注於兩個領域
趙文津院士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為獲獎者頒獎
在深空探測領域
參與建立了
月球實驗場
火星實驗場
翻譯出版了
《月球新觀》
……
趙文津院士(前中) 在崑崙山斷裂帶現場指導大地電磁探測工作
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
研究各個案例
倡導成立
公益性的遙感減災研究院
論證建立
「四光」地震衛星星座
……
趙文津院士在四川涪陵考察頁巖
如今
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
仍致力於
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的發展
針對
學術研究同質化
「改善人才評價機制」
……
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趙文津院士在五大蓮池考察玄武巖地質
對於他最擔心的
資源安全問題
他告誡道: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
還是國際形勢複雜的當前,
我們都不能過多地依賴
國際市場……」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
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
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年少時跟隨父母顛沛流離,飽嘗生活艱辛。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入學後,他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從此,他下定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
他始終記得陳毅同志到清華作報告時對他們的勉勵:清華同學將來作為科技人員,一定會遇到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決策問題,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決策錯誤,將會給革命事業造成損失,甚至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之中,鞭策著他在未來人生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兢兢業業地工作。
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開始。21歲的趙文津響應政府號召,提前畢業,開始了為國家尋找急需礦產資源的奮鬥歷程。然而,物理專業的學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地質、礦物、礦床、物探、化探,於是他來了個「惡補」,一個月學了20多門課,然後就下礦山,邊幹邊學。趙文津深切地感到,學習工作光有熱情是不行的,這也讓他非常感謝地質部部長何長工和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給予的極大鼓舞和工作指導。趙文津跟著顧功敘到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實習了兩個月,來年就被任命為安徽321物探隊隊長,帶著近百人,在皖南獅子山、鳳凰山等地用物探方法找礦。幸運的是,他們在江邊河網地區發現了一個大的礦異常,經打鑽勘查發現了中型銅礦——池州銅山銅礦。
1956年,趙文津又響應號召重走長徵路,帶領西南物探大隊先後在攀枝花、紅格、白馬、太和等地找到一批大型釩鈦鐵礦和富鐵礦;1958年,趙文津調到地質部地球物理探礦研究所工作,致力於推動物探、化探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以提高方法技術找礦效果;之後,他又在地礦部科技司副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等不同的崗位上,致力於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的發展。
就這樣,他一路工作,一路挑戰,一路學習,不敢稍怠。到了晚年,他又「迷」上了研究李四光學術思想。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
「切開」青藏高原
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他認為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對地球科學發展極其重要,決心為高原地質研究奮鬥終生。
1978年,趙文津陪同國家地質總局局長孫大光到法國談判並籤署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喜馬拉雅地殼和上地幔研究,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對外開放青藏高原研究。1991年,中、美、德、加四國又達成協議共同開展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隨後他被地礦部任命為這一國際合作項目的中方首席科學家。
從1992年開始,「國際合作喜馬拉雅與青藏高原深剖面調查與綜合研究(INDEPTH)」項目分5個階段在青藏高原上艱難地推進著,同時也在國際地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當項目進展到第二階段時,德國和加拿大的專家陸續參加進來,到後來竟匯集了10多個國家的專家。
在20餘年的時間裡,多國科學家從藏南亞東開始,穿過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拉薩地塊、藏北羌塘盆地、唐古拉山、可可西裡地塊、崑崙山脈、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到達阿拉善地塊,合作開展深反射、廣角反射、寬頻地震、大地電磁、重力測量及地表構造填圖,「切開」青藏高原,進行地殼結構與深部過程綜合研究。
持之以恆的科學探索換來了令世界矚目的大批探測研究成果。1998年,這一項目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進展」之一;2000年,其第一、二階段成果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組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了15篇,而趙文津也因貢獻卓著榮獲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鑑於趙文津在這項研究中的重大作用,美國《科學》雜誌對其進行了專訪,在文章中將他稱作「移動大山的人」。
關注深空探測與地震預報
每次與趙文津院士交流,他都會興致勃勃地談起自己最近在研究思考的問題。近十幾年,他最關注的有兩件大事——深空探測和地震預報。
2004年,趙文津被正式邀請參加國內探月和深空探測有關諮詢和研究工作。2005年10月,國土資源部成立探月科學專家小組。而後,作為專家小組組長的趙文津,把許多精力投入其中,帶領一批地球物理、遙感、地球化學、地質等領域的專家,從加強行星地質學和開發月球資源角度開展研究,翻譯出版了《月球新觀》,組織了探月與地學科學國際研討會、月球與火星探測科技高層論壇,建立了月球實驗場(甘肅柳園)和火星實驗場(青海大浪灘),發表了一批科研成果。
現今,中國地質科學院已與國家探月工程中心籤署協議,共建中國深空探測中心。趙文津希望國家能儘快設置有關深空探測的大科學計劃,以科學目標為先導,帶動相關技術和裝備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部的人才可以更好地為國家深空探測計劃服務,提供更多基礎性、應用性的科研成果。」他說。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從2002年開始,趙文津連續14年被聘為國務院地震預報評審委員會成員;2008年進入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後來又成為地震局科技委和諮詢委成員。深知中國地震災害之烈的他,對於地震預報這一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始終非常關注,他堅信地震預報「可以攻克,而且必須攻克」,因為地震也是一個自然現象,必然有其發展規律可以探索。
趙文津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傾注了許多心血,研究各個案例、組織研討會、倡導成立公益性的遙感減災研究院、論證建立「四光」地震衛星星座……他認為,要從科學途徑和實踐經驗中去深化認識、堅定信心,要加強地表和深部調查,探尋地震前兆發生的規律及其特徵,開發新探測方法,要堅持群測群防,加強風險決策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門分隔、學科分割,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組織好這項工作。「地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不可能把它分割開來管理,希望國家推動地學有關部門的聯合協作,共同把自然災害預防與防治等重大問題解決好。」
做地質科學界的直言者
在許多人眼中,趙文津是位很有個性的老頭,只要看見不合理的事情,就會直言不諱地指出。
趙文津是吃過「直言」的苦頭的。
1963年,他滿懷熱情地向地質部領導提交了一份名為《發展物探新技術、新方法以提高地質找礦效果》的建議,剖析了當時金屬礦物探方法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物探的「三新方針」,並得到了地質部和物探局黨組的高度評價。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建議,1966年他被「文化大革命」的風浪強烈衝擊。
然而,直到現在,他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性格,絲毫沒有變化。
針對學術研究同質化,他說:「地學科研機構林立、重複,大家買的設備差不多,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你不能做的,我也不能做,為什麼不能集中人力物力辦些大事呢?」
關於「改善人才評價機制」,他強調「專業化、去行政化是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備的條件」。
對於他最擔心的資源安全問題,他說,「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國際形勢複雜的當前,我們都不能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國家要儘快在能源資源安全上形成新的發展戰略思考,這是國之大計。要下大力氣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資源勘查開發、改善生態環境。」
他一直認為,「地球這個研究對象非常複雜,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大地球科學」。他對自然資源部以地球系統科學為引導「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定位十分讚賞,但同時也希望自然資源部能夠把自然災害研究的職責也統一起來考慮。因為「地球自然系統是一個整體,割裂地看,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
趙文津說:「要積極提倡『雙百』方針,沒有坦誠交流和討論,科學技術是無法發展的,要提倡科學誠信,人類才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制 作:i自然·政務新媒體團隊
記 者:周飛飛
編 輯:趙 蕾、嶽澤光(實習)
初 審:程秀娟
審 核:湯小俊
審 籤:周 星
相關閱讀
《赤子之心向碧海》 | 院士蘇紀蘭
《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院士李廷棟
《畢生探求盡在鹽湖》| 院士鄭綿平
《用數學解讀大海》| 院士袁業立
《畢生探尋海底油氣寶藏》| 院士金慶煥
翔龍
潘德爐
·END·
原標題:《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