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揭曉 看看今年有哪些「科學明星」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7年度「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年度科技創新人物推選活動」評選結果揭曉,他們是:陳天石陳雲霽兄弟、王澤山、姚檀棟、朱銳、馬晶、蘇權科、付巧妹、陳和生、常進、何曉順、黃大年。

  2017年度科技創新團隊分別是: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團隊、中科院深淵科考隊、高速鐵路技術攻關組。

  這項活動由中央電視臺、中國科學院共同發起,旨在聚焦年度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學明星」,大力弘揚科技創新精神。

  以下為本年度入選科技人物和團隊的簡介。

  ——陳天石陳雲霽兄弟

  他們研製了國際上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寒武紀,引領了該領域的學術發展;將寒武紀應用到華為旗艦手機Mate 10中,使先進智能技術普惠千家萬戶;孵化了國際上首個智能晶片獨角獸創業公司寒武紀公司。

  ——王澤山

  發展火炸藥理論,出版著作15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另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7項(第一完成人)並培養大批高層次人才,形成產學研研究群體。近期,王澤山院士獲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姚檀棟

  姚檀棟院士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冰川與環境研究,曾獲2017年維加獎。他組織撰寫的《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為西藏自治區推進2015—2030生態屏障建設規劃提供重要科學依據;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促進國際青藏高原研究領域的深度交流;他還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朱銳

  成功研製出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產品,實現總銷售額近4000萬元人民幣,遠銷海內外;他還研製出國內首臺臨床用介入式光學相干斷層影像系統,打破該產品的進口壟斷,降低醫療成本和費用。

  ——馬晶

  馬晶教授率先開展了中國衛星光通信研究,2011年率隊成功進行了中國首次低軌衛星星地雷射通信試驗,2017年又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同步軌道與地面雙向每秒5G高速雷射通信,使中國衛星光通信研究領域在短短20餘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蘇權科

  主持港珠澳大橋技術論證和工程方案研究,創新品質規劃、工業化建設理念,帶領團隊在跨海通道建設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套技術成果,創造了中國標準與中國橋梁新品牌。

  ——付巧妹

  她破譯了最古老的現代人基因組,從中國4萬年化石中獲得世界首例早期現代人核DNA,相關學術論文在《自然》《科學》等國際期刊上發布20餘篇。2017年10月12日,《當代生物學》雜誌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古人類的基因組研究成果,中、德聯合科研團隊從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距今4萬年前的一具男性個體化石上,成功提取東亞目前最為古老的人類基因組數據。付巧妹是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陳和生

  陳和生院士成功領導了中國兩項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和中國散裂中子源,使中國加速器和探測器技術實現重大跨越發展。對撞機主要性能提高了100倍,是此前世界紀錄的14倍,獲得重大物理成果。

  ——常進

  他作為首席科學家負責設計、研製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關鍵技術指標世界領先。「悟空」於2015年12月17日成功發射,已獲得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首批科學成果於2017年11月30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何曉順

  何曉順教授在2017年世界首創「無缺血」肝移植術,破解了移植器官缺血損傷這一世界性難題;創建器官捐獻支撐技術體系,推動中國器官移植成功轉型;突破多器官移植技術難關,實現了其從臨床嘗試到常規應用的跨越,提高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整體水平。

  ——黃大年

  黃大年教授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在地球深部探測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影響重大,意義深遠。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中宣部追授黃大年獲「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團隊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量子通信,圓滿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總技術驗收。所構建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使得中國的量子通信研究水平全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中科院深淵科考隊

  中科院深淵科考隊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的萬米深淵科考中實現了中國在國際深海領域地震探測、水下滑翔機下潛、深海採樣等多個方面的重大突破,表明了中國科學家在深淵科考領域進行開創性科研工作的能力。

  ——高速鐵路技術攻關組

  高速鐵路技術攻關組構建了複雜地質、氣候和運營環境下的高鐵建造技術、裝備製造技術、優質高效運行技術和安全保障技術,創建了高鐵理論體系,形成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準,為中國高鐵2.2萬千米建成運用和安全正點運送69億人次提供了技術支撐,自主研發的「復興號」動車組已在京滬高鐵時速350千米運營,保持世界最高運營速度紀錄。(完)

相關焦點

  • 南京公交「百姓感動故事」2017年度人物揭曉
    2018-01-08 07:1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昨天下午,由南京市交通局主辦,南京公交集團承辦的「溫馨公交 百姓感動故事」2017年度人物正式揭曉。 公交「百姓感動故事」2017年度人物揭曉  南報網訊 (通訊員 卜照雪 裴曉燕 記者 葛妍 實習生 聶子翔) 他俠肝義膽、見義勇為;他文明行車、優質服務;他助人為樂、拾金不昧;他樂善好施,扶貧濟弱
  • 南京「溫馨公交 百姓感動故事」2017年度人物揭曉
    1月7下午,由南京市交通局主辦,南京公交集團承辦的「溫馨公交•百姓感動故事」2017年度人物正式揭曉。一批見義勇為、拾金不昧、敬老愛幼、熱心助人的一線公交員工受到表彰。 「溫馨公交 百姓感動故事」2017年度人物揭曉南報網訊 (通訊員 卜照雪 裴曉燕 記者 葛妍 實習生 聶子翔)他俠肝義膽、見義勇為;他文明行車、優質服務;他助人為樂、拾金不昧;他樂善好施,扶貧濟弱;他是技術能手,服務明星……1月
  • 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揭曉:屠呦呦在列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幹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
  • 2020年江蘇十大科技事件揭曉,看看有哪些上榜?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文 顧煒/攝)2020年已經步入尾聲,回顧這一年,江蘇人眼中的重大科學事件是什麼?哪些人默默地在為科學傳播付出努力?……12月25日,「典贊·2020科技江蘇」年度項目評選揭曉典禮在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2020科技江蘇年度科技事件、年度創新創業人物、年度科學傳播事件、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人物。
  • 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獲獎名單揭曉
    7月5日,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揭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天宮一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中國4G掌門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學家獲獎。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蘭州科學家肖國青上榜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近日揭曉,經過科學網博主和科學媒體人推選、院士專家的兩輪嚴格評審,最終選出了2019年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領域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國青獲此殊榮。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杜江峰、賀賢土、王小雲、陳學思、肖國青、馬衍偉、陳徵、陳天石、彭壽、唐文斌10人當選。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2017年度科學儀器行業最佳網絡營銷獎:十大入圍廠商揭曉!
    2017網際網路呈現出「萬眾皆媒」的態勢,自媒體小垂模式爆火,知識付費遍地開花,2017更是堪稱視頻、直播爆發的元年。大眾消費品牌幾乎每周都在追蹤熱點,甚至絞盡腦汁在創造熱點。但反觀科學儀器行業的特殊性,刷屏級現象的隨波逐流、大眾媒體平臺的開拓並不一定會帶來更好的轉化。
  • 創新動力更強勁——2017年度湖南省科技創新獎綜述
    創新動力更強勁  ——2017年度湖南省科技創新獎綜述  今年的獲獎項目有什麼亮點?給湖南的發展帶來什麼機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在5月4日舉行的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上,211項成果(團隊)分獲2017年度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印遇龍院士獲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孫侖泉、董朝陽2人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2020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揭曉!四川2人獲獎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名單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另有30位和20位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四川共2人獲獎。
  • 2020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揭曉!四川2人獲獎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名單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另有30位和20位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四川共2人獲獎。
  • 黃大年榮獲「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這是3月1日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為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大年發布的頒獎詞。這一刻,他與廖俊波、黃大發、盧麗安等10位人物以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這一群體,共同書寫了2017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你我。
  • 《科學》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評選正式揭曉
    北京晨報報導:「科學界的奧斯卡獎」——《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19日正式揭曉。21世紀曾被一些專家預言為「生命科學的世紀」,在今年十大科技突破的評選中已經有所體現。●基因研究解現實問題入選「科學奧斯卡」的生命科學領域突破中,有關小核糖核酸的研究成果被看作最重大的年度科技突破。
  • 《自然》雜誌評出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英國《自然》雜誌17日的特寫板塊中公布了2017年《自然》十大人物,他們在過去一年裡對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物理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蘭登·馬厄表示,從量子通信、基因組編輯,到一場潛在核危機和美國環保政策的退步,這份人物列表總結了2017年科學的成就與挫折。
  • 中國石油三人當選「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
    6月22日下午,「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在北京萬壽賓館正式揭曉。中國石油三人參選並全部當選「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他們分別是海外勘探開發公司查德項目總經理竇立榮、長慶油田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華、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鄒才能。
  • 2020屈臣氏HWB年度榜單狂歡盛典來襲 神秘大咖空降揭曉年度好物
    8月28日,時尚美妝界一年一度的盛事——"Dare to Try 放榜來試道理"2020屈臣氏HWB年度榜單狂歡盛典將在廣州舉行。今年的屈臣氏HWB年度榜單會有哪些美妝個護好物上榜?現場又會有什麼驚喜環節?小編今天先帶大家一睹為快!
  • 年度盤點:2017年度十大教育人物
    回望2017,為了教育,有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專注科研潛心耕耘,有人紮根山村愛生如子……教育小新梳理了2017年十大教育人物,作為我們教師隊伍中的代表,他們身後站著千千萬萬的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中國教師群體。正是這些可敬的教師們,推動教育穩步向強。
  • 2017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將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2017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將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即將召開。這是繼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獎勵大會「變臉」後首次與公眾見面。
  • 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北大兩個項目...
    日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高校申報和公示、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等評審流程後在京揭曉。「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 第十五屆(2017年度)感動吉林人物揭曉 黃大年、南仁東等當選
    黃大年、南仁東,範淑霞、王鐵柱、劉建軍、張超凡、牛勝國、「洮寶」大學生創業團隊、安圖曹志宇和王巖松兩位民警、汪清的李才、石鳳珍、李紅穎一家獲得了第十五屆(2017年度)感動吉林人物稱號,吉林農業大學精準扶貧團隊獲得年度致敬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