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訪談錄|以天地為家的地球探秘者——劉嘉麒
全面展現山東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創新型省份建設不斷取得的新進展。本期做客嘉賓--劉嘉麒。劉嘉麒院士認為,對於玄武巖材料產學研開發,山東從資源條件、工作條件和市場條件都有很大的需求,也有玄武巖材料的生產的基礎。他和他的團隊正在跟山東有關方面合作,使把這項技術與產業儘快發展起來。他希望通過山東這邊的創新項目示範,進而推動全國,甚至影響世界。
-
院士訪談錄| 以天地為家的地球探秘者——劉嘉麒
,更好地展示山東省科技成就,展現中國院士風採,山東省科技廳與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全媒體系列專題節目《院士訪談錄》,記錄院士們勇挑重擔,矢志創新的科研故事。全面展現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創新型省份建設不斷取得的新進展。本期做客嘉賓--劉嘉麒。 劉嘉麒,1941年出生於遼寧丹東,是我國著名的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最新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以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為目標,廣泛開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最近發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也指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
劉嘉麒院士做客國科圖「科學人講壇」講述極地的神奇與奧秘
劉嘉麒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劉嘉麒院士在火山地質學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統性原創性工作,他是我國火山和瑪珥湖古氣候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曾多次參加南北極科學考察。此外劉嘉麒院士積極投身科普工作,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
我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編者按: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大會並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才能做好新時期的科學普及工作?
-
劉嘉麒院士:地球處於構造活動高峰期
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請他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認識地震災害。 記者:您認為,近期各地頻發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劉嘉麒: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這種運動有時表現得比較消沉,有時表現得比較活躍。最近全球範圍內地震頻發就是地球構造運動活躍的表現。
-
劉嘉麒:騰訊「慧眼行動」將有效擊碎謠言、淨化網絡環境
劉嘉麒在企鵝新媒體學院2017年終盛典現場,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從科學普及的角度,探討謠言的產生與粉碎過程,並對中國科協與騰訊公司共同發起「慧眼行動」表達了期待。劉嘉麒表示,新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大眾的信息獲取方便快捷,但同時也給謠言和偽科學內容帶來滋生空間。自己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深知科學家在提出一個觀點之前,是有多麼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任何想當然的錯誤,都像千裡之堤上的蟻穴一樣,可以使多年心血毀於一旦。這是職業習慣,也是多年的學術教育的一個真理。然而,謠言的產生和傳播並非如此。
-
院士說|劉嘉麒院士:在科考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從可可西裡到巴丹吉林沙漠,從東非大裂谷到南極北極,劉嘉麒這位
-
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協同社會各方,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
-
潘復生:科技創新鏈的「根」是科學普及
(兩會速遞)全國人大代表潘復生:科技創新鏈的「根」是科學普及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4日在北京談及科技創新時稱,中國增強創新能力需重視基礎研究,而推動科技創新鏈的根基是科學普及。
-
兩院院士為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人民網成都9月17日電 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馮小明是廣安武勝人,有機化學家,四川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只有正確總結過去,才能清楚事物發展的客觀過程和規律。只有直面現實,才能客觀地認識現在。只有客觀總結過去、認識現在,才能科學地預測和把握未來......」面對臺下專注的眼神,王家耀院士為小聽眾們講述自己科研之路上的感悟體會。
-
三位院士齊聚,一場科技領域的頭腦風暴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錢逸泰說上述這番話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材料化學家錢逸泰。他不僅受邀參加過新材料論壇,還與淄博鑫旭電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有著密切合作,為淄博市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智力和技術支持。把握科技創新的前沿脈絡,方能搶佔未來發展的先機。
-
說生物醫藥話玄武巖纖維,兩院院士為四川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黃輝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
構建科學教育新體系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論壇以「科學教育與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為主題,從科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應用與實踐以及新工科建設出發,交流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國際科學教育優秀案例,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科學教育發展。
-
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周光召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呼籲改進院士制度,推動科學普及 1987年,周光召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鬥犬」般的維護和戰鬥,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五季 | 奇趣大自然,等你探險,就在今晚
,太陽物理學家主題:談談太陽活動講座主題:本期講座,汪景琇院士將介紹太陽活動的基本形式,典型的太陽活動事件和它們的影響,介紹太陽活動的長期變化和異常行為,並概要介紹我國太陽研究的現狀和對未來的思考。蜜蜂對大自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蜜蜂和人類的關係有多密切,也是你想像不到的。蜜蜂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花朵授粉昆蟲,蜜蜂的授粉對於果園、農作物、瀕危物種保護、城市園藝以及生態恢復都具有重要意義。那麼蜜蜂是否也會帶來「蝴蝶效應」呢?本期講座,跟隨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姚軍老師一起,更深入地解讀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