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20-11-27 中國教育

  最新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以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為目標,廣泛開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最近發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也指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科普工作要採用現代技術手段

  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除了傳統的科普方式和渠道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手段。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1.7%,手機網民數6.56億。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仍只依賴傳統手段進行科普,就不僅僅是落伍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應該對從事科普工作的人進行科普的問題了。

  科普畫廊、科技館、博物館甚至科技大篷車等傳統手段,確實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虛擬仿真軟體、3D網頁,以及不可勝數的科普類網站和頻道,不僅豐富了科普的方式,將會成為科普工作的主力手段。尤其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大規模普及,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便捷的途徑,也一定會是現代科普手段的最佳選擇之一。所以,科普工作不能忽視網際網路的重要作用。

  二、科普工作要針對對象興趣

  科普不能過於泛化,應該注意科普主題與載體的選擇,應該對不同需求對象講不同內容。根據不同對象的文化層次、興趣愛好以及年齡差異等,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宣傳,而不是我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科普工作切忌生硬,如果單純為了科普而科普,反而會讓人們產生牴觸。科普還可以緊跟不同時期的社會熱點或重大事件,推進科普宣傳,比如轉基因,大飛機,阿凡達電影,AlphaGo的人工智慧等等。

  事實上,網際網路的快捷、分眾、互動、多媒體呈現等特點,恰恰可以充分滿足科普主題的個性化需求。我相信,網際網路科普將會更大程度地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三、科普內容要通俗易懂

  科普內容要深入淺出,這是我們老生常談的問題。真正的大專家,一定會用簡單的語言,通過形象的比喻,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說清楚。我們有些專家,不注意這些問題,不注意對象,把專業問題講得很專業,把人講睡著了,講糊塗了,這就根本達不到科學普及的目的。

  廣大科普工作者要充分利用MOOC平臺。作為網際網路與教育融合的產物,MOOC正逐步呈現其強大的力量,成為全球網民可以隨時在線學習的重要平臺。我們的科普專家們為什麼不可以利用這個平臺與工具,把高深的科學問題通過深入淺出的網際網路課程,面向全國乃至全球進行科學普及呢?

  四、科普工作要多方參與

  科普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

  一方面,我們一定要設法提高並利用企業和機構的積極性。很多年前索尼公司在北京開設過一個索尼探夢的新科技博物館,這就是企業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的典型。美國的迪斯尼樂園中很多場館也是娛樂兼科普的功能。一些企業或機構有這種需要與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支持?或許聯想公司有建設計算機科普博物館的需要,騰訊公司有推動網際網路知識普及的想法,雖然他們這麼做可能更多出於市場與品牌建設的目的,但這恰恰是我們可以引導和利用的。在做法上,我覺得政府可以出資按人頭做一定補貼,或者給予名義上的支持,他們往往比我們政府做得更好,更貼近老百姓。

  另一方面,還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創作,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優質而豐富的科普資源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關鍵。我們需要發動和聯合廣大教育部門、科研機構、文化單位和企業機構等,整合科普資源,創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

  五、要更加重視農民的科普工作

  城鎮居民的科學素質提升速度快於農村居民,這跟城鄉居民的知識水平、經濟和技術水平、需求層次以及傳播手段等因素差異都有關係。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中,如何迅速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將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務。

  考慮到城鄉差異,農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更應該注意科普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雖然這些年我國廣大農村在經濟發展和文化普及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民對於信息獲取的需求,仍主要圍繞農村生產生活需求為主。所以,我覺得農村科普最有效的是結合農業生產與生活去做。如果科普信息讓農民嘗到甜頭,他就有積極性獲取更多知識。給農民科普航天知識,就不如教他怎麼種好某個經濟作物有效。農民感興趣的是田間地頭的科普,如土壤改良、培種育苗,轉基因等方面的宣傳科普。(責任編輯陳志文、李寶進,主編李志民)

相關焦點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他認為,實現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同等重要的,科學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造福人類,他還分享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精神。(記者:鍾蕾蕾 攝像/剪輯:周雨涵)
  • Cernet導報2002年合刊—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top7月:CERNET專家委員會及相關負責人調整  7月24日,教育部發文,重新任命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國家網絡中心、地區網絡中心、省網主節點網絡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名單(共78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國家網絡中心主任為清華大學吳建平教授。
  • 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有哪些不同?
    這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你真的了解嗎? 一、科普教育 讓更多人掌握科學、傳播科學 科普教育即科學普及教育或科學普及宣傳,也可稱為科學普及或簡稱科普。
  • 在線教學如何助力高校課堂革命?—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當代教育科學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信息加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學生中心理論等,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相對於教育技術發展,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總是顯得保守和落後,因此,教育技術經常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變革的先導者和推動者。
  • 我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編者按: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大會並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才能做好新時期的科學普及工作?
  • 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協同社會各方,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
  • 構建科學教育新體系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論壇以「科學教育與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為主題,從科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應用與實踐以及新工科建設出發,交流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國際科學教育優秀案例,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科學教育發展。
  • ...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圖文直播] - 中華人民...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不斷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在機構運行管理、科研管理、科研經費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政策導向,激發內生動力,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高校持續創新能力。
  • 高校科技及產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題目分別是:《加強我國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能力建設》、《關於設立專業科學碩士學位的建議》、《國內外部分大學規劃機構的分析與建議》、《我國名牌大學的學科領域離世界一流有多遠》、《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創新人才》 、《從企業視角看技術創新中的產學合作之路》、《「十一五」期間大學科技園健康發展的思考》、《高校技術轉移的模式、借鑑與啟示》、《我國高等學校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工作亟待加強》、《產學研戰略聯盟是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
  • 以航天科技引領中小學生!《航天科學家進校園倡議書》發布
    「2020中國拔尖創新人才(航天)協同培養」校長論壇圓滿開展。其中,全國航天科學普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田如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教授劉勇和周炳紅教授以及航天科普專家俞俊生等科學家共同發起「科學家走進校園」活動倡議,希望廣大中小學定期組織航天科學教育,邀請航天專家進校園,以多種形式開展科普活動,配合學校全面育人。
  • 高校科技工作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6月,兩部聯合調研組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地,就高校在我國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地位,影響高校科技創新的主要問題,對13所科研實力較強的高校進行調研,並就如何發揮高校科技力量的作用提出建設性意見。在多方聽取意見基礎上,兩部共同起草了《關於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調研報告》。
  • 潘復生:科技創新鏈的「根」是科學普及
    (兩會速遞)全國人大代表潘復生:科技創新鏈的「根」是科學普及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4日在北京談及科技創新時稱,中國增強創新能力需重視基礎研究,而推動科技創新鏈的根基是科學普及。
  • 高校科研項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協作關係
    這9大系統與上述4個動態管理過程一起形成了一個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的系統過程。高校科研項目管理的主要職責是制定高校科技發展規劃、科技政策、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傳遞最新科技信息,負責各級各類科技項目的申報、立項、項目實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與轉化等工作。  科研能力和科研組織管理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科學研究的實力,因此科研管理工作日趨重要。
  • 科技創新中心怎麼建?成都市科協九大代表們這樣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引發新一輪國家和城市實力消長和位勢更迭。站在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向第二部轉變的歷史節點,科技工作者如何勇擔使命、創新爭先?
  • 彈指一揮間,中國教育信息化巨變70年
    自此,"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成為我國計算機教育(主要指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方針。  1994年,國家計委批覆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成為中國第一個運行TCP/IP協議的全國性計算機網際網路。由此開始了全面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
  • 「科普中國·數說科學」走進高校:百度百科開創新時代科普
    如今,得益於大眾基礎教育的普及和豐富信息的可實時傳遞,科普質量已有顯著提高。科學世界觀已經深入現代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讓人們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更加準確地感知宇宙蒼生。  為了增進全民科學素養和大眾科普水平,教育部已啟動全面支持力度,鼓勵高校結合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組織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和科研團隊,深入參與開放日等科普活動,製作科普資源,包括科普展示、高新成果等,並設置互動環節,使社會公眾近距離感受高新技術。
  •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新聞—科學網
    科研論文發表後只有經過傳播才能被廣大公眾知悉,否則相當一部分成果將無法發揮實際作用,這需要科技期刊、科研人員和科技新聞記者的共同努力。 如何將科研論文與公眾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讓科技新聞報導更接地氣,讓公眾能從這些成果中受益,進而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值得討論和關注。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戰略支點
    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加強與科技部、中科院合作,狠抓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攜手把懷柔科學城建設成引領全球科學發現和重大前沿技術突破的新引擎,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戰略支點。  蔡奇強調,要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抓好在建項目建設,做好科研設備採購和安裝,力爭儘早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