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以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為目標,廣泛開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最近發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也指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科普工作要採用現代技術手段
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除了傳統的科普方式和渠道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手段。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1.7%,手機網民數6.56億。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仍只依賴傳統手段進行科普,就不僅僅是落伍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應該對從事科普工作的人進行科普的問題了。
科普畫廊、科技館、博物館甚至科技大篷車等傳統手段,確實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虛擬仿真軟體、3D網頁,以及不可勝數的科普類網站和頻道,不僅豐富了科普的方式,將會成為科普工作的主力手段。尤其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大規模普及,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便捷的途徑,也一定會是現代科普手段的最佳選擇之一。所以,科普工作不能忽視網際網路的重要作用。
二、科普工作要針對對象興趣
科普不能過於泛化,應該注意科普主題與載體的選擇,應該對不同需求對象講不同內容。根據不同對象的文化層次、興趣愛好以及年齡差異等,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宣傳,而不是我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科普工作切忌生硬,如果單純為了科普而科普,反而會讓人們產生牴觸。科普還可以緊跟不同時期的社會熱點或重大事件,推進科普宣傳,比如轉基因,大飛機,阿凡達電影,AlphaGo的人工智慧等等。
事實上,網際網路的快捷、分眾、互動、多媒體呈現等特點,恰恰可以充分滿足科普主題的個性化需求。我相信,網際網路科普將會更大程度地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三、科普內容要通俗易懂
科普內容要深入淺出,這是我們老生常談的問題。真正的大專家,一定會用簡單的語言,通過形象的比喻,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說清楚。我們有些專家,不注意這些問題,不注意對象,把專業問題講得很專業,把人講睡著了,講糊塗了,這就根本達不到科學普及的目的。
廣大科普工作者要充分利用MOOC平臺。作為網際網路與教育融合的產物,MOOC正逐步呈現其強大的力量,成為全球網民可以隨時在線學習的重要平臺。我們的科普專家們為什麼不可以利用這個平臺與工具,把高深的科學問題通過深入淺出的網際網路課程,面向全國乃至全球進行科學普及呢?
四、科普工作要多方參與
科普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
一方面,我們一定要設法提高並利用企業和機構的積極性。很多年前索尼公司在北京開設過一個索尼探夢的新科技博物館,這就是企業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的典型。美國的迪斯尼樂園中很多場館也是娛樂兼科普的功能。一些企業或機構有這種需要與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支持?或許聯想公司有建設計算機科普博物館的需要,騰訊公司有推動網際網路知識普及的想法,雖然他們這麼做可能更多出於市場與品牌建設的目的,但這恰恰是我們可以引導和利用的。在做法上,我覺得政府可以出資按人頭做一定補貼,或者給予名義上的支持,他們往往比我們政府做得更好,更貼近老百姓。
另一方面,還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創作,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優質而豐富的科普資源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關鍵。我們需要發動和聯合廣大教育部門、科研機構、文化單位和企業機構等,整合科普資源,創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
五、要更加重視農民的科普工作
城鎮居民的科學素質提升速度快於農村居民,這跟城鄉居民的知識水平、經濟和技術水平、需求層次以及傳播手段等因素差異都有關係。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中,如何迅速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將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務。
考慮到城鄉差異,農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更應該注意科普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雖然這些年我國廣大農村在經濟發展和文化普及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民對於信息獲取的需求,仍主要圍繞農村生產生活需求為主。所以,我覺得農村科普最有效的是結合農業生產與生活去做。如果科普信息讓農民嘗到甜頭,他就有積極性獲取更多知識。給農民科普航天知識,就不如教他怎麼種好某個經濟作物有效。農民感興趣的是田間地頭的科普,如土壤改良、培種育苗,轉基因等方面的宣傳科普。(責任編輯陳志文、李寶進,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