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引發新一輪國家和城市實力消長和位勢更迭。站在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向第二部轉變的歷史節點,科技工作者如何勇擔使命、創新爭先?
在成都市科協第九次代表大會上,代表們共話成都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共謀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發展之道。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怎樣建?
「上到航空航天核能領域,下到深海載人裝備,成都都有深厚的基礎。」西南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周祚萬認為,成都在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特色和優勢,科技力量不僅在高校,也在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裡聚集,成都在國家戰略性的科技領域裡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成都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我們關注了很長時間並且實質性深度參與相關工作,目前已在天府新區布局了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大科學裝置。」
在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萬裡看來,突破和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更好地讓科研成果實現轉化更值得深入思考。「創新科技成果如果要轉化成為實際生產力,首先要選準優勢產業方向,成都本地基礎好的產業能夠承接學校的技術成果。」
成都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張萬裡認為,可以借鑑史丹福大學與矽谷協同發展模式,將產業功能區規劃布局與大學之間聯繫得更加緊密,依託大學建設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共建、共管、共享、開放,提升創新資源的融合深度、使用效率。
疫情期間,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李國平一直致力疫情防控研究,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李國平指出,成都雖在科技工作如分子醫學等領域取得一些成績,但與國際相比差距尚存。成都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中心,他提出,應以應用為導向。「科學研究應與臨床應用、市場運用、疾病的有效防控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市場轉化。同時,成都應逐步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研究成果。」李國平表示。
公眾科學素質如何提升?
對於全國的大熊貓粉絲而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裡每一次「滾滾」的出生,都是一個熱搜。
「基地建立至今已30多年,從一個絲毫沒有名氣的事業單位到現在全國知名的大熊貓基地,從30多隻大熊貓到現在的200多隻,每一步,都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大會現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科長魏玲向記者講述起她與大熊貓的故事。
魏玲回憶,不同時期,基地突破的科技創新點都不一樣。16年前在她剛進基地時,每一年新生的熊貓可能只有一隻,那時候基地在繁育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如大熊貓雙胞胎育幼技術。後來每年新生的大熊貓幼崽多了,就要思考如何讓種群更加合理,對其遺傳譜系、疾病方面進行研究。基地最終目的是把大熊貓放歸野外,對於大熊貓野外生存的研究也需要科技支撐。
魏玲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個國家的偉大和道德的進步,其對待動物的態度,也是衡量標準之一。」魏玲說,愛護動物、愛護大熊貓,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一個展示野外環境、傳達觀念窗口,讓遊客來到這裡不僅僅是一場休閒旅遊,更是一場科普之旅。
「科學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日積月累。」魏玲介紹,早在2000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就成立了專職的科學教育部門,針對城市、農村和不同年齡段人群設立不同的項目,專門從事科普教育,把對動物保護的教育理念傳達給大眾。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彭祥萍 攝影報導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