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新的一年已吹響號角。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回顧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踔厲風發,勇挑科技創新歷史重任,爭做創新創業時代先鋒,一年上一臺階,取得長足進步,實現跨越發展。

  萬裡揚帆風正勁,奮楫篤行再啟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科協將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高揚「科學家精神」 厚植人才創新沃土

  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的院士牆上,100多位兩院院士星光熠熠。目前,我省兩院院士數量位居全國省份第一,人才大省,江蘇可謂實力擔當。

  人才是第一資源。歷史早已證明,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五年來,省科協堅持把科技工作者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全力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建成院士之家、學會之家、海智之家,為科技創新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省科協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舉辦「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在南京等6個設區市、南大等10所高校及雲端劇場開展巡演35場次,3.8萬名科技工作者現場觀看演出,網絡觀看人數達3.1萬餘人。全省聯動開展科學家精神主題巡展系列活動,彰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獎掖英才,激勵創新。省科協在全國首家設立省級創新爭先獎,獎章獲得者王澤山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放大政府科技獎導向激勵作用,提名省科技獎73項,省級學會自主提名24項,共獲獎31項;積極實施省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已助力391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推薦26人次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女科學家獎」等全國性表彰;省青年科技獎已成品牌,歷屆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中產生院士9名。

  百丈之臺,起於壘土。五年來,省科協不斷夯實基層組織建設,高校科協覆蓋56.3%的省內高校,企業科協覆蓋全省11.2%的規模以上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全省縣鄉基層科協組織實現全覆蓋。連雲港科協創新建立「六大機制」,在全省率先啟動「4+1」試點工作;淮安市科協以黨建引領科建,助推社會治理,探索「四帶四提」工作模式;寶應縣、東海縣激發「四長」活力,助力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

  廣泛集聚創新資源 持續服務產業發展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五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堅持凝心聚力促創新,服務產業促發展,激發澎湃新動能。

  為廣泛集聚創新資源,省科協以省政府與中國科協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為契機,先後與中國藥學會等34個國家級學會籤訂合作協議,吸引國家級學會來蘇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39場,近3萬人次參會。推動省級學會、設區市科協與已籤約國家級學會合作,舉行高端學術活動230場次,達成合作項目290個。打造學會科技服務平臺478個。連續辦好6屆江蘇科技論壇(青年科學家年會)。實施「學會能力提升計劃」,培育省綜合示範學會、「特專優精」學會。創新「會展賽商」一體的學術交流模式,帶動省級學會組織開展品牌學術交流活動7098場次,提高學術交流影響力。推動學會提升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有序承接六大類服務職能。

  科技工作者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五年來,省科協全力架「橋梁」、織「紐帶」,引導主力軍進入主陣地、發力主戰場,持續服務產業發展。實施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行動,無錫市被列入全國首批22家試點城市,常州市推出科技融合行動計劃。聯合11個國家級學會、6個省級學會建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會同省工信廳制定《2020年服務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實施意見》,全面推動落地生效。泰州市以總分第一入選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市,連續兩年被中國科協表彰為優秀試點單位;宿遷市科協積極推動「企會協作」,有效助力地方重點產業發展。

  為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和創造力,讓科技創新成果競相迸發,省科協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制定《省科協關於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聯合省發改委在2018年全國「雙創周」江蘇主會場活動上啟動「院士專家進百園」活動。大力實施「十百千萬」計劃,建成雙創示範基地30個、科技服務站248個。舉辦6屆省科協青年會員創新創業大賽,組織項目路演40場。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築牢科技創新根基

  科學素質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積月累所得。五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堅持聯合協作抓科普,舉辦科普宣傳周、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12931場次;2017年以來舉辦4次「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超1000萬人次參加網絡答題,全省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高。2019年我省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12.7%,較2015年提升4.45個百分點,蟬聯全國省份第一。

  在科學的海洋裡,院士專家猶如「燈塔」,照亮大眾前行之路。省科協積極推動科學家科普,制播《今日科學》欄目200多期,將100多位院士專家帶進演播室;組織開展院士專家進百校活動195場次;開展院士專家進鄉村活動97場次,惠及農民1.2萬人次;認定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隊193個,聘任首席科技傳播專家312人,科技志願服務隊伍規模在全國位居前列。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這樣強調。近年來,省科協持續舉辦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中小學生金鑰匙科技競賽、省中小學生「詩詞裡的科學」網絡挑戰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培源獎等活動。省內13家科技館實施免費開放,36家社會科普場館擴大開放試點,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所屬專業場館面向公眾常態開放,命名省級科普教育基地539家,科普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力持續增強。

  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我省多項科普活動在全國走在前列。作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全虛擬網上展示館,江蘇網上科普展示館展陳面積相當於實體館的9000平方米;「科普雲」信息服務系統布設了2434塊科普大屏,線上科普資源總量達6.8TB;在開展全國科普信息化建設綜合應用和「百城千校萬村行動」試點工作中,省科協榮獲「科普中國·百城千校萬村行動省級優秀組織單位」。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省科協累計上線科學防疫資源圖文資料110餘萬字、短視頻130個、電子圖書和插圖600餘件,累計發布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信息近5000條,近1.3億人次閱讀。

  扛起科技智囊擔當 推進國際科技合作

  凝聚「最強大腦」,擔當「科技智囊」。五年來,省科協堅持建言獻策助發展,智庫建設開啟新篇章。建設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並以此為主體,由省科協主席、副主席牽頭,充分發揮科協常委、委員作用,聯合打造創新管理與評價等六大研究中心。接長智庫工作手臂,形成以省級學會、高校科協與設區市智庫分庫、省級科技智庫基地為支撐的「小中心、大外圍」智庫體系。2020年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被晉升為省級重點高端智庫。

  諮政建言謀良策,全面助推新發展。智庫積極承擔中國科協課題,獲立項資助15項;開展省本級課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50篇。向省委省政府報送《科技工作者建議》63篇、《科技智庫專報》23篇,獲得省領導批示53篇次。開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長三角地區實施情況評估,跟蹤評估上海「全創改」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工作走在全國科協前列。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科技合作是大勢所趨。省科協主動拓展觸角,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進科技交流合作。目前,已推動我省建立20個國家級海智基地、49個省級基地,海智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聘請30位海智特聘專家,建立30多個海外工作站,與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中國科協5家海外基地及中國海歸創業聯盟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連續舉辦4屆中國(連雲港)國際醫藥技術大會,3屆無錫馬山生命健康論壇等14場海智大會,1966名海外人才參會,促成落地項目384項。建設中國科協(蘇州)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打造「一核多元」「鐘擺效應」的蘇州模式,促成50個海外項目落戶。推動省內第二家國家級離岸雙創基地落地南京,在全國科協系統率先創建10家省級離岸雙創基地。(蔡姝雯)

 

來源:新華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新年獻詞丨凝聚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巨大壓力……面對重重考驗,我們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交出了令人驚嘆的答卷: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向全球共享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礎;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始終處於全球第一方陣,2020年12月31日,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上市;大數據支撐流調快速找到病毒傳播鏈,在線教育、遠程辦公迎來井噴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潛力巨大,無接觸經濟滿足隔離防控的要求……與此同時,科技領域捷報頻傳
  • 江蘇科協: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_新華報業網
    回顧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踔厲風發,勇挑科技創新歷史重任,爭做創新創業時代先鋒,一年上一臺階,取得長足進步,實現跨越發展。  萬裡揚帆風正勁,奮楫篤行再啟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科技創新成為了大國博弈和國際格局重構的主戰場,要保持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把這一風險挑戰轉化為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國內發展大勢要求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黨中央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紡織科技工作中存在的短板與挑戰: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技術創新內生動力和體系化能力仍有待提高等。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保持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定力科技實力關涉全球政治經濟力量對比,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科技是國之利器,創新是民族之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與過去說的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所謂自立自強,就是自強不息,實現自我創造。這於個人是一種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進取的操守美德,於國家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境界。
  • 弘揚「北鬥精神」 凝聚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
    (8月3日《科技日報》)  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讓人振奮,讓人自豪。其背後的「北鬥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弘揚,北鬥精神的內涵包括「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筆者認為,北鬥精神對與我們今天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弘揚「北鬥精神」,能夠凝聚經濟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  中國北鬥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標杆。
  • 智庫聲音|企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體和微觀基礎
    少數國家的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行為,不僅沒有使中國創新型企業屈服,反而促進了我國創新型企業家們形成「科技決定國運」的共識,加深了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重大論斷的理解和重視。面對科技領域「卡脖子」「脫鉤」「斷鏈」等問題,我國創新型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貫徹落實「加快轉型升級、深化創新驅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戰略部署,呈現出逆勢創新、爭先發展的良好態勢。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供給質量,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筋健骨」、注入強大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內涵型增長。同時,我們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有助於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產業鏈,也可釋放和創造新的巨大需求,是確保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今日(11月20日)下午,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了主旨演講,針對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供給質量,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筋健骨」、注入強大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內涵型增長。同時,我們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有助於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產業鏈,也可釋放和創造新的巨大需求,是確保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
  •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
    王一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規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科技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
  • 王志剛《黨建》撰文: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從國內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迫切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只有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為融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
  • 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要這樣幹!
    同時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對於科技從業者、科技創業者、科技服務者來說,都是極大的鼓舞,催人奮進。世界經濟正處於變革調整重組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催生出新技術、新產業的重要發展與投資機遇。
  • 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題: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前景新華社記者董瑞豐、溫競華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腦科學、深地深海……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正在布局。
  • 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專訪科技部黨組...
    接下來,科技部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界又該怎樣強化使命擔當,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針對這些熱點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
  • 張為付、胡雅蓓:謀篇布局「十四五」 擘畫科技自立自強新藍圖
    一、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內涵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是黨中央創新戰略的承接與遞進。從黨的十八大確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創新發展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從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訪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並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如何儘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支撐?科技部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
  • 勇擔科技自立自強重任
    編輯同志:我是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既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銳意進取,勇於攀登,努力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做出更大貢獻。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是大國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縱觀大國發展史,大多經歷了科技的自立自強,實現技術獨立自主。英美作為科技革命的發起之地,科技的自立自強是其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科技追趕大國亦是如此。一戰前德國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11月20日,在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就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要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但這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