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吹響號角。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回顧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踔厲風發,勇挑科技創新歷史重任,爭做創新創業時代先鋒,一年上一臺階,取得長足進步,實現跨越發展。
萬裡揚帆風正勁,奮楫篤行再啟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科協將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高揚「科學家精神」 厚植人才創新沃土
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的院士牆上,100多位兩院院士星光熠熠。目前,我省兩院院士數量位居全國省份第一,人才大省,江蘇可謂實力擔當。
人才是第一資源。歷史早已證明,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五年來,省科協堅持把科技工作者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全力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建成院士之家、學會之家、海智之家,為科技創新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省科協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舉辦「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在南京等6個設區市、南大等10所高校及雲端劇場開展巡演35場次,3.8萬名科技工作者現場觀看演出,網絡觀看人數達3.1萬餘人。全省聯動開展科學家精神主題巡展系列活動,彰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獎掖英才,激勵創新。省科協在全國首家設立省級創新爭先獎,獎章獲得者王澤山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放大政府科技獎導向激勵作用,提名省科技獎73項,省級學會自主提名24項,共獲獎31項;積極實施省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已助力391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推薦26人次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女科學家獎」等全國性表彰;省青年科技獎已成品牌,歷屆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中產生院士9名。
百丈之臺,起於壘土。五年來,省科協不斷夯實基層組織建設,高校科協覆蓋56.3%的省內高校,企業科協覆蓋全省11.2%的規模以上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全省縣鄉基層科協組織實現全覆蓋。連雲港科協創新建立「六大機制」,在全省率先啟動「4+1」試點工作;淮安市科協以黨建引領科建,助推社會治理,探索「四帶四提」工作模式;寶應縣、東海縣激發「四長」活力,助力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
廣泛集聚創新資源 持續服務產業發展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五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堅持凝心聚力促創新,服務產業促發展,激發澎湃新動能。
為廣泛集聚創新資源,省科協以省政府與中國科協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為契機,先後與中國藥學會等34個國家級學會籤訂合作協議,吸引國家級學會來蘇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39場,近3萬人次參會。推動省級學會、設區市科協與已籤約國家級學會合作,舉行高端學術活動230場次,達成合作項目290個。打造學會科技服務平臺478個。連續辦好6屆江蘇科技論壇(青年科學家年會)。實施「學會能力提升計劃」,培育省綜合示範學會、「特專優精」學會。創新「會展賽商」一體的學術交流模式,帶動省級學會組織開展品牌學術交流活動7098場次,提高學術交流影響力。推動學會提升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有序承接六大類服務職能。
科技工作者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五年來,省科協全力架「橋梁」、織「紐帶」,引導主力軍進入主陣地、發力主戰場,持續服務產業發展。實施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行動,無錫市被列入全國首批22家試點城市,常州市推出科技融合行動計劃。聯合11個國家級學會、6個省級學會建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會同省工信廳制定《2020年服務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實施意見》,全面推動落地生效。泰州市以總分第一入選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市,連續兩年被中國科協表彰為優秀試點單位;宿遷市科協積極推動「企會協作」,有效助力地方重點產業發展。
為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和創造力,讓科技創新成果競相迸發,省科協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制定《省科協關於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聯合省發改委在2018年全國「雙創周」江蘇主會場活動上啟動「院士專家進百園」活動。大力實施「十百千萬」計劃,建成雙創示範基地30個、科技服務站248個。舉辦6屆省科協青年會員創新創業大賽,組織項目路演40場。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築牢科技創新根基
科學素質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積月累所得。五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堅持聯合協作抓科普,舉辦科普宣傳周、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12931場次;2017年以來舉辦4次「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超1000萬人次參加網絡答題,全省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高。2019年我省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12.7%,較2015年提升4.45個百分點,蟬聯全國省份第一。
在科學的海洋裡,院士專家猶如「燈塔」,照亮大眾前行之路。省科協積極推動科學家科普,制播《今日科學》欄目200多期,將100多位院士專家帶進演播室;組織開展院士專家進百校活動195場次;開展院士專家進鄉村活動97場次,惠及農民1.2萬人次;認定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隊193個,聘任首席科技傳播專家312人,科技志願服務隊伍規模在全國位居前列。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這樣強調。近年來,省科協持續舉辦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中小學生金鑰匙科技競賽、省中小學生「詩詞裡的科學」網絡挑戰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培源獎等活動。省內13家科技館實施免費開放,36家社會科普場館擴大開放試點,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所屬專業場館面向公眾常態開放,命名省級科普教育基地539家,科普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力持續增強。
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我省多項科普活動在全國走在前列。作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全虛擬網上展示館,江蘇網上科普展示館展陳面積相當於實體館的9000平方米;「科普雲」信息服務系統布設了2434塊科普大屏,線上科普資源總量達6.8TB;在開展全國科普信息化建設綜合應用和「百城千校萬村行動」試點工作中,省科協榮獲「科普中國·百城千校萬村行動省級優秀組織單位」。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省科協累計上線科學防疫資源圖文資料110餘萬字、短視頻130個、電子圖書和插圖600餘件,累計發布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信息近5000條,近1.3億人次閱讀。
扛起科技智囊擔當 推進國際科技合作
凝聚「最強大腦」,擔當「科技智囊」。五年來,省科協堅持建言獻策助發展,智庫建設開啟新篇章。建設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並以此為主體,由省科協主席、副主席牽頭,充分發揮科協常委、委員作用,聯合打造創新管理與評價等六大研究中心。接長智庫工作手臂,形成以省級學會、高校科協與設區市智庫分庫、省級科技智庫基地為支撐的「小中心、大外圍」智庫體系。2020年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被晉升為省級重點高端智庫。
諮政建言謀良策,全面助推新發展。智庫積極承擔中國科協課題,獲立項資助15項;開展省本級課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50篇。向省委省政府報送《科技工作者建議》63篇、《科技智庫專報》23篇,獲得省領導批示53篇次。開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長三角地區實施情況評估,跟蹤評估上海「全創改」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工作走在全國科協前列。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科技合作是大勢所趨。省科協主動拓展觸角,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進科技交流合作。目前,已推動我省建立20個國家級海智基地、49個省級基地,海智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聘請30位海智特聘專家,建立30多個海外工作站,與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中國科協5家海外基地及中國海歸創業聯盟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連續舉辦4屆中國(連雲港)國際醫藥技術大會,3屆無錫馬山生命健康論壇等14場海智大會,1966名海外人才參會,促成落地項目384項。建設中國科協(蘇州)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打造「一核多元」「鐘擺效應」的蘇州模式,促成50個海外項目落戶。推動省內第二家國家級離岸雙創基地落地南京,在全國科協系統率先創建10家省級離岸雙創基地。(蔡姝雯)
來源:新華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