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高鐵相當於照X光?「量子波動速讀」可1分鐘讀10萬字?雙黃連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喝酒可以預防新冠肺炎?在自媒體時代,科學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社會危害大,損害公眾合法權益,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公共安全。如何防止被「科學」流言忽悠?在成都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黃琛代表市政協科協界別在大會發言,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市政協科協界別提出如下建議:
一、健全科普工作聯動機制
建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召集,由市級相關職能部門組成,聯席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對成員單位實施項目化管理,根據所承擔的科普工作需要,組織開展和參與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探索建立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激勵獎懲機制,爭取將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列入年度績效考核,採用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科普工作合力。
二、將成都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納入立法計劃
建議儘快啟動起草制訂成都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對科普投入、科普設施建設、科普工作條件、法律責任等方面加以明確和細化,進一步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政策法規體系的系統性和協調性,搭建高效的科普聯動機制,從法律層面對科普工作給予保障。
三、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科普事業發展
建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推動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科普事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鼓勵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以及具有科學技術教育背景的公務員、職員、離退休人員等從事科普志願服務,搭建科普平臺發揮科普志願者作用。建立科普志願者隊伍的管理與培訓機制,逐步完善相關培訓制度,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普能力提升培訓體系,大力培養面向農村、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的科普人才。
四、加強科學信息化和科學傳播建設,實施「科學闢謠」行動
建議按照「廣泛匯聚、科學解讀、矩陣傳播、源頭阻斷」的運行機制,建立「成都市科學闢謠平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公眾信賴、運行高效的科學闢謠體系,打造最具權威性、時效性、協同性、精準性的成都市「科學闢謠平臺」。建立由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和市場監管、網信辦指導,專業學會協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參與的「成都市科學闢謠資源庫」,組建成都市科學闢謠專家團隊並建立成都市年度科學傳播首席科學家的評選制度。
做好精準性、全方位、立體化的一體化傳播矩陣,通過「天府科技雲服務」平臺、「科普熊貓」微信公眾號、「你好科學」電視欄目和地鐵電視、報紙和社區科普宣傳欄等傳播渠道,精準推送闢謠資源,廣泛傳播,引導社會正確輿論,讓謠言止於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
在新聞媒體開設科普專欄或者專版,組織不同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提升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開展闢謠宣傳活動和工作交流,與知名媒體聯合發布科學類闢謠榜單。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