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2020-12-01 光明網

【網言】

發現結節不立即切除就會癌變?複方板藍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就絕對不能運動?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觸手可及,傳播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不靠譜、難以產生影響的「科學流言」如果不及時予以澄清,很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面對層出不窮、不斷變換花樣的流言,及時精準的闢謠十分必要。與此同時,如何主動出擊、更有效抵禦「科學流言」,也成為當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課題。

假借科學之名的流言時常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權威聲音缺位。轉變科普理念,多從公眾需求出發,讓及時權威的聲音抵達更多人,才能讓科學跑在流言前面。提高對「科學流言」的免疫力,培養科學素養是關鍵。許多披著科學外衣的流言,雖然不時夾雜著專業術語,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學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斷,並不難發現其破綻。提高科普質量,既介紹具體知識,又傳播科學思維,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全社會抵禦「科學流言」的根基才會更穩固。

「科學流言」的傳播,有著複雜的社會心理因素,難以完全禁絕。面向未來,科普工作任重道遠,仍須久久為功。大力發展科普產業,健全完善引導全社會參與科普的機制,有助於凝聚合力、彌補傳統機構力量的不足,快速響應公眾科普期待,更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科普需求。當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產品更趨豐富,我們定能築起更為立體的抵禦「科學流言」的屏障。

(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喻思南摘編:項鋒、賈月洋)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1日0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網絡闢謠】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網絡闢謠】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2020-12-01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流言」豈能一直「流言蜚語」
    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11月30日《人民日報》)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觸手可及,傳播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網絡上出現了不少「科學流言」,如果不及時予以澄清,很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 「典贊·2019科普中國」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揭曉
    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 今日,「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2019年12月17日,在「典贊·2019科普中國」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揭曉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
  • 是科學還是流言,聽「賽先生」怎麼說
    中國日報網相關報導截圖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雷鍾哲2020年大事件不斷是因「庚子多災」,有種疫苗能預防12種癌症,陰雨天不容易發生火災,上網課戴藍光眼鏡能防近視……這些在你我身邊傳播的所謂「科學真理日前,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發布7月「科學」流言榜,對上述謠言一一闢謠。似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有一批流言不脛而走。如果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那也罷了,權作一樂,可偏偏就有人「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上掛下聯、信以為真,乃至添鹽加醋、廣為傳播,導致以訛傳訛、產生誤導,這就會造成社會危害。
  • 「科學」流言滿天飛?成都市政協科協界別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
    在自媒體時代,科學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社會危害大,損害公眾合法權益,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公共安全。如何防止被「科學」流言忽悠?在成都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黃琛代表市政協科協界別在大會發言,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左右腦測年齡居首
    1月6日,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在北京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信息學家郭光燦,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等大咖學者現場逐一詳解,擊破流言,向公眾還原事實真相。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 剝去流言的"科學"外衣
    原標題:剝去這些流言的「科學」外衣(關注)   答案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會上揭曉。   在當天的榜單揭曉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等十位專家代表,運用科學理論、數據和實驗等方法對十大「科學」流言一一進行了有力「粉碎」,為公眾撥開迷霧,揭示真相。
  • 【用科學擊碎流言】美國人又不吃轉基因了?
    (原標題:【用科學擊碎流言】美國人又不吃轉基因了?)中國科協曾召開過一次轉基因科普座談會,與會專家介紹,當前轉基因技術及轉基因食品中在部分國家被廣泛接受,尤其是北美地區長期大規模種植,廣泛用於人類消費與家禽家畜飼養。同時,專家提供了兩個數字:美國目前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佔主要農作物總面積約90%,美國居民的日常農產品消費中轉基因作物的比例達到了70%以上。
  •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提出觀點]在資訊時代,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折舊率」越來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對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靜甄別的理性意識,涵養一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精神。
  • 酸鹼體質、咖啡含致癌物等入選2018十大「科學」流言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 實習生 應悅)2018年這一年都有哪些「科學」流言刷屏?今天(1月10日),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酸鹼體質、咖啡含致癌物、高溫致北極熊滅絕等成為過去一年的十大謠言。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現場。
  •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了嗎日前,2020年1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快來看看這些流言你「中招」了嗎?1.「手機信號增強貼」能增強信號?流言:將「手機信號增強貼」貼在手機背部的「有效位置」,信號就能從1格變成3格,玩遊戲、刷視頻不再延遲,地下車庫、高層辦公樓等「全場景」均能使用。
  • 每月科學流言榜6月榜發布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沒
    原標題: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沒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昨天發布6月榜,共9條流言上榜。   流言1:霍金警告人類不要登月,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 2015年4月「科學」流言榜竹炭去甲醛入榜
    人民網北京4月29日(記者 馬麗)4月科學留言榜今天發布,竹炭去甲醛、無根豆芽有毒等入榜。「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1、竹炭能夠去甲醛?
  • 《流言終結者》的主持人格蘭逝世了
    今天下午的消息,《流言終結者》的主持人,日裔美國人格蘭·今原突發疾病病去世,年僅49歲。《流言終結者》有五位常規主持人,格蘭在第三季中間加入,登場最晚,給人的印象卻非常深刻。他是團隊的智多星。第一次出場,他就錘碎無數個動物骨頭,來研究最能模擬出人骨頭強度的配方。他還製作了一個巨大的八足蜘蛛機器人,能馱著一個成年人行動。
  • 擊破電腦族防輻射三大流言
    每天喝點綠茶能抵禦電腦輻射等的說法是否正確呢?下面我們來盤點電腦族養生秘笈,揭秘電腦輻射流言的真實性及防輻射秘笈吧。  輻射指的是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如阿爾法粒子、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擴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不停向外輻射。輻射本身是中性詞,但某些物質的輻射可能會帶來危害。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出爐 可能就有你中過的套路!
    你的朋友圈裡是否有偽科學「潛水」?你是否遇到過科學選擇難題卻苦於無權威解答? 今天,「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曉。
  • 每月科學流言榜6月榜發布 這些流言你中招沒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6月29日發布6月榜,共9條流言上榜。流言1:霍金警告人類不要登月,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 「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排第一
    2017年,這些披著「科學」外衣的流言正在「野蠻生長」,但真相卻並非如此。日前,百度搜索聯合北京市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向公眾披露了過去一年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流言。
  • 民生智庫 | 健康真相,別讓這些「科學」流言困擾你
    別讓這些「科學」流言困擾你,一起來看真相吧。1.「量子原塑」能防癌防糖尿病防高血壓?流言:量子原塑(礦物飲液)是經過量子技術磁化後的磁化水,富含百餘種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飲用這種水可以防治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皮膚病等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