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各位考生備戰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事業單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希望各位考生能及時查看,助您一臂之力。
背景連結
發現結節不立即切除就會癌變?複方板藍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就絕對不能運動?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
[提出觀點]
在資訊時代,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折舊率」越來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對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靜甄別的理性意識,涵養一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精神。
[綜合分析]
近年來,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比例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但科學精神培育相對緩慢。假借科學之名的流言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在一定程度權威聲音缺位。不可否認,公眾對與自身相關的衛生健康、食品安全、氣候環境等信息比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沒有及時、權威的信息,不少人會「寧可信其有」,信息的轉發無形中助推了流言的傳播。可見,在一些領域,科普供給與人們需求之間存在著差距。另一方面在於傳統科普在內容選擇、表達方式等方面還存在改進空間。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觸手可及,傳播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對「科學流言」,不能及時予以澄清,很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例如,網絡曾經謠傳的「蛆橘事件」「打針西瓜」,導致一些地方的優質農產品滯銷;有的「致癌提醒」「民間偏方」,讓一些老年人誤入養生歧途。
[參考對策]
轉變科普理念,多從公眾需求出發,讓及時權威的聲音抵達更多人,才能讓科學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氣象部門在預告天氣信息之外,還時常解答老百姓冷暖關切,贏得了好評與認可。
提高對「科學流言」的免疫力,培養科學素養是關鍵。提高科普質量,既介紹具體知識,又傳播科學思維,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全社會抵禦「科學流言」的根基才會更穩固。
要大力發展科普產業,健全完善引導全社會參與科普的機制,有助於凝聚合力、彌補傳統機構力量的不足,快速響應公眾科普期待,更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科普需求。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專業人士在自媒體平臺及時答疑釋惑,幫助大家理性認識病毒、科學防疫。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李佳蒙)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