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2021-01-10 中國科協

「在美國,有人認為新冠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有人認為製藥公司要從疫苗中大賺一筆,還有人指責比爾·蓋茨為牟利製造了這次疫情。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非常荒謬。」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

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公眾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不僅是指了解科學真相,還要有能力基於事實去做科學判斷。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辯論、決策,這也是科學素養重要的評價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14億公眾自覺戴起口罩,這是建立在公眾科學素養之上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體現。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稱,在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以及推動後疫情經濟發展方面,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日益彰顯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大教育。全社會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為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會基礎。」

據悉,「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10%以上,大大縮小了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不過,龔克認為,「10%科學素養率也是非常低的,並不是非常高的水平。」

蒲慕明直言,新冠疫情期間,並不是所有公眾都有科學素養,很多誤解和謠言在模糊真相。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稱,美國有相當大一部分民眾表示不相信新冠疫苗、不相信氣候變化。「我們周圍有很多偽科學,比如佔星術、算卦等,這反映了大眾其實還沒有真正接受科學的作用,沒有接受基於科學事實這一理念。」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直言,美國這次應對疫情不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科學家被「拋棄到了角落」。

科學家要參與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

如何提升公民科學素養,讓公眾更加信任科學?

專家表示,首先要讓公眾意識到科學的重要。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認為,必須告訴大眾還有很多問題有賴科學去解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堅原稱,疫情之下,科學是唯一賴以生存的武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持有同樣觀念,他說:「如果不相信科學,可能會迎來很多災難。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大眾『什麼是科學』,還應該告知大眾科學能驅動社會進步。科學不僅是知識,如果能正確運用科學,就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傳播科學事實過程中,科學家扮演重要角色。蒲慕明表示,公眾不信任科學和科學家是因為科學家與大眾溝通不足,沒有告訴大眾自己在追求什麼,沒有告訴大眾自己的追求中什麼是對社會有利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輕人正在試圖積累科學信息和知識,如果科學家不到現場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科學知識,他們的拼圖中就會缺掉一塊。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告訴他們科學非常美妙,科學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好。」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強調,作為一個合格的科學家,應該有能力把複雜東西講清楚。

懷進鵬認為,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是公眾理解科學的根本途徑,「科技共同體有責任向公眾傳播科學」。提到科學傳播,阿達·約納特建議多講述讓公眾容易聽懂的科學故事,比如科學幫助為我們消滅脊髓灰質炎,戰勝天花,延長了人類壽命。

媒體被看作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重要渠道,有專家指出,要加強媒體和科學界合作。阿龍·切哈諾沃表示,要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引導大眾相信科學是可信賴的。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衝村憲樹稱:「應對全球規模性問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智慧,需要大幅提高世界人民的科學素養。」(代小佩)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聽華人「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朱棣文,這一生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的部長,現在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紹斯塔克做了題為《生命起源與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的主旨演講,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相關領域師生近500人到場聆聽。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Marcus理論幾乎涉及化學學科中與化學反應速率有關的各個分支領域,以及材料科學、分子器件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東方網11月28日綜合消息:今天,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另外,16人新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頂尖科學家論壇 | 鍾南山:科學事業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諾獎得主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特別是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最終目的都不是培養諾獎得主,獲獎只是溫度計。"在今天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以視頻形式參與「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發表致辭。
  •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京都大學是一所世界級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其培育出的人才和學術成果享譽世界,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我們來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知名校友有哪些。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目前,戴宏傑教授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化學獎史蒂芬·布赫瓦爾德(Stephen L. Buchwald)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約翰·哈特維希(John F.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國際知名的科學數據服務公司科睿唯安,收錄了約5000萬篇論文,其中只有5700篇(佔0.01%)被引用次數超過2000次。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Amold)是將門之後,從小就是叛逆少女,15歲那年,她就獨自搭車去華盛頓特區,為了抗議越南戰爭;高中時她就離開家,靠開計程車和謊報年齡當服務員來養活自己,後來還考上了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系;除了主修課程外,弗朗西斯還選修了經濟學、俄語和義大利語等課程,大二時這些選修課就派上了用場——那年她來到義大利的一家工廠,為核反應堆製造零件,可以說是真正的硬核少女了。
  • 臭氧層「殺手」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生前遭化工領域誹謗
    責編 | 葉水送2020年10月的諾獎周期間,在我們迎接新晉的諾獎得主時,南極臭氧層空洞發現者、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Mario Molina)因心肌梗塞逝世於墨西哥城,享年77歲。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而關於羅傑·彭羅斯教授和他背後的家學淵源,也在諾貝爾獎後受到了更多關注。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實際上,1931年出生的羅傑·彭羅斯教授,比霍金年長11歲。他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隨後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記者 徐治國 文/圖  與錢永健(Roger Y Tsien)的對話緣於近日在德國南部小鎮——林道(Lindau)舉行的第59屆諾獎得主論壇。作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國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與中國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