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2020-12-01 騰訊網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諾貝爾獎」是遵照瑞典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的遺囑所創立的,將他部分的遺產創立「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所得到的利息作為獎金去鼓勵那些為了科學做出卓越貢獻人。「諾貝爾獎」被認為是世界範圍之內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對做出貢獻的人的最高認可,它共分為5個方面「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與文學」,是現在世界最重要的獎項。

截止到2019年,共有919位個人與24個團體被授予諾貝爾獎,其中,美國佔比最多,高達41.45%,緊隨其後的是英國約佔14.3%、德國約佔11.75%、法國約佔7.5%、瑞典約佔3.37%、日本約佔2.93%,而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諾貝爾獎僅佔了0.3%。雖然我們不願承認,但確實就是現實。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朱棣文,這一生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的部長,現在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朱棣文曾在採訪中談到與中國的教育相比,他更喜歡美國的教育,美式教育鼓勵學生不要只注重課堂上的內容,不要只顧著把知識背下來考一個高分數。而「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記憶、注重培養學生對師長的尊敬,但卻不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或者說是與老師探討、爭論」。上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分數決定未來。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對孩子是沒有提高的。這也是很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

楊振寧先生也曾經對中國學生科研成果較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要遠遠超過美國的學生,但是十年以後,在科學研究上卻很少做出成績,這是因為,美國的孩子要比中國的孩子思維更加活躍,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都超過我們。

為什麼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眾多?

1、從小重視科學教育

美國對於孩子的科學教育方面是非常重視的,從幼兒園開始,科學就作為授課的重點內容。他們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過程,不光是讓孩子認識一種物品、知道一種實驗,而是讓他們了解這種物品是怎麼來的,實驗是如何完成的。這種鼓勵孩子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的教育理念,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

2、父母帶孩子去探索接觸大自然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美國父母會經常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去探索大自然,探索每一個未知的領域,在探索中學習,在真實的環境中去觀察體驗。李子勳曾說過「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它有利於孩子的生理與心理健康成長,促進認知的發展,培養好奇心與想像力,是一種接近科學的最佳方式。

3、美國《公民權法》中幼兒的兩個權利,玩和問為什麼

美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兒童權利保護的國家,因為1968年時,美國的一位母親因為幼兒園破壞了女兒的想像力為由,將幼兒園告上了法庭,並且贏得勝訴,最終成為美國《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之一,經過多次的修改,現在的美國《公民權法》對幼兒的部分有兩個特別的權利,「玩」和「問為什麼」。這也看出了美國為什麼科學家、科學成果多於中國,因為他們從法律開始就致力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保障。

4、注重STEM的培養

歐巴馬曾發言:「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捍衛美國作為世界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引擎地位,而明日的領導地位,取決於今日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尤其是STEM的培養。」

歐巴馬所提到的STEM,就是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每一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STEM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與素養,讓他們有能力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地去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是值得我國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為什麼我們總感嘆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少的時候,卻仍然沒有看見自身的教育缺失,如果只用成績的高低就決定了這個孩子的未來與發展水平,而不是去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那麼我們的未來在諾貝爾獎上仍然會無法進步。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為了未來更加強大,請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可能。

相關焦點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諾貝爾獎明日起陸續揭盅。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也儘管錢永健與愛國科學家錢學森有著極為親近的關係,但國籍之別,表明這位有著華人同樣臉龐的科學家,其成長環境與國內有著很大的差別。諾貝爾獎舞臺上似乎並不缺少華人的身影。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僅3位女性獲獎,12位華人獲獎
    最年輕的物理學獎獲得者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勞倫斯·布拉格,他於1915年與父親威廉·布拉格一起獲得諾貝爾獎時年僅25歲。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夫妻獲得者 瑪麗·居裡和皮埃爾·居裡於1903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朱棣文: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名師說(mingshishuo)」特別推薦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華人物理學家朱棣文精彩的演講內容
  • 細數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不知道大家最近應該都被日本十八年裡拿十八枚諾貝爾獎的消息給震驚了。進入21世紀以後的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世紀前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幾無懸念。而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多少也會納悶,既然日本有這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中國呢?
  • 諾獎得主:美國若沒有華人學者,可能會跌至二流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華裔學者朱棣文。近日,諾獎得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Steven Chu)在接受《自然》新聞(Nature News)的採訪時表示:「(華人)科學家確實正在離開美國……我正在試圖說服這些科學家不要走。如果沒有這些移民科學家的幫助,我們(美國)可能會成為一個二流科技水平的國家。」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本次諾貝爾獎共設置6類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而且受疫情影響,將於12月舉辦的頒獎晚宴將改為線上進行。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平分秋色,各自擁有兩名諾獎得主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凌晨兩點,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敲另一位諾獎得主的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凌晨2:15,美國加福利尼亞州,一位83歲老人按響了他鄰居家的門鈴:醒醒,咱倆得諾貝爾獎了!於是,凌晨兩點多,諾獎獲得者羅伯特•威爾遜和妻子穿著睡衣敲開了他的鄰居,也是另一位諾獎獲得者米爾格羅姆的門。監控錄像顯示,威爾遜2:15按響了米爾格羅姆家的門鈴,還敲了十幾秒鐘的門。「保羅,是我。」威爾遜說,「你得諾貝爾獎了!他們正聯繫你,但聯繫不上,他們好像沒有你的電話。」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來源:新浪科技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從左到右)新浪科技訊 10月30日下午消息,今天,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發布會上,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
  • 諾貝爾獎背後的數據你知道嗎?中國又有幾個諾獎?來西瓜視頻了解
    吉野彰,日本歷史上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這「第二個科學基本計劃」頒布後的第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什麼是第二個科學基本計劃?這是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份頒布的一項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五十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但是自2001年至2019年19年內,日本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以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驚人速度發展,震驚了世人。那麼你了解諾貝爾獎嗎?你知道中國總共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嗎?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面對綠色和平組織持續不斷地反對轉基因,超過百名諾獎得主站了出來,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停止反對轉基因。目前,大約1/3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皆在聯合署名的名單中,這其中包括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知名科學家。
  • 農家走出的諾獎獲得者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在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進行採訪後,楊瀾深刻感受到了他心底的悔恨與悲苦。或許對於一些看透生命本質的人來說,世俗打造的枷鎖、牢籠並不能圈養住自身的信念。當楊瀾詢問道:"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崔琦毫不猶豫地回答著。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那些「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們
    其實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很多華人科學家本來應該評為諾獎,但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錯失」諾獎,甚至於至今也不為大眾所知(但在他們自己的領域乃至生命科學領域都頗為知名)。這也導致在諾獎公布之後,立刻引來了極大的爭議:明明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原理,發表的時間也極為相近,為什麼不是莊小威獲得諾獎?後來諾貝爾獎官方也給出了解釋:貝齊格早在1995年就發表了相關的論文,並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
  •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葉嘉瑩,以及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團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廖滿嫦、中國女排及主教練郎平、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科幻作家劉慈欣、第44屆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第一名於航。
  • 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一次100萬,為什麼商家推崇諾獎得主?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 你知道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嗎?
    說起諾貝爾獎,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楊振寧、李政道、莫言、屠呦呦等幾位的大名,但是華人(包括中國人和華裔外國人)到底有多少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