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2020-12-06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從左到右)

新浪科技訊 10月30日下午消息,今天,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發布會上,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共同接受了採訪,新聞發布會由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主持。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介紹了他們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也介紹了VHL疾病(註:即CNS血管母細胞瘤合併腎臟或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腎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HIF-1和氧氣之間的關係。

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也分別介紹了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米歇爾·馬約爾認為他們二人比較幸運地開發出了能夠偵測到星體帶來振動的工具。

系外行星上有沒有生命,如果有的話,這個生命是否會非常高級?

迪迪埃·奎洛茲認為,其實生命就是由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構成的,關鍵就是要有這些合適的化學物質,其實是各種元素的組合,比如說這種地理物理還有生物化學,各種各樣的元素。是不是存在一些元素可以保護星球,可以保護星球上各種環境,現在有一些人開始構建地球的原始狀態,想去了解生命是如何出現的。

但我們真的就能夠找到系外生命嗎,迪迪埃·奎洛茲表示並不能確定,除非說找到一個星球跟地球一模一樣,那我們就可以肯定這個星球上一定有生命,不然的話就只是可能有生命,但它跟我們非常不一樣。

米歇爾·馬約爾也同意迪迪埃·奎洛茲的看法,他表示其實確定是有很多星球它們有比較合適的條件,讓生命出現。像我們整個宇宙當中,有數百億顆,數千億顆星球,肯定會有比較合適的組合,不管是從溫度還是其他方面,所以說這種合適星球可能有上百萬顆。

米歇爾·馬約爾表示,歸根到底我們要思考這樣一個複雜的問題:生命到底是宇宙演變當中正常會出現的一步,還是偶然出現的。

諾獎得主平時看世界跟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會特別關注哪些方面?

對此, 格雷戈·塞門薩表示,作為一個科學家,可能看待世界時會戴上特殊的眼鏡,他們經常會問: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跟我們的研究有沒有什麼關係。他們會試圖從自己工作的角度,來理解所看的東西。

迪迪埃·奎洛茲表示,作為一名科學家,作為整個人類我們所繼承下來所有的知識,都是因為當初有一顆好奇心,發現這些知識,他們在發現這些知識的時候,當時並沒有什麼實際應用,就像人類壽命一樣,300年前人類的壽命就會比現在短很多,所有的一切都會有開頭,而這個開頭就是純粹由好奇心驅動,是純粹的基礎研究。

威廉·凱林認為,應該說所有科學家都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有興趣解決非常有意思的難題,至於說這些難題到底是什麼,他覺得這就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比如說有些科學家可能比較喜歡觀察天空當中的星星。對今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得主來說,他們就是對臨床一些疑難問題比較有興趣,他認為就算你不是一個醫生,屏息幾分鐘,也能感受到沒有氧氣所帶來的情況,威廉·凱林覺得這個就是科學家共同想解決疑難的問題,這就是科學家的共性。

近年來,中國在天文物理和生物醫療等方面投入很大,當問到諾獎得主對於中國近期以及未來在國際科學合作中扮演的決策有哪些期待時,威廉·凱林表示,他們對於中國的期待值非常高,希望中國繼續能夠成為在科技方面一個領先的國家,但他也提醒倒,有些研究短期內比較難出成果,他介紹說,他觀察到真正給人類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技術,其實都是基於好奇心的研究。

格雷戈·塞門薩對威廉·凱林的看法表示贊同,他覺得科學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創造力,同時敢質疑現有的東西,他認為要想在科技上有突破,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動,而且這些應該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進行的,因為這個時候思維還沒有形成定勢。

米歇爾·馬約爾介紹到,大概30多年之前,他曾和中國天文學家一起合作,他覺得這真的就是科學之美,因為科學沒有國界,當時他和來自於中國、歐洲、南美的科學家一起合作,他也再此強調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迪迪埃·奎洛茲非常贊同他導師(即:米歇爾·馬約爾)的話,他覺得科學沒有國界,他們要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培養一種科學文化上,需要想辦法找到地球上所有的大腦,一起來協作,一起推動進步。(河雨)

相關焦點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116位諾獎文學得主 女性有15位
    2019年10月10號晚,瑞典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女作家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漢得克,截止到目前,諾獎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當中,116位獲獎者一共有15位女性獲獎,下面小編來介紹這些傑出的女性。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 解讀塞勒分析了「為何有人股票大跌仍不肯割肉」對於理察·塞勒的獲獎,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來形容。「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Stanley Whittingham,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 分校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鋰電池研究先驅。1941年出生,本科、碩士和博士均畢業於牛津大學。加入Binghamton之前,長期在石油公司Exxon工作,從事電池研發。吉野彰 (Akira Yoshino),1948年生於日本。
  • 諾獎風向標!19位科學家榮獲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新聞—科學網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William Henry Bragg同時獲獎。2018年,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居裡夫人) 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Gregg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教授,他關於能夠使癌症因子適應無氧環境的HIF-1的研究帶給了他巨大的榮耀,包括2019年的諾貝爾獎——為獎勵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迄今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即2009年獲獎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獎金都怎麼用?  捐助社會公益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優良傳統,歷史上有多位諾獎得主將部分甚至全部獎金捐贈給慈善機構。比如,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就將這筆獎金全數捐給了法國紅十字會。  同時,還有許多諾獎得主也選擇將獎金投入他們的科研事業,或者用於學科教育。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就在剛剛,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阿希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三位獲獎者的頒獎詞中寫道:「2019年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20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這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約翰|巴丁|...
    (約翰•巴丁)25歲與96歲: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Lawrence Bragg,獲獎時是25歲。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William Henry Bragg同時獲獎。2018年,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12位諾獎得主參與,100名科學家獲獎,溫州如何成為世界焦點
    在2019年在溫州舉行首次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後,溫州的資本價值就被發掘。溫州的資本和科技創新結合,搭建了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孵化平臺,為青年科學家的夢想提供舞臺、資金。一年多來,溫州已經成為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的夢想之城。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