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2020-12-06 齊魯壹點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理由是:」表彰她樸實無華的詩意之聲,並以一種嚴峻的美感普世化個體的生活。「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安德裡亞·格茲。(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2020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珍妮弗·安妮·道德納。(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這些極富藝術感的諾獎獲得者畫像,其實都出自同一人之手——瑞典畫家尼克拉斯·埃爾梅赫德(Niklas Elmehed)。可以說,他是除諾獎評委團成員之外第一個提前知道時年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

埃爾梅赫德與他繪製的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畫像(圖片來源:Niklas Elmehed推特帳號)

埃爾梅赫德,這位來自瑞典的數碼藝術家,曾就讀電子工程和藝術專業,擅長人物肖像畫。他自2012年開始在諾貝爾獎官方組織中擔任藝術總監,也是從那時開始,他親自設計並繪製公布在諾貝爾獎官網上的各獎項得主畫像。

截至2020年,他已經為諾獎繪製畫了50幅左右作品,均為由黑色線條勾勒輪廓、金箔點綴的人物頭像,畫面乾淨、風格一致,且栩栩如生。

埃爾梅赫德正在繪製2018、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與彼得·漢德克畫像(圖片來源:Niklas Elmehed推特帳號)

此前,歷任諾獎獲得者在諾貝爾獎官網上的肖像畫並沒有統一的基調和風格,甚至很多諾獎獲得者並沒有公開的「上鏡」照片。直到埃爾梅赫德擔任藝術總監之後,這一狀況才得到改變。

埃爾梅赫德和他的作品(圖片來源:Niklas Elmehed推特帳號)

埃爾梅赫德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採訪時,對自己繪製的諾獎獲得者畫像有一番解讀。

他說,自己十分注重畫作中的線條感和立體感。此外,瑞典國旗的顏色是由藍色、黃色組成的,因此用這兩種顏色作畫,象徵著打破種族界限,呼籲人人平等,「一如諾貝爾獎的評審準則,只論對人類的貢獻,不談國籍分野。」

針對人們普遍認為他是「諾貝爾獎背後的男人」,他本人曾通過媒體公開回應,其實自己的繪製時間十分有限,並不比大家早很多知道結果。「我必須一直表現得最好,」他說,「這就像一場比賽。」因為他必須在拿到獲勝者的名字和照片後,迅速捕捉這個即將成為世界矚目的人物特徵和神韻,然後把這些都繪製出來。

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畫中的埃爾梅赫德(圖片來源:Niklas Elmehed推特帳號)

據稱,埃爾梅赫德曾經僅花35分鐘就畫好了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派屈克·莫迪亞諾 (Patrick Modiano) 的畫像,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s)的肖像,也是他在40分鐘內畫好的。

「所有這些人,以他們的智慧和他們所取得的成就,真的應該得到這個獎。還有一幅漂亮的肖像畫。」埃爾梅赫德說。

(澎湃新聞 作者 鳳凰網讀書)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4位來自瑞典的諾貝爾獎評選團成員來到清華大學,為大學生詳細披露了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    什麼樣的科學家才能夠問鼎諾貝爾獎?昨天在清華大學,由瑞典皇家工學院院長安德士·弗洛斯特姆與諾貝爾獎三位評委博吉·詹森、伯蒂弗·雷德霍姆、斯文·林丁做客「清華論壇」主講「諾貝爾獎與科學發現」,為在場的400餘名清華師生揭示了諾貝爾獎評選中的諸多事情,也探詢了諾貝爾獎與科學探索之間的關係。    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本文在此簡單回顧過去十年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馬悅然透露了當年諾貝爾獎的內幕,沈從文與諾獎已經很近,近到了他和諾獎的淵源可能與老舍相似。只是他的命裡和老舌、巴金一樣。上圖所示的是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分布情況,我從這張圖中讀出來的是諾獎評委的政治意識形態:那此諾獎評委似乎在說,諾獎只頒發給華人,不頒發給中國人。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有爭議的獎項,但獲得者的文學創作能力未必很差。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獎,並且成為我國第一個獲獎作家。這在沒有獲得過諾獎的地方來說,自然是值得慶賀的事,然而隨著過分解讀,莫言搬回的諾獎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無論在任何場所,莫言一出現就會被大家格外關注。
  • 自從中國人得過諾獎,就不再那麼在乎它了
    對比自然科學,文學顯然誰都能聊兩句,也是諾獎最易攻破的堡壘,因而被寄予過長期的「面子希望」。莫言在2012年的諾獎折桂也完成了精神祛魅,此後誰得諾獎越來越不值得關心,除非是村上春樹。曾經,諾獎一出洛陽紙貴。如今卻好似投入湖中的一個小石子,蕩起幾圈漣漪,就歸於平靜了。阿喀琉斯的勝利諾貝爾文學獎又「爆冷」了,這麼念叨有附庸風雅的嫌疑。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者中沒有門捷列夫。門捷列夫其人門捷列夫1934年出生於西西伯利亞。幼年艱苦,他出生後不久父親雙目失明,收入只有父親微薄的退休金,根本不足以維持生活。無奈之下,門捷列夫全家投奔了開玻璃廠的舅舅,門捷列夫對玻璃的製作十分感興趣,在他心裡埋下了化學的種子。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他的3000多萬英鎊的遺產用於設立諾貝爾獎,獎勵那些對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
  • |諾獎專欄|2020年生理或醫學誰獲獎? 為什麼獲獎?
    實況直播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揭曉儀式參加方式:騰訊會議視頻主題: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儀式關注我們,獲取最新資訊一年一度諾貝爾獎項獲獎者公布儀式將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如既往通過|諾獎專欄|為各位報導誰獲獎?為什麼獲獎?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其實從諾獎誕生開始,日本歷史上一共就有27人獲獎,其中有兩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加人美籍。25人當中,其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大家可以看到,在諾貝爾五大獎項中,日本都佔全了,唯獨後來增設的經濟學獎日本人尚未問鼎過。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也是第四屆「呂志和獎」之「人類福祉獎」獲得者。他是香港企業家中最早做老闆的人,是最年輕的百萬富翁;85歲問鼎亞洲第二富豪高位的他,也是他們中做老闆時間最長,最大器晚成,80歲高齡還能開創世界性驕人業績的人,並且還是澳門名副其實的新賭王。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諾獎獲得者理論預測當時,年僅31歲的李政道更成為諾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這一紀錄,直至2014年才被打破。此後,幾乎每20年,就會有一名華人科學家斬獲此獎。先是1976年,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與美國物理學家伯頓·裡克特,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共獲物理學獎。當年的頒獎典禮上,他也成為第一個用中文發言的獲獎者。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說意料之外,是因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爾·卡勒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勒曼已經在2002年得過了諾獎,所以我先前認為再給塞勒的可能性不會太大。沒想到,今年諾獎委員會還是垂青了塞勒,並且還是獨得,這點確實令我有些意外。」陳永偉說,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現場#2020諾貝爾獎#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籤署了他的遺囑和遺囑,將他的大部分財產分配給了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