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北京時間10月8日晚間6點左右揭曉。儘管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亞洲的經濟學家尚無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經歷,但這並不妨礙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國人的熱議。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哪些層面影響著中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獲獎的理論在中國究竟在哪些層面得到了應用?本文在此簡單回顧過去十年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
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十年4位獲獎者談及中國樓市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從2007年至2017年,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不少獲獎者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印象深刻。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
在過去十年間,樓市是中國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關於中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長久沒有定論。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
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2015年諾獎得主安格斯·迪頓曾詼諧地表示「我們知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丈母娘市場」;而2013年諾獎另一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則直言中國的房地產情況非常複雜,自己也很難讀懂其中的奧秘。
多位得主關注中國創新
伴隨著中國產業的升級,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雙創」計劃的提出,「創新」成為過去十年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到中國時的另一個高頻詞。有三位獲獎者在談到中國經濟問題時提到了創新和研發投入。
「在這一時代,要看哪個國家會成功,哪個會失敗,看誰在做研發就知道了。」2010年諾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曾表示。他肯定了中國於2015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綱領,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將有助於增強競爭力。2011年諾獎獲獎者託馬斯·薩金特曾表示「中國在創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將會對整個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除了對中國的創新表示肯定之外,2014年諾獎獲獎者讓·梯若爾則建議,中國要想在全球有更大的影響不僅需要科技創新還需要思維創新,「有時候很小的改變就會對市場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此外,全球化和消費轉型也是諾獎獲獎者關心的話題,2015年諾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就曾在前幾年的中國行中表示,「中國已經進入了家庭消費時代,提高消費率有助中國經濟發展」。2010年諾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在全球化過程中很重要。
有獲獎者曾參與中國經濟改革探索
自上世紀末起,就有獲獎者參與到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2016年諾獎得主奧利弗·哈特曾在1994年赴華參加了著名的京倫會議,講解了自己與菲利普·阿吉翁、約翰·穆爾共同提出的對現行破產程序進行改革的建議,即所謂「阿吉翁-哈特-穆爾破產程序」關於破產改革的研究。京倫會議後來被中國經濟學家錢穎一視作經濟政策研究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的三個案例之一。
更多的諾獎得主往來於中國學界。包括讓·梯若爾、戴爾·莫滕森、埃裡克·馬斯金和奧利弗·威廉姆森等先後來到中國的大學,進行學術講座,同時也嘗試與中國高校開展諸多學術方面的合作。
另外一個有趣的數據是,過去十年間的2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共有兩位「中國女婿」,分別是2010年諾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以及2013年諾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
新京報記者 朱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