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2021-01-09 新京報貝殼財經

羅伯特蒙代爾。

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世界獎項之一,一直受到極大關注。雖然目前未有中國經濟學家獲得諾獎,但此前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不少人與中國有一定淵源,或是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有較多研究,或是在中國的組織機構中有所任職,或與中國經濟學家有一定聯繫。

最常來華諾獎得主: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Mundell),以表彰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及最優貨幣區域分析」所做出的貢獻,其理論也成為歐元理論的基礎,最終促使歐元出臺,因此蒙代爾被譽為「歐元之父」。

蒙代爾後期的研究中常涉及到中國經濟,還曾寫過《過渡經濟中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改革:中國個案》。

蒙代爾本人曾多次到訪中國,2005年3月,蒙代爾獲得北京市政府頒發的永久居留證,成為一名「北京市民」。在此前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蒙代爾還曾表示,其在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均有生意,因此常常會來中國,也在考慮定居中國。

另外,蒙代爾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開設了一門經濟學講座(現名「黃達-蒙代爾經濟學講座」),曾多次來人大發表演講。在其2001年的一次演講中,蒙代爾表示,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在西方經濟進入衰退的寒流中保持高速增長。當時的世界經濟放緩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恰恰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和制度框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一個機會。

他還點評過亞洲區域是否需要統一貨幣的問題,認為目前亞洲並不一定立即需要與歐元相同的形式實行單一貨幣,也可以通過人民幣、日元等主要貨幣能夠在某一水平保持固定匯率來起到穩定地區幣值的作用。

有諾獎得主與中國研究機構、高校合作

諾獎得主與中國產生聯繫的另一種方式是與研究機構、高校等合作。例如200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和2011年得主託馬斯薩金特(ThomasJ.Sargent)。詹姆斯赫克曼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和發展了個體計量經濟學。他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等研究機構和院校有著很多合作,2018年11月獲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名譽教授。

赫克曼非常關注中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他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年會上表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是導致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並且趨勢還在持續,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影響了下一代接受教育的機會。解決不平帶代際傳遞問題和兒童受教育問題,要關注技能的形成,包括早期投資以提升孩子智商的發展,以及後期投資,形成動態的互補性。

託馬斯薩金特於2017年6月正式加盟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主持成立了「薩金特數量經濟與金融研究所」並擔任所長,該研究所研究內容聚焦於各國宏觀經濟、國際投資、經濟與金融等領域。2018年秋天,研究所正式啟動了經濟學博士(數量經濟方向)項目。

薩金特也曾多次就中國經濟領域的相關問題發表看法。在此前新京報的專訪中,薩金特談及貿易問題表示,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不僅是出於商業的需求,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得跨國貿易成本更低、利潤更高,貿易註定是要跨越國界的。「貿易戰將會降低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分配效率。最大的失敗者將是那些強加最多關稅和貿易壁壘的國家。」

多次來華講座建言中國經濟發展

不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常來中國參加研討會、講座等活動,其中有幾位是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常客。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麥可斯賓塞(A.MichaelSpence),曾連續多年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出建議。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年會上,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中國目前需要面對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能夠保持經濟增長、收入和就業的穩定,同時又能夠應對越來越大收入差距的問題。他提出,中國可以用更多稅收政策調整社會公平問題,比如環境稅、土地稅、資本獲得稅等。合適的稅收結構可以很好地幫助經濟結構改革,從而解決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平的問題。

麥可斯賓塞的觀點則聚焦於投資方面,他認為目前中國改革的目標是希望投資更加有效,避免低回報的投資。「公共部門的投資首先是能使人民受益,它是成功的增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私營部門的投資是互相補充的。」斯賓塞稱,當私營部門的投資不足、流動性緊缺時,需要政府的投資補上缺口,在這方面中國做得很好。

諾獎得主的中國學生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中,最常見的關係是師生關係。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中國經濟學家蔣碩傑的老師。蔣碩傑博士在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就讀,導師即為哈耶克,蔣碩傑的學術理論也具有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基礎,曾對凱恩斯提出批判。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Friedman)與中國經濟學家鄒至莊也有師徒關係。鄒至莊1951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弗裡德曼是他的老師。鄒至莊最為著名的理論是「鄒氏檢驗(Chowtest)」,主張用計量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學。

2007年諾獎得主萊昂尼德赫維茨(LeonidHurwicz)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的老師。赫維茨被稱為「機制設計理論之父」,與導師一脈相承,田國強的研究領域也包括經濟機制設計理論,2006年曾被《華爾街電訊》列為中國大陸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另外,1979年諾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是林毅夫的老師;1996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莫裡斯(JamesA.Mirrlees)是張維迎的老師。

除師生關係之外,還有中國經濟學家與諾獎得主是好友關係。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張五常,與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均為好友。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徐超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奧利弗·威廉森  威廉森是"新制度經濟學"的著名學者。他的研究表明,市場和諸如公司等層級組織代表著不同的治理結構,在解決利益衝突方面採取不同的方法。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艾利諾-奧斯特羅姆  奧斯特羅姆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51年84人,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本篇為上篇,將系統介紹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往屆得主有哪些「中國情緣」?
    諾獎評選委員會稱,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他們以實驗為基礎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現在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2017年的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的研究,被指「讓經濟學分析更加符合人性」。塞勒通過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他指出,受多種心理作用影響,人們會變得非理性,難以管好錢包。比如,同樣是價值1000元的鞋子,消費者在購買普通款時會猶豫不決,但面對名牌打折款時可能會衝動消費。
  • 1980年至今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攬表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自1980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共舉辦了27屆,歷屆獲獎人員名單如下:  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埃德蒙-菲爾普斯因研究宏觀經濟政策的傑出貢獻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通貨膨脹及其對失業影響之間的關係而獲此殊榮。
  • 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2名經濟學家 近10年得主一覽中新網10月1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 [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成就
    丹尼爾-卡赫內曼將源於心理學的綜合洞察力應用於經濟學的研究,從而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維農-史密斯為實驗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他發展了一整套實驗研究方法,並設定了經濟學研究實驗的可靠標準2001年 三位美國學者喬治-阿克爾洛夫、麥可-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們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傲慢與偏見
    奧弗爾與索德伯格合著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邏輯》一書,講述的就是經濟學獎誕生的背景、發展的過程,以及背後涉及的社會民主主義與市場自由主義的博弈。藉助首次公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檔案,兩位作者還在書中對獎項的評選原則、流程等細節進行了披露。本質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一個為了理解和控制20世紀金融和商業周期這種要求而姍姍來遲的人工產物」。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自1969年開始頒發,僅有51年歷史,其他獎項自1901年開始頒發。「引文桂冠獎」至今已經成功預測了57位諾獎得主,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均曾獲得「引文桂冠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理察·塞勒獲獎
    【環球網綜合報導】10月9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諾貝爾獎官網顯示,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察·H·泰勒(Richard H. Thaler)憑藉其為「行為經濟學所做的貢獻」獲得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官網公布的資料顯示,理察·泰勒將對心理現實的假設融進經濟決策分析。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自制力缺乏所導致的結果,他揭示了人類特徵如何系統性地影響個人決定和市場結果。
  • 盤點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1969-2019)
    來源:新浪美股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14日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我們在《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上)》中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中)》中介紹了1987-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篇將系統介紹2001-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作客中科大 看好"一帶一路"前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在中科大演講   「一帶一路」暨「中國製造2025」政策倡議下,中國經濟前景如何?昨日下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來到中科大,以主題演講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GDP達到了奇蹟般的增長幅度。但在追趕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低效的農業耗費了過多的人力,工業和農業生產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 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揭曉:歷屆得主僅有2位是女性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將於北京時間17時45分揭曉。以下為有關諾貝爾物理獎的一些趣味數字:資料圖片:2017年諾獎現場。1.根據諾貝爾獎官網,從1901年至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1次。2.其中,僅1位得主獲獎有47次;2位得主共享有32次;3位得主共享有32次。3.此前歷屆得主,僅有2位是女性。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中國取得抗疫的全面領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中國取得抗疫的全面領先    11月28日,由智聯招聘發起的「內生力量重塑新生」2020中國年度最   佳僱主頒獎盛典中國人力資本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何憲,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尹建堃,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及數學系教授埃裡克·馬斯金,2020中國年度最   佳僱主評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紐約商品交易所理事會主席威廉·普爾普拉,國際僱傭與勞動關係協會執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曾湘泉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將揭曉 這些趣味數字你應該知道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將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美國學者塞勒(Richard H. Thaler),得獎原因是「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諾貝爾獎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截圖。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北京時間10月8日晚間6點左右揭曉。儘管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亞洲的經濟學家尚無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經歷,但這並不妨礙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國人的熱議。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哪些層面影響著中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不一定是經濟學家折桂?踩過界摘冠不罕見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10月12日揭曉,這個獎項較其他諾貝爾獎「年輕」,它沒有百年歷史,自1969年才開始頒發,且特別的是,別以為得主一定是經濟學家,原來過去就有多位其他界別的專家「踩過界」獲享殊榮。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明晚揭曉,獎項評選有這些「潛規則」
    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就將宣布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獎將花落誰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動態》編輯部副主任李仁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一個錦上添花的獎項,獲獎者必須是已經受到主流經濟學界認可的、獲得過接近諾獎級別榮譽的經濟學家。同時,已經獲得過表彰的領域短期內不會再得獎。科睿唯安網站每年評選的『引文桂冠獎』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是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袖人物,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12月5日,廣州,他將蒞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發表主題演講並對話中國知名企業代表。
  • 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名單(1901—2015)
    1960年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Albert John Lutuli,南非)  1961年 達格·哈馬舍爾德 (瑞典)  1962年 萊納斯·卡爾·鮑林 (美國) ,曾經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  1963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瑞士日內瓦)  1964年 馬丁·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