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朱棣文: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2020-11-05 名師說大課堂

近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


今日,「名師說(mingshishuo)」特別推薦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華人物理學家朱棣文精彩的演講內容。


人物介紹:

朱棣文(Steven Chu),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線上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


朱棣文的演講,圍繞著對科學家們至關重要的人生選擇、職業選擇之道。這一主題不僅適用於成長中的年輕科學家,實際上,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重要。


正如朱棣文所說,在職業生涯中後期,我們也常常面臨著自問對錯的捫心回想;如果覺得是錯的,又該如何做出改變並有所作為?而他在演講中逐漸揭曉這一問題的答案: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從「年少輕狂」的時期一路走來,朱棣文也冒過不少險:「我年輕時鼓搗過一些用於製作炸彈和火箭的化學品,當然我不建議任何人隨意模仿。」但隨著年齡增長,而今72歲的朱棣文開始思考,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接下來還想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接下來10或20年,我還想去做的事,也正是我在過去40年裡一直在做的。」


朱家一門兄弟三傑,左起為二哥朱棣文、小弟朱欽文、大哥朱築文。

圖|美國《世界日報》/照片朱欽文提供


回憶起選擇物理學,父親和哥哥對朱棣文的影響巨大——朱棣文的父親很早就向三兄弟們「發話」,希望他們都能成為科學家。後來父親也不再篤定,他對朱棣文說:「想當物理學家,那你就得非常聰明才行,但我不確定你是不是足夠聰明。不過你也擅長畫畫,有沒有考慮學工程?」父親的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朱棣文的命運,不過不是學工程,而是更加堅定了他想成為物理學家的夢想。不論是父親對其前途的擔憂,或是哥哥中途轉行的經歷,都絲毫沒有影響朱棣文對科研的熱愛。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裡,朱棣文幸運地走上了人生坦途;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從未為未來擔憂,因為我樂在其中」。


無數年輕人們都在思考著:未來要做什麼?擔心自己能夠掙多少錢?賺的錢又夠多嗎?朱棣文給出了對年輕人們所期待著的「財富自由」的新定義: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車可行,不必奢侈,那你就會脫離財富的束縛而感到自由。


「我現在開的這輛車已經用了19年,我希望還能開它個十年,不過大部分時間裡我選擇騎自行車,這同樣讓我覺得愜意無比。」


自1987年開始,朱棣文任教於矽谷發源地、企業家搖籃的史丹福大學,但他也從未對創業盈利提起過興趣,即使許多同事擁有自己的公司,但朱棣文依然認為,「那樣會影響我真正喜歡做的事,也就是搞科學」。


強調全球同理心的朱棣文 圖|boomers-daily

面對多樣的人生選擇,朱棣文反問到:究竟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帶來快樂的東西?快樂意味著什麼?「快樂意味著衣食、安全、健康無憂、不用真正為錢發愁,變得富有或出名並不能真正獲得快樂。事實上,生活、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最能帶來滿足感。你們的目標不應當是為了讓人們高看你們,而應當是享受你們正在做的事;如果不喜歡現在做的事,你們可能處在錯誤的崗位,或在從事錯誤的工作。」


朱棣文無奈而有趣地調侃著,在畢業典禮上,學生們可能很快忘記長者們的叮囑,但很有必要用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告訴這些正要踏上人生旅途的年輕人們,究竟什麼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首先,為了快樂,你們必須能夠與他人分享快樂,為他人帶來快樂而非痛苦。還有一種,我稱之為『全球同理心』,它不局限於你的朋友、家人或社區。」


而後,朱棣文以氣候變化為例來解釋,究竟什麼是全球同理心:過去的二十年裡,出於興趣,朱棣文開始關注氣候變化議題,隨著閱讀和討論的深入,他認為自己或許應該跳出既有研究領域,更為實際地作出貢獻。


在此過程中,朋友們建議他申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崗位,因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更響亮的聲望和更明朗的前途,但真正促使他申請的原因是:「我捫心自問,我是不是真的關心氣候變化?如果我不願意至少犧牲我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又有什麼資格談論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又如何讓其他科學家願意竭盡全力,與我一同致力於發展科學技術以對抗氣候變化?」


在接下來的四五年中,朱棣文主動將自身研究領域的部分時間與經歷出讓給這個實驗室,但在他的規劃裡,再過幾年,自己就會回到熱愛的實驗室裡,繼續一位科學家的日常。


一通來自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的電話,為朱棣文重回科學之路按下了慢放鍵:任職美國能源部部長。在此之前,朱棣文曾拒絕小布希總統「擔任總統科學顧問」的邀請,因為他更樂意做一位科學家而不是顧問。朱棣文與歐巴馬見面詳聊長達一個小時,兩周後正式出任美國能源部部長一職。因此,他不得不放下研究團隊,赴華盛頓展開新的職業生涯。


能源部像是一個巨大的研究組織,儘管正處於2008年的經濟衰退期,能源部的年預算仍高達260億美元。朱棣文原以為,為國效力數年後,他依然會重回所熱愛的科學家之路,但這段任職經歷教給他更多關於世界如何運轉、學界如何與行業交互並融合創新等的知識,他對於未來的方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朱棣文(中)和歐巴馬(左)和建築工程副教授James Freihaut(右)參觀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工程實驗室。圖 | Pete Souza


在妻子的影響下,朱棣文決定辭去能源部部長的職位。儘管回到加州前,有無數的好職位任他挑選:高校校長、研究所主任、公司董事等等,但朱棣文卻用半年的時間來釋放自我的內心,找尋新的研究領域,其中包括生物學和生物醫學。


有一次,一位老同事邀請他加入自己創辦的電池公司,朱棣文並不確信自己加入其中的意義,但時不時提出為何不這樣或那樣做,從而設計出更好的電池的建議,二人在交談中當即拍板,開始了探索電池新理念的長期合作。


這一領域對朱棣文而言是全新的,他也同樣繼續涉足生物學研究,試圖開發一種新型光學探針以完成一直以來沒有完成的實驗。再一次,在對材料科學、納米科學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朱棣文和團隊下定探究的決心,他們最終成功發明了製造更好粒子的新方法。


針對能源問題進行分享的朱棣文 圖|MIT Compton Lectures

而回到關於「究竟想做什麼」的主題,科研依然是朱棣文最堅定而簡短的答案。他回憶到,能源部長的工作耗時巨大,每周工作70多個小時,因此也不得不放棄愛好和休閒時間。即便如此,他依然與研究團隊成員共同撰寫了30多篇論文,工作到周末的深夜。


事實上,這些研究付出沒有任何的經濟回報,思考科學、做研究對於朱棣文來說,始終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三四十年的研究工作讓他感嘆著:「最妙不可言的便是,當你意識到你一生的工作,恰恰就是你的愛好,更何況你還能從中獲得報酬。」


對於參會者或視頻的觀看者而言,朱棣文指出:「你們不見得一定會從事科學研究,但我相信你們至少對科學是感興趣的。但對科學感興趣意味著,必須樂在其中,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科學,而不是因為你們的目標是成為知名的教授或是偉大的科學家。你們的快樂必須源於科研的切實工作,如果你們在日常工作中沒有得到快樂,你們可能沒有做對工作。」朱棣文也將自己的演講核心總結為一下幾點:


首先,賺夠足夠的錢,這樣就不用再為錢發愁,但不用為錢發愁的最好辦法是,擁抱簡單的生活,不必束縛於一個高薪工作;


其次,善待朋友、鄰居、家人,這樣你也將得到善意的回報;


最後,除了最親近的朋友和家人,要關注科學如何能夠真正為世界帶來更美好的東西,不要沉浸於私人圈子,接觸更廣泛的社會,然後思考自己能夠為世界做點什麼。


朱棣文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與妻子擁抱 圖|Paul Sakuma



內容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立足深圳,關注教育,最權威的教育資訊,最溫暖的教育平臺。

微信搜索公眾號「名師說」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聽華人「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朱棣文,這一生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的部長,現在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來源:新浪科技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從左到右)新浪科技訊 10月30日下午消息,今天,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發布會上,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崔屹聯手諾獎得主朱棣文:史上透氣性最好的N95級納米口罩
    近日,崔屹教授再次在Linkin個人主頁發文稱,與諾獎得主朱棣文教授(Steven Chu)合辦的4C Air公司正式推出史上透氣性最好且過濾效率高達95%的AireTrust KN95納米口罩。    圖2:PAN納米纖維濾膜捕獲PM2.5顆粒示意圖(來源:Nat Commun 2015. 6, 6205 )  後來,崔屹教授和朱棣文教授一次合作中提到
  • 諾獎得主:美國若沒有華人學者,可能會跌至二流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華裔學者朱棣文。近日,諾獎得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Steven Chu)在接受《自然》新聞(Nature News)的採訪時表示:「(華人)科學家確實正在離開美國……我正在試圖說服這些科學家不要走。如果沒有這些移民科學家的幫助,我們(美國)可能會成為一個二流科技水平的國家。」
  • 諾獎得主朱棣文:年輕人應有「全球同理心」,不局限於朋友、家人或社區
    年過七旬的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在今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關注起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他在線分享了自己對快樂的認知,他說年輕人應當明白什麼是人生裡最重要的東西。快樂是重要的,但還要學會與他者分享快樂,同時要具備全球同理心。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青年人是最活躍的科學群體,他們是創造未來的人。同時科學研究也需要在國際合作的框架下來進行。圖|WLF獨家我們確定了「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三個目的,聯合萊維特、朱棣文、蘭迪•謝克曼等幾位志同道合的諾貝爾獎得主,發起成立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這三個目標也被確立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面對綠色和平組織持續不斷地反對轉基因,超過百名諾獎得主站了出來,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停止反對轉基因。目前,大約1/3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皆在聯合署名的名單中,這其中包括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知名科學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Ashkin家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裔移民。
  • 如果你能理解諾獎得主朱棣文的話,你會很快長大的
    朱棣文是中國人,卻是美國歐巴馬的能源部長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我記得以前看過他的專訪,全家人都很有才華,有很多醫生,然而朱棣文生活在這樣一個學霸家庭,這個家庭充滿了壓力動力。我不記得有太多的專訪話題,我只記得,當我密切關注朱棣文時,他說的話特別令人欽佩,也很有道理,我想和我的朋友們分享。我一直記得這篇文章的大意「當你開始生活的新階段時,請跟隨你的愛好。如果你沒有愛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罷休。生命太短暫,所以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