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背後的數據你知道嗎?中國又有幾個諾獎?來西瓜視頻了解

2020-08-28 搞機俠22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美國科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德納夫、英國科學家斯斯坦利·惠廷厄姆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三個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但是你知道嗎?吉野彰,日本歷史上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這「第二個科學基本計劃」頒布後的第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什麼是第二個科學基本計劃?這是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份頒布的一項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五十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但是自2001年至2019年19年內,日本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以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驚人速度發展,震驚了世人。那麼你了解諾貝爾獎嗎?你知道中國總共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嗎?

本期西瓜視頻創作人「」,在他9分鐘的視頻裡,和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化學家諾貝爾所創立的獎項。諾貝爾是發明硝酸甘油炸藥的人。這個炸藥實際上早就有了,諾貝爾是改良。實際上諾貝爾還是一位軍火商,他有自己的軍工廠和鋼鐵廠,主要以生產這個軍火為主。所以在生前就積攢了大批的財富。諾貝爾是1833年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雖然諾貝爾是一個軍火商,但是諾貝爾對科學充滿敬畏的人。

諾貝爾終身未娶。

他有三段感情經歷,初戀是一個俄羅斯的小姑娘,不過跟人家求婚,人家沒同意。第二個對象,叫做蘇特娜,是一位小說家,應該有朋友看過他寫的一本小說,是1889年寫的,叫做《放下武器!》。諾貝爾就是因為她才決定創立這個和平獎。應該在諾貝爾死後,1905年的時候,人們決定給蘇特娜頒發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她也是繼瑪麗居裡之後,第二位這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三個對象,算是一位筆友,互相通信了十八年之久。但是最後也沒成。

1895年的時候,諾貝爾去世了。生前曾經立下遺囑,因為諾貝爾無兒無女,所以諾貝爾就說,我要把自己所有的資產用來鼓勵在科學和文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人。當時是一共留下了三千一百萬瑞典克朗,就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2.6億。決定設立物理、化學、文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這五個獎項,現在的諾貝爾獎是六個獎項,又增加了一個經濟學。這是1968年,是瑞典銀行出資這增設的一個獎項。那咱們以物理學為例,截止到2017年,已經有一百一十七年的歷史了。不過物理學獎就只頒發了一百一十一年,有六年沒有發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主要就是這個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幾年確實是沒有什麼這個突破性的貢獻,所以就沒發。

諾獎一般是在十月份的時候,公布這個獲獎得主。諾貝爾獎能得到多少錢呢?這個大家應該比較感興趣,咱們還是以物理學為例,諾貝爾獎會頒發一個精緻的獎牌,一個證書,這證書每年不一樣,就是根據你具體的這個得獎人,特殊定製的,上面有你姓名,還有具體是因為什麼得的這個獎。然後獎金,諾貝爾的這個獎金都是頒發的瑞典克朗,最開始在1901年的時候只有22.6萬克朗。不過那個時候瑞典克朗也值錢,相當於是一個正教授二十年的工資,還是比較多的,後來通貨膨脹現在發的就更多了。到了2017年,這個物理學諾獎的獎金就已經達到了九百萬瑞典克朗,相當於人民幣七百多萬元吧,還不到七百萬元。

一個諾獎不能夠超過三個人同時獲得.文學比較特殊,文學是不能夠超過兩個人同時獲得。如果要是兩個人同時得了一個獎,那這個獎金就平分。如果要是三個人得了一個獎,這個獎金也可以平分,也可以選出一個主要貢獻的人,他先分一半,剩下的這兩個人各分四分之一。在物理學獎當中,只有一位獲得過兩次這個物理學諾貝爾獎,就是美國的物理學家約翰·巴丁。他是因為超導的微觀理論,在1956年和1972年獲得過兩次這個物理諾獎。如果要是跨領域的話,這個瑪麗居裡也算,也就是居裡夫人。他是在1903年先獲得了物理學諾獎,然後又在1911年獲得了化學的諾獎.

再和大家說幾個有趣的數據。截止到2017年,就所有獲得過這個物理學諾貝爾獎的人,平均年齡是五十五歲。那其中這個得獎的時候,年紀最小的,就是小布拉格,他是1915年和他老爸一起發現了X射線的衍射,然後獲得了這個諾獎。當年小布拉格是二十五歲,和他老爸一起得的,年紀最大的人叫做戴維斯,是美國的物理學家。因為探測中微子的貢獻在2002年獲得的這個物理學諾獎,當然這些數據。只是在物理學領域的。1927年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當時與會的大神有二十九位,這其中有十七位前後獲得過諾獎,現在知道為什麼索爾維會議這麼拽了吧。

那咱們國家一共有多少位獲得過諾獎呢?這個數據不太好說,因為有幾位是華裔,所以你看有的說14的有說12的。那如果咱們嚴格的按照說就你得獎的時候是中國國籍,這麼計算的話,就之後不管了,得獎的時候是中國人,那應該是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先生,在1957年的物理學獎,然後莫言先生在2012年的文學獎,屠呦呦2015年的這個生理或醫學獎,還有一位叫做李遠哲,1986年的化學獎,他是中國臺灣人。所以你看要這麼算的話,也就五個人。像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這三位,人家本來就是出生在美國,然後自始至終也都是美國人,所以這個我們就不算了。然後,這個崔琦、高行健、高錕,這三位是原來是中國人,不過在得獎的時候,不是中國國籍了。所以嚴格來說,也不能算。1938年的文學獎得主叫做賽珍珠,他本來是一位美國人,後來加入了中國國籍,不過當時這個新中國還沒成立呢,就加入了中華民國國籍,也是在中國獲得的文學獎。

諾貝爾獎也是存在一些爭議的,就比如不能超過三個人同時獲得一個獎。不過這個還說得過去。但是人死了不能追加,這個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吧,還有一點諾貝爾獎居然沒有數學,這就很可惜。好在數學領域當中也有一些比較知名的獎。比如這個菲爾茲獎,還有阿貝爾獎,這些獎也都被稱作是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還有計算機領域的圖靈獎,也被稱作是計算機的諾貝爾獎。可見這個諾貝爾獎在科學和文學領域的地位還是很崇高的。目前基本上這六個領域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都被美國霸佔了。不過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世界的科學中心一定會轉移到中國的。那個時候,這個咱們國家獲得諾獎的人不就多了嗎?

最後

想了解視頻詳細內容,記得點擊「」觀看視頻。西瓜視頻創作人「」選擇了當下最流行的視頻形式為觀眾進行知識科普,科普視頻言簡意賅,可以在簡短的時間內為大家傳遞大量使用信息,內容極為專業。但如果要了解更多事物,增長知識,那麼關注西瓜視頻吧,「探索世界」。

此視頻連結:https://m.ixigua.com/i6572373558255682055/


相關焦點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你知道諾貝爾獎能得多少錢嗎?
  • 諾貝爾獎你知道多少,看看你不知道的這幾件事,西瓜視頻帶你了解
    諾貝爾獎,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一個超級厲害的獎項,一般沒有頂級水平的人和對世界有貢獻的人,是不能夠輕易獲得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諾貝爾獎中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1.一生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你能獲得多少次諾貝爾獎並沒有限制。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榮獲物理學獎,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弗雷德裡克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他能獲得諾獎嗎?來西瓜視頻了解吧
    就你磁鐵過來吧,我排斥你,所以會有磁懸浮的現象嘛,這就又給超導體添加了一個光環。於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超導怎麼用,怎麼普及,你這超導你怎麼放到生活當中來。不可能,我為了一根超導線,然後還得制配一個低溫環境,那就更不划算了。所以物理學家說咱們不能太著急,咱們呢得先從兩個問題入手。第一個問題都有哪些材料他能夠具備超導性質呢?第二個問題,這超導現象他背後的機理到底是什麼?這才是關鍵。
  • 導航系統背後的工作原理你知道嗎?快來西瓜視頻了解背後的原因吧
    如果不是看了西瓜視頻創作人格道gettao的視頻,真的不知道北鬥系統有這麼厲害,格道gettao告訴我們像北鬥這樣的導航系統是如何來實現定位的,實現定位的原理是非常簡單的,還讓我們了解了北鬥系統突破了美國的封鎖。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這個名字背後的人,不管是用ps修改了圖片還是論文作者忽略了數據,他們都會發現,並且通報出錯誤。 因此他們在PubPeer上發現了Gregg20多篇出現問題的論文。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2018年秋天的這個時候,唐曉武送女兒去日本京都大學讀碩士回國後,開始每年更新一份「21世紀諾貝爾獎排行榜」——集中了2000年以來的諾獎數據,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工作單位(退休時單位)、獲獎成果單位、博士大學、本科大學等四類信息,列出了一份特別的世界高校排名。
  •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頒獎!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的打開方式,擁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不得不取消頒獎晚宴,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貝爾獎的獎金才24.5毛錢?這麼少?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當然這個獎項很多人會想到正經的諾貝爾獎,但是諾貝爾獎也有好玩,比如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家們都做了些啥什麼,可以把搞笑諾貝爾獎頒發給他們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XXX」看一看。 我猜搞笑諾貝爾組織的新生大概是這還用你說嗎
  • 別國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件國之重器,你知道嗎?來西瓜視頻了解下
    你知道是什麼嗎?在以前,想實現填海就需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但效率還是太低,不僅費時費力還費錢,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會進行人工填海。但有了挖泥船這種情況就出現了改變,機械填海的優勢顯露出來,尤其是中國這款「天鯨號」,自身重4500噸,能夠根據海底情況進行調整,最讓人放心的是,即便遇到8級風浪,它也能抵擋得住,穩定性極強,也正因為性能出眾,它也被禁止出售,這個也讓很多國家頗為沮喪。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就連當時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都評論說,日本政府「沒有頭腦」,純屬「狂妄之言」。當然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打臉劇情」了。到目前為止,時間還未過半,日本就已經完成了目標的近三分之二。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50年拿30個諾獎」的目標還算是比較保守的。但是,日本諾獎井噴真的就是因為制定了「50年拿30個諾獎」的計劃嗎?當然沒這麼簡單。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百餘年。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彗星的尾巴,朝向哪個方向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有意思的是,就在諾貝爾獎項公布前一小時,記者採訪了多次預測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復旦大學施鬱教授。他明確說,可能「跟雷射有關」。 諾貝爾物理學獎真的能被「預測」嗎?近年來,這些「預測」似乎越來越準了呢。 一方面的因素,來源於大數據技術的進展。
  •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頒獎!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有人陪跑155次終成空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獲得33次諾獎提名,其中32次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36年,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還提名弗洛伊德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蘭在提名信中寫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學家更適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他(弗洛伊德)的偉大作品,在過去30年間深深影響了文學界。」雖然弗洛伊德一生「抱憾」未收穫諾獎,但與法國生物學家加斯頓•雷蒙相比,他還不算最「受傷」。1930年至1953年期間,雷蒙曾獲155次諾貝爾獎提名。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國際知名的科學數據服務公司科睿唯安,收錄了約5000萬篇論文,其中只有5700篇(佔0.01%)被引用次數超過2000次。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你知道天有多高嗎?來西瓜視頻,讓21500千米外中國北鬥告訴你
    如果不是看了西瓜視頻創作人宇宙天文館的視頻,我們對於天有多高的概念還很模糊不清,沒有一定的想像和不切實際的看法。宇宙天文館用一種變更參照物的方法來告訴我們天有多高,從人的平均身高到我們的北鬥衛星,讓你對於天有多高的概念有一定的參照想法。
  • 諾獎理財啟示錄
    我們有真的能從中學習到什麼對理財或是投資有益的啟示嗎?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個「假」的諾貝爾獎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是一個「假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真實名字其實應該是「紀念諾貝爾」的經濟學獎。
  • 知識網紅對談諾獎科學家丨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系列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奇聞:諾獎過時了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來了。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活在天天有新聞的時代,有的是你不把它當新聞也行,因是奇聞。如,2020/10/9,《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