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導到石墨烯曹原有何貢獻?他能獲得諾獎嗎?來西瓜視頻了解吧

2020-08-10 搞機俠22

2018年3月5日,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關於石墨烯的重磅論文,而他也成為以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2018年12月18日,《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科學人物,95後中國學生曹原位居榜首。曹原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這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自然》將曹原稱作為「石墨烯駕馭著」。每年《自然》十大人物的封面圖片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10」,具體樣式和底紋都會融入當年的科技熱點進行射擊,18的封面圖片明顯指向曹原的成果。

本期西瓜視頻創作人「」,和大家聊聊曹原研究的石墨烯到底是咋回事呢?那為了能夠讓大家更清晰,咱們先簡要的介紹一下超導的發展史。超導的發現者是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他呢出生在1853年,1882年成為萊頓大學的物理系教授,以及實驗室負責人。他主要研究啥呢?研究的是低溫物理學,這在當時很流行,就是製造低溫環境,然後凍點東西,看看能有啥現象,那怎麼製造呢?通常採用的方法就是液化氣體,就是氣體液化。他會釋放出大量的熱。所以液態的氣體一般他都會具有比較低的溫度,昂內斯就是幹這個事兒。

有一些氣體好液化,比如說二氧化碳呢,還有氨氣,就這兩種氣體在常溫下通過加壓就可以把它變成液體了。就是他們的臨界點都比較高,但是有一些氣體就不行。在昂內斯時期,有兩種氣體,人們不能把它們液化,就是氫氣和氦氣。到了1898年,有一個蘇格蘭的物理學家叫做杜瓦。杜瓦罐聽過吧?就是裝液態氣體的真空罐兒,廣義上就真空保溫杯也是杜瓦罐,就是杜瓦發明的。他在1898年把氫氣給液化了,首次是達到了零下二百六十攝氏度的低溫,那就只剩下氦氣了。

1908年7月10號,昂內斯成功的把氦氣也給液化了。打破了杜瓦的記錄達到了零下二百六十九攝氏度的人造低溫,就是4.15K,K就是開氏溫標,零開就是絕對零度零下273.15度。你看已經很接近了。後來呢,昂內斯又刷新了自己的記錄,製造了1.5K的溫度等等。所以昂內斯也被人們稱作「絕對零度先生」,那這件事和超導有什麼關係呢?有,剛才咱們說了,說為啥要知道低溫環境,為了凍點啥東西看看情況。所以呢在1911年,昂內斯就突發奇想,他把金屬往液氦裡邊兒扔,然後呢去分析金屬的導電性質,就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結果。他驚奇的發現,汞就水銀在低於4.2K的溫度之下,電阻不見了。這件事在當時可是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你正常來說,一個導體肯定會存在電阻。你比如說在家裡吃個火鍋,這插排為什麼會發熱呀?因為存在電阻,電流不能夠百分之百的通過正常導體,肯定會存在損耗。然後這種損耗以熱量的形式散發出去。如果有一個材料。要是沒有電阻,電流可以毫無阻礙的通過,那能源的利用率就將會大大的提升。後來呢,昂內斯又發現說錫、鉛等金屬,同樣在低於某一個特定的溫度的時候,他就會出現電阻為零的現象。注意,這電阻可不是說一點兒一點兒變沒的,而是低於某一個溫度,它突然就沒了。這個現象就被人們稱作是超導現象,這就是超導的來源。那由於液氦的製備以及發現了超導現象,昂內斯在1913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後到了1933年,德國的物理學家邁斯納,還有奧克森菲爾德,他們又發現了超導體不僅是電阻為零,內部的磁場也為零,就是具有完全抗磁性。也就是所謂的邁斯納效應。就你磁鐵過來吧,我排斥你,所以會有磁懸浮的現象嘛,這就又給超導體添加了一個光環。於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超導怎麼用,怎麼普及,你這超導你怎麼放到生活當中來。不可能,我為了一根超導線,然後還得制配一個低溫環境,那就更不划算了。所以物理學家說咱們不能太著急,咱們呢得先從兩個問題入手。第一個問題都有哪些材料他能夠具備超導性質呢?第二個問題,這超導現象他背後的機理到底是什麼?這才是關鍵。那這兩個問題到現在仍然也沒有徹底解決呀。從1911年發現超導現象之後,人們確實是又發現了一些其他的超導材料。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說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突然電阻就沒了。但是對於背後的機理是一直等到了1957年才出現了第一個版本,就是巴丁、庫珀、史蒂夫這三個人提出的超導的BCS理論。他們解釋為什麼會出現超導現象呢?因為在低溫超導體當中,電子它是成對出現的,就是形成了所謂的庫珀對。假如有一個電子正在走著呢,突然前面遇到阻礙了,那和他成對的電子就會立刻推他一把。那就把阻礙給抵消了,推他一把,就是通過交換聲子來實現。所以整體對於庫珀對兒來說,它就可以暢通無阻的通過導體。

那為什麼會形成庫珀對呢?簡單說就是正常電子它的自旋是二分之一,無法形成波色愛因斯坦凝聚,但是你組成了庫珀對之後,電子的自旋就變成零了,就可以形成波色愛因斯坦凝聚。這就是低溫下的一種量子效應。所以根據BCS理論,超導就是一個宏觀量的效應。為此呢,這三位還在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有一個美國搞凝聚態的物理學家叫做麥克米蘭。他根據BCS理論,還有當時找到的一些超導體的,他就發表了一個觀點。他說超導的臨界溫度就是某一個材料,低於臨界溫度他就變成超導了。他說臨界溫度應該不會高於40K,就是零下233.15攝氏度,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麥克米蘭極限。當時發現了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最高的是21K。

那你說21K還有麥克米蘭極限40K,能不能被突破呢?能,是一直到了1986年,德國物理學家貝德諾爾茨,還有瑞士物理學家卡爾·米勒,他倆屬於是另闢蹊徑。就正常人的想法肯定是說我把一個導體加上低溫,然後他能變成超導體,他倆非要試試說陶瓷材料加上低溫才能什麼樣的,陶瓷是絕緣體。結果就是幸福來得太突然,這二位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化合物,超導定就是銅氧化物。當時使用的是鋇鑭銅氧化系的材料。這種材料的臨界超導溫度是33K,刷新了之前的21K的記錄,距離44K就差那麼一點了。不過重點是這種超導和之前不一樣,之前發現的超導你都可以用BCS理論解釋,銅氧化物超導體就不行。所以從此就算是開啟了第二代潮頭,就是銅基高溫超導體的時代。可能有同學在這兒存在誤區。說高溫超導是不是就是幾百度幾千度下的超導體。不是,是相對較高,那也是零下一兩百度了,現在的終極目標是室溫超導體,就是常溫下就能超導那就完美了。

1986年,貝德諾爾茨和米勒發現了銅氧化物超導體之後,這就是突破性進展。因為這是新材料,所以,諾獎也著急。第二年,就1987年就給他倆發獎了,不過就在1987年,我國物理學家趙忠賢,趙老再次刷新了33K的記錄,他發現釔鋇銅氧系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高達92.8K。同年獨立獲得相同結果的,還有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經武,寶島臺灣的物理學家吳茂昆,為什麼這個記錄值得銘記呢?首先他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40K。其次,之前要想做超導實驗,你就得需要液氦。但是空氣當中氦太少了,稀有氣體,所以實驗成本是相當的高。空氣當中什麼含量最高,氮氣百分之七十八,而液氮的沸點呢是77K ,一般值叫做液氮的溫度壁壘。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有一種超導材料,它的臨界溫度是高於77K的,那直接就用液氮就可以了,不用液氦了。液氮有的是,所以研究銅氧化物的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明白吧,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

果不其然,到了1987年底,把臨界超導溫度的記錄就刷新到了125K,後來又發現了一百六十多開等等。而且就在這段時間內,物理學家其實不僅發現了銅氧化物超導體,還發現了一些氧化物超導體,還有什麼重費米子超導體,還有有機超導體等等.新的超導材料是越來越多,但是他們都不適用於針對第一代超導提出的BCS理論。所以新發現的這些超導材料呢就統稱為非傳統超導體。那之前的那些適用BCS理論呢,就叫做傳統超導體。包括2006年出現的鐵基超導材料。咱們國家實力都很強,現在的鐵基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就是2012年,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保持的。

那現在這所有材料當中達到的最高的臨界溫度是多少呢?是2018年德國化學家米哈伊爾,他們團隊達到的,他們實現了氫化鑭在259K溫度之下的超導性。250K就是零下23.15攝氏度,這還沒有東北的冬天冷的。這就是目前最接近室溫的結果。不過他需要一個極其高的高壓環境。170GPa大概是一百六十多萬個大氣壓,就將近地心壓力的一半了。上一個記錄是在2015年也是把硫化氫放到150GPa的高壓當中,他的臨界超過溫度大概是零下七十度左右。

好了,超導材料介紹差不多了。但是呢,大家發現問題了沒有,從1911年之後的一百多年裡,物理學家在發現新的超導材料上確實是有所突破,而且是很大的突破。不過對於所有的非傳統超導體,我們還差一套完整的理論。而且你還發現大部分的非傳統超導體都是由絕緣體製成的,或者說它的母體是絕緣體,其實有一個學名叫做莫特絕緣體。就是理論上我能帶結構上看,他是可以導電的,但是他就是絕緣體。然後呢你通過一些手段,比如說加點氧,然後再放到低溫環境下,他又變成超導體了。事兒背後的機理人們也不知道。其實你說物理學家研究這麼多超導材料是為了啥呀,還不是為了這套理論嘛,哪個材料簡單好入手,那就研究他。

那妥了。那現在咱們可以聊下一個話題了,石墨烯。這本身這東西和超導沒啥關係,這就是一種材料。只不過呢,材料他有點特殊,他有很多優點。先來說什麼是石墨烯,石墨知道吧,就是碳,鉛筆芯的主要成分,純的石墨就是一坨黑炭,那你說鑽石碳,為什麼他倆長得不一樣兒呢?因為原子的排列也不同,所以他組成的物質呢,性質他就不同。鑽石是三維結構的,每一個碳原子都和其他的四個碳原子組成共價鍵,他們構成了一個正四面體。而石墨呢,他的原子結構是分層的,每一層都是正六邊形網格,像蜂窩。然後呢,層與層之間靠範德華力相連,這就是為什麼鑽石硬,石墨軟的原因。那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說假如給你一塊石墨,這最薄你能切多薄呢?理論上你可以切除就只有一層碳原子的石墨片,就是一張二維的由碳原子組成的正六邊形網格。那我來告訴大家,東西就叫做石墨烯,就是石墨的一層碳原子,但是石墨烯的發現也是充滿戲劇性。因為很早的時候物理學家猜測說就只有一個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他是不會存在的。理由就是根據熱力學漲落這種材料不會穩定。說白了,就是在微觀尺度下,原子會亂動,上下左右的動。所以不可能你讓所有的原子他都保持在一個平面上,然後還老老實實的呆著,就必將會重新打亂,然後形成一種三維結構。

後來呢,到了2004年,有兩個物理學家他就不信邪。這兩位呢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海姆,還有莫沃肖洛夫,他倆時候說那就試試吧,用刀其也肯定是切不出那麼薄了,那怎麼辦呢?你們猜一下是什麼辦法用膠布,透明膠帶粘一下石墨。然後呢,你再把膠帶對摺再粘。有新的地方粘,就越粘越薄。最後往電子顯微鏡上一放,單層,石墨烯就這麼出現。然後在2010年,這二位還因為發現了石墨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然肯定沒有咱們說的這麼輕鬆,而且現在也有很多別的辦法去製作石墨烯了。

那接著就研究石墨烯的性質,被人們發現,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也是最堅硬的納米材料。當然堅硬可能不是你理解的那個硬,薄薄的一張膜佔上一頭大象,絕對沒有問題。但是現在還沒有那麼大的膜呢,而且他幾乎透明。除此之外呢電阻率極低,除了超導石墨烯的電阻率最小,導熱係數還超級高。總之他有很多優點。所以石墨烯在現在的材料研究當中,也是大熱門之一了。但是什麼時候能普及,這就不好說了,重點這這不是咱們關心的。咱們關心的是這東西結構簡單吶,二維結構。那如果要是石墨烯也具有超導性質,你說。對於研究超導的機制會不會有幫助呢?那超導說到底他就是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唄,這叫強關聯,但是你為什麼相互作用,他怎麼相互作用的。這是人們不明白的。那石墨烯至少在結構上,他就比別的材料簡單多了呀,就一層碳,一共就那麼幾個電子。

所以曹原和他的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幹的就是事兒。他們發現石墨烯本身是導電的,但是呢,你把兩層石墨烯材料給它疊在一起,這還不行,你還要旋轉一個特定的角度。1.1度這被稱作「魔角」,就是這兩層石墨烯相差的角度是1.1度。原來單層的石墨烯,它的晶格是正六邊形。現在兩層加上一個角度,這晶格他就變大了。然後把結構給它放到1K的溫度環境下,就是幾乎是絕對零度了。神奇的事情出現了,這個結構變成絕緣體了。本來石墨烯電阻率最小的,兩層放在一起,再加個1.1在低溫的環境下,他就變成絕緣體了。這還不夠神奇,你再給絕緣體裡邊放幾個電子。然後呢,再施加的電壓逐漸的提高,當達到一個閾值的時候,突然電流通了。而且電阻是從無窮大變到零了,變成超導體了。

這就像是你們看沒看到過一種杯子,往杯裡邊倒水。然後不漏,當水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全漏出去了,就是這個角度只要不是1.1度,哪怕差那麼零點幾度,他就既不是絕緣體,也不是超導體了,就變成正常導體,神奇吧。這種現象又是因為啥呢?那他和他超導形成的機理有沒有啥關係呢?這個問題我就沒有辦法給大家解答了。這也正是現在研究的方向。

有的媒體報導說曹原發現了常溫超導體了。聽到這兒的同學肯定就知道他在瞎說了,顯然不是,人家臨界溫度,是1K就接近絕對零度嘛。而且重點不是說發現什麼新超導體了,再說關於石墨烯的超導性,其實很早就有人研究過。物理學家發現說把石墨烯和某一些特定的金屬,通過接觸他就可以變成超導體,就沒啥稀奇的。新發現的超導材料有的是重點是曹原他們發現了這種結構類似於莫特絕緣體。他可以在絕緣體和超導體之間相互轉換,而且材料結構很簡單,有助於研究背後的機理,這是重點。還有好多同學問曹原會不會得諾獎了,不好說。如果曹緣和他的導師Pablo能夠通過現象形成一套理論,解決了自非傳統超導體出現以來,困擾了人們三十多年的背後機理問題,那絕對是諾獎,沒跑。但是單純的就目前的進展來看,還差那麼一丟丟。你看從1911年到今天,關於超導的諾獎大概頒發了八塊左右了吧。通過發現新超導體什麼新現象得到諾獎已經發的差不多了,現在人們就是急需要一個理論。如果一個理論能夠很快的達成物理學界的普遍共識,那絕對轉年就是諾獎。曹原還是很有希望的。而且我們距離真相也越來越近了,那咱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最後

想了解視頻詳細內容,記得點擊「」觀看視頻。西瓜視頻創作人「」選擇了當下最流行的視頻形式為觀眾進行知識科普,科普視頻言簡意賅,可以在簡短的時間內為大家傳遞大量使用信息,內容極為專業。但如果要了解更多事物,增長知識,那麼關注西瓜視頻吧,「探索世界」。

此視頻連結:https://www.ixigua.com/i6668584053903458824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背後的數據你知道嗎?中國又有幾個諾獎?來西瓜視頻了解
    本期西瓜視頻創作人「」,在他9分鐘的視頻裡,和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諾貝爾獎。到了2017年,這個物理學諾獎的獎金就已經達到了九百萬瑞典克朗,相當於人民幣七百多萬元吧,還不到七百萬元。如果要是兩個人同時得了一個獎,那這個獎金就平分。如果要是三個人得了一個獎,這個獎金也可以平分,也可以選出一個主要貢獻的人,他先分一半,剩下的這兩個人各分四分之一。在物理學獎當中,只有一位獲得過兩次這個物理學諾貝爾獎,就是美國的物理學家約翰·巴丁。他是因為超導的微觀理論,在1956年和1972年獲得過兩次這個物理諾獎。如果要是跨領域的話,這個瑪麗居裡也算,也就是居裡夫人。
  • 石墨烯的常溫超導,曹原的「魔角」石墨烯能實現嗎?
    曹原發現的石墨烯,是常溫超導嗎?其實曹原發現的石墨烯超導並不屬於常溫超導範疇,這在NATURE網上的付費下載論文首頁描述中就說明了:「weobservetunablezero-resistancestateswithacriticaltemperatureofupto1.7kelvin.」"我們觀察到臨界溫度高達1.7開爾文的可調零電阻狀態。"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你知道諾貝爾獎能得多少錢嗎?
  • 曹原——攻克石墨烯超導世紀難題的中國年輕人
    攻克世紀難題2018年3月5日,《自然》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石墨烯重磅論文,《自然》雜誌在論述曹原入選年度人物的理由時表示:「在他的論文當中,他發現了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讓無數科研學者展開了研究與探索。」
  • 年僅24歲的他,卻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
    曹原,一個在學術圈之外或許鮮為人知的名字。但他的成就,卻是令小編我望而生畏。若論當今小編最為崇拜的偶像是誰,非此人莫屬,他當之無愧為吾輩之楷模。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
  • 中國下一個諾獎預定者?「歸國之子」曹原的石墨烯是種什麼科技?
    ,2007年,曹原隨家人到深圳耀華學校上學,令人驚奇的是,曹原僅僅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讀完了小學六年級到高中的所有課程,並且在2010年以669分的高分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可以說,曹原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天才般的學習能力,後來曹原對此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只是跳過了中學階段那些無聊的課程」。
  • 中國石墨烯超導天才曹原,放棄美籍戶口,堅持中國籍:我是中國人
    難道頂尖的留學生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前景沒有信心嗎? 當然不是。面對美國拋出的橄欖枝——美籍戶口,中國石墨烯超導天才曹原霸氣回應:我是中國人,我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裡。曹原此舉可謂是當今留學生中的一股清流,堪稱當代的「錢學森」,與此同時,也贏得了網友的大力支持和點讚。
  •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
    下面摘錄部分作者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2017年攻讀博士期間,他發現了石墨烯中的非常規超導電性,他推測,當疊在一起的兩層石墨烯,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的時候,材料會發生劇變,有可能實現超導體性能。可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卻遭到諸多物理學家質疑,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20歲的中國小孩,關於世界的美好幻想。但曹原,沒有被權威質疑的聲音擊退,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判斷,捍衛自己的夢想!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曹原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這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這份雜誌將曹原稱作是「石墨烯的駕馭者」。據 Nature 特稿透露,曹原在中國科技大學讀本科時的指導老師、中科大物理學家曾長淦表示,全球各大高校已經在用博士後職位,甚至是教職崗位來吸引他,「在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家中,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為何曹原的科研成果受到如此重視呢?
  • 中國天才少年曹原發現石墨烯超導現象,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嗎?
    超導從發現到今一直沒有實質性突破,目前超導材料都是在極低的溫度下才實現零電阻。曹原通過研究凝聚態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微觀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即通過研究構成凝聚態物質的電子、離子、原子及分子的運動形態和規律,從而認識其物理性質。
  • 先後培養了莊小威和曹原
    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正規早慧青少年教育平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78年在諾獎得主李振道的倡議下,在國家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這也成了中科大八九十年代力壓清北,現如今依舊比肩清北的殺手鐧!她曾獲得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全滿分的佳績,也是第一個四大力學大滿貫得主!她不僅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和科學突破獎,還曾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 中國天才曹原再次獲獎,或將成「人類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
    ——加費羅 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被譽為很有可能成為人類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曹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賦加努力,鋪就了他的成功路。 有些人生來就註定和旁人不同,自小就進入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從一開始就和旁人不同。
  • 中國天才曹原多次登上《自然》,堅決不改國籍!
    曹原(左)那麼草原是何許人也,他的人生經歷有什麼特別的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中國科技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吧:曹原,男,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2018年12月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
  • 中國科學天才曹原,能不能拿諾貝爾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具體看看曹原研究的石墨烯是什麼,他的研究工作有何意義?簡單地說,石墨烯是一種碳原子組成的蜂窩晶格結構的很特別的材料。這種材料的特性簡直不像地球上所擁有,它太特殊了,但是它也只是由碳原子這種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質構成。它非常的堅硬,但是它的厚度很薄,比薄如蟬翼這個形容詞都誇張萬倍,因為它的厚度只有區區一個碳原子。
  • 超導的研究和應用,將會給未來帶來巨大的變革
    說起超導,在這裡便來先說一下2018年《自然》雜誌所評選的年度十位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第一位入選的是便是年僅22歲的曹原,他的研究成就,使他被譽為石墨烯駕馭者。他到底研究了什麼,為何會被評選為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呢?
  • 只有24歲的他,卻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天才少年!
    曹原,一個在學術圈之外或許鮮為人知的名字。但他的成就,卻是令小編我望而生畏。若論當今小編最為崇拜的偶像是誰,非此人莫屬,他當之無愧為吾輩之楷模。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
  • 中國天才少年曹原:實現石墨烯超導效應,拒絕美國入籍邀請
    在世界範圍內石墨烯一直是熱門話題,而我國兩年前有一名年紀只有22歲的天才少年,登上了《自然》的封面。而且還當選了當年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之一,他就是曹原。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而當時只有12歲的他就在家中建造了實驗室,拆解電子元件,並且組裝在別人認為非常繁瑣的工作,到它這裡就變成了娛樂。14歲考進了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的時候獲得了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在此期間,還被牛津大學選中去做了兩個月的科研實踐畢業之後,繼續深造進入麻省理工攻讀博士。而且再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使得他定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就是石墨超導技術。
  • 石墨烯超導再獲得突破,三層石墨烯天然魔角,降低超導實現要求
    近日,研究人員在三層石墨烯片中發現了超導電性的跡象,藉助三層石墨烯,將會更快幫助研究人員了解銅氧化物中的超導性。在此之前,21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他發現了石墨烯的這種魔角,並在《自然》上進行了刊文。當溫度冷卻到絕對零度即-273°C以上1.7°C時,兩層石墨烯如果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超導現象。
  • 實現石墨烯超導效應,十大科學人物排名第一!他是何方神聖?
    「神童」曹原就是人才,他做出的貢獻,無論是放眼中國還是放眼全世界都是巨大的。 作為國人,你是怎麼認識曹原的? 在石墨烯領域,曹原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幾十年以來在這個領域上前僕後繼的偉大科學家們做不到的事情,他發現了石墨烯的特殊超導效應
  • 中國天才青年—曹原發現了超導雙層石墨烯,多久才可以商業化?
    雖然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石墨烯的超導性,但我們仍需認清目前面臨的問題。現在石墨烯技術還在突破階段,真正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得一段時間。之前華為發布了配備石墨烯電池的手機也只是增強電池的導熱性,並沒有顯著增加電池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