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李政道一位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家華人獲得者,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先生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
芝加哥大學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李政道成績優異,29歲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的李政道年僅31歲,可以說非常年輕,並且當時還是中國國籍。
在1961年,35歲的李政道受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比43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顏寧還要年輕很多歲,可見美國對人才的渴望不是國內可比的,成就達到了,再年輕也會受到科學院的承認,也不怪李政道先生1962年加入了美國國籍。
1960年-1963年期間李政道先生一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84年,獲得全校級教授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後來在國內也擔任了北京、浙江現代物理中心主任等職,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現在的李政道先生已經94歲高齡,關於他的新聞也比較少見了,在近幾十年李政道先生為國內教育事業做得貢獻也不少,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先生還出資30萬美元,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大、復旦、蘭大、蘇大以及上海交大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
其實有的人才出國也並非完全自願,40年代中日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覺得原子彈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彈,要選一批人才留美學習。李政道於是被選中,於1946年去美國學習。幸運的是經吳大猷教授推薦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米教授,這才創造了一位31歲獲得諾獎的物理天才。
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獎的外籍華人還有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錕,我們下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