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2020-06-22 華人志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1、

31歲成華人首個諾獎得主

播下一顆文明的種子,它就能夠長成參天大樹;保護一絲文明的星火,它就能夠照亮漆黑的長夜。

150年前,美國傳教士藍柏,在蘇州為一位名叫李子義的中國人進行了洗禮,李子義成為了蘇州第一名基督徒。當時他以製作紐扣售賣為生,業餘在當地進行傳教。

這位李子義不會想到,從他開始,這個「東吳李家」將名人輩出,有人掌管過中國紅十字會,有人成為江南名醫,有為抗戰而犧牲的敢言報人,有華爾街的股票大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為華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相信許多朋友已經猜到,這位李家後輩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是1957年和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兩人因為發現了「弱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而名揚世界。那一年,李政道才31歲,在成為華人首個諾獎得主的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楊振寧 李政道


所有的世家大族,也都是從平凡人家幾代積累而來。


當時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民間青年痛則思變,想要學習西方技術來改良國家,在這樣的強烈思潮下,藍柏等幾位傳教士在蘇州開設了博習書院,教授英語和西方文化。作為蘇州第一位基督徒,李子義一邊賣紐扣一邊傳道已經有一段時間,深受藍柏欣賞,於是也被邀請參與博習書院的建設。

這是李子義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東吳李家」崛起的開始。

博習書院,後來逐漸擴充學科校舍,成為了「東吳大學」。李子義的兒子李仲覃,後來也畢業於東吳大學,並成為蘇州首任華人牧師和教區長。李仲覃生子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的首屆畢業生;李駿康,便是李政道的父親。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東吳大學校訓


李政道家中排行第三,小時候家裡人都喊他「三糊塗」,因為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對於外界的變化反應遲鈍。有一次,李政道問身為牧師的祖父:上帝在哪裡?如果在在天上,為什麼不會掉下來?祖父回答:一個人升高了就會往地下掉,因為他比較重。 而上帝和空氣的密度差不多,也就是說差不多一樣重,所以就可以浮在天上。

祖父的回答雖然令他不服氣,但他當時年齡還小,沒有專業的物理知識來反駁,只好作罷。但這也在他幼小的心中種下了研究物理的種子。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平時看起來「糊裡糊塗」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華人首位諾獎得主,攀登物理學的最高峰。


2、

回國舌戰「四人幫」

儘管李政道和楊振寧當時都屬於留美華人,是在美國做出的研究獲得了諾獎,但是他們的華人身份,依然引起了中國當局的注意。


《人民日報》在第二天就刊登了新聞,並連續刊登了介紹李政道和楊振寧科學成就、人物經歷的報導,使得李、楊二人在國內也名聲大噪。因兩人當時還是中國國籍,所以報導都用「我國留美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1957年,「發展科學技術」還是國家的主旋律,而吸引海外知識分子回國,更是重要的任務。

但李政道和楊振寧幾年後都加入了美國國籍,國內對他們的宣傳逐漸減少,再加上不久後到來的各種運動,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動蕩的局勢之下,斯文掃地,一場浩劫。李政道和楊振寧雖在海外,也有所耳聞,這些種種原因加起來,都讓他們打消了回國的念頭。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一直到1972年,他才回到了闊別近30年的祖國。當時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前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派基辛格對中國進行了秘密訪問,拋出了橄欖枝,中國方面也誠摯邀請尼克森總統隔年訪華。在這樣的形勢下,李政道才得以重返故土。

這是他去美國之後的第一次回國,他被安排參觀國內的科研場所和高校,發現運動把科研、學術都搞亂了,教授、學生們的重心根本不在學術上,這種現象讓他非常憂慮。

兩年後他再次回國,做足了思想準備,他要向領導進言,改變這種妨礙科學發展的制度。他提出要參觀上海的芭蕾舞學校,這倒並不是因為他對芭蕾舞有興趣,而是借著這個由頭,開展他的建議。

參觀完之後,他寫了一篇感想,裡面提出:基礎科學人員的訓練,應該在13歲或14歲左右就開始。如同芭蕾舞演員需要從小培養一樣,科研人員也應可以從小孩子開始培養。當然這些孩子必須具備一些條件:有極強的理解能力;敢於提出問題,敢於懷疑已有的科學結論,富於鬥爭精神,不怕失敗;還要有過人的記憶力。

李政道的影響力還是有的,他的這些建議被周總理看到後,將他請到了北京,專門組織了會議來聽他講解。當時參會的還有剛剛復出的鄧小平、郭沫若以及「四人幫」成員: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江青。

當李政道提出可以像上海芭蕾舞學校那樣在十三四歲的少年中,選拔培養基礎科學人才時,江青反問說:「五十歲就不行了?」李政道當即回敬:「舞蹈人才不是從小開始訓練的嗎?」


江青見李政道「頂」了過來,馬上又打斷李政道的話:「舞蹈,是有持續性的。」李政道迅即針鋒相對頂了一句:「基礎科學也有持續性。研究效率最高也是在年輕時候。所以,也應該在年輕時開始訓練,也許在十三四歲,或更早一些。」

一個世界頂級科學家和一個對科學完全外行的「領導」,針鋒相對地爭論著要怎樣更好培養科學人才的事情,氣氛顯得非常尷尬。在場的中國科學家們大多出於顧慮,不敢說話,還是周總理把局面給緩了回來。

這次舌戰之後,李政道明白了,有「四人幫」在,中國的科學人才培養就不可能好好進行。失望至極的李政道只能返回美國。除了這個遺憾,李政道還有一件夙願未能完成,他兩年前回國時就提出要見一見啟蒙恩師束星北,是在束星北的門下,李政道才真正進入了專業物理的門道。可當時束星北因為「成分」問題被審查,沒有準許師徒相見,第二次回來依然未準。不久後束星北去世,這成為他畢生的遺憾。

但他依然心懷希望,期待著撥雲見日的那天,到那時,他將重返祖國,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3、

改變一代中國知識精英的命運

1979年,陰霾散盡,大地回春。李政道知道機會到來,他再度回到中國,重提當時培養青年科學人才的想法。

這一次,他帶來了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設計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簡稱「CUSPEA項目」。當時中國的留學生想要去美國留學,難度不知要比現在大多少倍。一來是因為當時中國根本沒有GRE和TOEFL考試,而這些是去美國留學必須要的,二來是中國學生也根本不知道美國研究院和大學招生的手續和規矩。

李政道憑藉著自己在美國學術界和世界物理學界的影響和聲望,聯同了97所美國、加拿大的高校進行了這個項目,從1980年正式將留學生送出去,到1989年項目結束,一共有900多人通過該考試公費留學。

當時運動結束,中國學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人才青黃不接。李政道的這個項目,讓中國的人才可以去到世界物理學最高的殿堂深造,可謂雪中送炭。

這些留學生的命運,也因為這個項目被改變。在900多名留學生當中,後來很多就職於海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所,在學術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學術領軍人和骨幹。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上海交大物理系主任季向東,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李大西後來成立了著名的「工商協會海外創業投資公司」,幫助回國創業的留學生和科技創業者,也算是對當年李政道「CUSPEA項目」的一種回饋。李大西曾說:「李政道先生改變了我們這些CUSPEA同學的人生,沒有李先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

正如當年李政道的人生一樣,也是因為有愛惜人才的前輩,才有他日後的成就。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找來物理學家吳大猷,提出派人去美國學習製造原子彈的建議,讓吳大猷推薦留學生。李政道當時只是他手下一個大二學生,本來沒有資格去的,但吳大猷慧眼識英,推薦李政道留美,這才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薪火相傳,文明永續。中國從來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賞識人才的伯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就算出來了伯樂,也不一定能夠改變千裡馬的命運。因此我們更加要珍惜,那些在拼盡全力保住文明星火的勇士,正是他們的努力,才有照亮長夜的星辰。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華人志,記錄500年華人傳奇

相關焦點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諾獎風向標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領域內被認為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最初分為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三個方向。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方向。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這位數學家就是就是陶哲軒,他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名校正教授,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人物。當然了,對於天才來說這只是暫時的,在他10歲那年他如願地進入了奧林匹克隊,並且連續三年為澳大利亞獲得了銅牌、銀牌、金牌三個獎牌,簡直就跟開了掛一樣,這個時候他的年紀甚至還未滿13歲,至今這項記錄仍舊在保持著。三、屢獲重大榮譽不過對於陶哲軒來說,奧數只是一個興趣愛好,最重要的還是進行數學的研究,雖然他年紀小,但是他的目標卻非常遠大。
  • 5個月前,華人科學家發明DNA顯微鏡,諾獎能否為他打開第7扇門?
    1982年,他出生在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11歲,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先後獲得哈佛大學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及史丹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29歲的他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同時在麥戈文的腦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從事科研工作;31歲時,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9系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引起國際關注,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此後各種榮譽不斷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當地時間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詳解有望摘諾獎華人:2位系改革開放後留洋新一代
    湯森路透集團的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國家的27位研究人員,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湯森路透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展開預測,上年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點擊視頻,看看熱門人選中的「黃皮膚」吧!  曾經35次成功預測大獎得主的湯森路透集團一下子看好了4位華人科學家。其中兩位是改革開放後從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的新一代,尤其令全球華人矚目。
  • 5個月前,華人科學家發明DNA顯微鏡,諾獎能否為他打開第7扇門?
    1982年,他出生在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11歲,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先後獲得哈佛大學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及史丹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29歲的他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同時在麥戈文的腦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從事科研工作;31歲時,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9系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引起國際關注,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此後各種榮譽不斷:《自然》
  • 兩次獲諾獎8倍獎金的科學大獎後回國,他的成功是一個選擇的傳奇
    兩次獲8倍諾獎獎金的科技大獎一年一度諾獎頒獎周結束,今年中國沒有獲獎,但是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氣餒。諾獎其實只是眾多科技科學獎勵的其中一個,而且諾獎也並非獎金最高。美國就有一個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先鋒獎,這個獎項的單人獎金達到單人獲得諾獎獎金的8倍。諾獎自然科學獎金一般是3人均分,每人216萬人民幣,也就是大約30萬美金。而美國國立衛生院先鋒獎則是連續5年,每年50萬美金,共250萬美金。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而其成果,不僅推動了科學的快速發展,也或多或少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值得關注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擁有最多的華人獲獎者。據統計,自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以來,已有12位華人獲此殊榮,其中一半均來自物理學獎,可謂是華人學者「中獎率」最高的獎項。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高美  ■ 獲獎反應  諾獎得主:下飛機看到120個未接來電  按照慣例,諾獎委員會會打電話通知諾獎得主,並記錄下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  接到電話時,奧基夫正在倫敦的家中伏案工作,他說自己「簡直是欣喜若狂」。  而梅·布裡特·莫澤當時正在實驗室開會。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諾獎」  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將第11屆埃尼「前沿能源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
  • 他比北大「黃金一代」更年輕!許晨陽之後,華人再拿大獎
    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他在14歲時就參加了中考,別看年紀小,卻考了全縣第一名。學霸的光芒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耀眼,高二那年,他參加了全國高中生化學競賽,一舉拿下二等獎。也是在這一年,剛剛16歲,他就參加了高考。雖然優異的成績早就眾所周知,當他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時,還是震驚了很多人,畢竟他才上高二啊!孫崧就這樣成為了懷寧縣考進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人。也被稱為「懷中歷史上近十幾年第一天才」。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80後惲之瑋加冕西蒙斯學者獎!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從北大畢業後,他就去了普利斯頓數學系讀博,博士畢業後就留校做了一年研究院,很快就去了同樣是理工科全球頂尖高校的MIT教數學。2012年,由於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惲之瑋拿到了SASTRA拉馬努金獎。這是為了紀念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而設立的獎項,只頒發給32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2006年,知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也拿到了這個獎。
  • 五位華人獲得斯隆獎,四人曾在北大數院學習,現在國外大學做助教
    北大數院號稱「四大瘋人院」之一,多年來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特別是以許晨陽、惲之瑋、張偉、劉若川、袁新意、朱歆文、肖梁等人為代表的「黃金一代」,更是奠定北大數學「中國第一系」的地位。1955年設立的斯隆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主要是表彰那些被認為在所從事的相關研究領域內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迄今為止,已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近日,斯隆研究獎公布了2020年最新獲獎名單,本次一共有126人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7.5萬美元資助。在今年獲得數學方向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4位曾經在北大數院學習。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 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