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1歲成華人首個諾獎得主
播下一顆文明的種子,它就能夠長成參天大樹;保護一絲文明的星火,它就能夠照亮漆黑的長夜。
150年前,美國傳教士藍柏,在蘇州為一位名叫李子義的中國人進行了洗禮,李子義成為了蘇州第一名基督徒。當時他以製作紐扣售賣為生,業餘在當地進行傳教。
這位李子義不會想到,從他開始,這個「東吳李家」將名人輩出,有人掌管過中國紅十字會,有人成為江南名醫,有為抗戰而犧牲的敢言報人,有華爾街的股票大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為華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相信許多朋友已經猜到,這位李家後輩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是1957年和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兩人因為發現了「弱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而名揚世界。那一年,李政道才31歲,在成為華人首個諾獎得主的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
楊振寧 李政道
所有的世家大族,也都是從平凡人家幾代積累而來。
當時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民間青年痛則思變,想要學習西方技術來改良國家,在這樣的強烈思潮下,藍柏等幾位傳教士在蘇州開設了博習書院,教授英語和西方文化。作為蘇州第一位基督徒,李子義一邊賣紐扣一邊傳道已經有一段時間,深受藍柏欣賞,於是也被邀請參與博習書院的建設。
這是李子義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東吳李家」崛起的開始。
博習書院,後來逐漸擴充學科校舍,成為了「東吳大學」。李子義的兒子李仲覃,後來也畢業於東吳大學,並成為蘇州首任華人牧師和教區長。李仲覃生子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的首屆畢業生;李駿康,便是李政道的父親。
東吳大學校訓
李政道家中排行第三,小時候家裡人都喊他「三糊塗」,因為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對於外界的變化反應遲鈍。有一次,李政道問身為牧師的祖父:上帝在哪裡?如果在在天上,為什麼不會掉下來?祖父回答:一個人升高了就會往地下掉,因為他比較重。 而上帝和空氣的密度差不多,也就是說差不多一樣重,所以就可以浮在天上。
祖父的回答雖然令他不服氣,但他當時年齡還小,沒有專業的物理知識來反駁,只好作罷。但這也在他幼小的心中種下了研究物理的種子。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平時看起來「糊裡糊塗」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華人首位諾獎得主,攀登物理學的最高峰。
2、
回國舌戰「四人幫」
儘管李政道和楊振寧當時都屬於留美華人,是在美國做出的研究獲得了諾獎,但是他們的華人身份,依然引起了中國當局的注意。
《人民日報》在第二天就刊登了新聞,並連續刊登了介紹李政道和楊振寧科學成就、人物經歷的報導,使得李、楊二人在國內也名聲大噪。因兩人當時還是中國國籍,所以報導都用「我國留美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1957年,「發展科學技術」還是國家的主旋律,而吸引海外知識分子回國,更是重要的任務。
但李政道和楊振寧幾年後都加入了美國國籍,國內對他們的宣傳逐漸減少,再加上不久後到來的各種運動,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動蕩的局勢之下,斯文掃地,一場浩劫。李政道和楊振寧雖在海外,也有所耳聞,這些種種原因加起來,都讓他們打消了回國的念頭。
一直到1972年,他才回到了闊別近30年的祖國。當時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前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派基辛格對中國進行了秘密訪問,拋出了橄欖枝,中國方面也誠摯邀請尼克森總統隔年訪華。在這樣的形勢下,李政道才得以重返故土。
這是他去美國之後的第一次回國,他被安排參觀國內的科研場所和高校,發現運動把科研、學術都搞亂了,教授、學生們的重心根本不在學術上,這種現象讓他非常憂慮。
兩年後他再次回國,做足了思想準備,他要向領導進言,改變這種妨礙科學發展的制度。他提出要參觀上海的芭蕾舞學校,這倒並不是因為他對芭蕾舞有興趣,而是借著這個由頭,開展他的建議。
參觀完之後,他寫了一篇感想,裡面提出:基礎科學人員的訓練,應該在13歲或14歲左右就開始。如同芭蕾舞演員需要從小培養一樣,科研人員也應可以從小孩子開始培養。當然這些孩子必須具備一些條件:有極強的理解能力;敢於提出問題,敢於懷疑已有的科學結論,富於鬥爭精神,不怕失敗;還要有過人的記憶力。
李政道的影響力還是有的,他的這些建議被周總理看到後,將他請到了北京,專門組織了會議來聽他講解。當時參會的還有剛剛復出的鄧小平、郭沫若以及「四人幫」成員: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江青。
當李政道提出可以像上海芭蕾舞學校那樣在十三四歲的少年中,選拔培養基礎科學人才時,江青反問說:「五十歲就不行了?」李政道當即回敬:「舞蹈人才不是從小開始訓練的嗎?」
江青見李政道「頂」了過來,馬上又打斷李政道的話:「舞蹈,是有持續性的。」李政道迅即針鋒相對頂了一句:「基礎科學也有持續性。研究效率最高也是在年輕時候。所以,也應該在年輕時開始訓練,也許在十三四歲,或更早一些。」
一個世界頂級科學家和一個對科學完全外行的「領導」,針鋒相對地爭論著要怎樣更好培養科學人才的事情,氣氛顯得非常尷尬。在場的中國科學家們大多出於顧慮,不敢說話,還是周總理把局面給緩了回來。
這次舌戰之後,李政道明白了,有「四人幫」在,中國的科學人才培養就不可能好好進行。失望至極的李政道只能返回美國。除了這個遺憾,李政道還有一件夙願未能完成,他兩年前回國時就提出要見一見啟蒙恩師束星北,是在束星北的門下,李政道才真正進入了專業物理的門道。可當時束星北因為「成分」問題被審查,沒有準許師徒相見,第二次回來依然未準。不久後束星北去世,這成為他畢生的遺憾。
但他依然心懷希望,期待著撥雲見日的那天,到那時,他將重返祖國,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3、
改變一代中國知識精英的命運
1979年,陰霾散盡,大地回春。李政道知道機會到來,他再度回到中國,重提當時培養青年科學人才的想法。
這一次,他帶來了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設計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簡稱「CUSPEA項目」。當時中國的留學生想要去美國留學,難度不知要比現在大多少倍。一來是因為當時中國根本沒有GRE和TOEFL考試,而這些是去美國留學必須要的,二來是中國學生也根本不知道美國研究院和大學招生的手續和規矩。
李政道憑藉著自己在美國學術界和世界物理學界的影響和聲望,聯同了97所美國、加拿大的高校進行了這個項目,從1980年正式將留學生送出去,到1989年項目結束,一共有900多人通過該考試公費留學。
當時運動結束,中國學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人才青黃不接。李政道的這個項目,讓中國的人才可以去到世界物理學最高的殿堂深造,可謂雪中送炭。
這些留學生的命運,也因為這個項目被改變。在900多名留學生當中,後來很多就職於海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所,在學術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學術領軍人和骨幹。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上海交大物理系主任季向東,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李大西後來成立了著名的「工商協會海外創業投資公司」,幫助回國創業的留學生和科技創業者,也算是對當年李政道「CUSPEA項目」的一種回饋。李大西曾說:「李政道先生改變了我們這些CUSPEA同學的人生,沒有李先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
正如當年李政道的人生一樣,也是因為有愛惜人才的前輩,才有他日後的成就。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找來物理學家吳大猷,提出派人去美國學習製造原子彈的建議,讓吳大猷推薦留學生。李政道當時只是他手下一個大二學生,本來沒有資格去的,但吳大猷慧眼識英,推薦李政道留美,這才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薪火相傳,文明永續。中國從來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賞識人才的伯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就算出來了伯樂,也不一定能夠改變千裡馬的命運。因此我們更加要珍惜,那些在拼盡全力保住文明星火的勇士,正是他們的努力,才有照亮長夜的星辰。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華人志,記錄500年華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