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於6日起陸續揭曉。湯森路透集團的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國家的27位研究人員,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湯森路透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展開預測,上年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點擊視頻,看看熱門人選中的「黃皮膚」吧!
曾經35次成功預測大獎得主的湯森路透集團一下子看好了4位華人科學家。其中兩位是改革開放後從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的新一代,尤其令全球華人矚目。閒話少說,咱們現在就對這份「大拿」名單先睹為快吧。
楊培東——專長:納米光子學
楊教授曾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他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有助於提高計算機存貯量。
楊培東現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這位全球頂尖納米材料專家1971年生於江蘇蘇州,1993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年僅28歲便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
楊培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能被人看好「是一件好事」,但他對得獎並「沒有特別的想法」。
張首晟——貢獻: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
張首晟1963年生於上海,15歲考入復旦大學,出國留學後師從楊振寧,學術上開創出拓撲絕緣體這一學科,可謂一帆風順、紅遍全球。
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研究:電子在晶片中移動,就像跑車開進集市,再怎麼高檔也跑不快。拓撲絕緣體就像管理先進的高速公路,可以任由電子大顯身手。這下,你明白張教授的研究對於計算機的意義了吧?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研究的是電子自轉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規律,利用它可以讓電子「聽話地舞蹈」,將能量耗散降到很低。
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很可能對信息產業界帶來一次新的變革。
這位史丹福大學教授也因此包攬了國際物理學界三大獎項。諾貝爾獎,似乎近在咫尺。
鄧青雲——貢獻:發明有機發光二極體
有機發光二極體,簡稱OLED,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高畫質電視。
鄧青雲,上世紀80年代首次發現有機發光二極體材料,獲譽「OLED之父」。
鄧教授2011年成為首名華裔沃爾夫獎得主。這一獎項在學界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歷屆得主中約三分之一後來問鼎諾貝爾獎。因此,鄧老早被外界視為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
現在67歲的他在香港土生土長,目前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錢澤南——貢獻:真核細胞轉錄
這位美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同樣出生於香港,現為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所長。他是真核細胞轉錄因子的發現者,有可能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湯森路透集團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來預測可能的獲獎者。2002年以來,該集團已成功預測35名諾獎得主,其中9人當年獲獎,16人在兩年內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