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有望摘諾獎華人:2位系改革開放後留洋新一代

2020-12-03 搜狐網

  今年諾貝爾獎於6日起陸續揭曉。湯森路透集團的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國家的27位研究人員,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湯森路透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展開預測,上年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點擊視頻,看看熱門人選中的「黃皮膚」吧!

  曾經35次成功預測大獎得主的湯森路透集團一下子看好了4位華人科學家。其中兩位是改革開放後從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的新一代,尤其令全球華人矚目。閒話少說,咱們現在就對這份「大拿」名單先睹為快吧。

  楊培東——專長:納米光子學

  楊教授曾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他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有助於提高計算機存貯量。

  楊培東現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這位全球頂尖納米材料專家1971年生於江蘇蘇州,1993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年僅28歲便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

  楊培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能被人看好「是一件好事」,但他對得獎並「沒有特別的想法」。

  張首晟——貢獻: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

  張首晟1963年生於上海,15歲考入復旦大學,出國留學後師從楊振寧,學術上開創出拓撲絕緣體這一學科,可謂一帆風順、紅遍全球。

  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研究:電子在晶片中移動,就像跑車開進集市,再怎麼高檔也跑不快。拓撲絕緣體就像管理先進的高速公路,可以任由電子大顯身手。這下,你明白張教授的研究對於計算機的意義了吧?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研究的是電子自轉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規律,利用它可以讓電子「聽話地舞蹈」,將能量耗散降到很低。

  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很可能對信息產業界帶來一次新的變革。

  這位史丹福大學教授也因此包攬了國際物理學界三大獎項。諾貝爾獎,似乎近在咫尺。

  鄧青雲——貢獻:發明有機發光二極體

  有機發光二極體,簡稱OLED,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高畫質電視。

  鄧青雲,上世紀80年代首次發現有機發光二極體材料,獲譽「OLED之父」。

  鄧教授2011年成為首名華裔沃爾夫獎得主。這一獎項在學界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歷屆得主中約三分之一後來問鼎諾貝爾獎。因此,鄧老早被外界視為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

  現在67歲的他在香港土生土長,目前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錢澤南——貢獻:真核細胞轉錄

  這位美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同樣出生於香港,現為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所長。他是真核細胞轉錄因子的發現者,有可能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湯森路透集團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來預測可能的獲獎者。2002年以來,該集團已成功預測35名諾獎得主,其中9人當年獲獎,16人在兩年內獲獎。

news.sohu.com false 新華網 http://xhpfm.mobile.zhongguowangshi.com:8091/share/65744 report 1502 今年諾貝爾獎於6日起陸續揭曉。湯森路透集團的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國家的27位研究人員,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湯森路透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展開預測,上

相關焦點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因「看到」黑洞摘諾獎,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茲在現場電話連線時說:「科學對人類至關重要,我非常熱衷於教導年青一代提問和思考的能力,這對世界至關重要。」她表示,促使她進入該研究領域的,「首先是懷疑與興奮等綜合因素,我們仍然不知道黑洞中有什麼,這是令人著迷的一部分,這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去了解新世界」。
  • 80後惲之瑋加冕西蒙斯學者獎!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一共15位來自MIT、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頓、CMU等知名高校的學者獲獎,其中有4位數學家、6位物理學家、2位天體物理學家和3位理論計算機學家。獲獎學者會有5年的任期,每年可以獲得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如果5年內科研成績斐然,獲獎者還可以再籤5年。自2012年以來,西蒙斯基金會每年都會挑選三到四位傑出的數學家成為西蒙斯學者。
  • 研發ENIAC的華人,為改革開放提出建議,在國內卻鮮為人知
    該計算機的核心研發人員有6人,其中5位為美國人,還有一位是來自天津的中國人朱傳榘。在計算機原型生產之前,已經有具有計算機能力的電子設備出現,但這些設備只能處理特定數據以及定向問題,邏輯處理能力還達不到「通用」要求。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人才,出了四位科學突破獎,新一代路在哪
    北大畢業後,他選擇前往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進行深造,如今,他已經成為了史丹福大學副教授,而且在此不久,他也獲得了數學領域的科學突破獎,即新視野獎,這又一次證明了他在數學研究領域的實力。2.許晨陽許晨陽,一直被稱為北大才子,也是名副其實的數學天才,小小年紀就已經拿到了奧數金牌,之後也憑藉自己驚人的數學天賦考上了北大,在北大他又用三年的時間超額完成了自己四年的本科學業,接下來又用兩年拿下了北大的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他又選擇去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于敏屠呦呦等多位科學家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者
    充分利用自己在海外華人商界中的聲譽,大力對外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多次參與組織港澳代表團回內地考察投資,為推動澳門與內地經濟往來合作、支持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堅決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為澳門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中華慈善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大蓮花榮譽勳章」。
  • 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物,這8位最特殊
    充分利用自己在海外華人商界中的聲譽,大力對外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多次參與組織港澳代表團回內地考察投資,為推動澳門與內地經濟往來合作、支持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堅決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為澳門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中華慈善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大蓮花榮譽勳章」。
  • 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37歲的廖自涵在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代表作,他在事業黃金期更換賽道,看中的是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這裡承擔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貿區兩項改革開放任務,在全國絕無僅有。廖自涵和他的團隊要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大膽謀篇布局,助力區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
  • 2019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5位生命科學家獲獎,歷屆獲獎華人名單
    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MAC ARTHUR AWARD),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在自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的成名作《天書》系列中,他親自設計刻印數千個「新漢 字」,以圖象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國後陸續創作《新英文書法》、《鬼打牆》、《地書》等。此外,本世紀以來徐冰的創作面向更為豐富,特別是其日益關注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題材,《菸草計劃》、《木林 森》、《鳳凰》等均是頗具深度的代表作品。
  • GPT-3獲NeurIPS最佳論文獎,華人學者獲經典論文獎
    ,一篇2011年論文獲得時間檢驗獎。而去年新增的傑出新方向論文獎並未頒出。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原計劃在溫哥華舉辦的NeurIPS不得不改為在線上舉辦。清華大學計算機系2008年本科畢業生。該公司2017年被蘋果以2億美元收購。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此次折桂的兩位學者均為女性,她們不僅成為第6和第7位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首次創下由女性學者獨佔諾獎的紀錄。二人將共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3萬元)的獎金。它就像一把剪刀,可以精確而輕鬆地切開任何生命DNA序列中的特定位點,然後在此刪除或添加新的片段,就像我們在發微信時修改某個字一樣。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此次折桂的兩位學者均為女性,她們不僅成為第6和第7位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首次創下由女性學者獨佔諾獎的紀錄。二人將共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3萬元)的獎金。它就像一把剪刀,可以精確而輕鬆地切開任何生命DNA序列中的特定位點,然後在此刪除或添加新的片段,就像我們在發微信時修改某個字一樣。
  • 他比北大「黃金一代」更年輕!許晨陽之後,華人再拿大獎
    2017年,科學突破獎又增加了個新爸爸,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也參與進了這一超級大獎的捐助隊伍。物理新視野獎、數學新視野獎、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其中5位菲爾茲獎獲得者,1位阿貝爾獎得主,5位沃爾夫獎得主,3位邵逸夫獎得主,2位數學突破獎得主,2位美國學會斯蒂爾終身成就獎得主。同年,孫崧還在第28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了長達45分鐘的邀請報告。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陳沁涵)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華人AI界痛失「一代宗師」,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先生去世
    大數據文摘出品美東時間2020年4月25日夜間,華人計算機視覺一代宗師Thomas S.Huang(黃煦濤)在去世,享年84歲。由於他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計算機視覺領域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黃煦濤也被華人計算機界譽為「計算機視覺之父」。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中新社發 張首晟 提供   中新社舊金山3月20日電 (記者 劉丹)尤裡基礎物理學獎20日晚間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頒獎典禮,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7名科學家分獲特別獎,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獲前沿獎。
  • 從三無教授到諾獎得主,一個不留洋的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在全球科學界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有些病態的規矩,那就是必須是留洋科學家。才能獲得足夠的尊重和重視。留洋確實能夠擁有更好的科研環境,這點並沒有錯,錯的是 不該對本土科學家存在歧視。因為 不留洋的科學家即便有很好的想法,但缺乏支持 他們最終都只能放棄理想,而且不留洋 沒有外國履歷就沒辦法做出一番成績嗎?
  • 關於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的公示
    充分利用自己在海外華人商界中的聲譽,大力對外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多次參與組織港澳代表團回內地考察投資,為推動澳門與內地經濟往來合作、支持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堅決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為澳門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中華慈善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大蓮花榮譽勳章」。
  • 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
    7月21日-27日,十餘位學院教師赴廣東參加社會實踐研修活動,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深切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發展盛景;9月,各支部、各系赴安徽小崗村、江蘇華西村及湖北武漢等地開展社會實踐研修」,通過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多角度、全景式地集中領略了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學院還開展了以「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故事」、「正確認識和評價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讓到場師生對改革開放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