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獎
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俗稱「天才獎」)被視為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
該獎創立於1981年,為紀念銀行生命災難公司的創始人約翰·D·麥克阿瑟而命名,由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設立,基金會總部設在芝加哥,獎金頒發給在各個領域內具有非凡創造性的傑出人士,獲獎者一般被看做本專業內領軍人物。獎金額50萬美元,且沒有附加條件,獲獎者可自由支配。
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每年評選各領域20名至25名傑出人士,並在5年中給每人提供總額50萬美元的獎金,讓他們能更自由地繼續探索。至2010年已有827名獲獎者,年齡從18歲至82歲不等。
「從解決氣候變化的後果到加深我們對人類行為的了解,再到融合藝術表達形式,今年的26位傑出的麥克阿瑟研究員展示了個人創造力的力量,以重構舊問題,激發反思,創造新知識並改善世界 他們給了我們希望的理由,並激勵我們所有人遵循我們自己的創造本能。」麥克阿瑟總裁約翰·帕弗裡(John Palfrey)評論道。
2019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的5位獲得殊榮的科學家分別是:
Jenny Tung:進化人類學家和遺傳學家
還揭示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整合和基因組變異和這些連接如何影響健康、幸福、長壽。
Zachary Lippman:植物生物學家
調查的遺傳機制決定開花和花生產,為育種開發工具,收益較高的作物。
Vanessa Ruta:神經系統科學家
調查如何刺激神經迴路的物理世界的形狀函數,並翻譯成先天和學習行為。
Stacy Jupiter:海洋科學家
結合當地文化習俗與實地研究設計保護策略,保護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沿海社區的福祉。
Joshua Tenenbaum:認知科學家
結合計算模型與行為實驗來闡明人類學習、推理、人工智慧和認知,探索如何將接近於人類思維的能力。
此前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天才包括:
徐冰
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MAC ARTHUR AWARD),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8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邀請,做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2008年回國,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在自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的成名作《天書》系列中,他親自設計刻印數千個「新漢 字」,以圖象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國後陸續創作《新英文書法》、《鬼打牆》、《地書》等。此外,本世紀以來徐冰的創作面向更為豐富,特別是其日益關注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題材,《菸草計劃》、《木林 森》、《鳳凰》等均是頗具深度的代表作品。鑑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傑出貢獻,1999年他榮膺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莊小威
2003年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莊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34歲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莊小威利用改進的螢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複雜的生物過程。2003年,她正利用這種方法研究流感和愛滋病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細胞,這有助於研發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方法。
天才數學家陶哲軒
2006年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唯一一名獲獎華人是天才數學家陶哲軒,這是陶哲軒在一個月內獲得的第二個大獎,他在8月22日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俗稱數學諾貝爾獎)。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稱讚陶哲軒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如: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組合數學和數論,並為多個數學界長久以來的推測(conjecture)提供了證明,他的研究也為許多領域開創了新的思維,對這些領域未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生物學家何琳
何琳是2009年度二十四位獲獎者中的唯一華裔。1997年從清華大學畢業,2003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學助理教授。何琳關於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療中的作用而獲得獎金。
沈偉
於2007榮獲美國「麥克阿瑟獎天才獎」的紐約美籍華人編舞家沈偉,出身於中國湖南,5歲學中國畫,9歲在湖南省藝校學習中國傳統戲曲,畢業後任湖南省湘劇院演員,後又學舞蹈,成為廣東現代舞團舞蹈演員及編舞。多才多藝兼善繪畫,曾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中國傳統水墨、結合現代舞姿打動全世界。
蕭強
2001年得獎,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信息學院專聘教授。
張益唐
2014年獲獎,主要貢獻在於2013年4月17日向《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證明存在無窮多對素數相差都小於7000萬的論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同年5月21日,該篇論文被數學年刊接受。
楊培東
2015年獲獎。楊培東是國際頂尖的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1988年從木瀆中學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9年至今,先後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他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科學難題。
曹穎
2018年獲獎。加州理工學院華人女科學家曹穎為25位獲獎者之一。她因為在揭示靈長類動物大腦視覺神經機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而獲獎。在曹穎早期的研究中,她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研究了獼猴視覺處理系統。結果表明,獼猴的腦細胞在識別臉部特徵時有明確「分工」。曹穎及其團隊2017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又進一步破譯了大腦中的面部識別機制,即大腦僅需要約200個神經元就能實現面部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