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2020-12-03 澎湃新聞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賴可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

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

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諾獎風向標

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領域內被認為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最初分為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三個方向。

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方向。

斯隆獎之所以全球矚目,還因為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

比如「納什均衡」的提出者約翰·納什、知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都曾先有斯隆獎殊榮,後來加冕諾貝爾。

迄今為止,共計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17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獲獎者名單

今年獲得數學方向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4位來自北大數院,另外1位畢業於劍橋三一學院。

黃皓

埃默裡大學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19年用簡潔巧妙的方法證明了「敏感度猜想」。

馬臨全

埃默裡大學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19年用簡潔巧妙的方法證明了「敏感度猜想」。

蘇煒傑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助理教授。2007-201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6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統計學博士學位。

姚珧

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趙志珍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的助理教授。2008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得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 2013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她的研究領域為:幾何數據分析、降維、數學信號處理、科學計算和機器學習。

來自北大的獲獎者還有:

Wei Xiong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助理教授,於 2006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06 年到 2011 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化學專業的博士,2011 年 8 月到 2016 年 6 月就職於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後去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他發明了新型的非線性光學光譜,可以用來研究界面的分子結構和動力學。

Xiaoji Xu

現任美國理海大學助理教授。2004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9年博士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2018年獲得貝克曼青年研究者獎(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9年獲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職業生涯獎。主要研究分子、材料和納米結構的組成、組織和相互作用。目前正在研究兩種類型的納米光譜成像技術: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和峰值力紅外顯微鏡(PFIR)。

董若冰

現任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助理教授 。2008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13 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13-2018 年受 NASA Hubble Fellowshp 和 Bok Fellowship 資助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亞利桑那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2018 年起執教於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研究領域為天體物理,目前研究方向為太陽系外行星系統以及它們的形成機制。

其它華人獲獎者:

陳鷗

1999 年從北京 101 中學考入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學習;2010 年獲得佛羅裡達大學博士學位;其後曾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15 年任布朗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2018 年 9 月 20 日,陳鷗在 Nature 發表了「用金字塔形納米量子點搭出世界最複雜超晶格結構」。當年 12 月,他又在 Science 上發表了關於「柔性多邊形拼接規則製備單組分準晶納米晶超晶格」的成果。2019 年 12 月,陳鷗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獎(NSF CAREER AWARD)。

朱迪(Judy Wu)

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並於 2011 年獲得喬治亞大學博士學位。Judy 曾經在 2018 年獲得了的 CAREER 獎。她主要研究芳香性和氫鍵之間的關係。芳香和氫鍵在化學領域一直都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兩者之前一直被認為是相互獨立的關係。吳朱迪探索了如何使用經典的芳香性電子計數規則來控制氫鍵和其他非共價相互作用。

Juan Du

現任範安德爾學院助理教授。2008 年本科畢業於哥廷根大學,2012 年博士畢業於德國弗萊堡大學。2019 年 12 月,Juan Du 作為作者之一在《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揭示了鈣穩態調節劑 2 (CALHM 2)的近原子級結構,這種鈣蛋白在處理味覺刺激和減輕腦細胞毒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邱照鑄

邱照鑄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他於 1997-2002 年獲山東大學醫學學士學位,2010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內科和外科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Qiu 實驗室採用包括高通量功能基因組學、電生理學、生物化學和小鼠遺傳學在內的多學科方法來發現新的離子通道,並闡明它們在大腦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

Liang Feng

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他於 2002 年和 2005 年分別獲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和碩士學位。2010 年獲得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電氣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系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NSF 納米科技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在 2017 年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前,他曾在 2014 年至 2017 年擔任 SUNY Buffalo 的助理教授。

目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光學和光子材料、超材料、納米光子學和光電子學。他撰寫和合著了 60 多篇論文,包括科學、自然材料、自然光子學和 PRL。他是 2016 年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青年調查員計劃(YIP)獎的獲得者。

Ming Guo

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0-2004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本科專業,2004-2007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專業。2007-2014年,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15年至今,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Adrian Liu

中國香港人,目前是麥吉爾大學的助理教授,其 2006 年畢業於普林斯頓,2012 年畢業於劍橋,2012 年到 2018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具體工作內容是宇宙的三維建模,致力於宇宙學的理論和觀測之間的研究。他通過使用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數據,分析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並繪製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的宇宙。

北大數院:四大「瘋人院」之首

北大數學系的編號是01,號稱「中國第一系」,而北大數院又被稱為北大的「四大瘋人院」(數院、物院、化院、生科)之首。

想進入北大數院,要麼是高考學霸中的學霸,分數要達到680分左右。要麼是高中數學競賽中尖子生。

比如2016年第5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 (IMO)的國家隊6人組中有5人選擇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2017年第5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的6名「國手」更是全部保送北大。

北京大學數學系也是中國院士最多的院系之一,數學院擁有包括中科院院士6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名,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長江特聘教授和長江講座教授11名在內的數十名大師。

這其中有拓撲學的大家姜伯駒,有從學生到教授紮根北大33年的張平文院士,有從美國回國後牽頭組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田剛院士。

從這裡走出的去的大牛更是數不勝數。2000年前後,北大數院聚集了一批極富天才的學生,他們被稱為「黃金一代」。他們是各項國際頂尖獎項的常客。

黃金一代中,惲之瑋與張偉在2017年共同獲得了有著「科學界奧斯卡」美譽的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 。他們的同屆同學朱歆文在2019年也獲得該獎項。

他們的師兄,許晨陽則是該獎項2018年的獲得者。許晨陽還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還是被評為2017/2018年「龐加萊講席」入選者的唯一一名亞洲人。

袁新意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克雷研究所研究獎的華人……

此外,惲之瑋、張偉、許晨陽還是拉馬努金獎的獲得者。

而58歲一鳴驚人的天才張益唐,放棄了麻省理工全額獎學金的」柳智宇「都出自數院。

獲斯隆研究獎,對於北大數院來說,差不多已經成了「傳統」:

2019年,程修遠、王博潼、周鑫三位數院院友獲獎;

2017年,李馳、劉一峰、劉鋼三位數院院友獲獎;

2016年,馬宗明、汪璐兩位數院院友獲獎;

2015~2011年,共有7位數院院友獲獎。

北大數院的傳奇,正在繼續……

— 完 —

原標題:《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五位華人獲得斯隆獎,四人曾在北大數院學習,現在國外大學做助教
    北大數院號稱「四大瘋人院」之一,多年來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特別是以許晨陽、惲之瑋、張偉、劉若川、袁新意、朱歆文、肖梁等人為代表的「黃金一代」,更是奠定北大數學「中國第一系」的地位。1955年設立的斯隆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主要是表彰那些被認為在所從事的相關研究領域內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迄今為止,已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近日,斯隆研究獎公布了2020年最新獲獎名單,本次一共有126人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7.5萬美元資助。在今年獲得數學方向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4位曾經在北大數院學習。
  • 2020年斯隆研究獎公布,4位北京大學數學院友上榜!他們都是誰?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126位獲獎者中共有16位華人學者,20位數學獎獲獎者中有5位華人學者,其中4位為北大數學院友,他們分別是:姚珧(03級本科)、黃皓(03級本科)、馬臨全(04級本科)、蘇煒傑(07級本科)。
  • 2020 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6位華人科學家入選,4名來自北大數院
    在這一次入選榜單中,據AI科技評論查證,共有 16 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有 7 位畢業於北京大學(值得強調的是,其中4位畢業於北大數學科學學院,不愧是「北大四大瘋人院之首」),中科大、清華、南大、山東大學、港中文等分別有一名畢業生入選。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編者按:近日,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大學有9位校友獲獎。其中在化學領域,北大有5位本科校友獲獎。斯隆研究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新聞網轉載微信公眾號「青塔」關於此次獎項評選結果的最新報導(標題有改動),供讀者了解更多信息。
  • 2020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6名華人科學家上榜
    斯隆研究獎自 1955 年設立以來頒發給物理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傑出青年,以向這些「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也有著「諾獎風向標」的美稱。
  • 諾獎風向標!清華姚班校友馬騰宇等18名華人科學家獲得2021年斯隆獎學金!
    當地時間 2 月 16 日,斯隆基金(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官宣 2021 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的 128 名獲得者名單,其中,入選華人科學家 18 名,計算機科學領域 2 名,史丹福大學馬騰宇在列!
  • 保送清華姚班,17科滿分大神,32歲斬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
    今年,年僅32歲的鬲(gé)融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這個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因為根據統計,獲得該獎的人中,已經有47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幫助他摘得這個桂冠的一技之長就是——編程。斬獲斯隆獎後,鬲融還談道,正是父母對自己興趣的培養,才讓他對計算機的興趣保持至今。交上成績單:保送清華姚班,成17科滿分大神從高中起,鬲融開始參加全國性計算機競賽。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19位華人學者獲2019年斯隆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2019年的獲獎名單,19位華人學者榜上有名。本年度獲獎者共126位,分屬化學、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物理學等8個領域。每位獲獎者將獲得70000美元的獎金。
  • 80後惲之瑋加冕西蒙斯學者獎!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一共15位來自MIT、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頓、CMU等知名高校的學者獲獎,其中有4位數學家、6位物理學家、2位天體物理學家和3位理論計算機學家。獲獎學者會有5年的任期,每年可以獲得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如果5年內科研成績斐然,獲獎者還可以再籤5年。自2012年以來,西蒙斯基金會每年都會挑選三到四位傑出的數學家成為西蒙斯學者。
  • 臺灣生物學家獲「諾獎風向標」沃爾夫獎
    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臺灣地區、美國、瑞典、加拿大和丹麥的七名科學家和一名藝術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 化學獎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醫學獎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Gary Ruvkun、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 Nahum Sonenberg、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Victor Ambros,。
  •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5日電(通訊員 田陽)2月19日,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57所高等院校的126位研究人員榜上有名,其中有4位清華校友:2007級物理系碩士校友、中佛羅裡達大學助理教授馮小峰獲得化學獎;2004級計算機系校友、杜克大學助理教授的鬲融獲計算機科學獎;2002級物理系校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周鑫獲數學獎;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諾獎預測!生理學或醫學領域4位科學家獲2020「引文桂冠獎」
    9月23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物理學領域、化學領域、經濟學領域共24位科學家榮獲該獎。Bjorkman和來自哈佛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Jack L.Strominger因「確定了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榮獲該獎,這是分子免疫學領域的一項裡程碑發現,為藥物和疫苗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 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
  • 諾獎風向標!19位科學家榮獲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新聞—科學網
  • 清華校友亓磊、洪暐哲、陳諧獲得2017年斯隆研究獎
    清華校友亓磊、洪暐哲、陳諧獲得2017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4日電 2月22日,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7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126名青年學者名單,共有15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有3位清華校友,他們分別為:亓磊獲「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獎」,洪暐哲獲「神經科學獎」,陳諧獲「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