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賴可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
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
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諾獎風向標
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領域內被認為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最初分為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三個方向。
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方向。
斯隆獎之所以全球矚目,還因為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
比如「納什均衡」的提出者約翰·納什、知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都曾先有斯隆獎殊榮,後來加冕諾貝爾。
迄今為止,共計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17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獲獎者名單
今年獲得數學方向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4位來自北大數院,另外1位畢業於劍橋三一學院。
黃皓
埃默裡大學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19年用簡潔巧妙的方法證明了「敏感度猜想」。
馬臨全
埃默裡大學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19年用簡潔巧妙的方法證明了「敏感度猜想」。
蘇煒傑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助理教授。2007-201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6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統計學博士學位。
姚珧
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趙志珍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的助理教授。2008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得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 2013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她的研究領域為:幾何數據分析、降維、數學信號處理、科學計算和機器學習。
來自北大的獲獎者還有:
Wei Xiong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助理教授,於 2006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06 年到 2011 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化學專業的博士,2011 年 8 月到 2016 年 6 月就職於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後去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他發明了新型的非線性光學光譜,可以用來研究界面的分子結構和動力學。
Xiaoji Xu
現任美國理海大學助理教授。2004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9年博士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2018年獲得貝克曼青年研究者獎(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9年獲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職業生涯獎。主要研究分子、材料和納米結構的組成、組織和相互作用。目前正在研究兩種類型的納米光譜成像技術: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和峰值力紅外顯微鏡(PFIR)。
董若冰
現任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助理教授 。2008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13 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13-2018 年受 NASA Hubble Fellowshp 和 Bok Fellowship 資助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亞利桑那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2018 年起執教於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研究領域為天體物理,目前研究方向為太陽系外行星系統以及它們的形成機制。
其它華人獲獎者:
陳鷗
1999 年從北京 101 中學考入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學習;2010 年獲得佛羅裡達大學博士學位;其後曾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15 年任布朗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2018 年 9 月 20 日,陳鷗在 Nature 發表了「用金字塔形納米量子點搭出世界最複雜超晶格結構」。當年 12 月,他又在 Science 上發表了關於「柔性多邊形拼接規則製備單組分準晶納米晶超晶格」的成果。2019 年 12 月,陳鷗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獎(NSF CAREER AWARD)。
朱迪(Judy Wu)
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並於 2011 年獲得喬治亞大學博士學位。Judy 曾經在 2018 年獲得了的 CAREER 獎。她主要研究芳香性和氫鍵之間的關係。芳香和氫鍵在化學領域一直都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兩者之前一直被認為是相互獨立的關係。吳朱迪探索了如何使用經典的芳香性電子計數規則來控制氫鍵和其他非共價相互作用。
Juan Du
現任範安德爾學院助理教授。2008 年本科畢業於哥廷根大學,2012 年博士畢業於德國弗萊堡大學。2019 年 12 月,Juan Du 作為作者之一在《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揭示了鈣穩態調節劑 2 (CALHM 2)的近原子級結構,這種鈣蛋白在處理味覺刺激和減輕腦細胞毒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邱照鑄
邱照鑄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他於 1997-2002 年獲山東大學醫學學士學位,2010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內科和外科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Qiu 實驗室採用包括高通量功能基因組學、電生理學、生物化學和小鼠遺傳學在內的多學科方法來發現新的離子通道,並闡明它們在大腦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
Liang Feng
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他於 2002 年和 2005 年分別獲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和碩士學位。2010 年獲得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電氣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系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NSF 納米科技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在 2017 年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前,他曾在 2014 年至 2017 年擔任 SUNY Buffalo 的助理教授。
目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光學和光子材料、超材料、納米光子學和光電子學。他撰寫和合著了 60 多篇論文,包括科學、自然材料、自然光子學和 PRL。他是 2016 年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青年調查員計劃(YIP)獎的獲得者。
Ming Guo
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0-2004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本科專業,2004-2007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專業。2007-2014年,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15年至今,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Adrian Liu
中國香港人,目前是麥吉爾大學的助理教授,其 2006 年畢業於普林斯頓,2012 年畢業於劍橋,2012 年到 2018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具體工作內容是宇宙的三維建模,致力於宇宙學的理論和觀測之間的研究。他通過使用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數據,分析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並繪製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的宇宙。
北大數院:四大「瘋人院」之首
北大數學系的編號是01,號稱「中國第一系」,而北大數院又被稱為北大的「四大瘋人院」(數院、物院、化院、生科)之首。
想進入北大數院,要麼是高考學霸中的學霸,分數要達到680分左右。要麼是高中數學競賽中尖子生。
比如2016年第5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 (IMO)的國家隊6人組中有5人選擇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2017年第5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的6名「國手」更是全部保送北大。
北京大學數學系也是中國院士最多的院系之一,數學院擁有包括中科院院士6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名,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長江特聘教授和長江講座教授11名在內的數十名大師。
這其中有拓撲學的大家姜伯駒,有從學生到教授紮根北大33年的張平文院士,有從美國回國後牽頭組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田剛院士。
從這裡走出的去的大牛更是數不勝數。2000年前後,北大數院聚集了一批極富天才的學生,他們被稱為「黃金一代」。他們是各項國際頂尖獎項的常客。
黃金一代中,惲之瑋與張偉在2017年共同獲得了有著「科學界奧斯卡」美譽的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 。他們的同屆同學朱歆文在2019年也獲得該獎項。
他們的師兄,許晨陽則是該獎項2018年的獲得者。許晨陽還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還是被評為2017/2018年「龐加萊講席」入選者的唯一一名亞洲人。
袁新意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克雷研究所研究獎的華人……
此外,惲之瑋、張偉、許晨陽還是拉馬努金獎的獲得者。
而58歲一鳴驚人的天才張益唐,放棄了麻省理工全額獎學金的」柳智宇「都出自數院。
獲斯隆研究獎,對於北大數院來說,差不多已經成了「傳統」:
2019年,程修遠、王博潼、周鑫三位數院院友獲獎;
2017年,李馳、劉一峰、劉鋼三位數院院友獲獎;
2016年,馬宗明、汪璐兩位數院院友獲獎;
2015~2011年,共有7位數院院友獲獎。
北大數院的傳奇,正在繼續……
— 完 —
原標題:《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