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2 月 16 日,斯隆基金(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官宣 2021 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的 128 名獲得者名單,其中,入選華人科學家 18 名,計算機科學領域 2 名,史丹福大學馬騰宇在列!
斯隆研究獎於 1955 年設立,每年頒獎一次,面向化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和物理學等八個領域、且位於美國與加拿大的學者進行選拔,獲獎者皆被認為是該領域最有前途的年輕科學家。
入選華人名單如下:
計算機科學:馬騰宇(史丹福大學);Kai-Wei Chang(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數學:Yu Deng(南加州大學);Xiumin Du(杜克大學)
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Ziyue Gao(賓夕法尼亞大學);Heng Li(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James Zhou(史丹福大學)
物理學:Liang Dai(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iao Lian(普林斯頓大學);Luqiao Liu(麻省理工學院);Liuyan Zhao(密西根大學);Bo Zhen(賓夕法尼亞大學)
化學:Wei Gao(喬治亞理工學院);Han Li(加州大學爾灣分校);Haotian Wang(萊斯大學);Sheng Xu(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oel Yuen-Zhou(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經濟學:Wenxin Du(芝加哥大學)
斯隆研究獎項目主任丹尼爾·l·戈洛夫 (Daniel L. Goroff) 表示:「找到最聰明的年輕人並相信他們能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這就是斯隆研究基金的目的。」
科學史上許多知名的研究員都曾獲得斯隆研究獎,包括物理學家理察·費曼 (Richard Feynman),默裡·蓋爾曼 (Murray gel - mann),以及博弈論學家約翰·納什 (John Nash)。47 位研究人員曾在各自領域獲得諾貝爾獎,17 位獲得菲爾茲數學獎,69 位獲得國家科學獎,18 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經濟學獎。
2021年的獲獎者將獲得為期兩年共計 7.5 萬美元的獎金(往期為 7 萬美元),用於進一步研究。
以下是計算機科學領域2名獲獎華人的介紹:
馬騰宇
史丹福大學
馬騰宇出生於吉林長春,現為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機器學習和算法方面的研究,比如深度學習及其理論,(深度)強化學習及其理論,表示學習,魯棒性,非凸優化,分布式優化和高維統計。
在來到史丹福大學之前,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Sanjeev Arora教授。
除馬騰宇之外,這位教授還有另一位高徒——鬲融。
2019年,這兩個學生均憑藉對非凸優化問題的系統研究,獲得了學界的認可。
鬲融,獲得了當年的斯隆獎。
而馬騰宇獲得了2018年ACM博士論文獎榮譽獎。當時,僅有三位學者獲此獎項。
獲獎的論文是《機器學習的非凸優化:設計、分析和理解》,馬騰宇提出了新的理論來支持機器學習的新趨勢。
文中介紹了證明機器學習中非凸優化算法收斂性方面的重要進展,並概述了通過這些方法訓練的機器學習模型的性質。
此外,馬騰宇還在博士二年級時,獲得了理論計算機方向的西蒙斯獎。還有包括IBM博士獎學金、NIPS 最佳學生論文獎、COLT最佳論文獎等多種獎項。
馬騰宇榮獲斯隆研究獎後還獲得了李飛飛的點讚。李飛飛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紅杉講席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馬騰宇的成長之路
和很多俗套的學霸勵志故事一樣,馬騰宇自小就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既有興趣,又有天賦,這對一個人來說絕對是人生當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有了它們,也就相當於有了在學術上一往無前的制勝利器。
馬騰宇還在東北師大附中念高二時,就曾以一分之差與國際奧數金牌失之交臂。不過,那時候的馬騰宇雖敗猶榮,因為那一場比賽,與之同場競技的基本都是高三的學生。
也正是那一次比賽,讓他獲得了清華保送的「車票」,並成功加入姚班,開啟了計算機領域的新徵程。本科期間,馬騰宇表現十分突出,獲得了姚班創始人姚期智的青睞。以至於多年以後,姚老還對他讚不絕口。
Kai-Wei Chan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Kai-Wei Chang,2017年起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系助理教授,此前曾在維吉尼亞大學計算機系擔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谷歌引用數超過 13000。
本科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獲得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雙學位;2007年本科畢業後繼續在國立臺灣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碩士學位。隨後,2010年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師從 Don Roth 教授。2015年取得博士學位,並繼續在微軟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曾獲得 EMNLP 2017 最佳長論文獎、SIGKDD 2010 最佳研究論文獎、NSF 資助。
以下是入選華人科學家中4位北大校友的介紹:
戴亮Liang Dai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戴亮,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07級本科校友。2015年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20年7月加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現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引力透鏡、引力波及宇宙學。
鄧煜Yu Deng
南加州大學
鄧煜,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7級本科校友,2008年秋季轉入麻省理工學院(MIT)。2010年獲普特南(Putnam)大學生競賽最高獎——Putnam Fellow.2015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到紐約大學庫朗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做博士後。2018年加入南加州大學,現任助理教授。他和他的合作者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對二維高次Schrdinger方程證明了Gibbs測度的不變性;對Schrdinger方程對應的弱湍流問題,在最佳的時間尺度上驗證了極限方程的正確性;證明了三維水波方程在重力-表面張力作用下的小初值整體存在性;證明了二維Couette flow在超臨界空間的不穩定性。
劉魯喬 Luqiao Liu
麻省理工學院
劉魯喬,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物理學專業2002級本科校友。於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現任MIT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自旋電子學領域,特別是專注於納米材料和自旋邏輯器件,非易失性存儲器和微波應用。
徐升 ShengXu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徐升,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2級本科校友。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曾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目前,徐升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研究工作集中在用於健康監測和人機界面的可穿戴柔性電子設備,曾獲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MRS)「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等多項榮譽。
文章來源:AI科技評論、北大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校友聯誼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友會、數學科學學院院友會、南加州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