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6名華人科學家上榜

2020-12-05 騰訊網

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 (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 2020 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共有 126 位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獎。

斯隆研究獎自 1955 年設立以來頒發給物理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傑出青年,以向這些「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也有著「諾獎風向標」的美稱。

迄今為止,已有 50 位該獎項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17 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 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 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本屆的斯隆研究獎共包括八個研究領域,分別為化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和物理學等。獲獎者將獲得一個為期兩年、7.5 萬美元的資助。

2020 年斯隆研究獎共有 16 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有 7 人本科階段就讀於北京大學。

以下為獲獎華人科學家名單:

化學:

1、Ou Chen(陳鷗)—布朗大學

2、Judy Wu—休斯敦大學

3、Wei Xiong——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4、Xiaoji Xu—美國理海大學

計算機科學:

5、Yin Tat Lee,華盛頓大學

數學:

6、Hao Huang(黃皓)—埃默裡大學

7、Linquan Ma(馬臨全)—普渡大學

8、Weijie Su(蘇煒傑)——賓夕法尼亞大學

9、Yao Yao—喬治亞理工學院

10、Zhizhen Zhao—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神經科學:

11、Juan Du—範安德爾學院

12、Zhaozhu Qiu(邱照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物理學:

13、Ruobing Dong(董若冰)——維多利亞大學

14、Liang Feng——賓夕法尼亞大學

15、Ming Guo——麻省理工學院

16、Adrian Liu,麥吉爾大學

Ou Chen(陳鷗)—布朗大學

陳鷗 1999 年從北京 101 中學考入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學習;2010 年獲得佛羅裡達大學博士學位;其後曾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15 年任布朗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2018 年 9 月 20 日,陳鷗的論文「用金字塔形納米量子點搭出世界最複雜超晶格結構」在著名科學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當年 12 月,他關於「柔性多邊形拼接規則製備單組分準晶納米晶超晶格」的成果又在權威雜誌 Science 發表。

2019 年 12 月,陳鷗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獎 (NSF CAREER AWARD)。

Judy Wu—休斯敦大學

現任休斯敦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04 年本科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2011 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大學。

2018 年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教授獎 (NSF CAREER Award)。Judy Wu 主要研究芳香性和氫鍵之間的聯繫。

Wei Xiong——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助理教授,他發明了新型的非線性光學光譜,以研究界面的分子結構和動力學。

2006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11 年博士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2011 年在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攻讀博士後,2014 年至今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助理教授。

Xiaoji Xu—美國理海大學

現任美國美國理海大學助理教授。2004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9 年博士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目前正在研究兩種類型的納米光譜成像技術: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和峰值力紅外顯微鏡(PFIR)。曾在 2018 年獲得貝克曼青年研究者獎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9 年獲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職業生涯獎。

Yin Tat Lee——華盛頓大學

長期進行理論計算機研究,現任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2012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2016 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黃皓 (Hao Huang)—埃默裡大學

現任埃默裡大學助理教授。2007 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 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

2019 年,黃皓用短短六頁紙的論文解決了自 1992 年提出的困擾了計算機理論近 30 年的布爾函數靈敏度猜想。該猜想被認為是計算機理論領域近幾十年來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之一。

Linquan Ma(馬臨全)—普渡大學

現任普渡大學助理教授,研究交換代數和代數幾何。2008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4 年在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Weijie Su(蘇煒傑)——賓夕法尼亞大學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助理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機器學習研究中心主任。2011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6 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統計學博士學位。

Yao Yao—喬治亞理工學院

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7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2 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Zhizhen Zhao—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現任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2008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得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3 年,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2016 年之前,她是紐約大學庫蘭特數學科學研究所講師。

Juan Du—範安德爾學院

現任美國範安德爾研究所癌症與細胞生物學中心結構生物學助理教授。2008 年本科畢業於哥廷根大學,2012 年博士畢業於德國弗萊堡大學。曾獲 2019 克林根斯坦-西蒙斯神經科學獎、2019 年麥克奈特神經科學學者獎。

Zhaozhu Qiu(邱照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邱照鑄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他於 1997-2002 年獲山東大學醫學學士學位。2010 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內科和外科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Ruobing Dong(董若冰)——維多利亞大學

現任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助理教授。2008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13 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Liang Feng——賓夕法尼亞大學

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本碩,後進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並於 2011 年獲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郭明 Ming Guo——麻省理工學院

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4 年、2007 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先後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14 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 年 8 月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現為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細胞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學。

Adrian Liu——麥吉爾大學

現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及太空研究所任助理教授。2006 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2012 年於麻省理工學院獲物理系博士學位。

通過使用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數據,試圖揭開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秘密,最終目標是繪製出可觀測宇宙的圖像。

-End-

2020斯隆研究獎全名單:

https://sloan.org/fellowships/2020-Fellows

相關焦點

  • 2020 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6位華人科學家入選,4名來自北大數院
    雷鋒網 AI科技評論消息,美東時間2月12日,艾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獎的名單,共126名入選者。在這一次入選榜單中,據AI科技評論查證,共有 16 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有 7 位畢業於北京大學(值得強調的是,其中4位畢業於北大數學科學學院,不愧是「北大四大瘋人院之首」),中科大、清華、南大、山東大學、港中文等分別有一名畢業生入選。
  • 2020年斯隆研究獎公布,4位北京大學數學院友上榜!他們都是誰?
    當地時間2020年2月12日,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
  • 諾獎風向標!清華姚班校友馬騰宇等18名華人科學家獲得2021年斯隆獎學金!
    當地時間 2 月 16 日,斯隆基金(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官宣 2021 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的 128 名獲得者名單,其中,入選華人科學家 18 名,計算機科學領域 2 名,史丹福大學馬騰宇在列!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19位華人學者獲2019年斯隆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2019年的獲獎名單,19位華人學者榜上有名。本年度獲獎者共126位,分屬化學、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物理學等8個領域。每位獲獎者將獲得70000美元的獎金。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編者按:近日,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大學有9位校友獲獎。其中在化學領域,北大有5位本科校友獲獎。斯隆研究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新聞網轉載微信公眾號「青塔」關於此次獎項評選結果的最新報導(標題有改動),供讀者了解更多信息。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清華校友亓磊、洪暐哲、陳諧獲得2017年斯隆研究獎
    清華校友亓磊、洪暐哲、陳諧獲得2017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4日電 2月22日,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7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126名青年學者名單,共有15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有3位清華校友,他們分別為:亓磊獲「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獎」,洪暐哲獲「神經科學獎」,陳諧獲「物理學獎」。
  • 五位華人獲得斯隆獎,四人曾在北大數院學習,現在國外大學做助教
    1955年設立的斯隆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主要是表彰那些被認為在所從事的相關研究領域內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迄今為止,已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近日,斯隆研究獎公布了2020年最新獲獎名單,本次一共有126人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7.5萬美元資助。在今年獲得數學方向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4位曾經在北大數院學習。
  •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5日電(通訊員 田陽)2月19日,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57所高等院校的126位研究人員榜上有名,其中有4位清華校友:2007級物理系碩士校友、中佛羅裡達大學助理教授馮小峰獲得化學獎;2004級計算機系校友、杜克大學助理教授的鬲融獲計算機科學獎;2002級物理系校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周鑫獲數學獎;
  • 華人科學家獲澳大利亞2020年總理科學獎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0月29日電據澳洲新快網報導,日前,澳大利亞2020年總理科學獎獲獎者公布,其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華人副教授郝曉靜獲得馬爾科姆·麥金託什年度物理科學家獎,獎金為五萬澳元。在此之前,郝曉靜還曾憑藉在無毒太陽能薄膜電池領域的研究,當選澳大利亞最具創新力的30名科學家之一。郝曉靜學習冶金專業,2004年來到澳大利亞。那時,太陽能研究剛剛進入人們的視線,郝曉靜認為這是個朝陽產業,因此決定放棄鋼鐵冶金,轉而投向新能源領域。
  • 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
    原標題: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Top 1000華人學者過百近日,Guide2Research 網站發布了 2020 年度全球計算機科學和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排名。 該排名旨在為學術社區提供更多可見性,讓更多人了解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力較大的研究貢獻。
  • 澳媒:華人科學家獲澳2020年總理科學獎
    據澳洲新快網報導,日前,澳大利亞2020年總理科學獎獲獎者公布,其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華人副教授郝曉靜獲得馬爾科姆·麥金託什年度物理科學家獎,獎金為五萬澳元。在此之前,郝曉靜還曾憑藉在無毒太陽能薄膜電池領域的研究,當選澳大利亞最具創新力的30名科學家之一。郝曉靜學習冶金專業,2004年來到澳大利亞。那時,太陽能研究剛剛進入人們的視線,郝曉靜認為這是個朝陽產業,因此決定放棄鋼鐵冶金,轉而投向新能源領域。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2020年獲獎名單,4名科學家上榜。  委員會將「物質科學獎」頒給盧柯。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葉傑平入選、華人佔4成,2020年ACM傑出科學家榜單出爐
    鄭集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最新的ACM傑出科學家榜單,出爐了!今年,共有64位科學家上榜,其中華人學者入圍26位,佔據榜單4成之多!
  • 葉傑平入選、華人佔4成,2020年ACM傑出科學家榜單出爐
    今年,共有64位科學家上榜,其中華人學者入圍26位,佔據榜單4成之多!要入選ACM傑出科學家,要求入選者至少有 15 年的專業經驗,並且在過去10年中至少5年具有ACM專業會員資格。這次,26名華人學者的分布中:工程傑出貢獻有1位,科學傑出貢獻的有25位。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單項獎金達100萬美元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4名科學家上榜。委員會將「物質科學獎」頒給盧柯。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彭實戈,則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作出開創性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變天文學獎?三學者研究黑洞獲獎,天體物理學10年5次折桂,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揭曉24名獲獎者,沒有華人
    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揭曉24名獲獎者,沒有華人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7-10-12 09:55 來源:澎湃新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因此,有人戲稱諾貝爾物理學獎該改名為諾貝爾天文學獎了。 資料顯示,除了2020年的「黑洞探秘」獲獎之外,2019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宇宙學和系外行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