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
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
△圖源:北大新聞網
今年西蒙斯學者獎唯一華人獲獎者
前不久,西蒙斯基金會公布了今年西蒙斯學者獎的獲得者。
一共15位來自MIT、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頓、CMU等知名高校的學者獲獎,其中有4位數學家、6位物理學家、2位天體物理學家和3位理論計算機學家。
獲獎學者會有5年的任期,每年可以獲得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如果5年內科研成績斐然,獲獎者還可以再籤5年。
自2012年以來,西蒙斯基金會每年都會挑選三到四位傑出的數學家成為西蒙斯學者。該基金會對獲獎者給予的評價是:「他們立於創造的頂峰,開研究之先河,執領域之牛耳,並在提攜後學上成效卓著」。
今年獲獎的4位數學家,分別是MIT教授、表示論與概率的研究者Alexei Borodin;
研究低維拓撲和規範理論的斯坦福博士Ciprian Manolescu;
普林斯頓的幾何學家Fernando Codá Marques;
以及今天的主角、MIT數學系教授、一度有「惲神」之稱的中國數學家惲之瑋。
他也是今年唯一一位獲得西蒙斯學者獎的華人學者。
在西蒙斯學者獎的評語中,惲之瑋的核心工作是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的交叉領域,研究的成就主要在E_7和E_8的相關問題,以及L函數高階導數的幾何解釋。
簡單翻了一下惲之瑋在這幾個方面發表的論文,大概也就一篇七八十頁、一百來頁的樣子吧……orz
△ 感受下這複雜的畫風
天才惲之瑋
惲之瑋到底是怎樣一位神奇的人物?
1982年,他出生在一個英傑輩出的家族,名門望族常州惲氏。
從漢朝起,這個家族出了無數文化名人、高官政要、革命前輩和知名學者。
比如,惲之瑋太爺爺的爺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貴陽府知府惲鴻儀。
還有和周恩來等一起領導南昌起義的革命烈士惲代英;
還有國防科技專家、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惲小華;
……
新生代的惲之瑋更是從小就顯露出了天賦。
從小學起,他就對數學充滿了興趣,獲得了第五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複賽一等獎。
上了中學之後,他開始系統性的學習奧數相關知識,開始了拿獎拿到手軟的生涯,光是初中階段,就拿到了國家級、省級的6個一等獎。
對他來說,好像拿獎就像打遊戲解鎖成就一樣簡單。
讀高中的時候,惲之瑋參加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直接拿了個滿分。
而那一年參賽的有來自全球各國的461名選手,拿到滿分的只有4個人。
拿到了如此頂尖的成績,惲之瑋順利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一上來就拿到了給新生的「明德獎學金」。
能進北大數學學院的,自然都是全國各地的頂尖學子。
但在四年本科期間,惲之瑋照樣壟斷了數學學院的第一名,每年都能喜提一個「三好學生」的榮譽。
畢竟,北大數學本科的所有專業課裡,惲之瑋有19門課都是100分,還有7門課也是99分。
這大概就是「學霸考滿分是因為試卷只有100分」的現實例子了。
從北大畢業後,他就去了普利斯頓數學系讀博,博士畢業後就留校做了一年研究院,很快就去了同樣是理工科全球頂尖高校的MIT教數學。
2012年,由於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惲之瑋拿到了SASTRA拉馬努金獎。
這是為了紀念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而設立的獎項,只頒發給32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2006年,知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也拿到了這個獎。
獲獎的惲之瑋,很快就成了斯坦福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5年之後,時任耶魯大學教授的惲之瑋,與合作者張偉一起,拿到了美國「科學突破獎」中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數學獎」。
「科學突破獎」是全球獎金最高的科學獎,創立該系列獎項的捐贈者包括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和妻子安妮·沃西基、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妻子普莉希拉·陳,還有中國人民熟悉的馬雲和張瑛夫婦,以及馬化騰。
獎項等身之後,35歲的惲之瑋順利成為了MIT的終身教授。
MIT的終身教授可是相當難拿的,錢學森就是在35歲這一年成為了MIT終身教授,並且把「最年輕的MIT華人終身教授」這一記錄保持了40多年。
在國際數學家大會ICM 2018上,惲之瑋受邀為invited speaker。
現在,38歲的惲之瑋拿到了西蒙斯學者獎,這已經是作為數學界頂尖學者的他人生中第四個全球大獎了。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
2017年12月,35歲的惲之瑋和張偉因合作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而獲得的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 (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科學突破獎,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
科學突破獎每個獎項的獎金為三百萬美元,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此外,每年還會有不超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以及不超過三個數學新視野獎,用以表彰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惲之瑋和張偉最早相識於奧賽冬令營,之後成為北大數學科學學院00級同學。本科畢業後,兩人遠赴美國攻讀博士,張偉專注於數論,惲之瑋則主攻代數幾何研究。
攀登高峰的路徑不同,兩人卻在「某一個岔路口相遇」。惲之瑋和張偉發現,不同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補,於是——
我們的等式是連接了數論和幾何的兩個量,幾何那邊和代數幾何中的霍奇猜想有關,數論那邊和黎曼假設中的黎曼Zeta函數有關,這個等式本身可以看作是在BSD猜想框架下的一些拓展。
惲之瑋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這樣解釋他們的研究成果。
2018年,惲之瑋獲得MIT終身教職,與張偉成為同事,繼續他們的合作研究。
而這樣的合作、友誼,並不只局限在惲之瑋和張偉之間。
加州理工大學教授朱歆文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袁新意,同樣是惲之瑋和張偉的本科同學。因為突出的成績,四人被譽為「數學界的四小天鵝」。並且,四人也在一起合作攻克現代數學研究中最大的單項項目——朗蘭茲綱領。
此外,1999年進入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的劉若川、許晨陽,2001級的魯健鋒、馬宗明、肖梁,2003級的劉一峰等人,都先後斬獲拉馬努金獎、斯隆研究獎、美國國家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克雷研究獎、未來科學大獎、晨興數學獎等數學界的重量級獎項。被稱作北大數學「黃金一代」。
△圖源:北大新聞網; 左起: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梁、許晨陽
對此,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惲之瑋笑稱:「可能那時候我們比較傻,大家都選了數學。」
「黃金一代」成績斐然,讓人感慨中國數學界群星閃耀。而培養了眾「神」的北大數學,也是真的強。
就在剛剛落下帷幕不久的阿里全球數學競賽上,北大入圍決賽的人數(88人)遙遙領先,比第二名南京大學(27人)和清華大學(21人)都多出3倍有餘。獲獎人數同樣也是第一。
四名金獎獲得者中,王東皞、張鉞本科都畢業於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鄭凡也曾在北大數院就讀。
更早前2020年斯隆研究獎公布時,北大數院也成為了國內最大閃光點。獲得數學方向獎項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4位畢業於北大數院。
北大數學學科創建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累積為國家培養近萬名畢業生。
作為北大的傳統強項,在數學人才的選拔方面,北大一直重視有加、不斷創新。暑期科學營、金秋營、「數學英才班」、3+X計劃、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等舉措,都旨在發現和培養優秀數學苗子、激發學生的學習研究興趣。
「黃金一代」未來還將在數學領域實現怎樣的突破,值得期待。
而「後浪」翻湧,亦正為中國數學界,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