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數學家惲之瑋,曾證明高階Gross-Zagier公式

2021-01-09 DeepTech深科技

「每次得獎,我的第一反應都是能不能拒絕領獎。」

麻省理工學院(MIT)數學系教授、當代數學家惲之瑋告訴DeepTech,數學家從事研究,就像很多人堅持每天跑步一樣,並非為了跑馬拉松得名次,而是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

但是他又說,一想到如果拒絕領獎就要得罪一些人,也就「從來沒有勇氣真正拒絕」。對此,他自我反省稱:「這是我境界還不夠,了則未了。」

安安靜靜做研究,是這位來自江蘇常州的數學家的唯一嗜好,對於DeepTech的在線語音交流請求,惲之瑋一開始是拒絕的。直到用郵件溝通,才發現他在文字表達上更加遊刃有餘,這或許是數學家獨特的交流方式之一。

他最近再次獲得學術界關注,是因獲得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Simons Investigators),儘管獲獎一事早已在各大科技媒體刷屏,但他本人對相關報導並未關注。對於獲獎,惲之瑋很低調,他告訴DeepTech:「這次獲得的是一筆研究基金,並不是獎項。」

西蒙斯學者獎由西蒙斯基金會設立,獲獎人選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愛爾蘭的科研機構提名的候選人之間。獎項旨在獎勵數學、物理、天體物理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傑出研究者。每位西蒙斯學者可獲得一定額度的獎金,並用於科學研究。

此前,他於2017年因聯合發現、並證明出函數域中的高階Gross-Zagier猜想而廣為人知。早在2012年,30歲的惲之瑋曾因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

證明高階Gross-Zagier公式

2017年,他與同樣畢業於北大數院的張偉,發現並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ross-Zagier公式,這一研究被譽為「過去30年來重要的數論領域中最令人激動的突破之一」。

據悉,他們分別從表示論和數論這兩大方向,將格羅斯-乍基亞公式(Gross-Zagier theorem)擴展到了高階導數。這項工作成為了該領域三十年來的一個重要進展。

憑藉該研究,惲之瑋和張偉在同年獲得「科學突破獎」的「新視野獎「,而這也是首次有華人數學家摘得該獎項。

這次頒獎典禮十分豪華,不僅有紅毯秀,還請來歐陽娜娜和章澤天兩位名人助陣。但和這樣「高大上」的場合形成反差的是,在場有記者想採訪惲之瑋,卻發現他竟然沒有微信,也不用智慧型手機。為證明沒有「撒謊」,他還特意從口袋掏出一款諾基亞直板手機。

對於不用智慧型手機,他的解釋是:「手機會讓我們分心,它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考,尤其是對於事業處在上升期的人來說,手機還會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

圖 | 惲之瑋在上述獎項頒獎現場,左一為惲之瑋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突破獎還有著「科學界奧斯卡」之稱,騰訊馬化騰、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和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等均對該獎項有所捐贈。

談及這項成果於普通老百姓的影響。惲之瑋表示,純數學的研究對日常生活沒有直接影響,也不是以應用為目的。大多數人看數學有兩種角度,一種是糾結於數學有沒有用,另一種認為數學是一種智力的競賽,糾結於中國何時能在數學上成為世界第一。

他認為,這兩種角度都有局限性。對惲之瑋來說,數學就像美術一樣是一種精神追求,數學也是他個人終極目的,不是為其他目的服務的。如果非要說為什麼服務,就是為他的精神世界服務。當然,和跑步不同的是,數學研究不能每天重複同樣的事情,只有發現新的現象、證明新的定理才有意義。

他被引用最多的論文,是以共同第一作者發表在美國數學學會(AMS)的《關於Kac-Moody群的Koszul對偶》(On Koszul duality for Kac-Moody groups)。

數學家需要長時間集中思考的工作環境

2020年7月,一家網際網路巨頭公司舉辦全球數學競賽。惲之瑋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下稱MIT)也有參賽同學獲獎。雖然自己是數學競賽的受益者,但惲之瑋坦言他「並不喜歡把數學搞成熱熱鬧鬧的競賽,也不想把數學和民族榮譽聯繫起來」。

他還說:「和其他行業一樣,適合做數學的人應該有個大概比例,不多不少,同時也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因此,沒有必要讓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對數學感興趣。在中國和美國的大城市,中小學生可以接觸到非常豐富的數學教育資源,我想真正有數學天賦的孩子應該不會被埋沒。」

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持續保持這種興趣,並鼓勵他們以數學研究為職業,而不是讓生活的壓力、外界的看法迫使他們改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他告訴DeepTech,數學研究人員要想獲得長足發展,需要三樣東西:一份穩定的教職、一個中等的生活水平、和一個長時間集中思考的工作環境。

但無論如何,惲之瑋曾斬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滿分、並保送北大數院的成績,至今仍為數學界津津樂道。同為北大數院校友、同樣參加過IMO的第二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金獎得主鄭凡,簡單粗暴地形容IMO滿分的難度:「我沒拿IMO滿分,可見難度真的很大。」

鄭凡回憶稱:「IMO一共6道題,每題7分,滿分42分,每天考3題,我當時拿了35分。傳統上每天最後一題特別難,全世界大概就幾個人能做對,當年全球就4位滿分選手。所以,惲之瑋真的很厲害。」

對於IMO得滿分,惲之瑋本人看得更平淡些,他說:「現在看來,奧賽裡的內容不過是數學的冰山一角,而在進入大學後,我們開始接觸更多數學裡更為深入的知識,並逐漸認清它的全貌,而那些內容要遠比只在水面上方顯露出來的那一角有趣得多。」

對於學術成果,他曾在老家電視臺的採訪中表示:「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往前推進了一點,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提出一些新的可以研究的方向,我們覺得沿著這個下去,還有很多新的現象可以發現,有很多新的定理等著我們去證明。」

和華羅庚是老鄉,如今主要研究「表示論」

比爾·蓋茨說:「在你感興趣的地方,藏著你人生的秘密。」

惲之瑋和已故的中國現代數學家華羅庚是老鄉,但據他回憶,自己早先對數學並不感冒,讀小學一、二年級時,還常常將數學作業跳過不寫。

他對數學的態度轉變發生在三年級,有一次數學老師在黑板上留下了一道難題,而他竟然做出來了。

隨後老師給他出更多難題,數學題「越做越難」「越做越上癮」,也成為幼時惲之瑋的良性循環。他曾表示:「當時,可以說是那種『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感覺讓我逐漸迷上了數學。」

他的高中老師——江蘇省常州市高級中學教師任小慶曾回憶稱,每兩個禮拜到一個月,數學老師給他幾道題目,他能在一周到一月內解出來。除了上課,他的剩餘時間都深陷在數學題中。

北京大學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形容惲之瑋的大學生活:「本科生期間,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學完抽象代數,大四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

到惲之瑋快結束讀博時,他為畢業論文找到了一個真正感興趣的領域,直至今天他仍然活躍於該領域。

他最終定下的論文研究課題為「表示論」,該領域為數學研究中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如何用術語、來描述抽象的代數結構。

表示論,在由加拿大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Robert Langlands)所提出的「朗蘭茲綱領」構想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主要內容為將代數理論中的伽羅瓦群、分析中的自守形式和表示論聯繫起來。

2009年,惲之瑋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 2012年開始任教於史丹福大學數學系。2016年,惲之瑋又來到耶魯大學擔任教授。

2018年1月,在獲得科學突破獎不久之後,惲之瑋來到MIT數學系擔任教授。妻子俞敏嵐則去了同在馬塞諸塞州的哈佛大學擔任計算機學教授,兩位教授伉儷終於結束兩地分居。此前,俞敏嵐在美國另一所高校任職,為探望妻子,惲之瑋積累了厚厚一沓機票。

而現在他表示:「我的兒子現在正在上幼兒園,但他最近在睡前已經在嘗試做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了。」

有一次,惲之瑋的兒子還驕傲地問他:「爸爸,如果我讀完了小學數學課程書籍的第五本,能離你更近嗎?」

他覺得兒子已經領先同齡時的自己,因此他說,「對於這一點我很欣慰,也很高興能看到他喜歡並渴望學習數學,但無論怎樣,我都希望他能在以後的人生中追尋他的興趣所在。」

儘管身在海外,本身也是老師的惲之瑋,會在暑假回國時,憑藉和老家老師的交往,間接地影響更多學生。

2017年暑假,惲之瑋分別回到兩所母校——北京大學和江蘇常州高中。

在北大數院,他和其他院友參加了北大數學經驗交流會,與學弟學妹們探討數學研究,並分享成長心得與經驗。

回到常州後,他和母校校長江蘇省常州市高級中學史品南見面並表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失敗是一種常態,成功是一種偶然。但他覺得不斷探索、不斷嘗試是最重要的。

「清六家之一」惲南田的直系後代

很多人會認為,惲之瑋的姓氏「惲」有點生僻。但尚未廣為人知的是,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後來成為清六家之一的惲南田直系後代,同時惲之瑋還是清朝貴陽知府惲鴻儀的五世孫。

對於這樣的家世背景,惲之瑋說:「我了解一些惲南田的生平事跡,看了他很多字畫(當然大多是印刷品),讀了他的一些畫論、詩文。他是我心目中逸士的化身,用畫畫在亂世中修煉得內心的平靜,我則希望通過思考數學向這個境界努力。」

因為生於這樣的書香門第,惲之瑋從幼兒園開始,就在祖父的影響下學習國畫和書法。上小學之後,則跟著少年宮的老師學習書畫。

祖父帶給他的影響綿延深遠,他說:「祖父是個老派文人,酷愛讀書,我父母也都喜歡讀書。我還記得小學時偶然發現家裡一個平時從沒打開的壁櫥裡藏了整整一壁櫥的舊書時的興奮。在這樣的影響下,我也把讀書當成最大的消遣,周末經常就泡在書店裡。我也希望把詩書之家的門風傳下去,一方面給孩子們多買書,讓家裡入眼即是書,另一方面則更注重身教,孩子見我不是看書就是寫字,自然也就耳濡目染。」

他練習畫畫堅持到小學畢業,書法一直練到初中畢業。對書畫的喜愛和欣賞,已經成為他現在生活的一部分。他告訴DeepTech,書畫和數學看似沒有太多的相似性,但是練習書法可以給他的耐性和觀察力帶來很好的磨練,而這兩點對於數學研究至關重要。

耐心、觀察力和低調,造就了這位80後數學家。他不是前浪,也不是後浪,而是徜徉在無垠數學之海的拾貝者。

相關焦點

  • 數學家惲之瑋,證明高階猜想,被譽為數論領域30年來最大突破
    安安靜靜做研究,是這位來自江蘇常州的數學家的唯一嗜好,對於 DeepTech 的在線語音交流請求,惲之瑋一開始是拒絕的。直到用郵件溝通,才發現他在文字表達上更加遊刃有餘,這或許是數學家獨特的交流方式。他最近再次獲得學術界關注,是因獲得 2020 年西蒙斯學者獎(Simons Investigators),儘管獲獎一事早已在各大科技媒體刷屏,但他本人對相關報導並未關注。
  • 惲之瑋:華人數學家的成績,源自天道酬勤
    6月9日,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簡稱ICCM)在清華大學召開。在開幕式上,會議頒發了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的ICCM數學獎。該獎項是世界華人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表彰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等方面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惲之瑋、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朱歆文獲得金獎。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惲之瑋獲2020西蒙斯學者獎,曾被稱為「惲神」
    他利用幾何的思想和技術來解決群表示和數論中的問題,構造了E7和E8類型動機的第一個例子,並解決了相關逆伽羅瓦問題,他還與2000級院友張偉合作,給出了函數場的L函數高階導數的幾何解釋。在北大數院學習期間,惲之瑋所學課程取得了19門100分、7門99分的好成績,是同學們眼中的「惲神」;他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
  • 高等數學入門——計算乘積函數高階導數的萊布尼茲公式
    上一節中我們推導了一些常見初等函數的n階導數公式,並在末尾提到了如何計算兩個函數之和的高階導數,但兩個函數之積的高階導數就不是那麼容易計算的了,本節我們來具體介紹計算乘積函數高階導數的萊布尼茲公式。(由於公式較多,故正文採用圖片形式給出。)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在西蒙斯學者獎的評語中,惲之瑋的核心工作是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的交叉領域,研究的成就主要在E_7和E_8的相關問題,以及L函數高階導數的幾何解釋。 2012年,由於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惲之瑋拿到了SASTRA拉馬努金獎。 這是為了紀念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而設立的獎項,只頒發給32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2006年,知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也拿到了這個獎。 獲獎的惲之瑋,很快就成了斯坦福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 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以及今天的主角、MIT數學系教授、一度有「惲神」之稱的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在西蒙斯學者獎的評語中,惲之瑋的核心工作是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的交叉領域,研究的成就主要在E_7和E_8的相關問題,以及L函數高階導數的幾何解釋。
  • 微積分之前奏1: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
    Bernoulli, 1713年)、日本數學家關孝和(Takakazu Seki, 1712年)以及中國數學家李善蘭(1867年)。關於福爾哈伯公式,已經有許多文獻討論,我們不擬重複,僅指引一部優秀的參考文獻,即【9】。在該書第6章和第7章給出了兩個獨立的證明,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第7章給出的母函數的證明,曾經被當時還是中學生的蓋爾範德(I. M. Gelfand)獨立發現,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連結 I. M. Gelfand 自述。
  • 江蘇數學家惲之瑋:從北大學霸到耶魯教授,曾滿分獲國際奧數金牌
    初中時期的惲之瑋更是了不得,三年間,他幾乎抓住了所有的數學競賽機會,共獲得了6個省級獎項和國家級數學一等獎。數學天賦優異再加上刻苦鑽研的勁頭,這讓惲之瑋一進入高中,便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進入國家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的資格。即便旁邊的學生多麼優秀多麼光芒萬丈也掩蓋不住惲之瑋的成就。
  • 世界最難數學難題,懸賞百萬美金,誕生60年數學家取得 0突破
    而霍奇猜想的證明將在代數幾何、分析和拓撲學這三個學科之間建立起一種基本的聯繫。 霍奇猜想的證明進展 美國數學學會曾出版專門關於霍奇猜想研究進展的書
  • 恢復高考後,學霸出現無數,學神只有一個,韓衍雋還是惲之瑋?
    又比如,北大的韋東奕,他曾在丘成桐大學數學競賽上一人吊打全國競賽選手,實力極為強悍,他的學習成績自然也極為出色。 l北大惲之瑋 惲之瑋出生於1982年,
  • 專訪田剛:四合院裡的北大數學「特區」,能否再締造黃金一代
    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下簡稱「數學中心」)主任田剛院士近日在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有意思的是,一批對數學有天賦、有興趣的年輕人恰在世紀之交進入北大學習,包括99級的許晨陽、劉若川,00級的惲之瑋、袁新意、張偉、朱歆文……他們後來均在世界頂級學術舞臺證明了自己,被外界評價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
  • 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留下的3000+神奇公式,交給AI來「證明」!
    然而,幾個世紀以來,與基本常數有關的新的數學公式很少,而且通常是憑藉數學直覺或創造力偶爾發現的。  Ramanujan 機器可以從眾所周知的公式開始計算數字,例如 π 的前幾千位數字。從這些數據中,該算法試圖預測一個新的表達式,這個表達也可以做同樣的計算得到相同的結果。
  • 北大「黃金一代」傳奇續寫: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他再回燕園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辦公區為中式四合院,這裡有隨處可見的黑板和數學公式。  北大「黃金一代」青年數學家  2005年本科畢業於北大數學科學學院,200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前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康乃狄克大學等學校擔任教職。2017年獲得了美國NSF的Career Grant。  肖梁是極為活躍的著名青年數學家。他在數論和算術幾何的多個主要方向做出了非常深刻和有影響力的原創性工作,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相關領域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算術基本定理證明:每個大於1的正整數都可以寫成素數的乘積,並且這種乘積的形式是唯一的。因此,素數也被稱為自然數的「建築的基石」。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在其經典著作《幾何原本》中用反證法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
  • 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開幕 頒「華人菲爾茲獎」
    6月9日,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在清華大學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千餘名中外數學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 北大田剛清華張壽武,中國數學界兩大領袖,培養大批年輕數學家
    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梁、許晨陽(左起)都是年輕一代的數學家除此之外,還有惲之瑋、吳忠濤、劉志鵬等,這些都是北京大學培養出來的數學家,是全球數學界冉冉上升的新星,在數學領域做出過豐碩的成果。而這些從北大出來的青年數學家很大部分都是在普林斯頓擔任教授的張壽武手裡深造的。
  • 著名數學家阿蒂亞去世,去年曾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
    這位曾在2018年9月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而引起轟動的英國數學「教父」是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儘管他在之後的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提出的黎曼猜想證明未能得到廣泛認可,但阿蒂亞對數學領域、尤其是代數幾何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 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開幕 頒「華人菲爾茲獎」—新聞—科學網
    6月9日,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在清華大學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千餘名中外數學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 「拉瑪努金」,一個寫下黑洞公式的神級印度數學家
    經過兩年的研究,在13歲的時候,拉瑪努金不僅全部掌握,而且還發現了更複雜的定理,在他16歲的時候,他得到了一本純數學概論,裡面包含了5000多個數學公式,拉瑪努金如獲至寶,這本書仿佛打開了他的任督二脈,他不斷演化,證明這些書中的公式,短短的一年時間,竟然把這5000多的公式都用自己的方式全部證明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