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簡稱ICCM)在清華大學召開。在開幕式上,會議頒發了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的ICCM數學獎。該獎項是世界華人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表彰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等方面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惲之瑋、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朱歆文獲得金獎。
惲之瑋是江蘇常州人,在中學時期滿分獲得第四十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完成本科教育後,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數學發展與數學教育是輿論場上的熱門話題,競技數學、高考數學、中美學術競爭等問題更是屢屢引發爭議。為此,觀察者網就相關問題對惲之瑋教授進行了專訪。
【採訪/觀察者網 吳立群】
觀察者網:近年來,中國人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越來越高。除了綜合國力提升這一宏觀背景外,您覺得從研究者自身的情況分析,主要的優勢有哪些?
惲之瑋:在數學研究領域,我們的華人數學家群體在國際學界已經是一支非常強大的力量了。在中青年數學家群體中,華人的比例很高。也有越來越多比我更年輕的數學家在相關領域中嶄露頭角。所以,在量和質的方面,我們都在往上流走。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人重視教育、願意吃苦耐勞的傳統使然。
對於西方來說,他們長期以來生活環境比較優越,所以一些學生不太能夠堅持長時期的學習、研究,畢竟做研究還是很清苦的。現在美國大學裡面念基礎學科的研究生是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比較多,歐美人比較少。我們中小學的那種學習強度,放在國外來看是不可思議的。這樣一種骨子裡的用功吃苦的精神也是華人能夠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2017年9月,英國宣布引入中國數學教材,並全面借鑑中國教育模式。
觀察者網:華為曾表示,在自己的研究中心內至少有700名數學家。在外界看來,這展現了華為對於基礎研究的尊重。在您的觀察中,未來數學領域的理論突破更可能誕生在企業的研究中心內,還是高校、科學院這類學術機構中?
惲之瑋:從我在美國見到的情況來說,理論方面的重大突破還是在高校中比較多。當然一些企業也有很好的研究機構,比如微軟的研究院。在這些研究機構裡面,科學家們可以進行純粹的理論研究,而不用和公司的業務產生直接聯繫。這樣的情況存在,但不是很多見。在美國,從前像貝爾實驗室等支持研究的實驗室不少都已經解體了。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可能這樣一種模式很難持續下去。
如果在我們中國可以出現這樣一種不以短期目標為唯一指向的企業研究模式,來支持科學家在其中進行基礎研究,我們這些做理論研究的人肯定是非常支持的。
頒獎現場,圖自央廣網。
觀察者網:您曾在第4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現在關於奧賽作用的爭議很多,在您看來,接受競技數學的訓練是否有益於培養學生在高考應試方面的能力?
惲之瑋:奧數競賽的題目肯定會比高考難得多。如果只是為了準備高考應試的話,沒有必要去訓練這麼難的題目。